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4年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 新课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落实中央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2024年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4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2024年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
新课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落实中央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坚持目标导向,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强化课程思想性;坚持问题导向,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坚持创新导向,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课标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强化课程思想性。我们教师要学习课标,落实课标要求,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年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2
都说课标好比一根“指挥棒”,只有理解了,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2022版课标从音乐课程标准过渡到艺术课程标准,引领各艺术学科,有分有和,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开拓学生视野,新修订的音乐课程标准,更是让我们看到在未来的音乐教育中会更加注重学生多元综合的发展。
作为一线音乐教师,要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学习者”进行改变和调整。新课标把音乐和其他姊妹艺术统一归类为艺术课程,音乐教师要走进新课标,必须要有先进的、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在具备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基础上,还要积极学习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还要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来更好的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强化学生主体,改变课堂教学方式。2022版新课标分段设置学习任务,14项学习内容几乎涵盖了音乐学习的所有内容,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着眼于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而不是教师教授了多少。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真实有效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实现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换。
突出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优化课程内容,合理设置音乐学业要求。多问问自己“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要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学生能主动去探索“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应该由知识地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让学生真实经历学习的过程。
体现音乐特点,重视学生实践活动。课堂要在夯实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教学活动中应多创设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学习活动来开展教学,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深刻的理解,真正提升音乐综合能力。
新课标有很多的转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更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去践行,让我们与新课标一路同行,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课堂为主阵地,落实核心素养,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
2024年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3
在万物萌动的春风里,在一线教师的期待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款款而来、华丽面世。细读之后,更是启发颇多,下面我从三个词语谈谈我的粗略的研读感受。
1、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但要问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又感觉模糊、各有说法。此次新课标如惊雷一声,打破纷争,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给出了明确的阐述: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构建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特别提出了文化自信,这是相对于以往提法的一个最大不同,而且将它放到了核心素养的第一位,我觉得这一点值得称道。我们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时,文化积淀丰厚多样、文化成就灿若星河,怎样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让每一个中国人从中感受到自豪感和使命感,这应该是语文课程的责任担当!
2、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是完全崭新的一个词语,也是让我充满好奇和想去探索的一个词语。新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第一次提出了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线多点散、教学内容难以把控、教学重点难以凸显,这是教育专家长期诟病、也是一线教师难以突破的隐痛。而学习任务群的提出应该可以为语文教学指出新途径,推动语文教学华丽转身,我不禁期待起来。
新课标没有让我失望,在后面的课程内容板块,关于学习任务群做了专门的解释和说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从基础到发展到拓展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从语言积累到阅读表达到整本书阅读循序渐进、内容清晰,从学习内容到教学提示结构分明、阐释具体。学习任务群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关于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在顶层设计之下提出了具体的操作过程,一线教师将减少彷徨和纠结,在学习任务群的指引下,迈入语文教学的光明大道。
3、学业质量描述
学业质量描述可能会让我们联想到学生素质报告单上的班主任寄语,研读了新课标之后,我发现两者之间是完全不同的。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怎么去描述学业质量呢?这应该是一线老师最关心的。新课标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给语文学业质量标准作出了具体描述。这样一线教师就不在盲目了,将教、学、评统一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研读了新课标,觉得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在一线教师感觉思想疲乏和行动迟滞时,犹如一场惊雷,给我们带来力量,让语文课堂焕发无限生机。但因为个人的专业能力,只是读懂了皮毛,其深刻的内涵无法透彻理解。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结合专家讲座、团队教研和个人研修,继续研读新课标,努力创设新课堂!
