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作者:凌兰若2023-12-28 12:14:10

导读:第一篇: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马教授在讲座中为大家提供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内容结构化教学变革的基本思路。马教授提出,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重点在于体现内容...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通用8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篇: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马教授在讲座中为大家提供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内容结构化教学变革的基本思路。马教授提出,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重点在于体现内容的结构化,强调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我们可以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入手,进行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通过对核心概念的感悟形成知识与方法的迁移,最终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核心素养。并且具有整体设计思路,与内容结构化有密切关联的教学设计理念或框架,如“深度学习”、“单元整体教学”等都是实现内容结构化的路径。

  这不禁让我反思起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单元的教学。这个单元所涉及到的三种图形其实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例如,当我们用“运动变化”的视角来比较梯形与三角形时,我们会发现:当梯形的上底不断缩短,直到缩短为0,这样的一个“临界”图形既可以理解为上底为0的梯形,又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三角形。这时,我们就能构建起这两种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联系,抽象出核心概念。

  第二篇: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学段衔接无疑是现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词语,而且这也是现在教育教学的趋势之一。

  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也认为学段衔接就是在本学段提前开启下一学段,但是我的内心还是有一些反对。我反对的是提前开启下一学段的内容,因为这样一旦开始,就是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提前,这对孩子们而言一定是违背身心发展规律的。

  当然也有一些孩子是可以提前接受下一学段内容的。这样的孩子不乏有,但是又有多少。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超越自我,但是超越自我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能逾越过程,直接实现结果。这不上“亡羊补牢”的问题,而是“掩耳盗铃”的事件。

  我也在一些区域见到过,在幼儿园大班后一学期便开始讲授一年级的内容,我也见过,将六年级强行合并到七八年级,但是这样的事应该是在一个相当完备的教育体系之内,在一个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极其配合的情况下,而且还要有一个不计后果的执行者和配合者,相互呼应。

  但是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也渐渐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原因是国家不可能考虑不到身心的发展规律。

  我也在慢慢的学习中渐渐剥开学段衔接的面纱。

  我不知道别人的想法,但是面对2023年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的这一段话,我还是深深地认同了。

  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学段衔接不仅仅包括幼小衔接还有小学和初中的衔接,以及义教阶段和高中的衔接。这样的衔接是大方向,在年级与年级之中也有衔接。

  语文的整本书阅读,和名著阅读就存在着这样的衔接,小学就已经涉及到了四大名著,初中继续深化四大名著,这就是衔接。小学就已经涉及到了数列,在初中和高中继续研究。竟涉及到了三角形的相似到了初中再继续开拓。

  更为明显的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无纸化作业,和无纸化考试,就是将幼小衔接做到了明处。

  其中小学和学前的衔接好像我们解释了教育的过程。教育也是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人类的发展依靠劳动产生和推进。我们的艺术产生于劳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同时席勒、斯宾塞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

  所以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在教学上更多的是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其中的活动化和生活化就是劳动,并且这样的教育是最适合孩子们的,这就是将原有的旧知识进行迁移。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对于一加一等于几的问题是将“一”物象化,变成了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如果上去就是解释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孩子们会接受不了。一加一是歌德巴斯猜想,也被我国大数学家陈景润经过数十年才被证明了的。幼儿园的孩子接受不了。

  另外我们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内容也都是生活常识,所以我们应该将数学内容生活化,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

  所以我们在自习观察一二年级的数学课本,编写者将钟表问题分在不同的数学课本之内,而不是一次性学完。这显然是根据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制定的。所以幼小衔接不是在这一学段就开始学习下一学段的内容,而是在学习习惯和知识衔接上进行了量身定制。

  学前不考试,一旦进入一年级就开始考试,孩子们认识的字还很有限,但是我们的试题已经出来了。这明显就是超越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所以我们的“双减”也是在促进学段衔接。

  当阶段的跨越过大,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也会在心里上和我们的具体时间上造成不必要的错误行径。孩子们从没有压力到有压力,而且压力还会骤降,这就是一种断崖式的抬升。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国在以往就将一二年级不作为评估对象,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为了达到我们的更高级的成绩,一二年级往往也在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强化训练。

  所以到现在我们的孩子们承受能力脆弱了,这和过早地接受考试也不无关系。在“双减”政策出台以后,教育部也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

