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道德与法治课的新理念与新教法心得体会

作者:李思辰2024-01-24 02:50:21

导读:道德与法治课的新理念与新教法心得体会 (一) 一、自我教学诊断分析。 1、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达成。 2、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差,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答非所...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道德与法治课的新理念与新教法心得体会(通用6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道德与法治课的新理念与新教法心得体会 (一)

  一、自我教学诊断分析。

  1、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达成。

  2、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差,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需要经过反复引导后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步骤的教学,对知识点一知半解。

  3、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脱节。课堂停留在知识的讲授上,没有能有效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实际道德的事件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理论实践两张皮”。

  二、解决问题的改进措施。

  1、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正确把握课标要求。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制定目标很重要,目标好比师生在游泳课堂里的目的地,目标过大,游不到,目标过低,达不到训练的目的,恰当的目标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既能够达成目标,又能起到训练的作用。只有把握了课标对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才能在制定具体目标时有标杆,才不会有偏差。

  2、要关注学情。三年级孩子,他们的生活大部分是被家长包裹着的,他们在家被家人包裹着,在小区,被家人看护着,上放学路上,家长一路接送,在学校,被老师包裹着,他们生活的空间就是家里、小区、学校,很少独立与他人相处,社会生活经验缺乏,难以达成老师课堂设定的目标,因此,作为老师要充分了解学情,要能够课前让孩子在家长的协助下,充分挖掘自己助人和被助的体验,了解社会上爱心传递的人和事,阅读了解雷锋的故事,增加不在场经验,提升他们对传递爱心的理解,为课堂教学铺垫。

  3、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教学思路是一节课学生“学”与教师“教”的步骤和流程,也是教师对一节课教学过程所做出的思考、安排与策划,它体现了本节课“学”与“教”的逻辑,一堂成功的课必定有一条非常清晰的教学主线,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重点突出,精彩纷呈。相反,凡是不成功的课必定是主线不明,思路混乱。好的思路既便于学生理解,更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展开。教学活动的流程,要依据目标,每个环节以目标为始,更要以目标为终,每个活动要达成总目标中的一个分目标,按照德育课堂的“知、情、意、行”进行串联,明理导行。

  4、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多媒体教学富含多种元素,能将视频、音频、文字等一次性的呈现在一堂教学课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工、变形,让这些生活素材转变成为学生能够理解、可以学习、易接受的教学素材,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分析课堂中的知识点。

  5、正确使用评价语。评价语是教师在课堂上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语言。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评价语是对学生认识的统一和提升,是对课堂目标达成的表达形式之一,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对目标达成的催化。

  三、今后五年工作计划。

  1、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用爱促进教学。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心便不能为人师。为师之道,必须热爱学生,犹如父母之爱护子女。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让他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使教师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问题,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2、要不断加强理论修养,用知识感染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要反复琢磨,要与自己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用心去上好每一节课,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的成长,让孩子在成长途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要不断加强综合素质修养与教学技巧。除了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仅是自己专业的专家,同时还必须是个杂家,教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丰富知识和教学艺术的完美结合。

  4、教师要以平等,民主的精神与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只有创造师生平等的环境,才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理论,而又不感到枯燥。

  总之,要做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老师,以实际行动履行好一名思政课教师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

  道德与法治课的新理念与新教法心得体会 (二)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旨在回应时代之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服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界定了课程性质,阐明了课程理念,凝练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并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同时,为了保证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还对教学、考试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教研进行了具体论述。

  关键词:铸魂育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石芳,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修订组秘书;;韩震,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十余年来,2011版课程标准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提升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推进,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及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课程标准也存在一些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方。2019年1月,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在总结我国课程改革成功经验和汲取国际课程改革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修订组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一体化的修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由三本合为一本,统称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以下主要从课程标准的修订背景与思路、主要内容与变化等方面进行解读,以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领会和落实新课标。

  一、修订背景与思路

  一体现新时代人才培养新要求,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课程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是重要的育人载体,直接关系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质量,涉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2]6“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2]15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党和人民对青少年的殷切期望,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回应时代之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认知、领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二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3]。其后,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等要求。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循序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构建了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围绕思政课教师的培养问题,2019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力求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切实配齐建强师资队伍,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名师辈出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与此同时,教育部强化重大主题教育整体设计,研究制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指导性文件。

