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4000字

作者:张起灵2024-03-09 16:41:47

导读:第1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令人震惊与振奋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最刺激语文教师的地方莫过于“学习任务群”了。“学习任务群”是什么?怎样设计学...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4000字(推荐3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1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令人震惊与振奋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最刺激语文教师的地方莫过于“学习任务群”了。“学习任务群”是什么?怎样设计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近日反复阅读新课程标准,并学习一些专家的解读,我发现“守正创新”是认识与设计“学习任务群”的必要态度。

  “守正”就是守住教育的本质,守住该坚持的教育理念。不能因为课程标准变了,就把过去的科学理念、优秀做法,全盘否定。“创新”就是与时俱进,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用好先进教学手段,创新教法、学法,创新评价办法。

  守正就是守住育人之心。

  很多教师认为此次课程标准变化之大,出乎意料。其实,只要关注国家教育方针,了解最新教育理念,就会知道,这次课程标准的变化是在意料之中的。

  从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到2021年“双减”政策的发布,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出台关于基础教育的政策文件,一再强调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必须坚持“为党育才,为国育人”,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必须实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教育目标。

  从某种程度来说,2022版新课标的推出,正是纠正越来越偏的应试教育方向,改良越来越严重的内卷教育生态。让教育回归育人的轨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在真实情境中完成“立德树人”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教学目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能较好地实现语文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由“育分”转向“育人”。

  守正就是守住求变之思。

  当前世界已进入智能时代,而教育却仍然是工业时代的教育。菜市场的阿姨都已使用网络支付,而我们的教育却仍然是老师讲台上讲,学生课桌上学。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我们的教学方式却仍然没有变,甚至很多老师还在满堂灌,还在不停地刷题。

  教学方式的陈旧,有教育评价机制的问题,但更多是教师观念的问题。不少老师认为只要中高考存在,我们的刷题教学就改变不了,教育内卷就停不下来。确实中高考暂时是取消不了的,2022版课程标准里面对学业水平考试还做了专门的规定。但不能因此认为教育就没有变化,就不能变化。考试虽然存在,分数虽然还是学业评价的主要指标。但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尤其是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标志着考试配方已不再是昨天的配方,分数含量已不再是昨天的含量。好比女人的美,有的美是天生丽质,不施粉黛的美,敢于素面朝天。而有的美是浓妆修饰的美,经不住阳光,也经不住时光,只要卸了妆,就上不了台面。

  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利于开展情境教学,利于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是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启智增慧,获取“天生丽质”的分数,而不是靠刷题,靠补课撑起的“浓妆”的分数。以“素养本位”的考试成绩,不再是死记硬背的分数,而是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展现的素心素养的分数。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要求我们坚持创新导向,坚持与时俱进。老师要有求变之思,让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跟上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科技进步的新成果。

  守正就是守住语文之道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语文课程的特色,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是单篇教学,还是学习任务群,无论是部编版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双线组元”,还是将来的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并行”,都必须坚守语文本色,即在语言运用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内涵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但同时也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离开了语言运用,核心素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任务群也是如此,无论学习任务群多么丰富或多么复杂,都要始终以语言运用为基础。

  学习任务群必须是“语文”的学习任务群,必须是依托教材内容和学生实情设计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学习任务群)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这种综合效应就必然建立在语言运用的实践基础上。

  以“守正”前提,再追求“创新”。“创新”才不会偏离方向,才不会瞎折腾。“守正”是传承,“创新”是发展。

  创新就是创新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明确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即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标志着语文教育应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

  要落实这一任务,就必须改变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2022)在课程理念部分的第四条指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学建议部分的第四条指出:“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学习任务群”之所以叫“学习任务群”而不是“教学任务群”,即说明要突出学习,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习任务群”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应自觉、主动地激发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情境”“任务”“实践”“活动”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主线。目前使用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八九年级每学期都设有一个单元的活动探究单元,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今后则可能在每一个单元都要设置真实的情境,具体的实践活动。

  以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民俗文化”为例,当前教材提示的学习方式是:“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方式重在“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情思、品味作品语言。”与学生自己的生活联系不大,不能主动激发学生自己的感受。

  如果把这一单元看成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学习任务群,学习方式则有这样的情境与任务:“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阅读本单元课文,制作他乡民俗卡。振兴家乡,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请了解家乡的民俗,探究本单元民俗写作的方法及语言特色,创作一篇介绍家乡民俗文化的文章。”这种学习方式的重点是设置一个核心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学习资源,注意学生自身的探究与思考。从而突出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和实践性。

