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作者:韦肆寒2024-07-14 23:56:46

导读: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一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地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精选20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一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地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现状

  我校始终坚持开足各门学科,虽然没有一支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但是在本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通过自觉认真地学习,积极参加各学科校内外的各项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实验开出率高等,都为国家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理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从思想、理论上得以充分的保证。

  2.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

  3.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下通力合作,尽力提供交流机会,扩大交流范围,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三、实施目标

  1.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2.通过标准课程的实施,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3.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4.保证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国家、地方、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

  5,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实现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

  6.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积极为教师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实施策略

  1.建组织。建立小学课程实施活动小组,具体研究标准课的实施措施,不断总结实施经验,以点带面。

  2.抓学习。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任务,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领悟科学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抓培训。对任教学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课堂教学的示范,努力把新的学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4.抓研讨。开展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增加活动的频度,通过研讨课、评优课、教学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评比、教学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确保科学课程的正常实施。

  5.抓网络。开辟学科教学网站,及时掌握新课程实施的信息交流广大教师的观点、经验;努力实现教学资源共

  6.抓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利学课程的评价办法,边实施边完善。

  7.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利用新课程实施的机遇,为教师搭好展示教学才能的舞台,努力培养实施新课程的优秀教师。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课程实施活动小组。

  2.确定国家课程规定各类学科教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领悟各类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在教坛新秀汇报课等常识教研活动中课,让教师感悟新课堂,进一步领会课程标准。

  3.积极收集各地执教科学课的经验,收集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参考资料,为我校实施新教材做好准备。

  (二)实施阶段

  前期:在继续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科学探究"的课型模式:

  2.构建新型的学生学习常规;

  3.课程资源的充实,包括优秀案例、教学素材等;

  4.观察实验材料的准备;

  5.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6.学生的学业评价。

  在前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要加强教师技能的培训,切实落实各类课程的各项目标。充分发挥学校、课程活动小组成员和优秀教师的作用,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大胆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总结前期实施经验,写出前期实施总结。在总结前期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对照本学科的实施目标,将学期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转化为新的研究课题,开展课题研究。不断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展示课堂教学的新面貌,展示教学新观点,交流教学经验。

  (三)总结阶段

  全面总结本学科教材实施一个轮回的经验,编辑新课程实施的成果集。

  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二

  一、指导思想:

  为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深入探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切实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根据包河区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包河区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评比活动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评比活动方案。

  二、参评对象

  全体在编在职教师

  三、评比考察点

  重点考察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即在教学中使用“班班通”设备的能力及利用网络等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

  四、比赛内容

  1、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

  2、现场课件制作

  五、活动程序

  (一)初赛安排:

  初赛时间为20xx年4月,各校区分教研组组织进行,按教研组教师总数的15%比例确定推荐名额。各校区教研组于4月2日前将本组比赛方案报至校区教导处,在各校区教导处指导下做好初赛工作;4月28日前将组内比赛结果和推荐教师报至校区教导处。

  (二)决赛安排:

  决赛时间为20xx年5月,学校成立评委组组织评比工作,按教师总数的6%比例确定推荐名额参加区级比赛(20xx年10月进行)。

  (三)现场课件制作安排:

  现场课件制作时间为20xx年6月5日,由学校统一公布课题,每位老师在100分钟内制作一个课堂教学使用课件,学校组织评比。

  六、奖项设置

  1、课件单项奖:现场课件制作设一、二、三等奖。

  2、教学综合奖:依据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现场课件制作三项成绩总和设一、二等奖。

  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三

  一、课程背景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年来农村小学学生学习的空间主要停留在课本上,各种客观存在的教育资源被浪费或忽视,整个教育过程被考分左右,为题海困惑,教师视教材为全部,把学生视为承载知识的容器,强调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全盘接受,最终造成学生表面上掌握的知识比较多,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差,对教师、教材的依赖性增强,也造成了学生主体意识淡薄,创新意识欠缺,给今后的发展带来障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每个新世纪公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更要学会做人,重建起新一代中国人的人生信念。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汉字、古诗等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其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资源。

  新时期的少年儿童,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深受父母的宠爱,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我校正视现状,利用寄宿制的有利条件,利用校园文化对他们进行严格规范,科学系统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磨练学生意志,以期形成坚强果敢的品质。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校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评估,我们组织设计了调查问卷,在评估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分别就低、中、高三个年龄段的学生按照举手表决、选项填空、直接答卷三种方式,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对书法、唐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比较感兴趣。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以新的课程标准、教育理念作支撑,开发书法艺术、古诗贤文和学生操行等校本课程资源,以期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坚定的人生信念,使他们终生受益无穷。

  二、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发展,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

  2、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交流性。

  3、校本课程通常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来决策,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

  三、实施目标

  1、使学生了解、热爱我国灿烂的文化,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建设者。

  2、确定学校校本课程的名称、内容,并进行合理的安排,探索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为全面开设校本课程积累经验。

  3、彻底改变教师“应试”教育的旧观念,培养全面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创造一种更适合学生需要的育人环境。

  4、让学生拥有熔铸在书法、古诗、美文中的前人智慧、风骨、胸怀和情操,具有现代中国人的意识。

  5、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设计、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撰写论文的水平,争取在各级论文大赛上获奖,争取发表高质量论文和有特色案例。

  四、课程实施与管理

  1、实施原则

  (1)强调主体性,突出个性化。尊重学生的意愿,依据学生发展的需求,这是开设这门课程的出发点,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就是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2)重视可行性,力求多样化。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的办学特色、目标、师资和设施条件等,设计教学情境。除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应引导学生将口语知识,技能运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

  (3)加强针对性,注重兴趣化。校本课程如果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能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想上的积极性,课程生存就面临危机。只有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爱好,校本课程才有开发价值。

  2、研究与管理机制

  (1)成立课题开发研究管理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2)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研制和设计,负责课程实施的督促和检查,针对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适时修正和完善课程方案。

  (3)建立健全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校长树立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意识,全面负责学校组织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制定校本课程审议制度,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成为民主决策的过程,并充分发挥学校校务委员会团结全校教职工民主决策的作用,确保优质、高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4)本课程中的课程开发小组组织各班主任按照顺序在各年级实施。

