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艺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作者:凤夜邪2024-02-23 06:01:12

导读:艺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 学习了课程标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部分,整体感觉新课标对我们教学指导性更强了,分四个学段合理安排了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今天关...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艺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2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艺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

  学习了课程标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部分,整体感觉新课标对我们教学指导性更强了,分四个学段合理安排了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今天关注到的关键词是学习迁移的能力,在美术综合探索的活动中如何形成学习的迁移能力,研究这个问题的并不多,但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过“为迁移而教”,说明迁移能力的重要性,新课标分学段给了我们方向:

  1、能积极参与班级或小组开展的美术与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相结合的造型游戏活动,初步形成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的能力。

  2、能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科技相融合,探究各种问题,提高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的能力。

  3、能结合校园现实生活创编校园微电影,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增强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的能力。

  4、理解美术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独特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的能力。也能看出综合探索的活动对学习迁移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才能促进美术教育更好地发展。

  艺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2

  课程标准体现着国家意志,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纲领性文件。今年4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对我们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市、区教科院的组织下,我们积极参与新课标的学习,对此我有以下感悟:

  (一)立德树人,凸显美育功能

  对比2011版课标,新课标在课程方面完善了培养目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新课标坚持德育为先,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围绕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育人宗旨,体现国家意志,反映时代要求,凸显美育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凝练核心素养,遵循学科规律

  《艺术课标(2022年版)》将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聚焦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这使得艺术课程的育人目标更加清晰,指明了教学与评价的方向,在遵循艺术课程性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守正创新,构建核心素养和课程之间的联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艺术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始实现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化和发展。

  (三)突出课程综合,挖掘育人价值

  新课标更加关注艺术各门类、艺术与其他学科、与日常生活、与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关联性,加强跨学科教学,实行先综合后分项的课程设置,体现不同艺术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既可以实现幼小衔接,又可以与高中多模块选择性教学相对接,改变了传统课程在知识、技能上的相互割裂状态以及碎片化学习的现象,促进课堂教学增效提质,也更加遵循了学生艺术学习和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四)研制各学段学业质量标准

  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两个部分,整体规划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明确到学到什么程度,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将之前的重视结果转变为重视学习的过程,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艺术教育设置不同课程目标,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实现。

  艺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3

  从美术学科课程内容框架中,不难发现美术学科课程内容是一种由浅入深的系统性设计。比如,我的一个日常画古树教学设计中,就是由最先的欣赏古树,了解古树的历史、特征、存在的意义,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古树特有的型、色、肌理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再通过评述的递进,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链中抒发自己的真实想法,从相互的交流或自我的讲述中深层次的挖掘艺术形态下古树的表现方法,呈现类别,体现价值,不管是线描作品、彩铅作品、油画作品、水墨作品、动漫作品,都是在通过艺术这种媒介来传递大自然的美。学生也能在有限的课堂快速从中感受艺术表达生成提炼的美感。由此,刺激学生不断主动拓展对美术的拓展研究学习,发现艺术表现元素:点、线、面、色的设计重要性与多面性。从而延伸出不同国界、不同艺术形态下古树艺术表现作品的美感,及由此映射出人们对美的不同感悟与传承,最终帮助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提升,并达到连绵不绝创造美的可能性,最终形成传承美的效应。

  艺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4

  小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的民主开放,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想象和创造的环境,始终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之中。音乐教育出现了全新的、可喜的变化。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学习音乐新课标中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视角

  新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吸收了现实生活中新颖的音乐场景,构建了丰富的教学形式,教材汇集了许多新信息、新设想。新教材还设计了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生动情景,如“音的强弱”、“音的长短”等,教师要利用教材创设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感受。比如,“音的强弱”一课,以音乐故事的形式出现,先将动物的叫声引入,以自然界的声音引到生活直至音乐中,从生活开始、到生活结束。这样的课,寓音乐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感受、鉴赏、表现音乐,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尽量让学生参与,置身于具体情景之中。

  二、转变学习方式

  在教育变革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这一切,旨在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

  三、转变教学重心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比如,以唱歌为主的课,不光是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学生还可以自主地选唱歌曲,并有当众表演的机会,有时甚至是以学生选唱为主。乐器演奏则强调学生体验、参与、探索的乐趣。听赏课曲目的选择则要为学生提供多听、反复听、对比听的可能。还有,新教材中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活动形式——综合表演,为学生提供了歌舞、情景剧等活动形式,教师则在具体环节上给以指导。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艺术表演能力。