  上述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讲话和相关文件,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教育,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统筹设计一至九年级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等;要积极促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思政课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提供可操作的教学建议,引导教师采用和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

  三与党的理论创新同步推进,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思政课积极回应和体现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反映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与党的理论创新同步前进。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注重体现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充分反映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帮助学生理解党的初心使命,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了解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四汲取国际课程改革有益成果,开阔研究视野

  自20世纪末以来,关于核心素养及其评价的研究,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热点与潮流。时代在变化,知识形态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全球化时代,很多国家、地区和组织不约而同地将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课程改革的重心指向了核心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芬兰、日本、韩国等,纷纷开启了关于核心素养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深入探索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本国、本地区实际的素养框架模型,并启动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教材和评价综合改革,开发了PISA等国际大型素养测评项目。

  二、主要内容与变化

  一凝练了五大核心素养,确立了课程培养目标

  2011年版课程标准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程目标的。新课标实现了对三维目标的传承与超越,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和细化,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4],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学生发展需要,凝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着力培养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这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主要变化。

  1、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

  上述五大核心素养是在深入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总结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的突出贡献后凝练而成的,体现了课程在促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的独特价值。“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课程标准对每个核心素养从内涵、主要表现和培养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这五个核心素养各有侧重、各有指向,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2、坚持课程目标的一体化设计

  从学段来看,在提炼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时,体现了一体化的设计思路。这五个核心素养既符合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规律和学生发展特征,同时也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保持有机衔接,体现出循序渐进性。

  “政治认同”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中,均作为首要的核心素养提出,体现了思政课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同时,考虑到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与对思想更为复杂、行为更为独立的高中生的“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形成进阶。此外,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和本阶段学生发展的需要,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3、形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新课标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纲,描述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学建议和规定考试命题原则。具体来说,基于学科本质及育人价值,提炼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描述了课程目标;基于核心素养及其水平,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基于课程目标、依托课程内容,形成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刻画,形成了学业质量标准;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形成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原则,实现核心素养培养在课程中的有效落实。

  4、体现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有机统一

  课程标准围绕五大核心素养,用具有统摄性、深刻性的大概念,描述了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应该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总目标。同时,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年级跨度大,为了更好地将总目标进行分解和落实,帮助各学段明确落实五大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按照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制定了学段目标,形成了学段间有序衔接、层层递进的目标阶梯,有效落实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一体化设计的要求。

  二更新了课程内容,建立了更加清晰的框架

  与2011年版课程标准相比,修订后的课程内容有较大变化。课程内容反映新时代发展的伟大成就,框架和线索更加清晰,形成了学段间循序渐进的内容体系。

  1、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产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道德与法治课程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课程内容充分反映新时代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呈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理论探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关心国家发展,关注公共事务。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建立了主题鲜明、线索清晰的内容框架

  课程内容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内容的基础,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呈现教育主题。

  3、坚持一体化设计思路,形成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统筹小学与初中的课程内容,构建起四个学段围绕主题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体系。这样既避免了学段间的交叉重复,形成学段间层层深入的学习进阶,又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有机衔接,有效落实了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的要求。

  三新增了学业质量标准,引导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

  2011版课程标准没有学业质量内容,新课标则在第五部分专门论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业质量,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思想。在“双减”背景下,学业质量标准承担着减负提质的功能,对于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界定了学业质量的内涵。学业质量标准通常也叫“学业成就标准”,是指学生在完成本阶段课程学习任务后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与课程目标直接相连,反映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同时,学业质量标准作为学生学业成就水平表现的质量标准,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

  课程标准概括了学业质量标准的功能。学业质量标准能够引导教师转变育人方式,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学业质量标准不是传统的知识本位的内容标准,不是衡量学生知识点掌握的多少和深浅,而是以素养为导向,全面反映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教师形成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同时,学业质量标准也是指导评价与考试命题、教材编写、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依据。

  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内隐性,一般不能直接观测,需要通过将其转化为具有操作性、可观测的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表现。这些行为表现要具有“够清晰”“易辨识”“可操作”的特点。学业质量标准通过描述学生学习课程后能够做什么的关键特征,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即:在什么情境条件下,学生能够做什么、完成什么,表现出什么素养。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一样,学业质量标准也采取分学段描述的方式,形成了清晰的水平梯度。