  (5)本课程纳入课时计划,原则上每周一节,学校课时计划安排为:各年级每周一至周五各有一节校本课程,一、二年级为书法入门,三、四年级为唐诗鉴赏,五、六年级为养成教育,可对课时进行弹性安排。

  (6)本课程实施形式实行课内与课外、讲座与实践、交流与竞争相结合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课程更加切合学生生活实际,提高本课程实施实效。

  (7)加强研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学期初组织教师制定本学期课程实施计划,期末组织教师进行研讨。

  (8)加强集体备课,认真落实每一块内容,研究设计实施方案,及时总结反思,及时完善实施方案,逐步形成校本课程教材。

  (9)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教法,倡导按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因材施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伙伴互动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快乐学习。

  (10)教师运用选用、改编、新编等多种开发方式,根据校本课程的特殊性,按照综合性、针对性等原则选择、组织符合校情、生情的校本课程内容。

  3、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1)针对学生的经验背景、知识基础,结合实际进行一定的指导。

  (2)有针对性到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

  (3)注重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

  (4)允许学生在成果获得上的层次差异。

  五、课程评价

  1、对教师的评价

  (1)课教师实施本课程的工作态度、实效纳入个人业务考核档案,定期检查、督促、考核,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2)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要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分析与反思,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既要关注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又要关注是否保护和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愿望。

  (3)要建立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2、对学生的评价

  (1)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过程、情感、态度、能力发展、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激励评价,教师及时对学生学习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方面作出相应的评价和记载。

  (2)采用各种形式对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学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并进行激励性评价。在每一环节、步骤上,教师都要对学生的每一次表现满怀激情到给予积极的评价。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涉及到思想、思维、积累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一定要正确对待“反复”、“反弹”,不论遇到怎样的情况,总给学生以信心,总给学生以希望,寄学生以期望。

  (3)通过调查表等形式,对学生相关知识、能力、发展情况作检测调查。

  (4)定期结集出版师生教学活动中的优秀成果。

  3、评价内容

  (1)对写字、古诗和习惯养成的学习态度。

  (2)对有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对师生成长的作用、效果。

  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推进我校教育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进一步调动学校自主开发课程和自主管理课程的积极性,逐步形成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特殊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二、实施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

  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培养目标上确保一致。以培养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首要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促使我校学生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教师发展目标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使全体教师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精神,贯彻与体现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实施步骤

  (一)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亲自挂帅,教务处具体组织实施的领导小组,各年级组成立了以年级组长负责的校本课程实施小组,在校内形成了三级管理网络。主要职责分别是:

  组长:李长青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

  副组长:吴长明

  组织实施校长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检查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校本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成员:徐金宝邵士阳茆永适金伟刘学斌贾立明

  主要职责:

  ①构思并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②制订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

  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④积累课改资料,及时提供教改信息。

  ⑤经常深入校本课程实施课堂,指导开课、听课、评课工作,和实施教师一起研究情况,帮助他们及时总结。

  ⑥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或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二)课程设置

  1、课程门类

  我校校本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是指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的主题活动展示和安排在课表中由语文教师实施的经典阅读课。

  (2)选修课包括指的是七年级的汉字书写课。

  (3)课时安排: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七年级每周3节,年级每周2节地方和校本课程。“崇德笃学”主题活动展示安排在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阅读、写字课排进课程表。

  2、课程安排

  (三)师资培训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认识和工作态度是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我校将采取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外请专家讲座、开展专题研究、交流经验座谈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统一认识,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基础。(四)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的管理由学校教务处统一负责。如校本课程的监控、测评、听评课、调控指导,经验总结,问题解决等。具体如下:

  1、校本课程开课过程管理

  ①校本课程排进学校课程表,教师实施情况纳入教师工作量,工作量与教师绩效挂钩。

  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定期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巡视检查、听课、教法学法指导。

  ③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培训和组织校本课程教师外出观摩学习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④由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评教评学活动,以便教师及时作出合理调整与改进。

  2、场地的使用及学生管理

  ①必修课程《崇德笃学主题活动展示》由政教处安排,主演班级在学校四楼多媒体展示厅展示,电视转播到各班级。

  ②写字课和阅读课在各班教室,由各科任教师执教。

  ③对学生的评价实行学分制管理,根据平时考勤及考核情况综合计分。严格学生考勤制度,规范课程管理,对学生的出勤进行月公示。

  3、课表的安排及教师管理

  ①所有校本课程都编入学校课程表,课程表下发到各班级。

  ②上课情况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

  ③严格考勤制度,规范课程管理,对教师的出勤情况、授课时数、简案检查情况进行月公示。

  四、课程评价

  (一)对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评价的要素

  1、校本课程目标:

  教师要把全班学生培养成推力紧密、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社会价值观念都有助于学习的学习者。

  2、校本课程设计: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开设适宜的校本课程。

  3、校本课程管理:

  教师要管理校本课程,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

  4、促进校本课程向纵深发展

  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内容,广泛开展活动,不断的总结提炼,为校本课程的深层次开发进行谋划。

  (二)对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评价的标准

  1、深刻领会校本课程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

  3、逐步提高本人的规划、组织、管理、知识以及与其他教师协同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4、随着活动的展开,学生与教育情景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教师要肯定其存在的价值,并加以运用,有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对开设的校本课程统筹规划不限制其生成性,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和成效的能力。

  (三)对学习校本课程的学生评价

  五、实施保障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明确职责,让全体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意义。做好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评估与对老师平时检查、期末检查、年度考核结合起来,与结构工资结合起来,与考核实验成果、考核先进结合起来。发挥激励机制,调动全体老师的积极性。

  3、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协调社会、家庭共同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机制。

  4、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校园环境改造与建设,加快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网络、实践基地的建设步伐,建设好学校网站和开发校本课程主页,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为了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素质,提升学校师生的文明形象,建设和谐团结向上的人文环境,现制定我校文明礼仪教育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二、活动意义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文明礼仪教育以满足学校需要为切入点,以服务学生主体健康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教育作用,遵从德育教育从认知、自觉规范到行为自律的教育过程,积极开展德育实践,对于学校文明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活动内容

