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小学语文组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

作者:本田透2024-03-19 02:16:21

导读:小学语文组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 篇一 浅谈双减政策下语文新课标的实施 一、更新教育理念、立德树人并举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小学语文组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推荐14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小学语文组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 篇一

  浅谈“双减”政策下语文新课标的实施

  一、更新教育理念、立德树人并举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有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和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探索树立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使学生初步学习,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构建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二、践行新课标理念,重视阅读教学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包含以下几方面:(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育人功能。(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三)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四)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五)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拓展性学习任务群便是其中一个环节,也是初中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这其中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整本书阅读。这一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制作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如七到九年级第四学段的学生,可以阅读革命文学作品,如《红颜红星照耀中国》等体会、评析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独立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中、长篇小说、散文集等,文学名著如《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根据阅读进度完成读书笔记,针对作品的语言、形象、主题等方面的话题展开研讨。

  三、立足学生实际,规划未来教学

  结合新课标要求,在下学期的语文课外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阅读上,计划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立足课本,随文落实。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这样,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和〈山海经〉》之后,由两文自然引出《朝花夕拾》,让学生探寻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反复阅读,领会文章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精妙的笔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同时,可进行引导点拨,将阅读导向课外。

  (二)科学规划,全程引导。阅读整本名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科学规划就收不到良好效果。有些名著篇幅较长,内容艰深,学生会产生畏难心理,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必须确定合理的阅读时间和进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推进阅读。在阅读时间和进度上,要求课内课外相结合,每周安排一节固定的阅读课,其余的利用课余时间自我阅读,星期天和寒暑假也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各人根据情况采取精读、略读或浏览的方法,一天读15-20页左右,长期坚持下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养成,阅读目的就能达到。

  (三)方法指导,检查落实。指导学生用朗读法、诵读法、精读法、速读法、读书笔记法等多种方法阅读名著。如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画思维导图、写心得体会等等。不同类型的书,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老师必须制定出一套检查措施,督促学生坚持阅读。定期检查读书笔记,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使名著阅读能持之以恒地有效地进行下去。

  (四)多种活动,分享成果。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来营造快乐的读书氛围,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的阅读快乐,如读书汇报会、诗词朗诵会、课本剧表演、名著知识竞赛、手抄报、优秀读书笔记展等。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起到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通过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语文课外阅读,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语文知识,初步具有良好的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也将为其他科目的学习和自己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组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 篇二

  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与之前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相比,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性增强,概念和新提法也增多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理念方面的变化:

  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通过整合学习内容、情景、方法、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这意味着语文老师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语文老师需要根据语文要素对单元进行整合,语文要素从根本上说就是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我个人认为阅读策略和方法可以分为基本两类: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比如七年级我们要明确朗读、默读、快速阅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基本的阅读方法。二是特殊文体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比如回忆性散文、传记等文体——如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要了解文体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语言等等。

  三、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内容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增强课程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另外,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整合多样的语文学习形态,由单篇到群文深度地学习。仍然以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例,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之一是《朝花夕拾》,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推进整本书阅读。

  启读课可以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圈点勾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推进课可以设置任务:走进典型人物。比如寿镜吾、长妈妈、衍太太、范爱农等,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实践课可以设置任务:我与鲁迅比童年,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学生对鲁迅的童年略知一二,设置情境与自己的童年对比,谈感受等等。最后可以把《朝花夕拾》编排成剧本,并且以课本剧的形式展示鲁迅成长过程中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这样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学习,帮助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浓厚。

  五、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这一点主要是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同时要注重评价的多元与互动,作为一线教师,课堂上更多的是老师评价学生,今后教学中,也可以多元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互动。

  课程目标心得体会

  在目标的定位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构建了素养型的语文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自信。感受与热爱、继承与弘扬、关注与参与、了解与借鉴,是要我们重点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希望通过这些行为表现能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个方面是语言运用。这里面我们要关注三组名词,第一组是语感和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培养并且丰富自己的语感,进而提升语言品质。第二组是意识和能力。发展这样的一种语感和经验,学生要有自觉意识和能力。第三组是内涵和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

  第三个方面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方面,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求真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关注到语言的思维表现,二者是共生共长的。

  第四个方面是审美创造。关于审美创造,需关注几点:第一点,是学生的审美经验,语文学习过程中,语言文字的美以及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美、自然美、思想美,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第二点是审美能力。第三点是审美观念,学生的经验和能力都需要在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指导下。

  学段要求里细化了四种实践活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识字与写字是基础,四个学段,根据不同学段要求进行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四个学段又体现了新课标的连续性、阶段性。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转化思路——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由学习任务驱动到关键能力培养再到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去提升义务教育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组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 篇三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师生关系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各自的角色、地位、行为方式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创造性、自觉性、独立性。教师职业具有创造性,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因材施教,而且教学情境往往是难以控制的。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教的方式转变,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认真备课,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二、提倡“以学论教”

  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1。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与未知欲;能否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断得以增强。

  2。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

  3。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

  4。交往状态:回答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5。思维状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争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思考或创意。

  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三、改变教学方式和

  改变以往讲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体现了对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适当运用观察法,让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并让学生充分进行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小组探究,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充分注重促进学生他体对知识的建构。当在交流的时候遇到学生欲言又止的情况时,要鼓励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她的回答进行肯定的评价,要注重通过鼓励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四、转变教学理念