  创新就是创新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老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同时强调教学中要“综合考虑”教材与学生,学生与生活的联系。还指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细读课程标准的这些表述,我们不难发现,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大单元的教学模式,要构建“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要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

  学习任务群,由“学习”“任务”“群”三个要素构成。“群”既是文章的群,也是学习任务的群。教学设计时,既要找出群文内在的联系,也要安排有层级关系的多个学习任务。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培养核心素养的终极任务。

  以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联想与想象”单元为例。假设也做为学习任务群来教学,则可以这样设计。

  任务一:感知——快速阅读单元课文,根据你感兴趣的程度给课文排序,并各用一句话来评说四篇文本。

  任务二:研读——仔细研读《皇帝的新装》,分析其想象的荒诞性与合理性,以及童话的特点。

  任务三:比读——比较阅读《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和《寓言四则》,区分想象的类型,明确四种体裁在想象上的不同特点;发挥想象改写或自编寓言。

  任务四:拓读——阅读《女娲造人》以及相关的中西方创世纪神话和造人神话,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

  任务五:写作——学校《写作舫》杂志以《十年后》为题征集稿件,请发挥想象,为杂志写一篇稿子。

  这样的设计把群文做为一个整体,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较好的体现了学习任务群的综合性、实践性、情境性。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创新就是创新评价方式

  一线老师不愿意改变教学方式,就是害怕考试考不出好分数。所以评价方式不改,学习任务群就没办法实施。为此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特别增加“学业质量”部分,为核心素养的评价提供基本依据。在课程实施部分的评价建议中,对终极性评价的“学业水平考试”做了明确的说明。强调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原则:要坚持素养立意、坚持依标命题、坚持科学规范。强调命题要求“应以情境为载体”“命题材料的选取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问题或任务是题目的主体部分。”

  以2021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语文试卷结构为例:

  一、构筑语答家园

  [活动一]推敲字音字形

  [活动二]撷取诗文精华

  [活动三]探索汉字奥秘

  二、阅览多彩生活

  [活动一]文学名著阅读与研讨

  [活动二]科技资讯发布与应用

  [活动三]代诗文阅读与赏析

  三、表达自我认识

  [活动一]社会短评

  [活动二]自我表达

  金华市的语文中考,整张试卷都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在一系列的学习任务群里,这样的中考试题将促进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有效实施。

  创新学习方式、教学设计、评价方式。将促进学-考-评的一致性。这也是课程标准(2022年)的重要理念。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课程标准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学什么”就“考什么”,避免了当前教学“过头”“过深”的弊端,能较好的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也能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能较好的解决当前教育内卷的问题。

  守正是守住本质,守住初心,守住不该变的。创新是创新理念,创新教法,在创新中求变。愿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都能守正创新,行而不辍,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

  第2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不仅有自身的课程标准和育人功能,也要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对比2011年版的语文标准,新版课标进一步明晰了时代新人的培育要求,为未来的学生成长刻画了清晰的图像,强调了“集群”“整合”的实施策略,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应着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突出素养导向,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1、核心素养内涵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文化自信

  要求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语言运用

  要求具有良好的语言,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能够有效沟通交流。

  (3)思维能力

  指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的能力。

  (4)审美创造

  具有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2、学段要求的主要变化体现如下:

  第一学段(1-2年级)1)对书法和书写的重视进一步提高和2011年相比,2022年版本把对汉字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包括提出对书法、笔顺、写字美感的要求。大方向是:降低写字量,关注写字过程,注重写字基本功的培养。这个难度其实是2011年就提出了,到了2022年,并没有调整,所以国家的方向在写字量上都是一致的,“减负”减的是量的要求。“多认”是为了尽快阅读,“少写”是为了以后能够写好、写快。2)语文从泛读到整本书阅读的要求提高对比2011年版本你会发现,整本阅读计划被放进核心素养的总目标里,这里包括了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读过的书。对于第一学段,也要求孩子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鼓励孩子从生活中出发,写实话、落实处、言之有物,我手写我心。2011年版本的“写话”、“口语交流”和“综合性学习”,在2022年版本已经合并且升级为“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两部分的描述,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感到特别亲切的环境,要让孩子有话可写、有话要写,离不开留心看世界,但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写他们想写的,才能逐渐培养起对写话的兴趣。

  第二学段(3-4年级)