  在我校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相处”,教学生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培养学生具有高雅、得体、大方、文明的涵养,它包括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礼貌修养,乃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我们将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贯穿于整个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一)学习礼仪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我校的《文明礼仪》校本课程,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二)实践礼仪

  让每个学生都广泛参与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来,在参与和体验中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各班级开展系列活动,促进礼仪学习,评选文明礼仪标兵。

  (三)展示礼仪

  通过开展校园礼仪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讲身边发生的礼仪故事,评选班级各项“礼仪之星”活动,展现学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阶段性成果。

  (四)宣传礼仪

  通过校本课程培训文明礼仪宣传员,面向家庭、社会进行社会礼仪知识的宣传,营造手拉手、共创文明校园的良好氛围。

  四、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学习礼仪知识,向不文明行为告别。

  1、各班组织开展“学礼仪、讲美德,做文明学生”主题班团会,进行大讨论,有计划开好校本课程。

  2、写出学校课程学习体会。

  3、组织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和表彰。

  第二阶段:体验礼仪内涵,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①、从最简单的坐立行、语言、体态语言等方面入手开展“文明举止伴我行”活动;

  ②、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爱伙伴入手开展“尊长互敬伴我行”活动;

  ③、从学文明用语、说文明话入手开展“文明用语伴我行”活动;

  引导学生从学校、家庭践行礼仪开始,然后扩大到社交礼仪,在此过程中做到躬行、内省,全面提高文明礼仪素养。

  第三阶段:收获礼仪习惯

  开展“礼仪之星”评选活动。我校将评选出学期和学年度的“礼仪之星”,并在学校宣传栏展示“礼仪之星”的先进事迹,以榜样力量来感化、激励学生。

  五、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组 长:

  成 员:

  2、充分发挥校文明督导岗的监督作用,各班坚持文明礼仪日查日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组织力量,开发校本资源,编撰出学校《文明礼仪教育读本》(初稿),并在总结礼仪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完善,以指导师生的文明礼仪行为。

  六、活动要求

  1、加大宣传力度,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倡议书、广播站、宣传栏、班团队会、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将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2、文明礼仪教育要长抓不懈,寓礼仪教育于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寓礼仪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抓好养成。各年级、各班一定要强化学生礼仪训练,落实校本课程的开设,让文明礼仪成为学生的习惯。

  3、各年级、各班要根据学校实施方案,结合班情,拟定出自己班级实施的具体方案,因需而搞,形式多样,凸现特色。要作好记录,每阶段有一份主题活动设计及活动后的感想。要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加强日常文明礼仪行为的监督。

  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六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实施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根据实验中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此方案。

  一、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2、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基本理念

  1、学生是校本课程的主体。一方面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依据;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创造课程。

  2、“生活世界”是校本课程内容的范围。

  3、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性、创生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反思和创造的环境、对象。

  4、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本,旨在改变学生的单一学习方式。

  5、教师和学生不是校本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校本课程的创生者。

  三、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必修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可能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地做出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四、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要打破课堂教学固有的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拟采用以下形式:

  1、个体式。如书法、计算机、剪纸、舞蹈、音乐、美术、体育项目训练、棋类等。

  2、集体活动式。如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体育竞赛、艺体节、科技创新大赛等。

  3、团队式。如合唱、舞蹈、球类选项、学科竞赛等。

  五、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每大周5课时,安排在下午3、4节公共自习课上。

  六、教学内容及目标

  我校实施校本课程,要遵从我校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构建学校丰富的课程体系,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构建学校教育人性化、个性化的课程,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七、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的评选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小组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载入学生成长档案。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的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

  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八、师资培训

  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是承担校本课程的主体,依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结合各地的教研情况,目前师资培训应采用以下方法。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回校后积极辐射。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专家,对我校教师进行培训。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一帮一”结对互助,培养青年教师。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让教师自主学习,以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九、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校本课程的基础。任课教师要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务实钻研学习,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资助教材的刊印,通过实践,反馈调节,最后形成有特色的褡裢学校校本课程教材。教师开发教材,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调查收集学生现阶段的发展基础和差异。掌握学生现有知识、技能素质的水平,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材料,为课程选材的提供依据。

  2、提供反馈资料,特别是向学生指出学习中的差错并分析原因的反馈材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出课程学习中的难点。

  3、组织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4、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教师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鉴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的能力。

  5、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北大附中等名校资源,促进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在我看来,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学校不断学习、发展、成长的过程。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继续努力,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开拓、去创新,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篇章,开发学生的潜力,使他们能够找到最优秀的自己。

  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七

  一、学校课程规划的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学校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主要目标,让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带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开发、管理、评价以及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学校课程开发的目标:

  1、总目标:

  积极发挥团队合力,结合课改推进学校课程的开发和拓展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拓展学生乐学的空间,突显学科特色。

  2、学生发展目标:

  学生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3、教师发展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学校实践活动的研究者、指导者,切实促进教师专业技术文化知识的成长。

  4、重点突破:

  以学校特色项目为基点,在和谐团队氛围下的感召下,促动广大教师积极开发学校课程,向多学科延伸开来。

  三、组织与实施:

  1、成立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工作小组。

  组长:孙向海

  学校课程开发的主要负责人和决策者,负责学校课程的总体设计,总体把握学校课程的全面研究和实施。

  副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

  分管具体实施校长的决策及负责学校培训、督察学校课程实施、协调各学科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学校教材、安排教师有效实施课程计划、对学校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学校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①选择并制订学校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②制订学校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

  ③组织教师进行学校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④积累课改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及时提供教改信息。

  ⑤经常深入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线,指导开课、听课、评课等工作,与参与实施的教师一起研究课题、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及时总结。

  ⑥做好学校课程实施的经验积累或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四、方法措施:

  1、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其中。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坚持资源学校化。

  3、认真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确保学校课程开发的方向性与探究性。

  4、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课程开发的和谐团队,结合学校研修的管理模式,实施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践。