  1、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论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强调学生是能动实践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相统一的课程。

  2、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因此,一线教师不仅负责课程改革与开发的落实,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五、增强作业设计的生活性

  作业的设计要紧密联系学的活,“教育要服务于生活”。语教学从根本上是与活密切联系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活的外延。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学习与现实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连接语教学与社会活的纽带,让作业活化,社会化。

  以观察生活为主的实践性作业设计。如教学《爬天都峰》时,文中对小作者攀爬天都峰的动作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一样……”作者把“我”比作“小猴子”,体现了孩子的活泼及机敏。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观察生活中老年人爬山时的动作,试着补写老爷爷是如何爬天都峰的。学生对此项作业兴趣盎然,留心观察生活中老年人的动作,并和孩子的动作进行了区别,写出的小练笔真实具体,富有生活气息。例如有的同学写到:老爷爷深吸一口气向峰顶爬去,左手柱着一根手杖,右手拉着铁链,每爬几个台阶就要停下来歇一歇,再接着往上爬……”。这样的作业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众所周知,我们都知道会观察生活的孩子,是充满幸福的孩子。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发现身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而孩子们一旦有了这种观察能力,如何再上一层楼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一来,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套良性循环。

  结语

  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名师引领有方,聚火散星耀华章。在此次线上学习活动中,名师专家们以深厚的学识给我们带来了真知灼见,精彩绝伦;工作室学员们用心倾听学习、写下一页页心得,满载而归。如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正在推进,让我们跟随名师的脚步,继续奋进前行!

  小学语文组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 篇四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课程内容”独立呈现,明确了语文课程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新增了“学业质量”部分,为我们准确描述了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下面是我学习这两部分的粗浅感受: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

  “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教与学领域的重大变革,改变了教学组织形态与呈现形态,语文教学由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在研读新课标,听专家们讲座的过程中我产生过这样的疑惑:学习任务群理念下我们是否还需要单篇文本的学习?怎样把单篇文本整合成学习任务群?我们需要怎样的备课、上课才能让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落地?我想,学习任务群对学生来说是个新鲜事物,对教师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紧抓“这一篇”的特质,不仅要准确把握学情,更要站在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整合教材,将单篇文本置于高一层级的学习任务群当中,用一个个的学习任务群去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对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表述中,又再次强调其“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可见真实情境下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以往的语文课注重在单篇文本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虽然每节课都很精细,也设置了许多学生活动,但本质上依然是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轨迹一步步完成对课文的学习,表面上看学生在活动,实际上也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缺乏“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从而导致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假学习”状态,核心素养难以得到真正的提升。

  如何使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首先要将学生的学习场景置于日常学习生活当中的情境中来,让学生不再有“飘在半空中学语文”的缥缈之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其次,在设置情境时将运用结果前置,即设置任务群核心任务,让学生先明确学习需求,实现真正的任务驱动学习;最后,将核心任务分解成子任务或每一课段的学习目标,搭建学习支架,化整为零,分步骤地完成核心任务的学习。

  (三)正确理解六大任务群的内涵和关系

  在第一遍研读课标时,我对六大学习任务群的理解还非常肤浅,认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对应的是日常的字词教学;“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分别对应说明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与议论文阅读。事实上,细读课标就会发现,语文学习任务群不能与文体机械地作一一对应的关系。

  例如“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提到的学习内容就包括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科学探究方面的文本,诗话、文论、书画艺术论的经典片段以及革命领袖的理论文章、经典的思辨文本。我们不应该将任务群固化到某一文体当中去,更不应该将其固化到某一课型当中去。

  丁卫军老师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讲座中提到的一个课例非常具有代表性。

  课例为《水浒传》的导读课,按照常规,我们会把它放到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中来进行教学,但这一课例以“聚焦英雄人物,实现思辨读写”为主题,扣住“水浒人物”,以“在思辨阅读中正确评述《水浒传》中的‘英雄’”为概念设计了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空间。

  我们看到,思辨阅读与表达,不仅是论说类文本的阅读与写作,它也可以贯穿于其他学习任务群当中,要在阅读各类文本的过程中,在生活中学习思辨的思考方式。同时我们应当意识到,六大学习任务群相对独立,但绝非“毫无关联”,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四)“学业质量”部分的评价与指导作用

  如果说前几部分注重的是学生与教师的“学”与“教”的过程,那么“学业质量”部分侧重的就是学习成果的评价。这部分为我们详细描述了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学业质量描述”与“课程目标”中语文核心素养一一对应,为阶段性评价学生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

  同时,我们也应充分意识到这部分内容对于提升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的质量的作用,帮助我们规范教学行为,克服教学当中的随意性。把握了学业质量标准,教师备课当中就能敏锐地意识到学生处于哪个发展序列当中,从而更加精准构建自己的教学路径。

  小学语文组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 篇五

  由“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想到的——课程理念学习心得

  随着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变革,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师专业发展更应关注实践性知识的获取。教师实践性知识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生成、内化并发展。在教师知识的情境性指引下的语文课堂,目的在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思维能力,达成核心素养,教师则可以达成知识的转型升级。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关注实践性知识的习得,而实践性知识的习得主要依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发现、辩证地吸收。教师知识的情境性体现为教学课堂上生成的教学机智。

