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 (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曾国藩家书》记述了从他29岁到60岁这一段人生最重要阶段的心路历程,...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通用8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 (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曾国藩家书》记述了从他29岁到60岁这一段人生最重要阶段的心路历程,在看似平淡家常事中蕴藏着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曾国藩曾给诸弟书说“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当时31岁的他,写下此话,是对他自己身上所存毛病的反思,以此立下对自己的规矩。同年他寄诸弟书中,又详细列举自己每日功课13项: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月勿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尤其是在写日记下注写: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他如是说,亦如是做。他的日记也是十三套学问之一。这种有反思、有目标的自律,现在读来,仍然叫人惊醒。
对自己的类似自律表述,在《家书》里处处可见。对兄弟、子侄后辈的自律要求,在《家书》中更是比比皆是。隔三差五,他都要在书信中对兄弟子侄后辈提出要求。这要求,想来便是成就曾氏家族近代以来家族兴旺不衰的主要原因。
对克服身上恶习、努力向学的自律,终于使一个笨小孩成长为了近代以来备受人推崇的。成功者。
曾国藩的自律不仅仅在此,他对自身人性欲望的自律,成为他保全自身和家族的关键。
曾国藩面对着功高震主、满门兄弟皆居高位、又手握重兵之时。在书信中,时时提醒告诫兄弟、子侄,不可骄横、不可奢侈。在兄弟亲友、部下不能理解的情况下,主动解散湘军,对朝廷不能兑现咸丰帝谁能荡平太平天国就给谁封王爵的诺言的情况,在书信中都没有流露出片言只语的怨愤,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的自律之强。
没有这份严格的自律,你无法想象,这么一个年少愚笨到连去他家的小偷都笑话他的人,怎么可能成长为人人敬仰的成功者。没有这份严格的自律,他怎么能在功高不赏的境地,得以善终,并使家族长葆昌盛。
朱熹说“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我想,在任何时代,自律都应成为奋斗者的底色。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 (二)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
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
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少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益的天平上。一旦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
《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可思议,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忘尽最大努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
看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钥匙是名,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间流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
这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平衡导致如今一系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就应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 (三)
中国的近代史绕不开曾国藩,天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幼童留美都有他的身影。相反,我对他的了解却很有限。于是,我决定从曾国藩留下的家书中去了解他。曾国藩现存的家书有1500多封,我手里的这本《曾国藩家书》是选编本,节选了140封家书。这样的阅读体量不太大,但是加上了编者的注释与解读,看起来也是一本不小的书了(全书约有35万字)。曾国藩家书是用古汉语写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注释;节选的家书,前后文不连贯,也没有写信双方的文字互动,阅读时容易跳脱文本,失去阅读乐趣,所以每一封家书背后的解读也是至关重要的。只不过这种带有编者视角的解读,有时也会影响读者对书信中记录下来的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容易跟着编者的评论来认识历史事件和臧否人物。有时间,还是得多找几个出版社的书,对照着读,来补全阅读。关于评注的议论到此为止,下面着重说说我从这本书里了解到的曾国藩。
