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 (篇1) 细细品读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教师比其他职业更美丽更崇高,教师比其他职业人更有诗意更能战胜沉沦,我为郑英的这本书叫...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分享6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 (篇1)
细细品读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教师比其他职业更美丽更崇高,教师比其他职业人更有诗意更能战胜沉沦,我为郑英的这本书叫好,是因为当“人的依附”犹存,而“物的依赖”泛滥之际,一个“向美而生”的精灵正张开双翼在浓密幽暗的黑森林中翩翩飞舞,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
通过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仪式感就是把工作和生活看成诗和远方,仪式感在本质上是对生活的深情以及对人的深爱。
一说仪式,让人感觉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尤其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更是遥不可及。其实不然,书中郑老师把仪式感当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用仪式感点亮生活,用仪式感擦亮课堂,用仪式感擦亮心灵。
仪式感之于个人是一种浪漫;之于集体、之于国家,是一种文化。仪式感的意义在于:它能唤醒我们的内心,从而使我们庄重地去面对生活,去对抗世俗的粗糙,去过有美感的人生。
生活通常是平庸的、细碎的、烦躁的,需要手动加一点情怀,这种情怀需要一点外部加持,而这种加持就是仪式。仪式能让你的生活变得美而生动,能够使你的生活变得更有图腾的意味!
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课堂的使命是传承文化滋养灵魂,其外显形式可以是生动活泼,也可以是静默深思,但都不离庄重、虔诚,以及对文化本身的尊重。课堂之上,教师只有怀有虔诚的仪式感,才能使教学不负其神圣和庄严,才能引导学生求真、向善、臻美。
仪式感,可以让一些原本无彩的日子变得光彩熠熠。教育中,我们就该用仪式感擦亮一些重要时刻,使之在岁月深处始终闪着微光,带给我们一生温暖的回忆。
人生并不会因为一场仪式、一次交流、一堂课而发生质的改变。因为人的成长绝非一日一时之功,但是只要我们带着对生命敬畏之心,对学生关怀之情,对人生负责之态,怀着教育者的赤子之心,我们的教育必定向美而生,向善而行。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 (篇2)
近段时间认真拜读了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书中,郑老师为广大教育人呈现了一个“教育,可以如此生动、有趣”的案例,她作为一名教师,同样也经历着生活中的种种无奈,但她却胸怀寻美的理想,寻觅着、欣赏着、思考着,活出了别样的精彩!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我有以下几个感悟:
一丶调整心态,我们要积极应对教育中的困难
郑英老师是和我们一样处于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教育无趣,每天备课批阅,日复一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好烦好累好无趣!”“教育好难,要和学生斗智斗勇,还轻伤不能下火线,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如何开颜。”对于教师们类似的抱怨,郑英老师认为,这反映了不少教师的心声,但如果教师陷入这种情绪,会使教育越来越艰难。她认为,任何职业都是有苦有乐,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是难的,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教育充满了各种变化和可能,充满了对智慧与人格的考验。
也正因如此,它激发着教师不断挑战、不断突破,在渐进中收获更好的自己!郑英老师并不否认自己的教育历程中也曾遇到过很多“巨石”和“险滩”。但她认为困难是教师成长最好的教科书,教育也并非想象的那么艰难!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都会面对教育生活中的“各种状况”,但只要我们怀揣教育梦想,用对教育的炽热之情,总能坦然面对,因为我们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二丶以身示范,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教师的特殊在于对学生有种长久而不着痕迹的熏陶和感染。郑老师认为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长,自己先要成为一个美好的典范,所以她一直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她努力的目标。每天清晨换上一身知性套装,浅浅淡妆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班会课上会和孩子们一起聊服饰美、仪态美;经常会在学生活动时拍下精彩感人瞬间;复习阶段会在孩子的作业上画上大大的爱心……郑英老师认为,教育也是一项关于美的事业,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师自身过美好生活,也要引领学生过上美好生活。
正如一句话所说:“生活从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三、生活要有仪式感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读到郑英老师每接手新班,都会用全班孩子的名字串编成一篇妙趣横生的短文,在报到当天送给他们。同时让每一个孩子隆重介绍自己名字的由来,这样自己不仅能熟记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同时也让孩子们感觉上学是一件有趣的事!郑老师每天还会认真回复每一本家校联系本;每周会更换教室讲台上的鲜花;每个节气会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每个节日,会和孩子们带着仪式感去过……
生活需要有仪式感,可能这样非常的费时、费心、费力,但是,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需要仪式感来获得!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吧!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 (篇3)