  四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要求,提出具体教学建议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教学目标的制订要超越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把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置于核心位置,制订彰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结合思政课的特点,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发展的脉搏,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关注国内外大事,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思考社会问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学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师既要把教学内容讲清楚讲透彻,也要注重启发学生,把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起来。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道德与法治课程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同时也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倡导案例教学和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教学方式,以及参观访问、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扩展视野、提升能力、学以致用。

  五发挥评价的育人作用,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对于促进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化倾向,新课标不仅给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还专门论述了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要求,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评价不等于考试,评价是一个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的概念。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内容不是单纯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是“涉及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包括学生的知、情、意、行,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判断。同时,评价也不仅是在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是“贯穿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价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交织在一起,发挥评价改进学习、促进教学的作用。

  新课标强调评价要坚持素养导向的基本原则,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通过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担当精神、品德修养、法治观念和日常品行表现等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评价,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育人的功能。为了能够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还提出一系列具体的评价建议:重视表现性评价,鼓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主体的参与,发挥育人合力;采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更加多元的评价办法,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试等方法,全面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抓住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终评价等主要环节有效落实评价;评价结果可以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可以采用等级制加评语的方式呈现,还要进行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评价。

  课程标准明确了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要求,对考试性质与目的、命题原则、命题规划、题目命制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同时,为了让教师易于理解和掌握,还给出了三道样题示例,对每道试题的命题立意和考查内容作了具体说明。

  道德与法治课的新理念与新教法心得体会 (三)

  认真学习了郭华老师的讲座《新课标:让核心素养落地》,对新课标有了全面、系统的整体感知,对于新课标的重点、亮点有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注重学段的衔接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涵盖了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学习内容,学生年龄跨度大,认知水平差异大。新课标从整体构建把握,注重学段之间的衔接。作为小学老师,格外关注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与学生个人素养联系紧密的学科,一年级时注意了解收集学生幼儿时期的已知能力和素养水平,从而在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尽快适应、逐步转变。同时,高年级的内容又要与初中知识相关联,从个人行为习惯、道德认知顺利过渡到社会道德与法治层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准确把握这两个衔接点,便能很好地做到教育的连贯性和一体化。

  二、注重素养的落地

  郭华老师解读道,新课标的重点和亮点是素养导向、素养落地。在讲座中,郭老师也始终将“素养”二字贯穿在整个新课标的解读当中。她指出,在教学、评价、反馈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到“目中有人”,不再是我要教授多少知识,而是要考虑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生学习目标不再是掌握多少知识、技能,而是通过知识技能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形成了什么素养。课标也从提供内容转为提供过程。在前一版课标中,就在探索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设计和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新课标中,就将这一点深入拓展,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为导向。真正将学生的主体性落实到位。

  道德与法治课的新理念与新教法心得体会 (四)

  5月7日晚上,我认真聆听了郭华教授的讲座。她以“让核心素养落地”为主题,从“课程修改定位”“课程修订基本做法与追求”“义教课标框架的内在逻辑”“修订重点与课程亮点”几个方面,全面而系统地为老师们解读了2022年新课标。下面,将我所学习的一些心得感受做如下小结:

  一、发挥课标的功能。

  新课程标准每十年修订一次就是为了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学生在不同时代,不同年龄段发展的特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目中有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有导向性功能的标准。在具体修订过程中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强化学科实践及快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素养导向的质量关。做好学段衔接,实现一体化。听到这儿我的感受比较深。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对学段衔接比较重视。小学生的生活基本比较轻松,学业负担比较轻。学生能够参加多项有意义的校内校外活动,但是,到了初中,时间相应被增加的学习内容所挤压,学生不可能再有太多的时间去参加课外活动,部分学科的知识、难度呈直升飞机式增长,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也不太相同。面对这种种情况,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上的变化。因此,做好小初衔接,将小学与初中的课程标准一贯而下很有必要。同样,我的孩子也面临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营造缓冲跑道,帮助他感受小学生活也是我目前在做的。在过程中我发现新课标所提到的多个学习主题是有顺延性的,如果能够在小学的六年时间里扎扎实实的落实下去,孩子的核心素养会真正落地。

  二、目中有人。

  学生核心素养再一次肯定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课程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设定的。在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过程中,让学生进入课程,无论是各门课程的横向相关与联通还是学生学习和发展规律的关注,都关注到了学生的个性化,这也再次彰显了课程标准对学段衔接的重视。小侄女刚刚上高一,她告诉我现在选科目时可以不在只选择英语作为外语种类,这就是教育在与时俱进的一种改革。目中有人,真正关注到人的发展。让学生进入课程,成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关切要素,成为教学主题。从课程内容的改变再到课程方法的变革,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和教研。