  所以我们的教育在逐渐向着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小学和初中的衔接也是如此,小学四年级就已经出现了八年级三角形相似全等的基础性知识,而且数列的基础性知识在一二三四年级也有出现,并且概率的基础性因素也在三年级出现,这都是在为初中的数学学习埋下一粒粒种子。

  语文也是一样,我们的七年级的古文和小学的小古文在内容上是相近的,所以我们三四五六年级的小古文教学为七年级的古文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现在的教学就是在逐渐地变成一个体系,在建立这一体系的时候,也逐渐打破了旧的体系。这就是学习连续性和进阶性。

  学段衔接就是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任务、教育方法等相联系,减少教育脱节的可能性,让孩子们在新的教育学段尽快适应。我们可以在教学时间、教学方法、学习习惯、阅读养成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第三篇: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2023年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新的课程标准的电子版已经完全印发,到现在,我一直在想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又是什么?

  新的课程方案已经给出答案。

  新的课程方案已经给出了答案: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以下顺序,这里的第一个是全面发展,育人为本;第二个是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第三个是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第四个是综合关联;第五个是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这里虽然顺序的不同,但是它们都关注到了一点,那就是“人”。第一点里面直接表达出了育人为本;在第二点里面则是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也是对人的关注;第三点则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就是给予学生终身发展的一种能力;第四点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就是多个角度关注人的发展;第五点则是育人方式的改革,要更加注重实践。这里面就体现出了我们这一次改革对人的关注。

  什么叫“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新的课程方案是这样解释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贯彻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九年一贯设置课程,完善课程类别与结构,优化科目的课时比例,确保“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脱胎于我们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在最后是这样规定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方针既然这么规定了,我们的课程方案,以及我们的课程设计,还有教学标准就应该这样执行。而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和以后长达数年的人才培养的标准。

  贯彻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什么?

  “十九大”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认清现阶段教育的历史定位,明确教育根本任务,理解教育本质要求,突出教育中国特色,推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狠抓学习、融会贯通、实践转化,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教育生动实践,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所以我们的我们应该注意我们的时代要求,是时代给予我们的,而不是我们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我们应该在时代的要求下开展我们的工作。

  “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这一句话是相当重要的。里面有顺序,这个顺序就是我们实施教育的环节。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的第一位应该是什么?德育。

  德育是什么呢?我想德育是我们学校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所以德育是有目的的。

  我们的现阶段的德育就是在党对教育的新要求,这个要求可以简单地说——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这是我们教育者必须要明确的。如果我们不知道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一定是最根本的。比方说我们一些地方出现的事情,应该就是教育阵地的失守。

  国家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孩子们,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孩子们,民族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孩子们,我们的党如果想要保持青春活力也应该有孩子们,我们的每一个家庭的未来也完全需要孩子们。孩子们未来能否成才需要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相统一,才可以让自己的梦想大放光彩。我们只有将孩子们的教育方向和国家的发展方向相统一,才可以培养出更多的适合国家需求,能够在未来成为中流砥柱的人才。我想这就是德育的价值。德育就是让你看似被束缚,其实是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前途,这句话很露骨,但是一个实事。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我们必须清楚,智育绝对不止是考高分,考高分只是智育的一个表现方面。

  我们以前在教育上的最大失误就是把教育当作了分数,把智育完全等同于分数。这导致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将我们的教学方向淡化,我们培养出的众多人才悄悄流逝。

  现在体育美育已经被很多学校和家长认识到了。体育美育的重要性更在细节当中将孩子们打造得更加精致和拥有未来属性。

  未来的发展需要身体好,我们的教育就是在追求美,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在这一方面应该更加用思维下功夫。只有功夫到了,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加美丽。

  当然我们不能将美育等同于美术。美育是一个非常大的教育体系,而绝对不能等同于学科。美育需要更多的学科一起共建。美术又是美育的大学科。所以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教学中,更加提倡我们的美术教学,在我们的课后服务中将美育的课程或者是课程内容设计得当。

  现阶段自闭症或者是心理问题,又或者是对游戏和手机上瘾的问题越来越趋向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们。我想根治这些问题的方法应该是美育,只有美育得当,孩子们的价值观才会更加正确,言行才会更加有礼,思维才会更加有理。

  下一学期就要开设劳动教育了。什么是劳动教育呢?

