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作者:御狐神2023-08-19 06:39:16

导读: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30页-132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分享6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30页-132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1、一张不对称的人的脸部图;

  2、写有轴对称图形含义的纸条;

  学具准备:

  1、每位学生找一些树叶;

  2、准备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纸;

  3、一张白纸;

  4、一把小剪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张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的脸部图形,看后笑声可不能太大哟。

  (出示两眼都在左边的大头娃娃的脸部图形。)

  提问:你们为什么笑?

  通过学生的说逐步引导,得出“对称”的含义。

  那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对称的情况?

  (学生个别口述。)

  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样的`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新授:

  (一)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1、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的纸,先对折一下,然后随你剪一个什么图形,(注意剪时从折痕边下剪。)再展开,并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个别口述)

  2、让学生把各自的作品上来展示,并请同学们说出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个别口述)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共同总结出: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出示纸条,学生齐读定义)。

  3、让学生口述如何区别“轴对称”和“对称轴”的意义

  4、让学生相互指出刚才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二)研究树叶中的对称情况:

  1、 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树叶拿出来,按今天所学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2、 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轴对称树叶到展示平台上展示,并让学生说理由。(个别口述。)

  3、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轴对称知识?(个别举例。)

  (三)研究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过的各种图形的纸片,找出轴对称图形,并分工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讨论研究。)

  2、学生先汇报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教师注意对特殊图形要加以指导,比如平行四边形、一般的梯形等。

  3、进一步研究刚才的轴对称图形中各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口述,教师注意对特殊图形要全班交流、讨论、校对。比如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形等。)

  三、练习:

  完成第131页“练一练”中的第3小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个别口述。)

  五、主题延伸:

  1、 展示精美的蝴蝶图案,让学生欣赏,进一步体验对称美。

  2、 要求学生课后到生活中去寻找轴对称的美。

  3、 也可以自己设计精美的轴对称图形,相互进行交流。

  六、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七的第5题。

  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读写负数。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量,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在认识负数和应用负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对负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

  掌握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学教材、整理梳理、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

  1、认真看课本第87页到91页的内容,回忆整理有关负数的知识

  (1)举例说明如何读写正负数?在书写正数和负数时应注意些什么?

  (2)为什么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____0;负数都_____0。

  (3)正数负数表示什么样的两种量?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2、4分钟后,对子之间相互交流,如用疑问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结:我们把像+3、+1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0,-1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0小于一切正数,大于一切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种量。

  二、基础练习。

  1、展示??

  (1)如果前进30m记作+30m,那么-20m表示( ),后退10m记作( )。

  (2)如果+60m表示上升60m,那么-60m表示( ),下降50m记作( )。

  (3)如果+120m表示向东行120m,那么-70m表示,向西行50m记作( )。

  要求:1、独立做题,。

  2、写完的同学对子之间相互检查

  3、展示二

  (1)读一读,填一填。

  37,-78,+20,-5,0,+121, 98, -1000, -13, 34, -34。

  负数 正数

  最后剩下一个数没有填入上面的框中,这个数是( ) 。

  (2)六年级3个班进行智力抢答赛,答对1题得10分,答错1题扣10分,不答题得0分。已知一班答对1题,二班答错1题,三班对、错各1题,请写出这3个班的得分情况。

  一班( )分 二班( )分 三班( )分

  三、提高练习。

  (一)填一填

  1、如果向南行50m记作-50m,那么向北行45m记作( ),-45m表示( )。

  2、如果支出180元记作-180元,那么收入800元记作( ),-200元表示( )。

  3、如果逆时针旋转28°记作+28°,那么顺时针旋转16°记作( ),+16°表示( )。

  (二)做一做

  1、同学们利用休息日帮助果农采摘苹果,从4棵苹果树上摘下的苹果分别放成4堆。果农王大伯估计每棵树可产苹果100kg,同学们以此估计数为标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为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为负数。

  (1)这4堆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2)这4堆苹果平均每堆重多少千克?与王大伯的估计数比较,结果用正、负数表示。

  2、一个小组8名同学的身高如下表

  (1)算出8人的平均身高。

  (2)如果把平均身高记为0,用正、负数表示每位同学的身高。

  (3)上表中与平均身高相差为0cm,表示( );与平均身高相差为正数,表示( );与平均身高相差为负数,表示( )。

  同桌讨论,集体讲评后,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堂作业

  家庭作业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整理与复习

  像+3、+1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

  像-6、,-10,-1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

  0小于一切正数,大于一切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种量。

  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篇3)

  教学思路: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目标或者自定的目标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经历分类和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但是专门让孩子被动的认知让整个课堂很枯燥,孩子也没有兴趣。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想采用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小组找家》《男女小朋友找家》《小小花果山》《美丽的大海边》,一环接一环,让孩子在新奇的时候就结束,意犹为尽,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孩子在玩中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后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选取学生习惯的生活环境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和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信息窗是帮妈妈分类放衣服,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比较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么栏目中比较远近宽窄,达到宽展巩固的目的。

  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学校处于城市,教室里设有多媒体,利用课件让学生投入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家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教材的生活场景基本差不多,所以对于孩子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的分类不是太难。

  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 新授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 初步印象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 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 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

  (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 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教师:既然大家对圆柱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呢?