2024年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4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正式颁布,这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改革、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022版新课标有更鲜明的价值取向,突出了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明确语文课程“为谁育人”;有更强的目标指向,聚焦于“核心素养”内涵,回答语文课程“育什么人”;有更具体的实践导向,构建了六大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丰富了课程实施建议,引领语文课程“如何育人”;有更清晰的评价方向,增设学业质量的内容,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建设,描绘出各学段的语文课程的“育人”蓝图。
那么,如何去更好地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标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有这几点思考。
首先,要树立一种思想——守正创新。
课标是政策性文件,要贯彻落地,先要有一个学习、讨论、领会的过程,应当经过试验,结合一线教学实际,去不断完善,逐步推开。
温儒敏说,我认为新课标是理想的,向上的,它在探索改革的出路,预示着下一步语文课改的趋向,能够给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学带来理论刺激,带来改进的动力。我相信新课标的贯彻,不会再是运动式的革命,应当是结合实际的稳步的改革。
语文教学有很多可贵的经验,最近十多年的课改,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能完全否定。以为提出新观念新方法,就意味着颠覆过去,和现有的教学习惯一刀两断。这是不对的。课标所指出的改革,包括教学观念与方法的改变,不会是也不应当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运动式的实施。我们老师要自己心中有数,对于过去和现有的语文教学状况,实事求是地分析,不要一笔抹杀,改革也是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去改。
这一点很重要,教育的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比较起来,应当更加重视延续性,更加稳妥,要守正创新。“正”,就是传统语文教学和多年来课改的好的经验,所谓“创新”,贯彻新课标,必须尊重和承袭既有的好的经验,尊重教学实际,在这个基础上去“创新”。
新旧课标有衔接,基本“标准”没有变。我们学习新课标,不能只是看“新变”的部分,更要看“不变”的标准。比如,古诗文背诵小学到初中共136篇,其中小学75篇,初中61篇,新版课标只是删去初中1篇,整个135篇,基本不变。
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语文课程为谁育人、育什么人、如何育人的几个问题,深入解读,明晰方向。
一、以文化人,价值取向鲜明
让语文教育的站位更高,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关于“站位”,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站位高,视野开阔。课标的开头阐述课程性质,就提到“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立德树人和培养“三有”作为指导思想,也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过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很高的标准,又是很实际的要求。这些不是口号,是社会发展提出的严峻的要求,大家也都感到必须要这样做。一个社会,教育必须有这样高的站位,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如果教育的站位不高,失去理想,整个社会的精神必然坠落低下。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内容,无论是在课程目标,还是在课程内容都得到了彰显。这是强调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一种体现,也是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立德树人在语文课中不是贴标签,不是穿鞋戴帽,不是过分的教化,而是熏陶化育,四个字叫“润物无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这个意识,语文课就真正能起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二、以核心素养为纲,目标指向更强
以前的课标也提过“语文素养”,但没有“核心”两个字。语文素养可能很多,通常我们会想到这是指听、说、读、写能力,或者加上文化文学修养等等,仍然比较模糊。
新课标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即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语文学科的定位这样就清晰了。可以说长期以来关于语文是什么,语文要教什么,学什么等等问题的争论,也大致可以终结了。
“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整个义教语文课标中纲举目张,引出很多理论生长点。
(一)文化自信,包括感受和热爱、继承和弘扬、关注与参与、了解和借鉴。
从文化自信来看,我们希望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的过程当中,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强调的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对于当代文化,特别强调学生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文化活动。
对于外国文化特别是我们说的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我们希望学生了解和借鉴,或者是让学生感受多样的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
为什么“文化自信”居首?现代社会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但也出现精神贫困的问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立国,如何凝聚和振奋国人的精神,都需要文化自信。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还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要批判抛弃那些腐朽的,不合现代社会的部分,挖掘优秀的成分。
(二)语言运用,包括语感、经验,意识、能力,情感、内涵。
特别强调的是语感,是学生的语言的经验。我们希望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在积累、梳理和整合过程当中,不断获得一个良好的语感。再者,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我们特别强调的就是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养成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培养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丰厚情感。