  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的学习任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注重在“做中学”,在特定教学情境中生成新的实践性知识。通过创设情境,有现场效果呈现,有评价反思跟进,带有鲜明的研究色彩与实验特点。教师则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将研修心得内化为适合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但并非所有的日常教学都能营造教学情境,典型的教学情境则需要教师精心营造。语文课堂中典型的教学情境有话语的交锋、思想的激荡和情感的共鸣。

  不久前听过一位教师讲作文指导课《如何选材》,以问题链接设置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写作的兴趣。包括如下环节:(1)学校现在要拍摄宣传片,从师生中征集拍摄内容和拍摄画面。(2)节选保留画面,预估拍摄时长。(3)陈述拍摄思路,阐明剪裁理由。(4)拟写拍摄方案评分标准,评选最佳方案。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选材情境,寻选材之踪迹,学选材之方法,悟选材之应用。知识往往在情境中生成和显现,典型的学习情境能建构知识的盛宴,学生有所得,教师有所获。教学相长的意义即为此。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可以使得课堂教学问题化、思维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情境日益复杂化,教师更需要加强理性知识学习,从实践性知识的累积裂变为教学智慧。教师专业发展是一辈子的马拉松,成为终身学习者是每一位教师的愿力修行。

  让审美创造流向学生心底——课程目标学习心得

  美的形式多种多样,语文课堂作为提升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对培养学生形成审美情趣,进而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生活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一次独特的审美体验,这是贯彻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基石。应该如何恰当地将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审美,课程目标对审美创造进行了明确定义。也给教师们提供了方向。

  现以初中语文经典篇目《紫藤萝瀑布》为例,结合课程标准,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途径。

  《紫藤萝瀑布》是著名女作家宗璞的散文,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经典必读课文,如何将作者宗璞的所见所感、所想所悟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审美世界的独到魅力,我们有必要对《紫藤萝瀑布》进行不同层次的审美划分。(1)感触自然之美,藤萝花的绚烂(2)品味语言之美,流入心底的触动(3)透视生命之美,品味哲理人生。

  在教学时,教师有必要对课文按照不同的审美角度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审美体验。从文章中的自然美入手,反复诵读发现语言美,跟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体验意境之美,进而品味哲理人生,最后统筹发现文章的布局之精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合理运用优秀的语文经典课文,生动地创作审美情境,完美地诠释高雅的审美情感,以培养学生形成深切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学生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为提高学生日后的审美创作动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站着读者,那边的桥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更是链接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审美创造是作品和读者的桥梁,通过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内涵和艺术价值,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美的文章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创造的重要途径。朱光潜曾说:“引起移情作用的事物必定是一种情趣的象征。”紫藤萝之美,流入作者心底,美文美品,也会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深处漫溯。

  小学语文组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 篇六

  自从新课标颁布后,几个重要概念让我印象深刻,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育人价值概念

  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站位高了,视野开阔了,定位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担任了文化积淀、传承的任务,语言是民族文化构成的主要部分或载体,文化的血脉、DNA都体现在语言方面,所以我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是文化的铭记,是非常必要的。在育人价值方面,新课标还强调了三观的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要在中小学阶段打好基础。

  这次新课标还特别提到了“以文化人”,教师要关注到语文在育人方面有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实践落实时应该做到四个字:润物无声。不能是穿鞋戴帽的形式主义,应当做到适度教化。

  二、语文核心素养概念

  旧课标只提了“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或者加上文学修养,没有那么明确的界定,而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更明确,界定更清晰。这一概念的提出,终结了长期以来“语文是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哪个更根本”等争论。

  核心素养包括四方面,三层次。这样分用心良苦。但语文学科独有的、具有本质意义的东西是语言文字运用。要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把其他几方面带动起来,融汇到一起,这样来理解比较好。

  这几个层次中,我们要重点关注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义教课标的亮点,也是以前语文教学的弱项。这次课标还讲到了思维品质的提升,其实就是语言思维训练过程中最基本的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教学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及对创新的追求,并以此来推动我们的教学。

  新课标还提出了和审美创造、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等与审美相关的要求。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品味是以前比较少提及的,新课标给出了新提醒。在实践中我们还要注重文化自信的培养。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主义思想,要存精华去糟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不是一项一项完成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彼此不能分开。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文化的传承和理解,都是要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意识。

  三、学习任务群概念

  学习任务群是比较难以理解、不知道怎么去落实的概念。小学提出了六个任务群。

  首先要理清楚学习任务群和课标之间的逻辑关系:课标内容分两部分,一是课程目标,一是课程内容。程内容就是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就是学习内容,对老师来说就是教学内容。

  现在所说的六大学习任务群,其实就是六大学习内容,其实和前面版块课程目标是相通、甚至重复的。写出来是为了分出来强调,但我们一线教学要做的是要糅合在一起,要有分有合。

  学习任务群首先是作为一种清晰化、集中的表达方式来明确学习内容;其次是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设定一个情境或典型任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教学的实践性。这种教学模式的设想和现在通行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强调的不是一课一课文本为纲地讲,也不求知识系统的完备,更不把训练作为纯技巧的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是为了改变这一切,让教师作为组织者,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带着任务进行伙伴式的学习,完成知识的建构。

  小学低年段主要是识字性的阅读,思辨能力比较弱。怎么做学习任务群?可以用好教材中已有的“综合性学习”,改变以前那种大量刷题的做法,加强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中高年级都是以单元为主,实际上就是在落实学习任务群了,只是落实的是任务群中的某一方面。我们要积极理解它的好处,减少灌输性学习,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解决读书少的问题。具体来说,六个任务群怎么落实,要关注每个单元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按照提示,强化情境,强化学习的自主性。