午后,捧起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触颇深,通过书本,与郑英老师进行了一场心灵之间的交流。在我的认识中,她是一位聪敏灵动的女子,将全班学生的名字串成《郊游》《远足》的文章,让学生发现语言和姓氏之美;她是一个善解人意的长者,对学生的不完美之处,既不耳提面命,也不灌输说教;她是一个顽皮,灵动富有童趣的孩子,和学生们玩耍在一起,乐在一起;她还是一个精致,生活富有诗意的女人,把工作和生活过成了诗和远方……我向往她书中所描述的如此生动,有趣的教育,也明白了教育是关于美的事业,而教师,就是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书的第一辑就写到: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郑英老师认为,美好教师有三重境界:
一。始境,形胜——形象上的悦目
形象是人的第一张明信片,传递出来的是一个人的品味,修养和审美。任何时候端庄整洁的仪表不知展现了一个人的素养和品位,更透露出他对人,对己的态度。修饰形象,让自己保持清新悦目,这个过程也是悦纳自己,发现自己并滋养自己的过程。
二。又境,气盛——气质上的赏心
一个美好的教师,必定由内而外散发着知性和优雅,且独具个性。教师的气质中,应有滋养精神的书香气,有着从容,优雅,洒脱自在的生活气,还要有着审美不俗的高雅之气。
三。至境,格胜——灵魂上的高贵
心地的善良,思想的丰富,灵魂的高贵这些是一个人的内在美,可以穿透岁月,恒久如斯。
师者,范也。教师自身就是一门课程,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会传承教师的某些精神基因。若向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教师自己先要成为美善典范。真正的教育者,是在施教的同时实现自我教育的人。一个美好的教师,要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老师,应过好自己的生活,而不只是活着。工作之时,执一颗进取心,一心走路,看路看标看方向;工作之余,执一颗悠然心,看云看月看星空。
教育,是关于美的事业
最美的教育,莫过于师生相互启迪,彼此成全。在书中,我能感受到郑英老师是真的热爱教育,并且愿意将自己在生活和教学中的美都与学生分享,与学生一起成长。她尊重孩子的天性,发现学生的美好,培养出有柔软心,有品,有思想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顺应孩子天性,用真诚和智慧去开启孩子的心门。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本于天性,不是任由天性,而是理解天性,尊重天性,顺着天性,守护天性,引导孩子向上,向光地成长。郑英老师说,教育就是与孩子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这是教育的任务,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总之,教育,就是与美相遇。让自己变得更美,也成全孩子的美,这是教育的可贵之处,也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 (篇4)
听许多人提起郑英这个名字,许多人也在夸赞着她的教育向美而生的理念,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我开始百度她的文章。
这本书还没有读完,对这一部分感悟颇多。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谈一点我的感受。
郑英在书中指出: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感,是基于对生活的热忱和期待,庄重地对待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时刻,哪怕是每天都在重复做的事,使那一刻变得隆重、与众不同。
虽然明知第二天依然会堵车,工作依然繁琐,生活依然细碎,但因着一颗真诚、虔敬的心,那些具体的当下被诠释得格外生动、有趣,于是每天活在惊喜里。
仪式感必须花费时间,正是因为需要花费时间,才体现出尊重和庄严。在乎一个人或在乎一件事,看他是否愿意为此花费时间。
很多时候,“亲自怎样”体现的不是别的,而是一种在乎。送一个人,愿意多一些驻足与目送的时间,那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在意。
或许跟性格有关系也或许跟身边的环境有关系,我的生活没有仪式感,很多时候也觉得仪式很没有必要。过生日的送鲜花,唱生日快乐歌觉得没有必要,父亲节,母亲节父母一个拥抱感觉很别扭,给爱人在特殊的日子里准备礼物感觉那是幼稚的表现等等生活中的我几乎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真的有个仪式的,除了结婚仪式。
因为我在生活中对仪式感的不重视,导致工作中的我多很多仪式蜻蜓点水,简单带过,或者根本不举行。像入学第一次家长会的自我介绍,我一般都是简单带过,像对于优秀家长的表扬也是点点名字,寥寥几句就结束,每周的优秀小组评比,我也是让组长挑选奖品,回去发给自己的组员,根本没有表彰仪式。
现在读了郑英老师书中的这部分内容我才知道原来仪式感是这么的重要,如果我可以在特殊的日子里为家人送上一束鲜花,送去一个拥抱,那我们的生活一定更美好,如果我可以播放着激动人心的音乐邀请班级的优秀小组到讲台上领取奖品,并拍照留念,送以掌声,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更向往优秀小组的荣誉。我真是忽略了仪式感的重要性。
最后还用郑英老师的作为结束语吧。
仪式感是即便生活布满灰色基调,心中依然保持澄然底色,永葆向往美好的勇气和信心。
木心说:“浪漫主义是一种福气,其实浪漫主义也是一种信心。”
心有仪式感,无论穷横困厄时运多艰,都依然乐观、积极、不失生趣,用心对待自己,尽其可能地保持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精致的生活艺术。
即便行到水穷,也能坐看云起,活得深情。
仪式感,本质上,是对生活的深爱,也是对人对己的深爱。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 (篇5)
有幸听了名师郑英的讲座,听她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她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打心底被她的教育智慧折服。听了郑老师的讲座,既非常感动,又有很多的启迪。
郑老师为广大教育人呈现了一个个“教育,可以如此生动、有趣”的鲜活而深刻的案例,激励着广大教育人:向美,从修好这颗心开始,在细微处落地发芽,在自我革新中生长。感触颇深是以下几点:
一、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品读毕业学生写给郑老师的“郑英之治”,听着郑老师新学期开学写给孩子们的《郊游》,将班里所有学生的名字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篇记叙文。深刻的感受到郑老师是一位充满智慧、热爱生活、热爱学生的人。