(三)思维能力,强调的是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求真态度。
思维能力——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然后是思维品质,有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五个思维品质。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培养学生崇尚真知的精神,就是要有一种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敢于探索创新积极思考的态度。这是从思维能力的这个角度来理解核心素养。
(四)审美创造,包括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审美观念。
第一,让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在体验语言文字及作品的过程当中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这是基础。第二,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要具有感受美、发现美,然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第三,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涵养高雅的审美情趣。这些都是很重要而以前我们未能充分重视的。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的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还有文化传承,文化理解,都是应该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的。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整体性的,具体到每个单元某一课的学习,可能会比较偏重其中某一两个方面,但没有必要一项项单列去完成。
三、构建学习任务群,实践导向具体
在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是一个宗旨性的概念,也是大家理解起来比较难,或者不知道如何去落实的一个新的教学观念。
“学习任务群”,不只是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运用这个模式去规划教学。
首先,以学习任务来带动教学,即“任务驱动”。六个“学习任务群”下面分学段列出很多学习任务,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学习任务,组成教学的单元。其实现在我们使用的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都是采用的单元教学结构,各个单元都可能承担着“学习任务群”的其中某一项两项任务。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研究教材的各个单元主要承担或者接近“学习任务群”之中的哪些“任务”,然后以这种“任务”来引领教学。教材的单元导语有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学习要点的提示,另外每篇课文后面还有思考题,可以参照这些提示与思考题,集中转化为“学习任务”,也就是新课标所说的“典型任务”。
同时,可以设计和“典型任务”相配合学习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以此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和现在我们熟悉而且通行的教学模式不同,不是一课一课地讲,不是文本为纲,它也不求知识的系统和完备,不是把训练作为纯技巧的练习,而是在“任务驱动”下,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之中带着一定的任务进行伙伴式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获得自己知识的建构。学生是主体,教师在这过程中起到设计、引领、总结、提升等作用。这样,可以减少灌输式的讲解,匀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读书和讨论,拓展阅读面,解决读书少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和落实新课标,采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式,不是抛开教材重新去另搞一套,完全可以在使用现有教材,实施单元教学时,把“任务群”的教学方式融会进来。这样,我们的教学可能会有所改观。
还想提醒的是:现在的单元教学都是“群文教学”的设计,转化为“任务群”教学,也都是“群文教学”为主。但“群文教学”不能完全取代单篇课文的教学,“群文教学”还是要有一篇或两篇是重点,有些课还是要老师多讲一点,要精讲,先要学生明白,然后才能开展活动,也不要给老师规定比例,他只能讲多少。
另外,“任务驱动”是“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法,但不等于是唯一的方法,也不意味着全部教学一刀切,都要采取“任务驱动”方法。哪些单元或者哪些课文适合“任务驱动”,多一点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多一些讨论,哪些单元哪些课还是老师的讲解为主,当然这种讲解也应当是启发式的,这个主动权应当交给我们老师的。
四、增加学业质量标准,评价方向明晰
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各门课程都研制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课程标准的完整性,提升了标准的约束力。这是新课程标准在形式和结构上的最大突破。
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学业质量标准则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
学业质量对应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刻画了不同学段语文学业质量的具体特征和典型表现,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学业质量描述提炼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特征,并据此划分出了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业水平与程度,体现出了清晰的学段进阶。通过一定阶段的课程内容学习,学生是否形成了相应的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是从课程视角具体、真实回答教育学的核心命题,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培养学生什么素养,用什么内容、通过什么路径进行培养)的问题。深入解读课标精神,让我们的方向不断明晰,打开更广阔的的教育视野。
解读新课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有方向,就会有力量。
学习新课标,我们在路上!