  所有的学科其实都不是孤立的,他们是有关联的,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跨学科整合、贯通,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对学科进行主动跨界,让学生感受到参与与努力的结果,学科的纵深,提前关注社会,做到视野开阔,具有创造性思维,愿意主动参与创造性实践。这需要教师先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所以,在未来,跨学科教研非常重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的新理念与新教法心得体会 (五)

  “教书和育人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教书是育人的前提,教书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所谓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是不存在的。”作为一个在教育战线上已经奋战40余年的“老兵”,石河子大学教授曹连莆如是说。可谓一语中的,这句话鲜明地道出了教学过程中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书与育人即该如此。

  一、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把思想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要树立教师与学生是平等互助的同志式的关系的思想,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既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准则,又是教育的艺术。

  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当教师主动接近学生,一次次待以真情实意时,学生产生了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把教师当作可信赖的人,学生对教师愈加信赖,教师的要求就愈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的学生,才能诲人不倦,教好学生。

  而对做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光是会上宣讲,也不光是课余谈心,还应当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更有巨大的示范引导作用。教书与育人密不可分,教书育人与为人师表相辅相成。

  二、爱岗敬业、严谨治学

  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只有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教师,才能潜心钻研业务,乐于从教,勤奋工作,不断创新,取得成绩。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本职岗位上树立起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而教书育人是学校的基本任务,是教师的崇高责任,要在实践中要不断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和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探索新世纪、新时代的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掌握过硬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因此,在常规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切忌“填鸭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促进教学工作登上新的台阶。

  在任何课程教学中,都要认识到学生兴趣的差异,搞好教书育人工作。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是在物质需要与精神文化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一旦对工作和学习发生了兴趣,也就获得了搞好工作和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听课专心,完成作业的态度好,钻研精神强,提出的问题有一定深度和难度,对待困难有足够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而学习兴趣低的学生,学习不专心,遇到困难时往往失去信心,有的甚至不能坚持学习。还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他们的学习兴趣已经形成或基本形成,但停留在期望和等待的状态中,缺乏推动力量,学习效率较低,效果不够好。因此,要教好书,育好人,不可不研究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建立起对课程的感情,激发其学习兴趣。教育、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味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应该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出其学习的动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期能培养出当今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为人师表、廉洁从教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工作的“园侗,一定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事事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自觉抵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做一个廉洁奉公的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是否有学生在场,是否与学生交谈,都要时刻不忘自己的教师身份,言谈举止要文明得体,切实做到严以律已,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动学生、带动学生,共创良好学习氛围。不仅如此,作为教师还要时时刻刻注重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体现出真善美的形象,切不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见利忘义,迷失方向,出现为教不廉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玷污“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只有这样,才能用一个高尚美好的人民教师形象去影响学生,熏陶学生,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进而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这是我在教学当中的几点体会,总之,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常思为师之道,常存育人之责,常怀爱生之心,才能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要通过人类文明精华去影响学生,要通过个人的人格魅力达到对学生的正向影响,要在教书中育人,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成人、成才!

  道德与法治课的新理念与新教法心得体会 (六)

  在思想上崇尚、遵守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修养,真正认识善和恶,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依靠自己的师德标准去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学生,从而在教书育人中感受一份愉悦,一份成功。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呢?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我个人以为,师德师风所包含的内容,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现在的老师要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其中在业务素质上,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老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师德师风应注入新内涵。通过师德师风教育学习,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思想指导下,我谈下面的一点体会:

  “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要做一个爱国守法的模范,用我们的言行去熏陶、教育下一代,使他们从小树立爱国守法的意识,为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教不好学生,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师。我们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我们的责任心、爱心、宽容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我们的亲情去感化每一位学生,绝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常言说:“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们要面对全体学生,不能歧视、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所有学生成为专家、教授,而是让每一个学生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我们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我们要用模范的言行去熏陶、感染学生,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为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做出榜样。

  “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层出不穷,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用扎实的知识储备教育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及日常生活中,我会时时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争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道德与法治课的新理念与新教法心得体会(通用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优秀人力资源工作心得体会800字关于时间管理心得体会范文2024年关于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心得体会暑期实践心得体会大学生活感悟和规划演讲稿,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