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篇一: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教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教案(分享6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教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⑴“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王安石,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
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③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
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
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
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⑴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⑵自由填字:
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
吹了河水,吹了花苞。
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⑴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⑵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篇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2个生字,理解障碍、拦路虎、连估带猜等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阐述的道理。
3、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阐述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懂得读书时遇到“拦路虎”不能绕着走,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导入课题
这节课学习第11课《读书莫放“拦路虎”》。板书课题。
2、明确目标
据题质疑。这是一篇介绍读书方法的略读课文。莫放,不要放过。什么叫拦路虎?为什么不能放过拦路虎?放过去有什么危害?遇到拦路虎该怎么办?
3、预期效果
带着问题走入课文,比比这节课谁的收获最多。
(二)自主学习
任务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1、任务呈现
学习策略: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解决。
2、借助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点句概括自然段意思,在此基础上分段,归纳段意。
(自主学习后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2、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一个小组展示:认识2个生字:碍、页。学生领读,组词。
理解词语1、障碍:阻挡,使不能顺利通过。也指阻挡通过的东西。本文指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2、拦路虎:旧指拦路抢劫的土匪。现指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或困难。本文指读书时遇到的生字词。
课题使用比喻手法,是形象的说法,拦路虎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3、连估带猜:估估猜猜,不求准确。
“连……带……”是常用结构,表示两种动作紧接着,差不多同时发生。这样的词语还有:
连蹦带跳、连滚带爬,还有哪些,请同学补充。
师引导区别形近字:
衷心:发自内心的。例如:衷心感谢。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衰老乡音无改鬓毛衰
顺口溜记忆:
衣字上下大分家,小小变脸魔术师。
“口”在中央,哀思的哀;
“中”在中央,衷心的衷;
口中插横,衰老的衰。
一个小组展示,逐段读课文,理清脉络。
四人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分别概括自然段段意,再分段,归纳段意。
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两段。
第—段(1—2)讲什么叫“拦路虎”。遇到“拦路虎”绕着走有什么害处。
第二段(3—4)主要讲必须通过查字典扫除“拦路虎”。
我们学会了抓住中心句或重点句概括段意的方法。
任务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任务呈现
学习策略: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1)什么叫“拦路虎”?
(2)面对“拦路虎”绕着走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3)联系实际说说你是如何消灭读书时的拦路虎的?
(4)如何查字典?
(自主学习后组内交流,做好展示准备。)
2、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一个小组展示,每人回答一个问题。
第3自然段,读书时遇到“拦路虎”,便去请教无声的老师——字典。(要有耐心)
1、遇到哪个就查哪个,逐个解决,批注读音或意思。
2、先将“拦路虎”圈下来,待读完一段,再集中起来一起查。
齐读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查字典还要有恒心。
复习查字典的方法:
1、不知读音的字用(部首查字法)。
2、会读不知字意的字可用(音序查字法)。
3、独体字或难检字可用(数笔画查字法)。
这节课重点学习数笔画查字法。教师打开小《新华字典》,91-93页为
(三)难检字笔画索引
例如:难检字
孑孓数笔画都是3画,在难检字笔画索引里查三画,查到孑字在正文中的页码236页,孓:256页。
读音为jiejue,意思为蚊子的幼虫。
练习查独体字“凹凸”、“戊戌”的读音。
齐读第4自然段。
教师总结:如果我们在读书时遇到“拦路虎”,必须消灭它,否则它还会拦着你。消灭“拦路虎”的办法就是查字典。查字典时要做到两点:一要有耐心。无论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查,还是把生字集中起来查都可以,总之只要是生字就不能放过它。二要有恒心。有些字不是查一次字典就能掌握的,要反复查,直到“生字”变成“熟字”。
课文的两点写法值得我们学习,在写说理性的文章时可以借鉴:
1、课文有的地方直接说明道理,有的地方举例说明道理。
如文中第2小节举例把“衷心”读成“哀心”,使我们无法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更有说服力。
2、第一部分(1-2)和第二部分(3-4)采用对比的写法,表明自己的立场。
第一部分写不查字典给学习带来的影响;第二部分写查字典对我们学习的帮助。
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那么爱读书,爱思考,谁能把你积累的读书名言说给大家听。
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4、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培根
6、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书贵在有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学到了很多良好的读书习惯,想想都有哪些?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1、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做读书笔记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多朗读多背诵
3、“学而不思则罔”——读书要与思考相结合
4、读书莫放“拦路虎”——遇到生字词要勤查字典
(三)、检测导结
1、我们常说的“拦路虎”是指,文中所说的“拦路虎”是指。
2、阅读《水浒传》里的一段,查字典扫除遇到的“拦路虎”。
反馈订正,反思总结。
一本字典常相伴,养成读书好习惯。
板书设计:遇到(1-2)产生“拦路虎”
绕着走的危害
读书莫放“拦路虎”
扫除(3-4)一要有耐心
二要有恒心。
篇三: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找出文中奶奶的“老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搜集,积累有关的民间俗语,谚语,在同学之中作交流。
4、体会奶奶对晚辈一片关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大师”,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大师”的含义。
2、师概括:在某一学科或领域,因为有突出的成绩或作品,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推崇,被公认为人士,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之为“大师”。
3、古今中外,你还知道哪些人物被世人尊称为“___大师”? 师补充完整课题:30、语言大师(板书)
4、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要了解的“语言大师”,却只是一位60开外,连斗大的字也不识几个的农村老妇人,她是谁?为什么被称为“语言大师”呢?