  1)书写卷面要求是规范、端正和整洁到了3-4年级,对于书写的工整、字形美的要求,仍然是进一步细化的。2)阅读整体框架和要求一致,重视朗读、重视默读、学习略读、强化诵读新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孩子能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并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孩子背诵优秀诗文需要达到50篇,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40万字以上,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3)打通语文的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对比2011年的课改,除了把“习作”和“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之外,还强调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要求,鼓励孩子清楚明白讲述见闻,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能观察世界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5-6年级)

  1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书写流利工整。学生能累计识字3000字左右,会写2500字左右。2)阅读能力提升幅度大新课标要求学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能阅读整本书,并能抓出要点,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尝试用多媒介阅读,能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3)具有初步的组织策划能力和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新课标提到,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学生能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演讲等方式,开展专题探究活动,从对语文知识的识记走向对语文的实践运用和综合探究。

  二、优化学习任务,注重核心素养联系

  新版课标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在于课程内容更加结构化,提供了更加有结构的学习任务,从目标上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实与渗透,且任务群之间相互联系和支撑,整体围绕学生的生活实践、学习过程和价值观形成几个方面展开。主要学习内容在新增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和“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板块以任务群的形式呈现。

  1、主题与载体形式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版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课文选编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占30%-40%。2。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共6个学习任务群(任务群要求: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3、如何落实课程内容提出的新变化:泰勒说,学习经验既不是一门课程所传授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教师活动,而是“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经验结构化是促进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的基础。基于新版课标的要求更应该关注学生全场域,全时空的学习经验的积累与转化,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更多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促进学校课堂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广泛联系,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强调“做中学”,让“学习即实践参与”成为基本的育人途径。注重现实生活变化和时代进步所带来的挑战与变革,更加关注如何从促进人的素养发展方面来组织知识,还要更加注重将知识既能转化为人的本质力量,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改造自己的身心组织和主观世界,将书本上形式化的概念、经典变成人与社会现实互动中的视野、立场、方法,成为人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胆识和智慧,潜移默化成做事的知识、做人的准则,就成为了孩子们面向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

  三、注重质量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业质量标准”对教师教学以及家庭教育都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准确地分析“学业质量标准”能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和成长。“学业评价标准”这一概念是2022年新课标中首次提出的概念。通过文本我们可以梳理出“学业评价标准”的框架以及3个要点,需要我们引起重视!

  总之,重点关注学生在情境当中、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识字与写字”方面,孩子除了在课堂中识字以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具体的说话语境来帮助孩子辨析多音字、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利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路牌、包装袋、宣传标语、广告等帮助孩子识字,进行生字积累,扩充孩子的识字量。2。“阅读和鉴赏”方面,可以在孩子阅读完一个故事、童话或儿歌后,让孩子复述故事的内容,以此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还可以根据文章信息进行提问,锻炼孩子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来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表达与交流”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引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文本内容,学生理解后再让孩子朗读,并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设立古诗朗读大会、朗诵会、课本剧表演等实践活动,创立真实的语文情境,增加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切身感受,从而激发其表达的欲望。4。“梳理与探究”方面,教师通过创立跨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归整和分类的思维。例如:语文学科中的汉字、美术学科中的建筑、数学学科中的几何图形都有对称之美,教师可通过设计跨学科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发现“对称”这一知识点在多门学科中均存在,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对称”这一概念也无处不在。

  四、强化学习情境,重视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语文学科需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新课标中,“习作”和“口语部分”被合并成了“表达与交流”,把写和说联系在了一起,孩子既要能用笔写,也要能用嘴说,可见对孩子的表达能力要求更高了。

  《新课标》中还提到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概念,意味着在阅读与表达阶段,不能仅仅停留在浅显的内容表面,而是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性思考有了更高要求,语文学习不仅仅在于课堂和书本,还应该重视“生活”这本大语文书,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或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都是让孩子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建构,重视孩子直接经验的获取而不是“纸上谈兵”,能具有理性的认知,批判性思考和准确的表达,以“语文知识-语文探究-语文实践”的学科学习去学习语文,发挥出语文课程更加充分的学科育人作用,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终身发展打牢坚实基础!