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形胜。注重自身修养和仪表,既要朴素端庄,又要大方得体。
第二重境界:气质。教师气质要有烟火气,一个真正美好的老师,既要有诗和远方,也要有生活气息。
第三重境界:格胜。做教育的行者、学者、智者、仁者。
二、教师,要懂得成人之“美”
教育,是培养一个个富有生命气息的、有趣的、有品位的人。要让学生有趣,教师也要做一个有趣的人,从郑老师的激励机制,画明信片等行为可以看出郑老师是一个感悟生活趣味的人。从郑老师身上,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这种对生活的美的追求,无关年纪、无关学识、无关金钱,只关乎对人、对己、对学生、对教育的深爱。真正的教育,离不开生活之美,因为我们教师自己就是一门课程,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会影响孩子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过好自己的生活,会为教育注入新鲜美好的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会以拐弯的方式为教育人生做新的笺注和眉批。所以说,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三、最美的教育,在于各种关系相处和谐,彼此成全
正如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要促进学生成长一样,郑英认为,教育也是一项关于美的事业,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师自身过美好生活,也要引领学生过上美好生活。这是郑老师与生活的彼此成全。
“对于教育,师法自然,才能一切皆然”,有了这样的认识,郑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自然就坚持学生立场。她遵循学生爱玩的天性、爱美的天性、不喜欢被说教的天性、渴望被尊重的天性、渴望被关注的天性,采用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成全学生的天性,赢得了学生的心,成为学生心中的“自己人”。这样,为了实现班级的共同目标,大家都不遗余力,努力使班级成为一个有共同价值追求的真正的共同体。这是郑老师和班级管理的和谐相处。
她重视培养学生的欣赏力、创造力、匠心等,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品的人。她认为,有品,是对美的深度认识,用审美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发现世界的美,或是创造出新的美。这是郑老师和学生的彼此成全。
享受教育之美,不仅是教师之幸,更是学生之幸,教育之幸。这是理想的教育,也是我们教育的理想。让我们一起追寻这样的理想,向美而生,享受这样的教育。
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 (篇6)
在书的第一辑,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开头就写了,师者,范也。教师自身就是一门课程,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会传承教师的某些精神基因。若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教师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
一个美好的教师,要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老师,要过好自己的生活,生活需要有品,而不是活着,把生活过成诗和远方。工作之时,执一颗进取心,一心走路,看路看标看方向;工作之余,执一颗悠然心,优雅抬头,看云看月看星空。一个有品的人,才是在生活,而不是在生存,从而不管在哪里、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保持一种美好的愿望,在劳作之余过一种富足的精神生活。看到这些会有些触动,在想现在自己是在生活呢?还是在生存呢?从现在开始要努力的生活。
最美的教育,莫过于师生相互启迪,彼此成全。能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是好的教育,要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先了解孩子,应顺从孩子的天性,应用真诚和智慧去开启孩子的心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破坏师生关系为代价来解决问题,里面以例子讲了同一个问题事件,不同处理方法的版本,如讲了个例子,班上有一两反应快、表现欲强的孩子,总是急着回答,他们这样做,缺少了自己的深度思考,又妨碍别人,解决方案有,版本一:厉声制止,学生安分,课堂变得有序;版本二:语重心长地进行提醒、劝告,该生也渐渐“安分”下来,课堂变得有序;版本三:告诉他,红地毯上,都是最大的腕儿才压轴出场,此后,这个孩子开始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同时补充自己的思考,做“最后压轴出场的腕儿”,课堂变得有序。三个版本,表面上看似都解决了问题,但显然第三个版本才是真正成全了孩子。引导他成为更好的自己。看到这些教育的观念、方式、方法,这些对于我来说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上,都可以套用,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顺从孩子的天性,给予恰当的引领和点拨,必要时施以援手,适时进入,而后又及时而得体地退出,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教育之法,本于天性,本于天性,不是任由天性,而是了解天性,尊重天性,顺着天性,守护天性,顺性挖潜,引导孩子向上、向光地生长。
本于天性,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身上存在的弱点和缺点,愿意放慢脚步,在等待中期待,平和而包容。里面的教育方法,道理也是值得我去深思的,用于自己的家庭教育当中。
最后,套用序言里的话,若能重返少年,仍愿意端坐在郑英老师的课堂里,当一回她的学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有幸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读教育向美而生感悟(分享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优秀人力资源工作心得体会800字,关于时间管理心得体会范文,2024年关于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心得体会,暑期实践心得体会,大学生活感悟和规划演讲稿,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