  实践中还要注意:群文教学不能取替单篇教学,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更有条理,也更重视学习的自主性,但我们不要理解为就是组织活动,有些课还是需要老师多讲、精讲,先要学生读懂、明白,然后才能开展活动。不要给老师规定讲的比例,老师的讲解要努力指向单元目标,要有针对性,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四、整本书阅读概念

  现在学生面临的问题是阅读量不够,没有阅读量,语文素养是上不去的。有阅读量和阅读面,点拨才有效。小学是最好的读书时间,应鼓励开展整本书阅读以逐步改善碎片化、平用化、网络化的阅读习惯,给学生磨磨性子。

  小学里有“快乐读书吧”,也是一本一本给学生推荐,也属于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在小学阶段的实践,按照现行教材的方法推进即可。平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基本阅读方法,激发他们爱上读书的习惯,但不要在教材里完全定死,要有相对自由的书单,提倡学生自己去自由阅读。越是指定,规定动作太多,学生阅读的兴趣越低。整本书阅读虽然是课标的一部分,但不要过分把整本书阅读扩充化,不要搞过分多的活动,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有一定的自由度,想办法让学生有兴趣,不要过分苛求。

  这几个重要概念,是在尊重教学的规律、教学的个性、老师的主动性,我想,也只有理解透彻了这几个重要概念,才可能真正读懂新课标,才可能真正做到守正创新。

  小学语文组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 篇七

  [摘要]预测策略的实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脉络,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为例,通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预测策略的实施,从对教材内容加以拓展,推动预测的真实发展;有效把握预测契机;对不同结果进行辨析,促进预测质量的提高几个方面阐述了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预测策略落实的方法。

  [关键词]单元整合;预测策略;拓展

  预测策略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当中所设置的较为特殊的学习单元,即阅读策略单元,同时依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依照不同的层次梯度加以呈现。在对该单元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对单元进行充分整合的基础上,对学生予以指导,采用预测的策略和步骤,在每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加以有效分解,从而对预测策略层层深入落实,达到在单元阅读教学中对预测策略有效运用的目的。本文基于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对小学中年级语文基于单元整合,落实预测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目的在于更好的基于单元整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加以培养。

  一、拓展教材内容,推动预测真实发展

  故事情节的不可知是确保预测能够真实出现的基础,然而教材中所做出的呈现成为了既定的事实。因此,作为老师来说,在其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材的编排,对教材之外学生未曾阅读过的书目或是文章进行拓展,从而做到阅读的同时进行真实性的预测,而非单纯为了与教材和老师相迎合所做出的假预测。

  1、篇章导语目标引路

  三上教材中预测单元的篇章页导语,起着单元目标导向的作用。上部分文字“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是明确的阅读策略,即预测策略,它主要指读者根据有关信息对文本的情节发展、故事结局、人物命运、作者观点等进行假设,并寻找文本信息来验证,不断推进阅读。下部分文字,提示我们学什么:顺着故事情节猜测,学习一些预测的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篇章页导语点明了阅读策略,细化了操作内容。老师不仅要自己读懂,还要带着学生一起读懂,获取策略单元学习的金钥匙。

  2、精读课文提供示范

  叶圣陶老先生所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单元的精读课文都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文中采用了旁批、泡泡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梳理、掌握阅读策略。教师在对课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可利用与学生语言相贴近的经典文学作品或是童话故事,开展预测策略方面的练习,使学生在对这些文章进行阅读或是倾听的同时做出预测。使学生可以对更多的书目进行阅读,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核心理念。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采取的是“三段式”模式,即对一件事情的发展通过反复3次才可以达成,或是经过3个相似的情节单元对一个完成的故事做出叙述,进而让故事情节能够更为丰富和有趣,让人物形象刻画的更为生动和鲜活。基于此,老师可以结合前面的段式构成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对课文做出续写。结合小学三年级学生身心和年龄特征与单元文本统一性的原则,教师可以选取北师大三年级上《七色花》这篇文章巩固,引导学生一边进行阅读一边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做出预测。例如,“当珍妮将黄花瓣撕下进行许愿的时候,她的愿望是否实现了呢?”“当最终只有下一片花瓣,珍妮会做些什么呢?”

  3、课后习题加以拓展

  除精读课文之后,我们也不能忽略课后习题。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后第二小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旁批例如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当中,设置了看题目猜故事的环节,而编写者所列举的《夏洛的网》以及《帽子的秘密》等文学作品都是课后让学生运用预测策略加以练习的较好素材。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单元交流平台这部分,对学习感受进行互相分享和交流,对预测策略进行继续应用。这样当学习完一个单元,等于对相当于教材几倍的文本资料进行了学习,通过对预测策略的不断拓展、练习以及运用,不但可以更为真实地落实预测策略,还能够达成还学生们多阅读的目标,一举两得。

  表一:《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后习题

  二、有效把握预测契机,推动预测真实发展

  预测策略得以实现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在恰当的时机做出预测。作为教师而言,可以基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状况,采用容易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的情节、图片或是题目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大胆预测。

  在学习预测后,我们让学生利用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练习预测。

  1、练习设置预测点。《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我们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事情?”,边读边猜想,模仿精读课文,在有预测的地方做旁批。故事情节多次反复,预测并不难,重点在于练习根据文章题目、插图、内容等设置预测点,边读边预测,结尾处的省略号也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猜想空间。