2024年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5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而中国在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上也不断面临着挑战,历史教育任重而道远,而新课标恰恰给了我们这把利剑并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
一、进一步凸显了历史课程的育人导向
新课标强调了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二、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目标
历史课程目标从老课标“三维目标”发展到新课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反映了新时代新的课程理念。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有利于加强初、高中学段的衔接,更好地体现学习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三、课程内容设置更科学更优化
新课标强调了历史课程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新课标的最大亮点是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6
此次培训中,我在冯建军冯老师等几位老师的讲解下对新教材有了新的理解。通过这次培训我所获得的感想与体会可概括为三点:
一、了解新教材的编排目的、内容的设计
培训中,冯老师主要从道法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等几方面来论述,使我清楚的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目的在于同世界性学校德育变革相接轨,时代的变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新教材内容的设计重点在知识、技能与能力上,在解决日常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冯老师适时地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加以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成果。教材内容丰富,难度适中,对有关基本知识的叙述正确、合理,也符合科学性。教材中的知识比以前老版的教材来说较新颖、实用。这次学习,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新教材的内容是由哪些单成,各单元又有哪些知识点的组成,以及知识点之类的联系与区别,冯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框架对我们理解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把握《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重要性。
把握新教材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法治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课程知识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联系起来。因此把控好新教材、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教材的结构,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三、掌握新教材中的重难点
通过冯老师等几位老师的剖析,使我认识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怎样才能将一个个知识点贯穿于我们的日常道法教学过程中。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中,学生应该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主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次培训,我受益匪浅。面对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呵护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2024年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7
4月21日新课标的颁布,我为准确理解把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认真研读了新课标,和之前课标比较发现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
01
关于课程方案
1、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2、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3、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02
关于课程标准
1、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
2、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
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4、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5、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总之,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从国家层面厘清了育人目标、校准了改革方向、优化了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呈现形式,是实现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再动员再部署的纲领性文件。学校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重点要对课程内容、教与学方式、教师队伍建设等领域进行改革,提升学校实践转化力。作为教师树立课程改革到哪里,学校管理就支持到哪里的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教师教学改革创造空间。通过开展高质量日常教研,助力教师专业发展。要走出传统的“大波轰”听报告培训和“打卡式”教研的路径依赖。聚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研究制定课程标准分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专题。要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引导教师走出“教材、考试、分数”的小天地,研究更宽广视域下的新的教与学方式,建立起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实践,走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面向未来的学校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4年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8
通过观看史宁中教授的《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的理解和教学实施》讲座,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新课标是编排教材的依据,是十年的实践结果和经验的进一步提炼总结,新课标修改后:双基变四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024年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9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4月2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制订颁布于2001年和2011年。此次修订进行了系统性设计,在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一、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此次修订,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如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这个问题就提上了日程。时下,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不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也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比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都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工作重点。核心素养导向,既是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课程标准文本的主旋律。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养与知识不同,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和统整,是人在真实情景中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或素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二、课程内容:回到知识学习为人服务的初心
那么,核心素养培养又如何落实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
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修订最为实质的问题。课程内容不变,核心素养理念很难落地。
此次修订,课程结构基于这一目标做了较大调整。比如: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除了课程结构外,更重要的是,课程内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本次课程修订超越学科内容观和教学内容观,彰显课程内容观。在课程内容理解上,以学习为中心,不仅包括教什么、学什么的内容问题,还包括怎么教、怎么学的过程方式问题,以及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的目的价值问题,甚至还有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的结果水平问题。这种复合型的课程内容观,突出习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价值,打破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知识技能训练魔咒,克服高分低能、价值观缺失等乱象。学生可以在主题活动中,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亲历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深度学习过程,逐步发展核心素养。
课程内容结构化,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知识点的逐点解析、技能的单项训练等弊端,引导教师主动变革教学实践,从关注知识技能的‘点状传输’自觉变革为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关注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境界的综合效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基础教育各学科各行其是,形不成育人合力的问题此前并没有被充分重视,这次修订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国家督学、北京市中关村三小原校长刘可钦指出学校要特别注重结合这次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突破学科边界,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教研,设计出主题鲜明、问题真实的跨学科学习活动。
学业质量标准:从查验知识点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以后怎么考试,怎么评价?