  我想这里的劳动绝对不只是开设一片菜园,让孩子们种菜,学校使用。劳动教育应该是一种价值观念指导下的具体劳动。劳动的内容十分的广,劳动的内涵十分的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闭门造车”。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劳动教育实实在在地开设好。

  我想不论是体育,还是美育,或者是劳动教育,都是在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机会,也是为孩子们的发展创造价值。在“分数大于天”,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孩子们的压力会更加的大;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家长们也是奋力拼搏,这就导致孩子们很快地就内卷了。

  孩子们内卷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悲哀。我们要做的就是减少内卷。而体育和美育以及劳动教育的出现无疑会帮助学生减少内卷。

  九年一贯设置课程,完善课程类别与结构,优化科目的课时比例,确保“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到现在我们有很多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但是这只是体制上的,并非内涵和发展上的。我们发现有很多学校变成了集团,这是一种发展方式,更好的发展方式我认为是联合驱动。

  第四篇: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课程标准中有两类行为动词: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另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感悟”“探索”等。这些目标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条件,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在备课时,往往很难把握这些行为动词,往往就会出现用法不合理、描述不准确的现象,直接影响的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就会出现偏离课程标准的问题,或深或浅,对学生到的学习过程造成影响。因此,合理使用行为动词,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成为我们常态教学的重要一环。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在我们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之前,要搞清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比较和反思,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特点和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转化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逐步形成善于思辨,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问题思维习惯。

  数学核心素养渗透:

  1、量感:通过转化合理得到度量的结果。

  2、符号意识:用符号表达数学思考过程。

  3、推理意识: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给予合理解释。

  4、模型意识:知道数学模型可以解决一类问题。

  5、应用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用数学的思考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023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我们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国家层面是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从教师层面是“能上课”到“上好课”的变革,所有教育人,携起手来,做“研”师,做“明”师,把功夫下在每一个课中。

  第五篇: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新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量感如约而至,在此之前,量感纳入学科核心素养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我一直认为数感与量感息息相关,数与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先说一个买鸡蛋的故事吧!

  去菜市场买鸡蛋,对老板说:“来五斤”。老板数了40颗,放在秤上,差不离。这就是数感,8个鸡蛋为一斤,这就是对数的深刻认识。如果老板边聊天边拿鸡蛋,看到差不多了,在手里掂了掂,一放秤上,五斤刚刚好,这就是量感。

  再如,做饺子,调好了馅,开始和面,最后面和饺子馅同时用完;切一块豆腐做麻婆豆腐,一盘刚刚好;三位顾客同时点了一种相同的菜品,大厨绝对不会一盘一盘地炒,同时炒,一口锅正好分成三盘。

  我想这些都是数感与量感的完美融合,而这种完美融合就是心中藏有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多半是关于现实世界中量的直觉。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最新发布的202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当中对量感的描述:“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再次读完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小学数学中的一个经典的判断题:“一千克铁比一千克棉花重”,明明都是一千克,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孩子会出现错误呢?我想这里的一千克对于孩子来讲就是“冷冰冰”的数,对这个数没有感觉,或者说无从下手,铁和棉花的感觉已经定性了,说真实又很缥缈。如同结婚那会儿,4千克棉花的杯子刚刚好,再多点真还让人喘不过气来,这里面的确有不少门道。

  因此,与孩子们走进量感,应该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懵懂中有太多的不可思议,不信,你试着问问一年级的孩子,1000粒大米你能不能背得动?

  第六篇: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有了量感,数感终于不再孤单了。较数感而言,缺乏的是量感。数感与量感,形影相随。这个卧室挺大的,大约15平方米,要的就是这种抽象的感觉,缺乏的也正是这种抽象的能力。

  强化运算能力,运算能力不是重复训练、机械训练,要连接算理与算法,学会合理选择运算策略解决问题,促进推理能力的发展。9898x97-9797x98就是运算综合能力的代表。

  数学的美在于它能解释大量的生活现象,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数学是严肃的,同时也是艺术的。

  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原来在边缘,现在回归正位。更多的体现为数学与自然的融合,给什么是数学,怎样才能学好数学指明的方向。

  每一个人都能获得相应的数学发展,同时还能涌现出一大批数学人才这就是未来的教育。教育承担提升国民素质的责任,更担负着国家人才战略。竭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七篇: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今天继续学习2023年新《课程方案》前言部分——主要变化——关于课程标准的第三点。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学业质量标准也是这一次课程标准变化的一个亮点。这个亮点就是在画一条线将我们的学业质量进行均衡发展。我们的均衡发展不只是硬件上的,也有软件上的,还有学业质量标准。所以均衡发展不是几个多媒体、陶瓷、毛笔能够涵盖的,而实实在在的。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一大特点。我们的教育就像我们的经济一样,准许优先发展,准许一部分人先富裕,那么也就准许一部分地区的教育走在前面,也准许一部分人在教育上获得红利;但是我们还有共同富裕,还有小康社会,所以我们的教育就要有均衡发展。那么怎样均衡起来呢,除了硬件之外,我们还有软件,我们还要在学业发展上制定标准线。