  五、学校课程开设计划:

  1、发掘学校特色项目资源,发挥特色在创建过程中的优势,形成学校课程的新的亮点。

  2、各学科在确定的年级中实施,要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中做人、安全、法制、交通、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教育为契机,进行合理开发与研究。

  3、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使之成为学校开展生活教育的重要载体。

  4、以学生和谐发展为出发点,明确学校课程的目标定位,完善课程体系,落实好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5、逐步将学校的优势资源生成为课程并纳入学校课程管理体系,引导各学科向拓展型课程的方向去研究和开发。

  六、课程的实施:

  1、相关教师每学期应撰写学校课程教案。

  2、课程的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来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活动灵活性。

  3、在学校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允许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呈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4、教师必须在每次学校课程活动后,及时做好记录。

  5、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档案意识,对学校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好,期末上交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以便整理总结,并进一步加以改进和推广,做好展示汇报工作。

  七、学校课程的评价:

  1、成立学校课程评价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的检查评价。

  2、完善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申报制度。

  3、教师组成学校课程开发团队,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4、对学校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爱好、学习效果等。

  6、对于参加学校课程开发的教师学校将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适当时加以必要的奖励。

  八、学校课程实施保障:

  1、学校对参加学校课程研究的教师在外出学习、教学研究学校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

  2、设立学校课程实施的研究及奖励经费。

  3、学校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定时课程理论培训。

  4、保证实施教师的研究时间,研究空间,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5、鼓励教师撰写心得体会,总结成功经验和吸取失败教训。

  6、在教师考评上尽量肯定教师学校课程实施的成果。

  7、学校对实施教师应做好各类设施的提供,如校园网等,为学校课程的顺利开设准备物质条件。

  8、对教师开发的学校课程,学校应组织评选,把优秀的学校课程活动或案例,铅印成册,并予以奖励。教师开发出的学校课程的成果记录在教师业务档案。

  9、根据师资培训工作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教师认真参与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核、有成效,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

  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八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我校干部教师要贯彻并严格执行国家中小学课程计划安排意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一、课程内容

  中学阶段课程内容主要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国家课程包括:学科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音乐、美术、政治、历史。)和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

  地方课程包括:可爱的四川、法制与社会等等。

  二、落实课程计划要求

  1、全体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严格执行学年初学校安排的各任教年级及学科课程安排,不得随意倒课和调课,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各班教室内要设立班级课程表,并注明各学科任教教师。

  2、努力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1)信息技术课,各任课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计划、周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认真组织教学。

  (2)各任课教师结合班级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确定研究课题。每学期研究的课题要在四个以上。任课教师应做好研究课题的学期进度安排和研究过程活动及指导的记录。

  (3)各任课教师要结合学科教材和学生生活环境及生活区域现状组织教学。

  (4)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每周两课时。以学校或年级为单位组织活动。

  3、地方课程,各任课教师在制定好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安排下,认真备课,组织教学,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4、学校课程,每周一课时。学校及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年段设计编排教材,教学中不断实践改革,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5、班队会,每天安排学生十五分钟的写字训练,学生通过作文培养写字基本功。

  三、加强落实课程计划督查工作

  为使课程计划严格贯彻和落实,我校成立督查小组。小组成员为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班级学生。对全体教师落实课程计划进行定期或随机检查,对学生以问卷形式进行检查。

  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九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的各项要求,促进我校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与开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目标要求

  1.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学质量,形成基础教育课程的地方特色,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地方管理与开发课程的能力。

  2.以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要充分反映我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3.加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整体规划与部署,严格管理和规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充分利用多种社会力量参与课程的管理与开发。

  三、开发内容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课程要直接反映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有效增强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形成课程的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内容要以地方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的研究为主,形成地方课程或地方课程系列,并具有较强的超前性。

  根据实际,我校地方课程现阶段开发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剪纸》。

  四、课时安排

  地方课程课时,1—2年级每周1节,3—6年级每周2节,根据需要,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打通使用。

  以上课时是根据教育部课程设置要求和我校实际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既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但每学期的总课时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省教育厅体育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和提升审美素质,陶冶情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指导思想

  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坚持“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体育、艺术教育活动。

  二、实施目标

  1.尊重学生差异与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整合学校、社会、家庭资源,让每一名学生都能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适宜符合自身素质特点的烙画。

  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加强学生艺术素养的修炼,完善人格、提高能力。

  3.构建公正、准确且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能力提高的“以评促展”的项目实施评价体系,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

  4.探究并构建具有学校特色、运行简单、推广价值高的项目操作模式,提升烙画实施的内涵与外延。

  5.在深入开展好烙画基础,让更多学生能向能力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程设置内容、对象和时间

  实施烙画,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能在小学阶段学习掌握技能,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实施对象:4--6年级全体学生。

  实施时间:

  1、每天课间操(含广播操或升旗仪式、眼保健操)40分钟、大课间活动时间30分钟。

  2、在不影响正常的烙画课教学的前提下,利用烙画课合理安排烙画的训练。

  3、利用班队活动等其他时间。

  四、实施办法

  1、全面发展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终身教育为原则。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系统地设计能切实提高学生艺术技能的内容和方法体系,有效开发艺术教育功能。

  2、教育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课外文体活动要坚持育人的宗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寓学于乐,寓炼于乐。

  3、面向全体与发展特长相结合的原则。课外文体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全面提高,并形成在普及与提高的基础上良性发展的局面。

  4、学生自主自愿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文体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鼓励、引导是必要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权和自主活动权,在组织活动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讨论、组织、操作、交流和评价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5、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应以校内教育为主阵地,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独特功能,促进校内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密切配合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努力创建良好的课外教育环境。

  6、提供保障与教育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推进烙画,需要基本的时间、空间、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保障。同时要加强安全教育,要制定出安全措施、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让每一项经费投入,每一项活动安排,都能体现对学生周到的关怀结合小学生善于模仿,对新鲜事物兴趣强,有针对地选烙画,让学生的特长更长,打造学校烙画特色品牌,将成为烙画选择的致力点。