  (学生举例,再让学生自己判断。当有一个学生说粉笔是圆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

  5、 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6、 制作圆柱

  三、练习

  1、 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篇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利用其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在分析解答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确定单位,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找出单位。

  2、(1)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2)说说你是怎样思考和解答的?

  (3)学生分析教师板演线段图。

  3、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动一下。分析解答。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提问:这两道题有没有相同的条件?(有,都已知吃了这袋大米的不同的地方在哪儿?(前者已知一袋大米的重量,求还剩的重量,后者已知还剩的重量,求这袋米的重量。)

  (3)我们把这道题也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应从哪个条件入手找单位

  (4)谁来分析这个条件?

  学生分析的同时教师板演线段图。

  (5)上道题是已知单位1的重量,求还剩的'重量,这道题呢?谁能把条件和问题标在图上?

  生在黑板上画出。

  (6)对比两道题的线段图说一说是怎样变化的。(条件和问题互相转化了。)

  (7)无论谁为条件,谁为问题,题中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变了吗?(没变)

  (8)说一说上题在解答的过程中涉及到哪些数量关系?(总重量-它

  (9)现在买来大米的重量是未知的,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列方程)

  (10)试着在练习本上列方程解答。

  (11)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①生口述:

  答:买来大米40千克。

  ②买来的重量还剩几分之几=还剩的重量。

  ③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解答,你认为这两道题实际上什么相同。

  数量关系相同。

  ④解答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解答方法不同。单位已知,可根据数量关系用算术方法解答;单位未知,可用x代替,运用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⑤出示例7。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画图分析解答。

  a、从这个条件可以看出题中是几个数量相比?

  两个数量相比。

  追问:哪两个?

  四月份实际烧煤量和四月份计划烧煤量。

  我们应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为什么?

  把原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因为和它相比,以它为标准,所以把它看作单位。

  ②画图时我们要用两条线段表示两个数量,先画谁呢?

  先画原计划烧煤吨数。

  下一步画什么?

  实际烧煤吨数。

  指名回答:把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平均分成9份,实际比计划节约的烧煤量相当于这样的1份,即节约的烧煤量占计划烧煤量。

  这两条线段谁为已知?谁为未知?

  ③指图提问:计划烧煤量与实际烧煤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计划烧煤吨数-节约吨数=实际烧煤吨数。

  计划烧煤吨数未知怎么办?

  设计划烧煤吨数为x,用方程解答。

  ④试做在练习本上。

  ⑤反馈:说说你的解答方法及依据。

  a、学生独立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b、反馈提问

  c、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的?依据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例6、例7与前边学过的分数应用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相同,解答方法不同。

  (四)巩固反馈。

  (1)课本第74页1题。

  (2)根据列式补充条件。

  (五)布置作业。

  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篇6)

  难点名称

  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合理性做出充分的解释。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让学生综合运用折扣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促销”问题,使学生对不同的促销方式有更深入地认识,经历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解题过程中对学生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熟练度有较高的`要求。“商场促销”虽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但学生购买促销商品的经验还不足,对各促销方式的实质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复习整理、引导分析、巩固练习,运用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促销”问题。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反思总结体会各促销方式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妈妈想买一件原价700元的裙子,五折之后这条裙子多少钱?(重点理解答五折的意思)

  2.指名学生回答

  700×50%=350(元)

  答:五折之后这条裙子350元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下面我们来看例题

  (1)课件出示例5: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妈妈要买一条标价230元的这种品牌的裙子。

  读完这段话我们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小明提出了这样两个:

  ①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②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中,哪些是关键呢?

  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

  打五折它表示现价是原价的50%,那么每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快来思考一下吧!

  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的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2)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列式:230×50%=115(元)

  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230里有2个100,然后从总价中减去2个50元。

  列式:230-50×2=130(元)230-50×2=130(元)

  答:在a商场买应付115元,在b商场买应付130元;打五折的方式更省钱。

  (3)你还有疑问吗?

  ①满100元减50元,少了50元,也是打五折,怎么优惠的结果不一样呢?

  原来打五折就是无论标价是多少,实际售价都是原价的50%。“而满100元减50元”就只能是原价中满了100元的部分能优惠50元,能打五折,而不满100元的部分就没有折扣了。

  ②什么情况下两种优惠会一样呢?

  如果商品的售价刚好是整百元的时候,两种优惠结果是一样的。

  (4)回顾与反思

  看起来每满100元减50元不如打五折优惠。如果总价能凑成整百多一点就相差不多了。

  以后我要陪妈妈购物,帮妈妈算账。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4.巩固练习:某品牌的旅游鞋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按“每满100元减40元”的方式销售,在b

  商场打六折销售。妈妈准备给小丽买一双标价120元的这种品牌的旅游鞋。

  (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2)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a商场:120-40=80(元)

  b商场:120×60%=72(元)

  80>72

  答在a商场买应付80元,在b商场买应付72元,选择b商场更省钱。

  四、小结

  1.在购物时,可以运用学过的百分数知识对商家的优惠方式进行分析对比,从而选出实惠、省钱的方案。

  2.商家的促销方式:“打几折”,“每满100元返50元礼券”,“每满100元减50元”,“买五件送一件”都转化为百分数的知识来理解。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分享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教师教学效果的个人评价2024初中英语公开课教学反思高中体育教学反思随笔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反思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