  学业质量标准是什么呢?2023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都是对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和品格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反映教育目标,用以指导课程和教学改革。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后制定的,可以直接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和教育评价。它是促进核心素养进入学科和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育评价的桥梁。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的或者盲目的理解,学业质量标准就是我们的考试范围和命题导向。

  而在现实教学中有很多老师将课本抛弃了,完全在研究题,变成了“研题高手”,却不知道,我们的“母题”就在课本内,我们的答案就在课本内,我们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就在课本内。课本是我们教学的根,没有根的教学都是歧途。我在一次教师交流中和老师们探讨语文,我做了一个比喻:语文课本是一个点,教师是点射出的一道线,我们的教学就是要给学生画出一个面,而点与面之间的线就是老师,或者就是教师的思维。我的这个比喻并不是引导教师舍弃课本,而是引导教师用我们形成的这个面去关照我们的课本,因为我们的课本是微言大义,是“春秋笔法”。我们的解释有时候很苍白。所以怎样还原文本,怎样认识文本之内没有字的载体却有意义的外延,是需要我们用一个大的面观照文本得到的。

  什么是研制呢?这个词语需要我们理解一下。因为研制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凭借经验,也不是一刀切,而是需要我们认认真真的思考,认认真真的观察时间后得到的。研制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中药研磨制成,二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地探索,试验,论证,制作,测试工作,得到具有某种功能要求的产品或某些产品的组合系统。我们都知道中药的使用需要一位医生仔细揣摩患者的整个身体环境,在搭配中君臣佐使相互配合。所以中药的使用是具有一定“神秘性”的,这种神秘性就是研制。另一种是通过一系列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践活动,才得到的一些真知识和真理念。并且我们也可以发现,“研制”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相互协作得到的。

  所以我想说的是通过研制而得到的学业质量标准在目前看是正确的。

  为什么说它目前是正确的。因为真理不是静态的,社会发展是动态的,所以我们的社会意识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前面的所实施的三维目标在当时也是正确的,可是现在看来却是有一些过时,这是环境的变化。那么我们在秋季实行的课程标准也是在现行情况下最合适,随着时间的推行也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缝隙”。这是必然。那我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制定学业质量标呢?

  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这就是答案。我们这样制作的根本原因是培养学生,让学生能够终身发展,成为我们国家的有用之才,所以才会根据核心素养的实际发展水平,结合我们的课程内容,以及孩子们的具体表现去制定。

  为什么有课程内容呢?因为各学科的课程内容是不同的,所以因为学科内容的不同导致了我们的学科素养也不同。所有的学科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将学科素养也纳入到其中才可以做好这样的大事。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进行说明。

  历史的课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根据通史叙事的结构和7-9年级的学段要求,历史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共七个板块。那么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些学科素养其他学科也可以培养,但是却没有历史学科那么明显。所以学科内容一定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而学科核心素养的集合会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还有语文学科在初中阶段,会将“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学习,或者自己参与的科技活动,学习撰写并分享观察、实验研究报告”,点作为跨学科内容,但是实验研究报告更多的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学习中形成的。语文学科应该关注到,但是却不能完全代替其它学科。

  那为什么还要将“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这一点作为考量呢?因为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标准也是不同的。

  以语文学科为例。

  第一学段(1~2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而第二学段(3~4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第三学段(56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第四学段(79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每一个学段的每一个标准都是不同的,这些不同是根据孩子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的,而不是随意制定的。这些不同也反映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呢?