  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新教材还有一个特点是开放式,给教师和学生很大的创造空间。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在呈现方式上,教科书只提供了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内容和活动领域,附以启发性、提示性文字及插图,给学生和教师留出足够的自由表达和灵活发挥的空间,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力求在创设新的教学环境和思维空间上有所突破。除了教材,教师还可以因时、因地制宜,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挖掘同类教材,以充实教学容量,扩大学生视野。

  3、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

  新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注意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力求做到歌、舞、乐、戏、画的结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种艺术的综合。比如,教材中《爱劳动》,选择了动画片《三个和尚》,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欣赏了我们本民族特色的音乐,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了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还有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陶冶这种情操。

  四、改变知识传授,定位艺术熏陶

  音乐教育,长期以来过分强调了它的知识性,而忽视了它的艺术性。显然,这种注重“知识”忽视“艺术”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标准也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审美”。用他们的“爱”去感染身边的人,最终使这个社会是一个充满美的社会。教师应从学生出发,多营造一些发现美、传播美的良好氛围。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艺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5

  新课标中的总目标、分目标与2011版的课标相比,有相当多的变化,更符合我国文化特色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1、总目标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更高、眼界更广、格局更大。要求学生在提升审美感知能力、提高艺术表现能力、提升创意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要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理解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可谓古今中外皆学问,中国特色是根本。

  2、学段目标注重学段之间的衔接过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新课标对四个学段的年龄段进行了调整,除第一学段1-2年级不变外,把第二学段改成了3-5年级,第三学段6-7年级,第四学段8-9年级,下照顾到幼小衔接、中体现出小初对接、上兼顾到初高延续,幼、小、初、高,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承上启下的一条龙的整体。

  3、新课标美术学科各学段的创造实践都有创作平面、立体或动态等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要求,相比2011版课标中只7-9年级才有学习动画的表现方法,很显然更符合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状。

  课程目标在不断的进步,教师的素养提高也得快马加鞭啊!

  艺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6

  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是对时代新人的新要求,所以前言部分相较2011年课程标准把国家和民族价值观放在首位更加强调育人的总要求,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同时,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新课标由原来的艺术独立学科标准,变成了艺术课程标准,从单一走向整体,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将培养目标设定的更加明确。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信挑战,所以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

  一、坚持目标导向

  明确提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

  二、坚持问题导向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方案和课程标准方案分别于2001年、2011年制定颁布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修订完善。

  三、坚持创新导向

  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重视青少年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艺术各门类、艺术与其他学科、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科技等的关联性。加强跨学科教学,重视青少年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发生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第一、优化课程设置、内容结构。

  新课标提到保持原来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更多艺术课程。

  第二、研制学业质量标准

  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新课标整体规划不同学段青少年学业的具体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将之前的重视结果转变为重视学习的过程。

  第三、增强指导性

  新课标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围绕着核心素养,可开展项目式、问题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第四、加强学段衔接

  主张艺术实践,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第五、细化实施要求

  新课标将基本要求、实施职责、制度规范、监察要求等更加具体化,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总之,新课标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描绘了育人蓝图,增强了思想性。更是贯彻了“以美育人”的总方针,突出了课程综合,以学科为主体,深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够让更多的青少年接受到正确的艺术方面的学习,从而提高国民素质水平。

  艺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7

  课标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教学的引路航标,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2022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熟悉政策掌握新课标动向是每位一线教师的职责,同时也受“邓久乐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新课标学习的通知,7月底至8月初,我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现将体会分享如下:

  一、学段设置的科学性

  2011版课标中将义务教育阶段分为3个学段,小学低年段(1-2年级),小学中高年段(3-6年级)和初中各年级(7-9年级)。新课标中重新区分了三个学段,第一阶段(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体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第二阶段(3-7年级)为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基础(学段目标中,将第二阶段细化为两个学段,分别是3-5年级和6-7年级);第三阶段(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与高中模块化教学相衔接。这样的划分不仅向下衔接到幼小阶段,更向上延展到高中模块化教学,能够实现音乐课程一体化,避免断层式教学。