1、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曾国藩身上有一股很强自我反省的精神,也就是儒家主张的“吾日三省吾身”。曾国藩写家书,记日记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他把身边发生的事情写进家书、日记里,交给自己的父辈、手足看,听取旁观者的意见,这帮助他及时弥补了很多过错。他在湖南任职时与左宗棠气场不合,在湖南官场遭到排挤,不得已他借丁忧辞官狼狈回乡。休假期间,曾国藩对自己进行了全面的反省,复出以后,他不光写信给左宗棠道歉,还亲自到左府登门致歉。当时的他,早已经不是那个从湖南穷乡僻壤勤学苦读的初来乍到的小官员,而是朝廷二品大员,他能登门致歉,这样的度量,真是难能可贵。更为难得的是这种事事反求诸己的省察神经到了暮年仍未迟钝。
虽然曾国藩做事情谨慎,谨遵理学家克己、节欲的规训,但是难免还是会犯错误。他晚年处理“天津教案”的手段极为保守,在外国人面前显得底气不足,虽然这与当时清政府的实力有密切关系,但是曾国藩没有在“天津教案”中抓住传教士的过错,先发制人,据理力争,而是专听崇厚之言,训斥天津市民,罢黜当地官员,以命还命来息事宁人的做法确实不是处理此事的最优解法。就这件事,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也进行了自我检讨:“余自来津,诸事惟崇公之言是听,余不应随人作计”。已是花甲之龄的曾国藩仍然在自我悔过。时刻与自己的良心对视,正视自己的行为过错,大方承认自己的错误,任何年龄段的人都难以做到,而曾国藩却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要求贯穿了自己的一生。
2、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曾国藩家书》里有曾国藩写给祖父、父亲、手足、妻儿的信,从这些信里可以感受到曾国藩高超的说话艺术。对长辈,他婉转陈词;对手足,他现身说法;对儿子,他循循善诱。当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成了既定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可是怎样恰当地陈述事实,在于语言艺术的运用。怎么将坏消息以较少杀伤力地传达出去,怎么有理有据说得人心服口服,怎样清楚的向人表白心迹不至于被人误解,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熟读历史的人,耳熟能详许多有关说话艺术的故事,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谏太宗十思疏》。我们在《曾国藩家书》也会惊叹曾国藩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妙,说理能力之强。在古代,儿女写书信给长辈多是报喜不报忧,但是出了坏事情也不能瞒报,那怎么把长辈的情绪波动降到最小呢?曾国藩写家书报忧时,会在语言上进行艺术处理。自己和弟弟考运不佳,为了使得家中祖辈、父辈不忧愁,他用“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的辩证法来宽慰长辈。
大部分的家书是写给弟弟们的。曾家共有兄弟五人,曾国藩是家中长子,受到古代“长兄如父”观念的影响,曾国藩承担起教育四个弟弟的职责。他在家书中不厌其烦地用现身说法来教育弟弟们要勤学苦读,要勤俭治家。俗语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曾国藩的四个弟弟禀赋与性情各异。曾国藩对弟弟们开展教育时,会针对性的进行点评,抓住时机及时鼓励;犯了错误不会劈头盖脸地指责,他通常现身说法,指出自己的种种缺点,让弟弟们引以为戒。有些教导的话,不厌其烦地说,非常有耐心。曾国藩前期做京官,一开始是闲职,可以有很多时间和家人通信;后期他一路升迁,官越做越大,事务越来越繁杂,但他依旧能不间断地给弟弟们写家信。曾家弟弟们能有这样一个循循善诱,关爱手足的领头大哥,何其有幸!
3、个性耿直,忠心耿耿
纵观曾国藩这一生,他对大清王朝可谓是忠心耿耿。清朝是满人的天下,满清对汉人多有顾忌,让汉人执掌大权时,总会加以制约。这种约束的形式之一就是只给官职,但不给予实权。太平军发动起义,清政府派遣曾国藩去湖南镇压“叛军”,却不给予实权。他空有一顶大乌纱帽,无法遣兵调将。这让一心想做一番实事的曾国藩与只想护权的湖南官员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愤懑之中,他借丁忧辞官返乡。如果不是天平天国的残余实力依旧强大,皇帝绝不会再请曾国藩出山。曾国藩为人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流弊,他每每用辛辣的语言痛斥这些官场上的沉疴积弊,甚至还大胆上书劝诫咸丰皇帝,却没想到触怒了龙威,所幸有人为他求情,他才得以保命。虽然他保全了性命,但是咸丰皇帝对他却有了成见,这为他此后官途上的诸多不顺种了苦果。
晚清政治腐败,国力衰弱,官军抵挡不住天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军,清兵不堪一击,节节败退。曾国藩文官出身,带兵打仗是外行,但是官场的腐败政治他看得很明白。他采用了新的征兵方式,招募老实、肯吃苦的农民,建立了有战斗实力的湘军,在抗击天平天国的军队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放缓了晚清覆灭的脚步。平定天平起义军消耗了曾国藩很多精力,以至于他出现未老先衰的诸多病症——耳鸣、目力下降、失眠。他虽然几度想要归隐湘江老家,但是朝廷的诏书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使命感让他抱着病弱之躯奔赴在战争前线。战况危机,他预计自己无法生还,几度写下遗书。太平军平复后,他又被派去围剿更为凶悍的捻军。刚脱离险境的他,又落入了另一个险境,如果不是对清王朝的赤胆忠心,曾国藩怎么会将个人死生置之度外呢!