  答案是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是的,这就是最正确的答案,而且长时间之内不会有太多变化,或者只是会增加一些内容。

  研制学业质量标,会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我们的教学到底应该讲多少,怎么讲呢?我们发现义教阶段的诗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很肤浅,为什么呢?感觉肤浅的是我们,因我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那一次再讲《明月几时有》的时候,讲着讲着就将课本放到了一遍,我就把我对苏轼的了解和这首词的背景完全放入课程之内,便将“明月”的含义解释为“英明圣主”,但是在最后的时候我仍然将我们传统对这首词的解释传递给孩子们。为什么呢?第一他们的这个年龄认识这么多有意义,但是这种意义没有多少实用性,并且孩子们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有可能影响孩子们的认知。第二孩子们对“明月”的理解能力需要大量的诗词作为积淀,没有积累,在好看的楼房也没有地基,空中楼阁是华而不实的。所以一些作家的小故事可以在义教阶段作为故事讲出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帮助孩子们学习,但是到了高中阶段,这些小故事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药引子”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和知识。

  我们的学业质量标准还会为我们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我上小学时,我的老师教给我试卷上写得是区域单位不同,那么这张试卷的难度就不同,到现在为止,我们发现一些市区和一些县区的试卷分数和开始范围,以及命题的难度是不相同的。这样的现象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因为他们有他们的小环境。但是我们还应该有一个标准,一个衡量的线。让我们的教学有一个基本值。不足者继续努力,超越者引以为戒。这也是前面强调的教育的均衡。

  我们的教材也是需要的。人教版和部编版、冀教版、苏教版是明显不同的。我们都知道苏教版会更难一点。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金色的鱼钩》在人教版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的学习内容,但是在部编版却是六年级上的学习内容。这个差别小。《济南的冬天》在冀教版是小学六年级,在人教版却是七年级,这个差别就大了。还有《鱼我所欲也》在部编版是九年级下册,在人教版却是高中的课文,这个差别也很大。那么对于这样的不同,学业质量标准是充当了标杆的作用,我们的同一篇文章应该在什么时候出现,如果出现在不同阶段,我们的侧重点应该怎么设置等等。学业质量标准会给出答案。

  以《鱼我所欲也》为例,它在高中是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的,而在九年级是以古文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出现在“选择与坚守”的主题单元。所以我们在讲解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还当做议论文去讲,那就有一点不合适了。

  还有一篇课文是八年级的《富贵不能淫》在讲授中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不能在没有议论文知识积累的时间用以论文的方式去讲解。所以我们对于那些有过变化的课文一定要注意,最基本的价值观和单元主题要合适。

  考试到底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好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好的。好的是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弊大于利。

  我们应该在我们的考试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能只是分数,因为这样的评价会让前面的学生高兴,后面的学生则是不高兴的。

  你考了90分,家长会问谁考了一百分。只有当你彻彻底底变成后进生的时候,你的父母才会用分数的变化鼓励你。所以分数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有弊端的。我们就应该利用考试评价的多样化和鼓励性去启发学生认真学习。

  考试评价的多样化,会给孩子们一种新的认识,让孩子们对自己有新的了解,这就是评价。评价是翅膀,一定会给予孩子更多的成长。

  第八篇: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2023版数感: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2023版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合理估算,作出合理判断;能初步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建立数感有助于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对比中可以发现:

  ①新版数感更加凸显一种直观感觉。记得曾经有一个求大象身高的题目,学生计算错误,算下35米,就这样毫无感觉地写出了答语。我说,这就叫没感觉。

  ②能初步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实际就是数与形的关系,孩子从小特别喜欢用○、△等图形来帮助自己理解数学的意义,学生的思维更强调事物的顺序性,不要过早地让计算替代了抽象能力的建构。例如这样一个找规律题目:1,2,5,7,10,12,15,()。对于一年级孩子而言解决起来非常简单,就是隔一个数隔两个数的问题。我们千万不要生拉硬扯非得用减法思考。

  ③估算也有了本质的变化。之前更多强调运算的结果,所以为了估算而估算的现象比比皆是,课本中呈现的方式也比较单一,类似于“31x49≈”属于精确计算中的粗略计算,不应作为估算教学的内容,即使添加生活情境也感觉估算是多此一举。当然,这里面也与教材如何使用有关,不过总的来看,之前的估算教学,或者说学生的估算意识,的确不容乐观,所以新版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能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合理估算,作出合理判断。估算本质上是对数量的运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观能力。只有在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中的近似计算才叫做估算,在小学阶段,估算问题要有合适的实际背景,否则就失去了估算的教育意义。

  前段时间听了史宁中教授的《美与数学》讲座,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创造的学科,具有与生俱来的美感,我们常常夸一个孩子数感好,应该就是数学的简洁与精确之美。还记得下面这个题目吗?就是一种直观感悟,就是对数学的一种情感。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通用8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优秀人力资源工作心得体会800字关于时间管理心得体会范文2024年关于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心得体会暑期实践心得体会大学生活感悟和规划演讲稿,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