  二、课程性质的融合性

  与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相比,2022版新课标更重视综合,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教学内容整合为一个“艺术课程标准”,新课标以音乐与美术为主线,增加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形成了更加综合的学校美育课程框架。突显了“加强融合、注重关联、协同育人”的功能导向。可见,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将是未来每一位教师的必备技能。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不仅要认清艺术课程多元融合、学生美育均衡发展的大趋势,还应当顺应时势加强学习,积极迎接这一新的挑战。

  总之,这次新课标的学习是一次很好的“充电”机会,让我对未来的教学有了全新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增强自身专业功底,加强自身综合性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去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也才能更好地去实践到每一节艺术课堂上。

  艺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8

  今天期盼已久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发布了,不负众望,新课标中的内容更加能体现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以下是我对此的看法和分析。

  首先,新课标在学段划分和课程方案上进行的调整,更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特质,对于学生来说更有意思,对于老师来说也更容易控制班级。在中小学的艺术类课堂里,课堂纪律是一大问题,而课堂纪律难以维持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学内容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是难易度与学生能力不匹配,使学生不愿意专注于课堂。将来的艺术课堂想必会更加高效且有意义,这无疑是对师生双方都有利的改良。

  另外,对学生核心素养和艺术体验的注重,以及融会贯通的课程实践,使艺术类课程将来不再是只以鉴赏为主、流于形式,而是更具实用性。更广泛、专业的分模块涉猎能更好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兴趣,给学生选择发展自己在艺术类别中感兴趣的优势项的机会,并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艺术技能、学会更多审美表达的形式方法,创造力也能得到大幅提升。艺术新课标的调整配合着“双减”政策实施,非中考科目被占课等一系列问题也能得到缓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对于教师的需求也将更具综合性、专业的多样性,这对于我们这类专业课涉猎甚广的美术师范生而言,是一大优势,我相信经过这一轮新课改后,孩子们能学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并且享受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艺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9

  读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让我对美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新课标提到适应学生发展,分段设计课题这种思路很好,既遵循了艺术学习的规律,又体现了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连续性。在我日常的教学当中,我也发现了美术和其他学科的一些关联,比如《手绘线条—会说话的图画》这节课里面就涉及到了美术的手绘线条在生物、物理、数学中的运用,新课标也提到了要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汲取更多的教育元素,注重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科学相融合,探究各种问题,提高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的能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新课标中也把传承传统工艺纳入了学习,让学生体会传统工艺“守正创新”的内涵与意义,知道中国传统工艺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并能掌握一两种传统工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当代中学生也要有一定的意识,在新课标中加入了创编校园微电影的学习,这是一种综合的探索与学习迁移的能力培养。把我们学习到美术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虽然很难但是很能锻炼自己。

  最后我们还需要把学习到的美术真正的用到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去设计生活改善生活。

  艺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在孩子们眼中,音乐老师是“愉快”的代名词,是他们的“欢乐天使”,教师的言行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伴随着情感的互动。让学生们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让他们每天都能健康地成长,应该是我们教师情感上的最大满足。所以,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加强修养,注意对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学会把握自己情绪,着力提高调节和控制整个课堂环境的能力,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在音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陶冶孩子一生的艺术!

  艺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于4月底推出后,各级组织都开展了新课标解读等培训活动,老师们线上聆听了专家们的解析。印象较为深刻是在《美术新课标美育新征程》学术研讨上,尹少淳教授的发言,他指出:美术、音乐课程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本次艺术课程标准的修订是适应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下美育发展趋势,强调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教学是国际教育的趋势。

  新课标于9月起执行,暑假就是我们学习领悟的关键时机,我校也率先开展了读书学习活动,后又与岱岳区学习活动并轨。精心耕读这一百多页的细则,发现有许多值得思考之处,现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主要改变

  (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由学科立场向教育立场转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从生存的需要到知识学习的需要,再到人格培育的需要,教育越加关系到人的身体、思想、情感、灵魂。教育的价值逐渐从外在规约转向人的内在发展,从单向度转向整体人格培育。

  (二)优化了课程设置和内容结构

  新课标提到保持原来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课程。

  将以往按学习领域的划分方式转变成按艺术实践进行划分,以学习任务为驱动,美术语言始终贯穿其中。从课程内容设置的顺序可以看出,每一学段均以注重发展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欣赏评述”为起点,到以强调发展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再到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之间联系的“综合探索”。内容设定层层递进,加强了学科间相互关联,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4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每一条都是围绕核心素养,与课程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相关联。