4、天资愚钝,以恒取胜
曾国藩在家书中常常提及自己天资愚钝,乍一看以为这是古人一贯的谦逊之辞,但是看完曾国藩的履历,就会发现这并非他的自谦。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七次,考场作文还被考官当作典型的问题文进行“展览”。后来他中进士,点翰林,成为了京官,初期求学的功利心重,人也浮躁,制定的学习计划总完不成,对聚会游玩一类的事情却特别上心。曾国藩的脱胎换骨,始于30岁那一年。他来到京城之后,扩大了见世面和朋友圈,他发现一些新朋友致力于理学,涵养深厚,而不是像他那样汲汲于功名。于是他决定要像这类朋友靠拢,坚持每日早起,定下了写日记,看书,练字的每日三件套。我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曾国藩却将良好的习惯坚持了一生。曾国藩之所以成其大不在于他留下多少文字,而是他将人格修养的功夫落实到每一天,用量的积累推动质变的发生。年轻人的缺点在于朝三暮四,早上想学吉他,晚上想学钢琴,第二天又想改吹笛子。到处花功夫,没有把一件事情贯彻到底,成不了学问。曾国藩说:“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我们应当学会守好自己的一口井,而不是朝秦暮楚,见异思迁。
我反观了一下自己,每回开始学习之前,总是豪情万丈的,感觉就是洪荒来了也难以阻挡我钢铁般的意志。可是日子一长,惰性就会复发,复发后还会自我宽慰,所以年近三十终是一事无成。最近一月,看了好多天才少年的故事,如李白、李商隐,他们的禀赋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让人望尘莫及。在曾国藩身上,我们看不到李白那样耀眼的才气,但他的故事却更贴近我们这些天资平平的普通人。他不但没有横溢的才华,而且还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质差,多病,未老先衰。可他愣是手拿一副烂牌打出了王炸。他用恒心和毅力证明了天下之至拙,确实能制胜天下之至巧。
此外,曾国藩还特别看重勤俭持家,注重对弱者的关怀。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在近代化的过程中确实贡献了很多力量,他看准时代的变,也求变,像年轻人一样谋创业;曾国藩承接着上一个时代,他相对保守,就像我们的老一辈,倾向于守业。但是若论人格魅力,曾国藩却是李鸿章难以企及的。有人说曾国藩是半个圣人,我觉得他更像是晚清泥潭中的一朵清莲。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 (四)
我信步于我的书架中,偶然,我发现一本有些陈旧的《曾国藩家书》,我随手翻开,禁投入到这本书中……我默默地合上最后一页,心中却禁感慨万千。
那过是几十封普普通通的家书,却是当曾国藩万千智慧的结晶。修身、劝学、治家、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无所有。“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这是曾国藩家书中的原文,曾国藩早已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因此胜骄,败馁,心静如止水。
读至此处,我得佩服曾国藩,他愧为晚清重臣尔!曾国藩,谦而,忍而懦,威而猛,难道值得我们学习吗?但是曾国藩的信也是为我们而写的,他也给我们一个有的提醒。透过家信,看看曾国藩,再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禁会羞愧万分,我亦然。
曾国藩,他受过无数委屈,但他毫声张,默默忍受。打落牙齿连血吞,好一个硬汉!当今的我呢,却是一个弹簧,别人一压,就蹦得高。那次,一个同学和我发生点矛盾,他用手中副班长的权把我恶告一通,我听见,火冒三丈,冲上去和他争辩起来,甚至差点动手,乃至我又多一个仇人。
如果那是曾国藩呢,他也许会争辩么,只是默默忍受罢。我回想起来,禁惭愧万分,中华民族自古以“忍”为上德,我为么能忍呢?曾国藩有着一套独特的治家之法,俭持家,努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这是曾国藩下的十六字箴言,也是治家的核心念,是家庭兴旺的基本,但是这也给我们一个思考,我们是这么做的吗?纵观社会,连壁纸都是“豪华、奢侈”的设计念,“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哪有节俭在?富二代,官二代,努治学何处寻?……也许,我们应该汲取一下曾国藩的智慧。
跟我们一样,曾国藩身上原来也有许多恶习:居功自傲、出言逊、待人无礼……甚至比我们加严重。但是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努克服,战胜缺点,成为一个谦虚有礼的正人君子。伟人总是有相通之处,富兰克生前也是这样一个能够克制自己,去除恶习的人。由此,曾国藩也告诉百之后的我们一个道: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只是因为他们比常人会克服恶习。
至此,我禁感叹:曾国藩成功之道,无过于此!这本书封面上有二十八个字,其曰:做人处事之典范,修身养性之圭皋,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箴言。我读完,禁感叹道:“这本书无愧于如此评价!”曾国藩,晚清重臣,几百前,他下这些珍贵的信,今天,当我再次打开那些尘封的家信,我却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曾国藩的良言,正是我们遗失的宝藏吗?正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吗?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 (五)
本学期,有幸读《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如: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