  五、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严格管理.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及教师的烙画工作领导小组,由教导处、大队部等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烙画评价体系。明确分工,落实到人,充分认识活动重要性,有计划、有备课,将该项常规纳入学校常规管理体系,将各班烙画实施的成绩和教师年度业绩考核挂钩,从制度上保障该项工程的积极稳步推进。

  2、做好学习与宣传工作。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和中心学校文件与会议精神,拟订出适合本校特色的实施方案。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争取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为实施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向学生发放调查表,了解学生的技能、特长,填好相关表格和造册。

  3、开齐并上好烙画社团类课,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4、安排好烙画周活动表。做到“定项目、定内容、定地点、定学生和定辅导老师”,实实在在开展活动。

  5、多元评价,重在鼓励。活动的开展和评价以掌握技能为主,评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成长记录册中以星号表示,优秀:☆☆☆良好:☆☆合格:☆)以促进学生对项目的兴趣,并终生受益。

  6、积极开展烙画为主题的对抗赛,挑战赛等比赛或才艺作品的展示活动。

  7、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安全措施、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六、评价认定

  1.评价方式。学生本人现场创作和测试,按有关标准进行认定;参加学区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的美术、书法作品的学生如果能出具有效的参加证明,则认定该生为优秀。

  2.认定等级。认定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

  3.学校每年将全体学生烙画的结果整理汇总,存放归档,汇总上报工作由教师负责。

  4.为促进学生对烙画的关注,并终身受益,班级要在学习园地内张榜公布每名学生烙画的作品。每学期结束时将评定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和学生成长记录袋。

  5.学校将烙画列为个人、班级评优的重要条件之一。学生个人达不到烙画合格标准不能评为优秀;班级烙画合格率达不到90%以上的,当年不能被评为先进班级;班主任不能被评为先进班主任。

  6.烙画实施工作所有的资料整理与管理由体育、艺术组负责,班主任协助。

  7.每年学校将根据相关管理制度,对认真实施烙画教学的班级、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

  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十一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积极发掘本土人力、物力、文化等教育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确立“健康第一”的发展理念,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发掘具有“乡土”与“航运”特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共荣的校本课程体系,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努力践行“让每一位孩子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设置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优化整合校园素质教育因素,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推动学生积极、自主、持久的学习内驱力。

  (三)自主性原则:根据国家提供的课程科目和课时的比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课程计划,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三、课程目标:

  (一)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会学习、会合作、会健身”能力的,能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珍爱生命、并具有较强思维力的和发展潜能的合格毕业生。内涵解读:会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运用网络等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拓展学习领域,在培养良好的读写表达能力的

  基础上,促进学生学有特长。会合作-从小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依存关系;在尊重与维护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追求群体共同发展。会健身-依托广播操、乡土游戏、校园足球以及“体育与健身”课程等资源,每位学生每学期学习不少于2项的健身技能,每天参与锻炼得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懂得劳逸结合、健康第一等道理,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以现代课程理论为依据,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新课程目标、任务的认识,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科研为手段,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

  四、实施保障

  (一)完善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网络,明确职责,保障学校课程管理的顺利进行。

  组 长:黄义海

  副组长:常春灿

  组 员:邓焕珍、丁瑞青、王传国、索焕云、楚秀平等

  校长负责有关学校课程的决策问题。中层组织主要负责执行问题。基层组织主要负责具体实施。

  校长室明确各部门在课程执行力上的监管分工。对各部门在课程管理流程进行监管。各部门不定期地向校长室进行课程执行情况汇报,以便校长室能及时了解课程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不足和亮点经验。

  教导处(德育处)主(兼)管三类课程的日常管理。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安排好学校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按照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班级课表,根据师资情况合理安排教师任职任课安排。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作息时间。

  (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常规管理

  1、以教学质量承诺制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以聚焦课堂为主线,关注教学五环节,落实各环节的达标标准,争创优质标准。

  2、以校本研修为突破口,开展合作共荣团队的创建,通过课题引领,主题研究,同伴互助,落实三类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十二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地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理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从思想、理论上得以充分的保证。

  2.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

  3.调动全体科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下通力合作,尽力提供交流机会,扩大交流范围,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二、工作目标

  1.深入学习和领会新的课程标准,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

  2、按照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交往与合作、获取新知识、收集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3、加强学科整合,促进艺术类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新型的课程体系。

  4、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制定名师培养计划,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引导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从而培养-支高水平、有影响的教师队伍。

  5、改革评价机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三、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

  略

  四、工作措施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⑴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参加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实验工作中的核心、示范与指导作用。

  组成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刘玉红

  副组长:任建军罗金霞

  成员:宋长玲杜红李俊杰徐志宏封淑君

  2、抓实校本培训,提升教学理念

  (1)、各教研组在学期初,认真分析研究本组本学科的学习情况,制订完整的教研工作计划,在第二周内交教务处,批阅后能较好地执行计划,期末有实事求是的教研组工作总结。

  (2)、每周四定为教研组活动时间。单周教研组长主持,教研活动做到三定五有:定时、定内容、定研究课题;有活动计划,有活动记录,有活动原始资料积累,有效果,有教研组活动总结。双周学科主任主持,经常地开展教育理论学习、互相听课、评课等小型多样的活动,形成"随时平时研,隔周重点研"的教研氛围,使教研活动做到目标明确,研究深入,扎实有效。

  (3)、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每周进行二次集体备课.继续试行"先个人备课-再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性化使用"的备课模式,。平时课前共同探讨教材教法,课后认真反思得失,通过"对话、交流、互动",使互动式、参与式教研成为主流。

  (4)、扎实开展"三段两反思"的"行动教育"模式。要求每个备课组的教师参与三轮听"课"。凡是外出作课和参加学校研究课的教师,各组教师为了充分了解授课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和风格,第一轮课让授课教师按照自己的设计上,这是教师的"原行为阶段",全组教师进行第一次反思,帮他寻找自身经验与理念的差距。第二阶段是新设计阶段,关注新教学理念的课例设计和实施,授课教师上完后,全组教师进行第二次反思,主要寻找设计与课堂实际之间的差距,以便再进行新设计。第三阶段是新行为阶段,授课教师展示"两反思"后的教学成果,实现理念与经验的整合。