以素养为导向,考试和作业是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领域。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巩固的手段。作业过程,实际上是从有教师指导的课堂教学,过渡到没有教师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复原力、自控力、专注力、时间管理等素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因此,作业是培养学生相关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不能仅仅窄化为知识技能的巩固。
作业具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评价诊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双重功能。因此,教师如何设计与实施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不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后的难点所在,而且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所在。
2024年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过程。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本人真正体会到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的设计者;体育教师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更应该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的,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新课标的实施,使过去那种师道尊严不见了,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在我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上来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羊”,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的动作和要领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当然可不必过分强调,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作了具体的要求,“适合教学实际条件”其实另外一个角度就是说结合地区和学校的实际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如:在什么环境下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体现了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检测性。值得注意的是修订稿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同时,提出了传授式教学。而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活动过程,它不是机械的单向的传授知识,它包含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交流关系。另外,教师的思维方式、思想品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等,无形当中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特别是对于体育课来说。
2024年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乔主任的精彩讲座,使我们增进了对化学学科的理解,也让我们对于人教版化学教材和化学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会。身为教研员以及一线的初中化学老师,在认真研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和重要概念的化学发展史,对这些概念要有足够深度的了解。在此前提下充分考量启蒙阶段学生形成概念的阶段性、发展性,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处理好化学概念教学。“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作为化学教师更要多读化学史,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师生共达“以史启智增慧”的理想。
在下午的学科工作坊研修中,学员们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探讨、解决在教学中的一些困惑,收获满满。程俊老师的报告《跨越角色迷茫追寻教研本真》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如一道光,点亮了自己,闪亮了他人,让我们感受到了教研的初心与价值,为我们每一位教研人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独行快,众行远,相信集体的智慧一定会孕育精彩的果实。为下一步初中化学新课标的落实,大家在用实际行动践行教研员的职业使命。
2024年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生物课标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维度详细解读义务教育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新课标以“健康生活,绿色生态”为主题,强调核心素养为宗旨、课程设计重衔接、学习主题为框架、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等教学理念。明确学科领域知识的边界,着重介绍了新课标中生物学知识的客观专业性,新课标中生物学知识的获取需要关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社会历史来源,并举例说明了不同类型知识使用的探究形式和探究步骤;新课标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要求要点提炼应当“少而精”、内容分布“分而明”,借此引导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生物学知识脉络,逐层向上的理解生成概念;同时,生物学知识更上位的观念视角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本质,也能够进一步形成为人类健康生活谋福祉的科学态度。
2024年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3
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进步,这正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我参加此次培训学习后再次深刻领悟到的真理。
首先,我的教育理念又有新的发展,教学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更新。
听了各位专家的报告和讲座,我明白了现代教育对教师成长发展提出的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我对教学技能和方法的探索又有了新的理解和发展。各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和优质课,新颖独特的教学理念,娴熟实用的教学技巧,适合当代初中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背景介绍、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机智点拨等,让学生体验到了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专家们对议论文、散文、小说、说明文的教学建构思想,无疑是给我们在一线从事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教学方面的新的思路和要求,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不竭的活水。
我深深地感到:作为老师,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应是一个教育科学的研究者,不断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关注社会,关注学科的发展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经常进行案例研究,把教学看成是一种艺术,一种追求,让自己拥有先进的课改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丰富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运用讲座中的科学方法指导自身的教学工作,争取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其次,经典课例分析,开阔了我的视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就应该是全面系统的语文学科本位知识。在学习中,每一天都有感触,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天都有惊喜,聆听了专家的一场场精彩讲座,我获得了思想的重生和心灵的洗礼。通过专家引领,我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参与学习、反思体会,我准确地把握了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各类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认识并掌握了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尤其是在大家共同讨论和交流的环节上,让我知道了现在语文这门课在全国大背景下的现状和发展。专家通过教学的课例,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第三,专家讲座,使我把握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有了提升。
以前的我,对教材研究不够,教学设计不精,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待改进,对课堂教学改革建议中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理解片面,致使有的课堂教学环节安排不科学:旧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教学过程注重于教而学的重视不够,结果学生的语文思维训练不够,能力提高缓慢,情感熏陶不深入。
通过专家讲解,我真正了解了现行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空间,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更需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只有进行个性化的整合与重组,才能使教材的使用得心应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认真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根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习环节完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课堂教学要能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解决什么问题。注意对学生加强训练数量要合理、梯度、恰当,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更加坚定了自己立足课堂教学,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信念,让我明确了自己今后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与努力的方向。
2024年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1、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学段发展水平不同,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的获得与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数学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
课程内容选择。保持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体现数学学科特征;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反映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
课程内容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数学内容的直观表述,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呈现。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适当体现选择性,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3、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4、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5、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
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2024年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4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优秀人力资源工作心得体会800字,关于时间管理心得体会范文,2024年关于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心得体会,暑期实践心得体会,大学生活感悟和规划演讲稿,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