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次其子久病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么药等等。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的君子”。
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才”的教育,忽视“德”的教育。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
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在空谈、口号的层面。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么义务,应该么礼节,这就是教育。
旧时代的《弟子规》就在规范孩子们的为,培养孩子们有修养、明事方面做的很好。《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掉。有人戏称我们和孩子是“非常6+1”的关系,6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能自,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懂也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么社会责任呢?“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我建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来读一下《曾国藩家书》,这些书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 (六)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间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记录曾国藩在清道光30至同治10前后达30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和感召。
尽管曾氏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而《曾国藩家书》也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材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
一百多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会读书的“笨小孩”。公元1825的一个夜晚,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
他在底下背《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就是背下来。倒腾来倒腾去,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这个小偷最后实在忍住,“噌”的从房上跳下去,劈手把他手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么难背的?”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一遍。说完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偷。很遗憾,我们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熟,但他后来改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 (七)
有话说:“若觉中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要我说学知识问少,想知事故也必等到中。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得来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其所述意思是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他身上其他大的优点,也要因为与他人有一些小过节就忽别人曾经帮助过你的大恩。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这两话都是告诫我们,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这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他身上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后反而发现他身上少的优点。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一定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而是要深入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足。“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从古至今,没有么成就的人唯一“懒”字罢,管你学识多高,家境如何,懒惰的人,终成大事。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有大才大识的人,最后失败无非是因为一个“傲”字,这种人自认高人一等,懂谦虚,最后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刘邦有一次问韩信:“你说我最多能带多少兵?”“主带兵无非十万尔。”刘邦又问那你带兵能带多少?“多多益善。”久后,韩信被杀。能否认韩信是有大才之人,后世也尊称他为兵家四圣其一,但是落的个能善终的下场,也并非就是我上面所述之因。很多名家评论说中国有四个半圣人。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己的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