  2、练习寻找依据点。如何捕捉重要信息,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预测,是重难点。教师可延续精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在细节处、情节变换处、新角色出现处、表达重复处等进行猜想,寻找预测依据点。利用表格进行梳理:

  表二:预测依据

  再让学生利用上节课学到的句式表述:“当我读到,我就猜想到,因为(依据点)”既找出预测依据,又呈现思维过程。

  此外,还可以有效融合课后习题以及旁批等资源,使学生在预测当中真正的养成预测意识。例如,在对《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加以导入时,教师就可紧密围绕题目中的“总也倒不了”这个关键词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大胆猜测为什么老屋会倒不了呢?这时,学生们会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原因做出猜测。而当学生在阅读到老屋对母鸡与小猫分别提供了帮助以后,教师还可以继续对学生引导,使其针对这两个故事情节和结构猜测,接下来的故事会怎样继续呢?还有什么动物也来让老屋提供帮助呢?它们会让老屋提出什么请求呢?老屋到底能不能给他们提供帮助呢?老屋到底倒下了吗?——在学生通过之前的阅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认知后,语文老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在揭晓题目后产生的好奇之心以及积累的认知基础,对学生的预测及时加以引导,使其可以把所取得的经验与知识巧妙地转变成后续预测的基础。反之,假如教师无法对学生预测及时进行引导,就可能失去最佳的预测时机。

  三、辨析不同预测结果,促进预测质量提高

  预测策略的实施,表示学生在对阅读进行理解的同时做出的猜想和预测,为了确保预测的质量,作为教师来说应该对学生的预测结果加以正确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对预测结果形成正确审视的能力。这不但能够使学生意识到预测是一种具有有趣的阅读策略,同时还可以在对阅读体验进行享受的同时,了解自己在猜测应该遵循的根据,了解预测的方向,假如自己的预测不能和课文内容相符时,就要对两者做出辨析和比较,从而及时对预测进行调整。

  例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一课,当学生发现预测和内容有差异时,要练习如何修正猜想,在教学这一课中我设计了两次修正环节。第一次是整体阅读文本后,让学生修正仅凭插图和题目得出的预测;第二次在续编故事后,让学生与原文结局对比,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我没有想到”,以修正自己的续编。经历这样“练习预测—寻找依据—修正预测”的过程,能触发学生更深刻的思辨力。

  结语:总之,为了更好地基于单元整合,落实预测策略,作为语文教师来说应该对教材内容加以拓展,推动预测的真实发展;有效把握预测契机;对不同结果进行辨析,促进预测质量的提高。

  小学语文组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 篇八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新课程标准》强调: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务必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潜力为核心,是语文潜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职责感和使命感、构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潜カ,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和综合运用潜力。透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提高自身素质

  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带给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务必理解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理解,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二、认真学习新课标

  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透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潜カ,用心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潜力。

  三、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善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用心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理解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用心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四、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

  新的语文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看作“空的容器”,对学生灌输知识填塞容器,而是认可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构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忙他们构成以潜カ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透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为学生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透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语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潜力。教学中我们还要用心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其它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忙学生独立指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自我评价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逐步把学生塑造成为自主学习者。

  五、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

  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同伴、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关注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构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提倡构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构成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综合性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在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反思,经常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用心探讨,总结经验,用心推广,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小学语文组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 篇九

  儒家经典《礼记·大学》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之前的课标相比,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是新增的板块。

  首先,新增主题与载体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增强课程的思想性。明确了三个方面的学习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各自对应的载体。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其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设置:第一层——1个基础性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3个发展性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这其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作为基础性学习任务群,在各个学段都要着力去学习的内容,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在学段方面的衔接性、进阶性,四个学段的要求也是具有层级性特点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设置的活动任务也应该是层层递进的。

  结合我自身实际教学中的情况,谈谈我的观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是我们伟大的主席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大夫而作的。全文高度评价了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号召大家都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解读文本时,我发现首先这篇文章是一篇时政性比较强的悼念文,另外也是一篇说理性比较强的议论文。明确了这两点,就要引导学生对白求恩同志的生平深入了解,充分感知其生平才能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但是关于白求恩同志的生平事迹以及背景都是远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这是我备课时的困惑,我另寻他径,由结果开始设计教学活动。我反复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白求恩同志是个怎样的人?2。白求恩同志作为一位加拿大人,为什么要来给中国人做事情呢?3。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同志怎么评价的呢?

  基于以上分析,我想我教学中的主题就是认识白求恩。那么围绕学习主题我可以设置这样几个学习任务:一、学生查阅白求恩的资料。可以是多种方法,读有关白求恩的书籍、看有关白求恩的视频等等。学习任务二:继续查阅白求恩在中国所做的事情,同时记录下来别人对他的评价。学习任务三:研读毛泽东的文章,找出文章中毛泽东对于白求恩同志是如何评价的?并体会文章的特点。学习任务四:关于白求恩同志的研讨会。