  (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艺术课标》还有一个新鲜的亮点,就是对于学业质量提出平和性要求,即应当有质量要求,从而防止功利性出格竞争。按照课标要求,学业质量是在学生完成本课程每个学段学习之后的学业成绩表现,在音乐、美术设一至九年级4个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兼顾了传统的音乐、美术和新的舞蹈、戏剧、影视学科。同阶段的学业质量描述,按内容进行了划分,既有属于审美感知的,也有属于艺术表现的,还有属于创意实践以及文化理解的。标准都围绕核心素养来进行制定,重视给予学生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这些重要方面。

  二、新教育观

  《艺术课标》清晰地体现了以美育人的艺术教育的根本思想,把新的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作为主线,有助于引导学生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的精髓,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艺术课标》特别强调要聚焦课程的核心素养来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审美的感知,既要用一种欣赏的方式去学习,同时也要用强化艺术体验的方式来感悟体察,让学生在融合艺术的过程中形成身心一体的丰富的审美情趣。在核心素养之中,艺术表现是重要的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参与艺术活动。在艺术素养之中,特别强调创意实践。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提出,审美即创造,学生的创造活动的结果就是学生拥有“一个经验”,即审美性经验。他说:“审美的敌人既不是实践,也不是理智。它们是单调;目的不明而导致的懈怠;屈从于实践和理智行为中的惯例。”不要小看孩子们创造性的能力和内心祈求。创造也是另外一种实践。核心素养的新鲜点还在于特别强化了文化理解这样一个综合性的价值所在。文化理解是艺术超越技能技巧而进行综合性的素养体现。

  三、教学启迪

  (一)开启单元整体教学。

  由以往按四大学习领域划分的单一的、独立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整体的、系统的授课方式,强调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技能,提升综合能力。从课程标准名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可以看出,美术学科已经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融为一体,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理论或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将自己视野扩宽,树立整体意识,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内的纵向衔接,更要注重知识间的横向配合。坚持以素养为导向,重视将知识内化、实践和运用的教学,加强对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重视艺术体验。

  艺术教学要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激发想象、调动情感、创造形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

  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焕发积极情绪,获得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指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感知世界,体验情感,实现与艺术形象的共情;鼓励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形象,迸发创意,运用艺术语言和方式表现自然美、社会美与科技美,体验创造的喜悦和自我实现的愉悦,提升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崇尚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中强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要求讲好中国故事。在修订原则,设计思路,课程总目标及各阶段目标中都有提及,对应到学业质量描述和课程实施建议中,这一点也一直在强调。

  首先,中国经典美术与中国书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教材中的突出体现。辉煌灿烂的中国经典美术与中国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是为学生呈现了“可见”形式的作品(有着重要的欣赏价值),更是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了画中之情、画外之意,诠释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文化传统。其次,民间美术给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表现形式近年来,各类传统工艺、民间美术等内容的呈现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其中,传统手工艺和技艺(陶瓷、木工、浮雕、印染、编织等)可以加深学生对手工艺和工匠精神的理解,增强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与情感认同。

  美术教师应仔细研读教材,挖掘与开发课程资源,并尽可能地创造性地讲授美术领域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国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手段来将其中所包含的特征呈现出来,为学生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体验,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化的距离,让学生感知其魅力、生发热爱。

  通过本阶段的学习,老师们对美术课程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更为明确,在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过程中也将打开更广阔的教育视野,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的改变不仅是教材上的突破,更是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上的重大改革。我们将在今后的美育实践中不断学习,聚焦新课标、践行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艺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强调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有机整合学习内容,构建一体化的内容体系。

  认知1。欣赏身边美。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美存在于生活中”,强调选择学校、社区等学生身边的环境,欣赏身边美,初步形成审美感知能力。

  认知2。表达身边美。强调采用启发和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媒介,创作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

  认知3。改进生活美。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设计改善我们的生活”,选择学生经常使用的生活用品,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改进的建议,进行装饰和美化,初步形成设计意识。

  认知4。体验工艺美。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通过欣赏和制作,让学生体会各种材料的特性,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

  认知5。参与造型美。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造型游戏活动能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以多种形式进行促使学生初步形成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能力。

  欣赏身边美——表达身边美——改进生活美——体验工艺美——参与造型美,贯穿学生学习艺术、提升艺术素养全过程。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艺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2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优秀人力资源工作心得体会800字关于时间管理心得体会范文2024年关于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心得体会暑期实践心得体会大学生活感悟和规划演讲稿,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