依我拙见,曾国潘一生,仁,义,知世故,懂进退,已是我们后生学习之典范,称圣与称圣又如何。圣人多半是被神话出来的,但是圣人能被称圣,自然是他们的思想,言论,为值得被后人所习,他们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够被立为标杆。再次拜读过曾国潘家书之后,感慨还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为人处世的事故值得我们学习,此书在中华五千凝聚文化下面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讲究修身,立业,现代人都是立业,修身,何况太多人立业后修身。只是如今社会又有几人能舍弃手中之物平静下来与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如果你尚且少,如多花点时间读点书吧,修好身再立业,事半功倍!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 (八)
在通讯还不发达、简便的时候,人们多以书信往来。于是历史上流传着件件鱼雁传书的美谈。为了传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曾文正公也常以家书禀告长辈、引导弟弟们。这留存下来的百余篇家书,毫无保留的彰显了曾文正公一生的行为思想。尤其从他致诸弟的多封信件中可以感受到他对自己一路走来的思考,可以窥斑见豹的了解他的处事风格。一字一句,皆出于真心,情真意切又发人深思。
编者将文正公百余篇家书按照“修身”、“治学”、“齐家”、“为政”、“处世”、“治军”、“用人”、“师友”、“理财”、“养生”等十个类别,使读者得以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文正公在为人处世不同方面的独特思想。读罢全书,我不得不感叹于文正公深厚的学识与堪称高尚的道德修养,基于自身阅历,我对于“修身”、“治学”、“处世”、“师友”这四块感悟最深,总结成两个方面:一曰砥砺自我;二曰与人为善、机警处世。
砥砺自我
我读的第一篇家书即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文正公认为世间功名富贵是不可强求的,只有努力学习得来的知识可以一直伴随着我们。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知识的积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积淀,在自己年年岁岁的成长中与实际经历相结合,最终会质变成千金难得的精神财富。第一篇家书,则给我带来了启发,文正公在给弟弟们的信中很多都是对他们的教导,常以自己为例证,毫不遮掩的向他们讲述自己的缺点,谆谆善诱,想让自己的弟弟们可以及时改正缺点,学有所成。
在这部分中,文正公频频告诫弟弟要有恒心、做事专一、为人谦和、做事勤勉。读罢这些,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同样是初出茅庐仍在求学的年纪,文正公对弟弟的教诲在我身上同样适用。大学初始,很容易开始懈怠变得懒散,很容易忘记如今什么是最重要的。看了这几篇家书,我有如醍醐灌顶:当今仍然需要做事专一有恒心,仍然需要勤勉,只有这样才能成事。
与人为善,机警处世
文正公教育诸弟,要行善事、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可占他人便宜。这几处警示在当今也是颇有道理。对于我而言,这恰好与妈妈从小便教导我的:“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相同。所以在读这几篇家书时,我对于文正公所提的几点深有体会。我们在社会中行走,首先就是要做个好人,在自身条件有限时管好自己的事,在自己有能力帮助他人时要多多施以援手,同时也要练就一双慧眼,明确哪些事情该帮,那些不该帮。这样来说,在世间行走,我可以无愧于心。
在处理与老师朋友的关系上,文正公说要选择贤师益友。对于我来说,在现在,能自己选择老师的机会不多,而且现在我所面对的老师都是贤师,都可以从某一方面给我以启发,这实在是我的一件幸运事。而在交朋友方面,文正公多次提出要交益友,这点可与孔子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言论相结合,通过益损友各自的三个方面来看一个人,再确定是否该与之结交。对于我来说,同样很幸运的是,身边的朋友都与我投缘,说全是益友都可以,只有共同话题多与共同话题少的区别。于是在这一方面,对于文正公所写,我也深有感触。
也许是阅历少的缘故,读罢曾文正公百余篇家书十个类别,我只对四五类深有感触可以从中结合到自己的生活来理解文正公的话,而对于其他几类,我只能从文正公所讲事情、所举实例中感受他的思想。我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阅历的增多,可以多将《曾国藩家书》拿出来读一读,以文正公禀告长辈、教育弟弟的拳拳真心话语,来使自己的思想丰盈。
文正公百余篇家书,字字含真情、句句透事理,情真意切、引人深思。读罢全部家书,我从中获益颇多,这真是酣畅淋漓的一次阅读。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通用8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优秀人力资源工作心得体会800字,关于时间管理心得体会范文,2024年关于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心得体会,暑期实践心得体会,大学生活感悟和规划演讲稿,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