  (5)、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专题讲座、观看教学录像、集体备课,认真组织开展研究课、示范课、履职汇报课、优质课等课堂教学活动,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听课评课机会。学校领导深入各教研组参加教研活动,和教师一起分析研究新的课程标准,使教师对当前实施的新课程理念有新的认识,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并针对教师最感困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专题讨论会,有意识地让教学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事先做好发言准备,讨论时重点发言,使大家受益。

  (6)、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打破以往"少数人说了算"的评课方式,让所有听课的教师把自己的所思、所悟进行反馈,互相帮助,不断提高。

  (7)、抓好"七个一"工程,即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一本好书;上一节优质课;写一篇优秀论文;40岁以下教师自制一个多媒体课件;参与一个课题研究;每年订一份教育刊物;承担一次讨论的中心发言人。

  (8)、科学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学科培训和电子备课,使每个教师都能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并收集、分析、处理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信息。

  (9)、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采用互动式,讲授与研讨、教学观摩、方案设计、说课等有机结合,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逐步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以先进带后进,最终达到人人参与、人人提高的目的。

  (10)、继续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以"三生教育"为切入点,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与生活教育,根据学生遇到的实际情况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

  3、认真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加强课题研究的规划、指导、督促和协调,认真开展国家、省、市、区、校四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将课题研究的成果真正转化为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十三

  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社会为课堂,在动手动脑中进行体验和探究的综合学习过程。x外语学校依据《x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制定《x外语学校社会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1、社会实践的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获得直接感受和问题解决的经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

  2、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

  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校内实践活动: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校园规划和校园环境整治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可以以郊游或远足的形式,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社会生产劳动和社区建设活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商业性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等)等,还可以参加社区的政策调研、政策宣传甚至于政策制订,参与企业策划等。

  科技性实践活动:如进行某项科技设计或制作,参与社区生产、生活设施的设计或改造等。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是学校提供与学生自主选择的结合。学校为学生提供两个、三个或多个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造性地选题和开展实践活动。

  3、课程管理组织形式

  1)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2.工作小组

  组长:

  成员:

  社会实践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家小组的指导下实施,在学校德育处、教科室、教务处和总务处的通力合作下完成。德育处负责社会实践课程的规划,教导处、总务处等积极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和机会。德育处要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年级组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责,指导老师对所分管的社会实践小组负责。

  班级成立学术委员会,实施对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的自主管理。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以由三、五个学生经自由组合形成的小组为单位开展,每小组推举小组长一名,根据活动项目聘请指导老师1—2名,提倡根据活动项目的需要聘请校外人士充当指导老师。

  学生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有完整的.活动方案,要告知班主任和家长并征得班主任和家长的同意。班主任和家长要在活动方案上签字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要求班主任和家长对该活动方案提出详细、具体的活动建议,以确保活动能安全、顺利在进行。指导教师也要就活动的开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军训作为特殊的实践活动项目,要严格按照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实施。

  4、课程配置与时间安排

  军训是全体学生的必修项目,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开学之初,共一周时间,完成者得2个学分;学校设置一个“社会实践周”,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次主题活动,一般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完成者得2个学分;

  其他2个学分由学生根据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和兴趣爱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假期时间自主安排活动得到,可集中安排进行某一主题活动,时间不得少于7日,也可分散安排多项活动,时间累计也不得少于7日。分散进行的活动要尽可能多样化,以获得多方面的感受和收获。这2个学分的认定时间为高二第二学期末。

  5、活动实施的过程

  5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制,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5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53活动实施。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5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社会实践的总结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5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进行初步的学分认定,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专家小组进行学分确认,教导处完成学分登记。

  6、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

  61、评价原则

  贯彻三结合评价原则: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62、评价内容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2)活动的选择与活动设计评价;

  (3)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4)活动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评价;

  (5)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

  63 评价方法

  实施档案袋评价。学生建立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档案袋,里面应装有能反映小组和个人活动过程的种种记录和其他证明材料,并提供核实方法或途径(如实践单位的地址和电话,相关人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等)。在进行考评价时,活动小组和学生个人提供如下考评依据:

  军训评价。军训评价由出勤情况、学习或训练态度、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考核情况、个人军训日记或小结等方面构成。

  附军训评价表

  项目项目考核得分百分比折算得分备注

  出勤情况 20% 项目考核得分为百分制,折算得分之和就是最后得分。

  学习或训练态度 15%

  军事知识考核 25%

  军事技能考核 25%

  军训日记或小结 15%

  最后得分

  主题活动评价。详细的小组活动方案和个人活动计划,小组社会实践报告与个人活动小结,活动记录与活动证明,主题活动的成果,相关单位的评价和学友的评价材料。

  附主题活动评价表

  项目分值得分备注

  出勤情况20累计各项得分除以2就是最后的得分

  实践活动态度30

  活动选择与活动设计40

  活动体验和心志发展40

  活动成果和社会效益30

  活动创新性和实践性40

  最后得分

  分散组合活动评价。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各项活动的单位证明、各项活动的计划,各项活动的过程记录与小结等。

  分散组合活动评价表

  活动名称活动用时活动态度活动收获活动得分备注

  对活动态度和活动收获进行定性评价,使用“优”“良好”“一般”“不太好”等描述性语言。“活动得分”每个活动项目满分100分。活动用时合计要达7日。

  综合得分 累计得分÷活动项目数

  64评价程序

  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参评材料——小组交流及互评——班级交流及互评——导师(或班主任)进行初评、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学校综合实践专家小组进行最终的定性评价,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得分90分以上的为A等,75分——89分为B等,60分——74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

  7、奖励与重修

  对于那些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强,有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的学生个人或小组,他们付出了努力且有了丰硕的收获,等级认定为A者,学校给予表彰;对于三项活动评价均获A等的学生,学校给予专项奖励;如果社会实践成果经专家认定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科学价值或实用价值,学校给予特殊奖励。