  语文教学应该是以任务为载体的,我们在强调这个任务的时候,学习任务的设置要能够体现学生的基本思想方法,学生也是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不论是哪一种学习任务,都最终是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而服务,并且凸显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学业质量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内容之一。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方面仍然凸显本次课标的衔接性和阶段性。比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方面,四个学段要求层层递进。第一学段尝试认识一些常用汉字,借助汉语拼音拼读汉字,积累认识汉字量1600左右。第二学段要求能借助汉语拼音或者工具书在阅读中主动识字,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第三学段要求能独立识字,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不同语境中汉字的意思,累计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第四学段,也就是初中学生的要求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不论从语言文字的认识还是掌握汉字的累积量上都凸显了新课标加强了学段之间的衔接。

  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前言所说,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儿童少年的成长环境面临新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我们作为教师,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紧紧握住“育人”二字,凸显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功能和价值。之前探讨的是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破旧”变化,那么新课标的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是“立新”方面的变化,当然为我们接下来的课程实施提供了很多指导性建议。作为语文教师,我更加明确了每一个学段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小学语文组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 篇十

  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新课标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其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占60%-70%。下面就这一部分内容以七年级上下册为例,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主题来看,我们可以提取三个动词即三个“弘扬”。

  首先,它“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单元人文主题是学习,每篇课文里都会出现一位老师来引导学生,有善良刻板的寿镜吾老先生,有带来光明的莎莉文老师,有影响炎黄子孙几千年的孔子,教材通过他们让学生从学习生活、学习困难、治学、修身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在个人行为方面有所改变,在精神上有所提升。

  我想这就是新教材想要带给学生的影响,以此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新课标以德育人的目的。其次,他注重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在七年级下册有一篇文章是《驿路梨花》,它以梨花为线索,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梨花的唯美故事,我们通过探究梨花的含义,知道了自然梨花、梨花姑娘、雷锋精神、边疆民风之间的联系,正所谓“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我想这正是上述中华人文精神的有力呈现。

  最后,它注重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七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之一就是《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初一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难以透过现象看到生活的本质,所以对传统孝亲观念可能认识不足,对传统孝亲文化会缺乏辩证认识,所以,在这里让学生开展资料搜集、阅读、讨论、辩论等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孝亲敬老的内涵、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继承、发扬这种精神。

  二、在革命文化主题方面,它“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主要载体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的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作品,阐发革命精神的作品,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等”。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容设置正是这一主题的呈现,从它选择的阅读文本来看,有歌颂凝聚着民族精神的黄河的作品,有体现红军战士精神的精彩描绘,有对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铿锵回答,更有对祖国物产丰饶的东北大地的深深眷恋,还有对古代巾帼英雄的热情讴歌,我想,这正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完美体现,是唱响新时代赞歌的最强音。

  三、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主题方面,它“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主要载体为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与先进事迹的作品;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以及体现中国式现代文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作品,反映和谐互助、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品”。

  在七下的课本当中,我们看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我们通过了解邓稼先的主要事迹,在特定场景中感受到了他的坚毅奉献,从作者评价中认识到了他的忠厚平实,于历史纵深中理解了他的赤胆爱国,全心报国;我们还看到了不怕牺牲、认真严谨的杨利伟,他搭乘“神舟五号”升空,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使得中国成为继承苏联、美国之后的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这字里行间都在告诉我们,中国已经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

  新教材课程内容的主题设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语文学业质量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新增加的内容,它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它为学业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首先,从语言运用方面来说,考试中在识记字音、字形、字义方面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在书写汉字方面,用正楷默写古诗文的形式评价学生。

  其次,从文化自信方面来说,考试中以阅读和写作的形式评价,通过让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体文本,进行感受、分析、表达、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能用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即片段作文和大作文写作,从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

  接着,从审美创造方面来说,学生能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它在考试中也主要是以阅读与写作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最后,从思维能力方面来说,学生能够通

  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形成一种认知表现,它更多的体现在过程性评价当中,是衡量学生是否养成有好奇心,求知欲,积极思考等习惯的重要依据。

  总而言之,学业质量的增加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又一重大创新与突破,它的出现为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小学语文组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 篇十一

  随着新课标的正式发布,核心素养越来越深入人心了,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会以更加敬业的态度反思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探索新的有效教学方法,以求给学生带来更高质量的学习体验。

  精准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有助于优化初中语文课堂结构,帮助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是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的途径之一。

  初中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层次性

  从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语文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往往是按照教材编选内容的顺序安排教学课时,这样安排教学内容虽然也能够完成语文教学计划,但却使语文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层次性。具体而言,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只是机械地完成了授课,而缺少对语文知识的模块化与系统化梳理,也缺少对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层次性是精准教学应当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

  语文课堂的学生参与程度较低

  从教学实际来看,尽管语文这门学科是一门较为感性化的学科,但是,在语文课堂上很少有学生愿意跟随老师的教学思路积极回答问题。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语文教师也很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老师互动,因此在“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下,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越来越低,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也会随之降低。因此,精准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应用时,还应考虑到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这一情况,提升师生互动环节的精准性。

  难以达到教师的预期教学效果

  从教学实际来看,一般来讲,教师在授课之前都会根据教学计划写好教案,语文教师也不例外。每一份教案中不仅包含着教师的教学计划,还涵盖着教师的预期教学目标。比如,在进行《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教学时,教师的教学目标一定包括学生认知与掌握文章的意思,和体会与感悟这篇文章的内涵这样两方面内容。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能引导大部分的学生达到“认知与掌握文章意思”这一个教学目标就已经实属不易了,由此可见,这也是精准教学应当注意的内容。