二、整体感知
1、知道文中的“语言大师”指“奶奶”,说说“我”心目的奶奶是个怎样的人。
2、交流并出示填空:奶奶称得上是咱们村里的“语言大师”是因为_____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原因。
3、既然大家认为奶奶的“老话”谁都爱听,所以她称得上是咱村的“语言大师”,那么,让我们从课文中先划出文中写了哪几句奶奶说过的“老话”。
三、研读课文
学习课文中的“老话”,概括奶奶“老话”的特点。
1、交流和朗读这些“老话”,感受这些老话的韵味。仅仅课文中提到的奶奶的“老话”就有十三句,相信奶奶在日常生活中所说过的“老话”一定远远超过了这个数。这些“老话”读起来你有什么感觉? (板书:多、押韵)
2、奶奶的这些“老话”的意思你都懂吗?请同学说说看。 指名说这些“老话”: “早睡早起身体好,晚睡迟起百病长。” “越吃越馋,越玩越懒。” “人勤出金山,人懒败家产。”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过,没法回,光阴去,讨不还。” “吃食不抢,到老不长。” “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叮当。” “家和万事兴。”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小树要修,孩子要教。”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看来奶奶的老话——(板书:易懂)
3、小结:我们读过了奶奶的“老话”,可以概括出奶奶“老话”的几个特点来。 出示填空:因为( ),所以她称得上是咱村里的“语言大师”。
学习课文中的事例,体会奶奶的“老话”的含义。
1、奶奶不但能说出又多又押韵又易懂的“老话”,而且还常常用“老话”教育我、激励我。 师生轮读第2节(分读奶奶和我的表现的句子)。
2、出示填空: 当„„,奶奶在我的耳边轻轻呼我:„„。 当„„,奶奶边掀被子边唠叨:„„。(出示答案)
3、奶奶的“老话”可不是时时挂在口中的——再读:当„„,奶奶先在我的耳边轻轻呼我:„„。 当„„,奶奶才边掀被子边唠叨:„„。 你和同桌讨论一下,奶奶这样做的原因。(奶奶能用上“老话”教育我) 板书:用得恰当
4、分小组合作朗读第三、四节,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再次感受奶奶能用上恰当的“老话”教育我的智慧。体会奶奶对晚辈的一片关爱之情。 当我赖床的时候,奶奶说:„„,我只得„„; 当我贪玩不想洗脸洗碗的时候,奶奶说:„„,我只得„„; 当表弟只顾踢球不做作业时,奶奶说:„„,于是表弟„„
5、奶奶的“老话”不但教育小孩,而且能教育大人—— 当爸爸妈妈为了一点小事闹别扭了,她会说:„„,爸爸妈妈„„; 当她见爸爸妈妈不勤俭节约,她便说:„„,爸爸妈妈„„。
6、奶奶的“老话”不但教育小孩,而且能教育大人。你能和你的小组同学一起合作,根据课文第五节的内容来排一排,演一演吗? (根据时间定) 小结:由此可见,奶奶不仅受到家人的尊敬,还受到村里人的尊敬,虽然她识字不多,可真称得上是“语言大师”。
四、复习巩固
1、师:同学们,学习了课文,相信你也被奶奶那富有智慧的“老话”所折服,请你来说一说—— (出示填空:奶奶的“老话”„„,她真称得上是咱村里的“语言大师”!) 奶奶正是用了这些“老话”教育我,激励我,奶奶的“老话”伴随着我成长,难怪大家称识字不多的奶奶为——“语言大师”。
2、作者主要选取了几个事例来写奶奶是个“语言大师”?请学生运用事例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出示课外的一些“老话”,让学生议议他们各自的含义。
4、师小结:在民间,还流传着许许多多这样的“老话”,它们好似一朵朵带着泥土芳香的小野花,在祖国大地上默默扎根。它们语言朴素平实,自然亲切,然而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称之为民间俗语或谚语。
5、写作方法指导: 写人的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人物的特点,事例详略得当。
五、拓展作业
1、拓展
下面这些情况,想想能对他们说些什么?