  凡在考评中等级认定为D等者,要求重修,由班级学术委员会和指导教师监督执行。学生对班级学术委员会和指导教师考评持不同意见,可报学校课程指导小组进行终审。军训的重修与下一届学生一起进行,其他活动的重修可自主掌握时间,也可另选活动项目。

  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十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课程设置。如:国家课程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艺术、体育、综合实践。地方课程开设:信息技术、安全法制、劳动技术。校本课程开设:校本教材、活动课。

  四、三级课程设置表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

  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下午),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活动课(包括各社团活动)。

  6、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我校地方课程课时安排为,每周一、二年级2课时,三、四年级3课时,五、六年级4课时,占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的10.2%。设置综合实践、心理健康与法制等,使用相应的教材。

  8、校本课程结构设置

  以《弟子规》为导行的中华传统美德,所选教材是学生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教研组工作。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组织机构:

  组长:靳淑花

  副组长:柴艳艳

  组员:各班班主任

  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与落。

  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十五

  一、课程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育人为本的理念,切实推进德育课程建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实施校本德育课程,旨在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教育序列,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资源保障

  (一)人力资源

  1、学生资源:七年级少先队、八、九年级共青团;

  2、教师资源: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科教师;

  3、社会资源:社区、家长委员会、家长。

  (二)物力资源

  学校在此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将根据课程设置需要提供《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诗词、诸子百言》、《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让我们学会感恩》等新课标课外阅读经典丛书、教育影像资料等,并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推荐活动教育基地,以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三、课程实施

  1、实施对象:一至九年级全体学生

  2、实施内容:

  七年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诗词、诸子百言

  八年级: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七至九年级:感恩教育

  3、实施要求:

  (1)活动经过学科课程德育、德育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行为规范教育、社会环境育人等五个平台进行实施。

  (2)学校成立此课程实施的项目组,协调各学科的整合、家长的参与和社会的资源的利用。

  (3)各教研组长负责学科的整合和参与,并制定出相应的课程计划。

  (4)各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段德育课程的推进,并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计划。

  (5)团总支、少先队大队部负责团队的实践体验活动,并制定活动计划。

  (6)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学生投入各项活动,协调各学科之间的活动,充分利用晨会课、午会课(周三、周五)进行专题教育,并将此课程纳入班级工作计划。

  4、实施途径:

  学科课程德育:全体教师根据各年级德育课程实施内容,充分挖掘本学科的德育元素,以雏鹰争章为载体,开展教育。

  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十六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结合莱西市教体局下发的课程计划,根据本校实际,按以下方案实施:

  一、课程设置

  学校认真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制订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每学期初由学校教导处、政教处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执行方案、制定总课程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按教学大纲教学。规范了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地方与学校课程、音体美等学科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着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积极组织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努力上好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为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内容和空间。

  本学期,我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地方与学校课程(1)、地方与学校课程(2)、综合实践活动(1)、综合实践活动(2)音乐、体育、美术。其中地方与学校课程(1)是地方课程,包括安全教育(一、二、三年级开设,教材是《国防教育》)环境教育(四、五年级开设,教材是《蓝色家园》),地方与学校课程(2)是学校课程,有国学经典(一------五年级)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包括一年级是《生命与自我》,二年级是《生命与他人》,三年级是《生命与自然》,四五年级是《生命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2)是微机。所有课程、课时,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要求设置,无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现象。重视开展好信息技术、艺术、体育、兴趣活动四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课时分配(周)

  一年级:语文(8课时)、数学(5课时)、品德与生活(3课时)、体育(4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地方课程(2课时)。

  二年级:语文(8课时)、数学(5课时)、品德与生活(3课时)、体育(4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地方课程(2课时)。

  三年级:语文(6课时)、数学(5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外语(3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科学(2课时)、综合实践(2课时、信息技术1课时)、地方与学校课程(2课时)。

  三、学校课程管理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是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是培养目标的载体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新课程设置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认真研究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提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并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加强管理,科学设置各类课程。

  严格执行新课程设置方案,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指令性内容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在课程管理上转变管理思想,研究管理办法,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主体作用,保证足够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开发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小组,成员包括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

  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十七

  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有关通知精神,对照《山西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现就新课程方案实施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程开设情况

  1、依法科学地设置课程,安排课时。

  课程设置:我校有学生132人,教学班6个,教师13人。我校坚持按《山西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的要求开设课程:即一、二年级开设的课程有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三至六年级开设的课程有: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体育、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而且能严格按照中心校要求开设校本课程、设置劳技课;三年级以上开设英语课、电教课。

  2、学时安排:我校坚持按照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规定的标准开足学时。没有增减学时的现象。

  3、开发隐形课程

  我校将隐形课程的开发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逐步在隐形课程中强化育人环境,如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每学期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读书教育活动、班队活动“六一”庆祝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把教室布置及板报等都纳入班主任管理细则中,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和美育渗透到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了生动活泼、和谐共处、开拓进取的教育氛围。

  4、努力建设校本课程

  早在20xx年我校和裴介派出所共同创建了交通安全学校,把交通安全教育列为我校的校本课程。为了更好地实施校本课程,在中心校马万太校长的带领下,全体教师群策群力,组织学生学习。多年来我校没有发生交通安全方面的事故,没有发生刑事案件、火灭事故、游泳安全事故、没有发生食物中毒和其他以外伤亡事故。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校辐射南卫、北卫、移民等村,学校规模较小,在管理体系和学校资源上都与兄弟学校存在一定差距。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如个别学科师资不配套,没有专职教师。有的学科由于人员不足,课时量受到影响。特别是硬件设施还不完善,影响了某些学科课程的开设等。其次,我们是农村小学下午放学早的话,学生在家中无人管理,家长素质低、农活忙、外出打工等客观因素,因此我们不得不适当增加学生在校时间,来适应家长们的要求。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努力整改之处。争取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与标准严格相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出努力。

  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十八

  沙湾小学是龙岗区一级小学,位于南湾街道沙坪北路,占地面积约8850平方米。学校办学底蕴深厚,创办于方案》。

  一、学校德育课程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培养特色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制定实施素质教育的德育课程发展目标:开展以“实施自主发展教育,形成学生完整人格”为主题的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活动,探索一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完整人格形成的新的教育教学途径,培养和塑造具有自主意识和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自主发展型人格的一代新人。