  精准教学应用的有效实施策略设想

  提升对模拟授课的重视程度

  精准教学首先对教师的课时安排准确性,以及授课的流畅程度提出了要求。但从语文教学实际来看,大部分情况下语文课堂的“拖堂”情况,并不仅仅因为教师的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而是与学生的课堂表现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了达成精准教学的要求,语文教师不妨细化教学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考察教学计划的可行性,对课堂教学效果先做出合理的预估。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便可以模拟授课,计算各个板块的授课时间和授课总时长。此外,为了提升语文教师对授课速度的掌控力,语文教师可以反复进行课前模拟,并且还可以在模拟中发现授课中的不足,以提升授课的精准性。

  巧用信息技术提升授课的精准性

  语文教学的精确性不仅包含教师对教学时长的精准把握,还包含语文教师对授课内容以及育人目标与现实的精准把握。因此,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多方整合教学资源,扩展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教师同样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提前下好影视资料和朗诵资料,在扩展学生语文知识面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口技》时,语文教师可以提前搜集与下载口技表演者的表演视频,并将该表演视频作为导学内容,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口技》,提升课堂专注度与学习效率。

  借助微课堂追踪学生的课后学习

  精准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精准性,因此,由于良好的学习效果离不开科学的学习习惯,所以语文教师不妨借助微课堂追踪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与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并在家长群中布置当天的作业。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在微课堂中录制好介绍语文知识的小视频,以供学生自主学习。当然,为了保证有效的效果,这需要家长参与到学生的自学中来。语文知识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因此,语文教师不仅可以在微课堂中与学生分享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也可以与学生分享相关作家的资料、语文常识等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一来,便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好习惯,长此以往,便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为教师,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每次的深入学习都有收获和提高,今后我还会多多学习教育理论,充实自己,让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小学语文组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 篇十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新课标”)颁布后,学校组织了多次线上学习,线下我自己打印了新课标,一边听讲座,一边认真研读。和2011版课标相比,新课标立足点更高,它回应了新时期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重视课程的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研读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不由得回想起三年级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时的情景,下面我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与要求,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立足文本和单元人文主题,确定育人导向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第一条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课程内容与组织呈现方式中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敏感性,敏锐发掘单元的人文主题,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从三年级开始,部编版语文书在每单元开篇的设计上煞费苦心——配上精美的插图,写上诗歌般的引言和精简凝练的语文要素。它如绘本书的蝴蝶页,吸引着学生翻开阅读。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导读页画着在绿意融融的阳光下,大手牵着小手;引言“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告诉了我们本单元以“感受美好的品质”为人文主题;在语文要素中安排了“学着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和“学习一件简单的事”。本单元安排了四篇文章,分别是文言文《司马光》,精读课文《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略读课文《一个粗瓷大碗》。每篇文章都传颂着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理解与爱护的美好品质:《司马光》是关心身边人,《灰雀》是关心陌生人,《手术台就是阵地》是关心人类,无国界的关爱每一个有需要的人。

  在学习《手术台就是阵地》时,通过引导学生寻找描写战斗激烈的句子,和描写白求恩镇定地做手术的句子,在对比中感受白求恩的不顾个人安危、极端负责、救死扶伤的美好品质。在课后的拓展学习时,我补充了有关白求恩的影视资料,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拓展认知,在接下来的交流中,生生互学,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英雄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进而结合实事,从新冠疫情肆虐,我国的医疗队向落后国家开展医疗救助,以及近些年我国的工程队对亚非拉地区进行援建等事情中,感受国际主义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将无私、仁爱的种子静悄悄地播种在学生心中。

  二、把握文本内容,设计语文学习任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容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识字写字上要求三年级学生“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阅读与鉴赏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化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在落实学段要求中感悟革命英雄的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学习的意愿和行动”。

  在学习《手术台就是阵地》时,我们先集中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这为接下来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扫清了字词障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识字教学环节,我集中先出示本课的生字词,组织学生同桌合作学习:互读正字音——说记字的方法——说难写的字——拓展组词或说话。对于难写的字,我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设计找共同点,帮助学生发现“烈”“险”都是形声字,结合“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进而理解字义,拓展认识“捡”“剑”“检”等“佥”字族的字。利用小视频认识会意字“离”“取”字形的演变。通过多种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用学生喜欢的、易理解的方式,帮助认识汉字字形,明确书写要点,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

  扫清识字障碍后,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战斗激烈的句子,要求汇报交流时先读一读,再说感受。文中体现战斗激烈的句子很多,一方面从“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在周围爆炸”“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感受到战斗十分激烈;另一方面从“两天两夜没休息”“三天三夜”感受到战斗时间长,战争的激烈。《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写的是齐会战斗的最后一天,战线不断向我方推进,敌人离我方越来越近,离医疗队越来越近,可白求恩不顾生命危险,坚守手术台、坚持救护战士的故事。课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战事紧张;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尝试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全班交流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白求恩医术高超、不顾个人安危、关心战士、救死扶伤的美好品质。

  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在理解全文内容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仍然”“恳求”“争分夺秒”等词语的意思,感受到作品中的语言和形象。

  新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和呈现,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我设置了三个学习环节,分别是:学习生字新词——找关键句子,感悟白求恩品质——拓展知识,感受国际主义精神,对应着新课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中的“基础性学习任务群——发展性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不是面面俱到,6个任务群平均用力,而是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和表达三方面更多一些,在跨学科学习上有提及,但篇幅较少。