星期五下午,妹妹在家,只想看电视,不愿做作业,我耐心地告诉她:__________。
弟弟每天起床,不叠被子,妈妈劝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爱睡懒觉,我会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业
抄写词语: 激励 唠叨 一本正经 愁眉苦脸 满不在乎 别扭 勤俭
在课外搜集一些“老话”,和爸爸、妈妈或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这些话是否有道理。
篇四: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板书:略写详写)
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七)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八)作业。
1.用“居然”“成熟”造句。
2.背诵课文。
篇五: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教案
教材简析:
梅花凌寒傲放,为人们赋予了坚强的品格,为人们所赞颂,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梅花魂>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整篇文章通过一个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溶于一体,梅花魂已经注入老人的生命中.通过赞美梅花来赞颂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设计理念:
搭建对话平台,帮助学生打开记忆仓库,结合生活,情感等等,让“文心融我心”、“我情融文情”。与文字为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反复中吟诵中体验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的积累,从而达到语言和精神的共舞。
教学课时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稀罕、离别、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毕竟、梳理、衰老、珍藏、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泪眼朦胧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继续开展浓浓乡情的活动。
难点:
1理解梅花魂中的魂的含义
2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赞美梅花、思恋祖国和故乡的诗文读一读。了解文中设计的关于梅花的诗句的意思及出处。查阅了解华侨在海外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以及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故事。
2把重点句制成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诵读导入,激情启思
1引导学生诵读关于梅花的古诗(配上《梅花三弄》音乐)。
2交流:听了大家的朗诵,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3是呀,梅花,自古以来颇受人们的喜爱和赞颂。“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坚。”在老华侨的心里,梅花,又是什么呢?
4出示课题《梅花魂》,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诵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教师重点指导“缕、葬、腮、甚、眷、飕、衰”的读音,指导“幽、衰、葬”的字形。
三、对比朗读,感悟情怀
1指名读第一段,谈感受。
师:读了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师:读着“朵朵冷艳、缕缕幽芳”,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梅花?能结合收集的资料谈谈你的理解吗?
生朗读体会,边读边想,读出梅花的冷艳与幽芳,感受梅花的清高品格。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回忆了外祖父几件事,哪几件与梅花有关,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篇六: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初步掌握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由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 我们来看课文.
二,理清段落,概括段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听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二,学习重点,理解话语,明白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把三姐妹说的花生的好处用上关联词说上一句话.
2.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 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1)读一读第一处议论,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学习小组讨论.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四人小组讨论.
(3)学生交流.
适时理解: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C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果实的区别是什么
D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花生最可贵的一点是什么 你能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吗 (板书:藏而不露)
(4)让我们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读父亲的话.
(5)父亲向我们讲花生藏而不露的品质是为了什么 出示父亲的第二句话.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父亲的话是不是说不需要外表美 (父亲强调的是人要实用,要有内在的美.)父亲的话我们明白了吗
出示"我"的话: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理解"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怎样的人.
(6)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 什么叫有用的人 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三,《落花生》一文借物喻理,包含了深刻的做人道理.但这些道理的领悟要得法地引导,从而使学生大胆思维,各抒己见.
四,提供辩题练口才
1.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 为什么 请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
2.在充分辩议的基础上完成练习.
以"我要做那样的人"为题写一二段话,要求实话实说,有真情实感.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教案(分享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教师教学效果的个人评价,2024初中英语公开课教学反思,高中体育教学反思随笔,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反思,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