  第3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一、前言

  距离2011版课标已经有11年,这十一年,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不断改变,我们的课标必然也需要发生改变。

  1、在指导思想上,课标强调要“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指向未来和面向核心素养下全面发展的。

  2、在修订原则上提出了“坚持问题导向”,要“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这一原则中,我看到了国家教育部正视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决心。而这一次的课标的确细致了很多,足足100多页的内容,很多内容都有了明确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在主要变化上,编者从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两大方面来谈。

  (1)我们的课程方案完善了我们的培养目标,明确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时代新人;优化了课程设置,将道德与法治进行了一体化设计、改革了艺术课程、并把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提前至一年级;同时细致了课程标准编制、教材编写、课程实施职责等具体要求。

  (2)课程标准上,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在学段衔接这部分,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小升初要注重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二、目录

  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和附录。

  三、课程性质

  1、突出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2、语文文字的运用包括听说读写活动和文学活动。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包括:

  (1)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3)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5、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四、课程理念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这里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行,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在这里,教育部提出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五、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

  1、文化自信是指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文化自信被放在了核心素养的首位,深表认同。因为文化自信里包含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也只有具有文化自信的中国人,才会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未来才能为祖国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2、语言运用这部分,课标要求学生能主动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语言经验,有效沟通交流。

  3、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这种思维能力在统编教材中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这是在语言运用能力之上更加高级的能力。

  4、审美创造显然是核心素养的最高一级,也是最难达到的一个部分。需要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

  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有办法去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更别说涵养高雅情趣,但这是我们语文教学者应有的理想。

  (二)总目标。

  在核心素养之上,总目标又进行了一些虬,比如“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这些都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有力补充。

  (三)学段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

  [识字与写字 篇1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排在了首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时刻牢记这一点,并想尽方法怎么能让学生“喜欢”和“主动”识字、写字。

  2、学会汉语拼音这部分要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这是我们容易忽略的。

  3、在写字的初始阶段,课标提出了非常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按基本笔顺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学习独立识字,方法有两个——借助拼音和字典。

  [阅读与鉴赏 篇1

  这一部分使我们教学的重点,往往花费很多精力。让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学会理解、鉴赏,编者提出了具体要求。首先还是“喜欢”和“乐趣”,接着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再接着就是要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借助标点感受语气、借助插图阅读。第三点则是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够乐于交流。第四点明确指出要尝试阅读正本书,并介绍自己读过的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好书推荐并提供阅读正本书的环境、时间和支持。第五点是积累成语和名言警句,这个一般在语文园地里的日积月累板块集中体现。背诵的优秀诗文50篇(段),这里附录表里1-6的诗歌共计75篇,也就是说,还有其他的课文或者相应的段落需要积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五万字还是照顾了很多识字量小的同学,基本上能读正本书的孩子,这个量绝对不在话下。

  [表达与交流 篇1

  相比于2021年版本的课标,2022年课标只是将“写话”和“口语交际”融为一体,具体要求上没有变化。

  [梳理与探究 篇1

  这项目标与2021年版本中“综合性学习”的板块相比,增加了“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这个梳理和总结的目标,其实对应的就是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判断等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二学段(3-4年级)

  [识字与写字 篇1

  与之前版本的变化点: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能感知常用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增加的这两个点可以看出课标对书写毛笔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不再是机械识字,而是要求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汉字的文化的美。

  [阅读与鉴赏 篇1

  增加内容有:

  1、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这一要求原本是在第三学段,现在提前至第二学段)

  2、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

  3、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的感受:第二学段是阅读的一个黄金时期,已经认识很多字的孩子,如果他们能够喜欢阅读,那么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是这一阶段的重中之重,除了朗读、默读、练习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意思以外,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学会批注、阅读整本书成为这一阶段新增的要求。为第三学段的阅读与鉴赏奠定基础。

  [表达与交流 篇1

  和2021年版本的内容保持一致,只是在表述上1-3点侧重于口头表述,4-5点侧重于书面表达。

  [梳理与探究 篇1

  增加内容有:

  1、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

  2、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

  3、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在这里,编者强调分类整理字词,并结合时代发展,运用多种媒介去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提倡学生的知识梳理和运用能力。

  第三学段(5-6年级)

  [识字与写字 篇1

  增加了“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删减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阅读与鉴赏 篇1

  增加了

  1、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2、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

  感受:第三学段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很细致,从朗读有感情、默读有速度,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到推想词语意思,辨别词语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再到了解文章顺序、体会思想情感、领悟表达方法;最后是不同文体作品的具体要求。这为第四学段的阅读打下基础。

  [梳理与探究 篇1

  增加内容:

  1、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

  2、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4000字(推荐3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优秀人力资源工作心得体会800字关于时间管理心得体会范文2024年关于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心得体会暑期实践心得体会大学生活感悟和规划演讲稿,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