  “新课标试图把课程内容结构化,以强化学习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清楚:我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是指向哪一种学习任务群的?为了实现哪一项核心素养?这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活动,同时也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学习《手术台就是阵地》时,班级内有几位“军事迷”,他们能理解一个医术高超的外科大夫在战场上的重要性,他们的发言帮助了其他学生理解卫生部长的着急,和白求恩坚持在手术台救伤员的执着。他们回答的内容有些是我没有想到的。生成性的课程,不仅仅是学生互相学习,教师也在学习。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只能下更多的功夫,努力践行新课标理念,阅读教学的课堂才能真正有实效。

  小学语文组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 篇十三

  近期,根据工作室及课题组的安排,组织全体老师认真地在网络上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学习后,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

  在教学实践中,应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一、在识字教学方面

  低年级识字教学是一项比较困难的教学活动。新课标对学生的识字量和写字量,不要求急于赶进度,先要在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和规范意识上下功夫,而且必须抓紧抓实,持之以恒。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儿童识字起步阶段就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方法来优化识字的途径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才能达到识字教学的目的。如何把这么大的识字量落实下去呢?经过这次的学习发现我们教师在“认识”和“学会”两项要求的把握上出现了一些混乱。“会认”的字只要整体上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就可,不需要做任何的字形分析等一些拔高要求的举措。我们要明确:新教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识字量,目的是让学生尽早进入提前阅读,也就是说,识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阅读。大量的生字在要求会写的时候还会出现,根本无须过早地进行分析,这样就可减少大量的识字时间,更好地用于课外阅读。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认得准,记得快呢?就要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巩固识字。

  二、在写字教学方面

  教学低年级学生写字是一项比较困难的教学活动。现在,我们很多孩子的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写字质量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而我们很多教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只要把字写正确就行了,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他的问题是小问题。新课标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三、在阅读教学方面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学生读书的时间少,对内容的理解就不够深入,即使老师讲得再动听也是事倍功半,因为我们不能代替学生也无法代替学生,只有让他们通过读去感悟才能真正体会。

  四、在习作教学方面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真正体现我手写我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写作课程的设计,写作教学的过程,都要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关注写作过程的愉快,让他”愿意“”高兴“”能够“”容易“进行书面表达。就如专家说的那样,给孩子一百分的作文那又如何?只要孩子愿意学、乐学,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小学语文组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 篇十四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出版后,我进行了认真学习,通过对比2011年版本的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标准对教师如何教有了更具体更细致的指导,下面谈谈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新增了核心素养内涵。2022年版本的课程标准对于什么是核心素养作了具体的界定,分为四个部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新。这给我们教师在组织设计教学内容上指明了方向,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围绕这四个部分创设真实的语文情境,能有效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二,新增了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是指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根据各个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分为三层,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这也是今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方向。

  经过研读,我发现新课标的理念实用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再也不只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与系统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因此,要搞好教育,就要不断地学习。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更新理念,优化学习氛围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需要创造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以往传统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学生一同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讲授叙述类课文时,教师可以让部分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从而创设一个形象、生动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很直观地了解课文的精髓,而且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氛围。这种方法能将死板的文字变成一个个跳跃的生命符号,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另外,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也就是在课堂开头就向学生抛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种方法是指通过问题带动学生学习,使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从而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将语文学习与教学看做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考和质疑往往是紧密相连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例如,《金色的鱼钩》中有一句指导员说的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句话的容量大,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他展开的。学习此句时学生提出:为什么称老班长是“上级”“保姆”“勤务员”?这个问题很大,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上级”“保姆”“勤务员”的本意,明确老班长在过草地时肩负着什么任务?在草地那种特定的环境中老班长是怎样完成他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老班长的具体言行。他到处找野菜,挖草根,洗衣服,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做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而自己却忍饥挨饿,还不许告诉别人,用实际行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三个病号,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最后让学生透过老班长外表的描述,体会他舍己救人,对革命业无限忠诚的崇高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对老班长的认识从表面深入到实质。学生养成大胆质疑,主动解疑的习惯,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适时激励,树立学习自信心

  《学记》中有句名言“教育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其含义是,教育的作用是发现学生的优点,克服孩子身上的不足,使其消除自卑,对自己充满信心,让别人对自己充满希望。我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已成为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为了更好地疏导学生的自卑心理,不断增强自信心,我们主要采取以正面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采用激励法无疑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手段,常用的激励手段是即时激励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微笑的表情、赞许的手势、表扬的话语都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之转化为强烈进取的学习动机。激励法既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也可以在科学活动、个别辅导等各种教育活动中使用。

  四、设置情境,提升学习兴趣

  如何调动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这是广大一线教师一直积极探索的问题,对于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让他们的情绪跟着文章作者的感情起伏,才会使他们的精力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去,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及时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五、善于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一线教师任务重,时间紧,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如不会利用时间就难于捕捉到那些闪光的东西。没功夫理会,常常使教学失误恶性循环,教学智慧转瞬即逝,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本次培训学习,给我们教师创造了良好的机会,有充裕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教师回顾反思的平台,知得失,识是非,又能更好地交流沟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新时代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将义不容辞的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小学语文组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推荐14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优秀人力资源工作心得体会800字关于时间管理心得体会范文2024年关于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心得体会暑期实践心得体会大学生活感悟和规划演讲稿,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