  同时构建了学生培养目标:通过构建以“阶梯式”德育为核心的学生自主发展德育体系,让学生体验做人的道理,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诚实的行为品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发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展示优势创造机会,提供平台,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二、德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在制定德育课程计划时,必须以“全员德育”的观念来制订管理策略、课程内容、实施途径,合理组织与调动学校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层级以及学校外部(家庭、社会)的力量,使其协调一致地和谐联动,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同时要强调整体育人,以帮助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层次性原则

  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中注重分层、体现差异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创造性原则

  打破传统教育中不合理、不科学的观念和做法带来的束缚,强化改革创新意识,根据学校的性质、特点、任务和培养目标创造性地建立起新的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十九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载体,也是实现育人目标的载体。我校倡导悦享文化,着眼于学生的在校快乐与人生幸福的缔造与培植,学校遵循“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育人理念,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的支柱,通过实践,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了五大核心素养课程,分别是“悦学——培养智慧之心的文化学科课程”、“悦动——培养健康之心的体育课程”、“悦美——培养审美之心美育课程”、“创享——培养创新之心的科技课程”、“乐享——培养社会之心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及少先队课程入手,构建了悦享课程体系。

  一、悦学,培养智慧之心的学科课程

  “健康又自信,独立能合作”是我校的育人目标,根据这个目标和学生实际,我校文化课程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进一步充实、内化、优化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课程结构,坚持依托校情和学生发展的个性要求,以学校特色文化为生长点,不效仿,不照搬,实现校本课程特色化,推行悦享课堂。我们构建了以“先教后学、先学后教、因材施教、小组合作、展示评价”的教学模式,打造和悦、自主、有效、创生的课堂,让学生乐学、主动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悦动,培养健康之心的体育课程

  我校的体育工作方针是:坚持“普及性学生体育为主,提高性竞技体育为辅”的原则,培育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精神,在体育课程建设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1.开发整合,建设特色

  我校注入快乐体育的全新理念,确立了合作、竞争、快乐、主动、健康发展的体育工作观。学校充分利用了下午大课间,整合利用一切师资力量,推行了每天下午一个半小时的“悦享课堂”,拓展了体育教学的时空,延伸了体育课堂,构建了全新的体育大课程观,充满快乐的悦享课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校园足球,形成特色

  我校自20xx年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以来,坚持以“足球”作为育人的杠杆来撬动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步形成了“人人能踢球、班班有球队、月月有比赛”,全员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目前已举办了八届校长杯足球赛,足球运动已经成为学生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几年来,我校足球队多次在市区级足球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__年10月,代表河东区参加临沂市运动会,获得亚军。

  3.品牌活动,铸就特色

  近几年,开发区一小提出了“悦动校园”的口号,开展了体育节系列活动,推出了以“诵校园文化、做正气少年”为主题的“悦武校本操”。每年以“悦动校园”为主题举行田径运动会和阳光体育运动会,“悦享”教育的成果在运动场上大放异彩。

  三、悦美,培养审美之心的美育课程

  美育是一种复合性的教育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简单意义的美术、音乐课堂。我校的悦美课程,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养成教育塑造美。

  2.艺术教育展现美。

  1.养成教育塑造美

  学校本着“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指导思想,构建了和悦礼仪课程,包括了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八大文明礼仪规范,切实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会、主题队会,融合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之中,在礼仪课程的潜移默化之下,深化了我校“学思蕴乐、美善共享”之学风。快乐学习、快乐用餐、快乐玩耍的画面为开发区一小悦享课程镌刻了生动的印记。

  2.艺术教育展现美

  我校把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集中构建了以军乐团、合唱团、舞蹈团、书画社为主体的学校艺术教育框架,开发了以艺术特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逐步摸索出一条特色教育发展之路。

  由15种乐器,120人组成的军乐团,不仅开发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潜能,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训练中,还不断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形成团队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各级活动中有力体现了学校的艺术教育管理特色。我们以学校的校花——向阳花命名成立的“向阳花合唱团”,先后与世界五大童声合唱团的法国巴黎圣十字、木十字合唱团同台演出,在世界级的专业舞台上,他们领略了不受语言和国界限制的合唱艺术。合唱团参加xx省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获得一等奖。

  几年的育人足迹,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需要全面发展,更需要学有所长,孩子们获取知识的满足和对艺术教育的强烈需求,学生的受益、家长的满意、社会的需求让我们看到了持续发展的空间。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艺术特色,完成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一校一品”的特色教育格局。

  四、培养社会之心的少先队活动课程

  少先队工作不仅仅是“德育”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还是培养爱国主义的政治启蒙教育。我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构建了少先队活动课程,形成了以班会、主题队会、课外实践为载体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使我们的学生充满正能量,保持与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的情感取向。

  五、培养创新之心的创享课程

  近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客教育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教育信息化改革,我校建设了以航空航天模型、机器人、科技创新等为课程的校园创客空间,为学生带来开放、开源、创新及创造的新体验和新价值。

  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篇二十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要求设置新课程,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培养目标

  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结构与课程安排

  本着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每个学生具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一、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3节,语文8节,数学4节,体育5节(包括体育活动),音乐2节,美术2节,地方与学校课程2节。每周26课时。

  三、四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2节,语文7节,数学4节,英语2节,体育3节,音乐2节,美术2节,科学2节,综合实践活动3节(信息技术1节;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1节;劳动与技术1节,利用周末、假日开展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3节(含心理健康1节、周会1节和学校开展的具体活动)。每周30课时。

  五、六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3节,语文6节,数学4节,英语2节,体育3节,音乐1.5节,美术1.5节,科学3节,综合实践活动3节(信息技术1节;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1节;劳动与技术1节,利用周末、假日开展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3节(含心理健康1节、周会1节和学校开展的具体活动)。每周30课时。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精选2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方案2024小学线上教学方案范文有关幼儿园小班父亲节的活动方案范文教职工团建活动策划方案关于饮食方案范文,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