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

作者:admin2023-03-13 16:37:01

导读:《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优选17篇)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 篇1 一、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代诗人的作品,你喜欢其中 这几句...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优选17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优选17篇)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 篇1

  一、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代诗人的作品,你喜欢其中

  这几句。《送元二使安西》是代诗人

  的作品,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句?如:。

  二、背默两首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元二使安西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 篇2

  【教材简析】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的理解到全句、全篇的理解,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诗。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全诗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欣赏诗歌的意境。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将着眼诗的整体,通过创设情境、朗读表达、思维想象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2、《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培植热爱祖国语音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本诗教学中,将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来学习古诗的方法,围绕中心词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从而达到理解全诗的目的。

  【设计思路】

  首先,以“图画引领”、“音乐渲染”激发学生学习《山行》的兴趣;然后,抓住关键词(中心词),通过朗读、看图、想象等方法逐步深入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最后,要求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山上的迷人景色,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感情;同时达到内化语言、创造性使用语言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师:看图,图上反应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这种景象你喜欢吗?那就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齐读题目。

  【设计意图】情境教学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采用“图画引领”、“音乐渲染”的方法,目的即在于此。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配乐范读。

  2、自由读诗。

  教师点拨:古诗有它的节奏和韵律,不仅要读正确、流利,还要注意停顿。出示标有停顿符号的《山行》: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古诗词具有韵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范读、自由读、互读、指名读等各种读的形式的训练以及教师的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读正确、流利,而且读出韵味,初步感知诗的内容,也教给了学生学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学诗的兴趣。

  三、看图读诗,整体感知。

  1、看图,诗人在山上,到了哪些迷人的景象?说一说。

  2、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的感情?(爱)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从整体上把握全诗,围绕中心词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从而达到理解全诗的目的。

  四、朗读感悟,理解诗意。

  诗人看到的景象究竟怎样的迷人呢?(引导学生逐句理解)

  1、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1)为什么称为“寒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2、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在这些景物中,诗人最爱什么景色?从哪儿看出来?(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诗人看到了哪些迷人的景象?)读诗,并说出山上景象究竟怎样的迷人,从而逐步深入地理解诗意;通过思考“诗人最爱什么景色”这一问题,让学生明白诗所描绘的重点。

  五、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了吗?指名回答。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3、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也只有进入意境,学生才能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产生共鸣,实现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六、介绍山景,内化语言。

  看图,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山上的景色。注意,要表现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结合画面,通过想象,将诗歌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实现语言的再创造,这是有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 篇3

  【课业设计】

  一、把你认识的小蘑菇涂上喜欢的颜色

  二、你会照样子做一做语文里的加减法吗?

  例:木+寸=村

  火+因=□酉+□=醉童-立=□

  矢+口=□门+□=闻居-尸=□

  【思维拓展】

  一、你会把这篇日记写完吗?

  【挑战奥赛】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 篇4

  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 (联想言志)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悟诗中蕴涵的诗意。

  4、激发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字和有感情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蕴涵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快乐的夏天正笑着向我们走来。夏天里,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让咱们一起先到小池边去看看吧!

  二、学习古诗

  1、学习《小池》:

  ⑴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①(课件出示小池图,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池”还是生字呢,谁能读读?看了图,你知道“池”字为什么有三点水了吗?

  ②师:你觉得小池的景色怎么样?

  抽生交流,相机指导读好课题。

  ③师:杨万里爷爷还把这美丽的小池塘写进了一首很美的小诗呢!想不想不用老师教,自己试着读读啊?读的时候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这次读老师有个要求:把字音读准,诗读通顺。如果你觉得满意了,就打个胜利的手势。

  生自读、指名读。

  ④(课件出示整首诗,生字以红色出现)师:这首诗中还藏着5个生字娃娃,会读吗?

  自读,抽读。

  师:能给“惜”找朋友吗?(可惜、爱惜……)相机贴上“可惜”“爱惜”这两个词。

  给“晴”“柔”找朋友。相机贴上“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⑵再读古诗,读中悟情:

  ①小朋友这么快就认识了5个生字娃娃,真了不起!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得更流利,咱们来分组比赛比赛吧!

  ②指导有感情朗读:

  在这美丽的小池边,你看到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读好相应句子:

  a、第一句:

  师:对!有一圈一圈的波纹。告诉你吧!这些小波纹是从水底下的泉眼冒出来的。出示:泉眼 齐读。

  师:仔细听听,听到冒水的声音了吗?

  (课件出示:泉眼无声惜细流)师:泉眼里的水流得多安静啊!怎样才能读才能让人觉得泉水在静静流淌呢?

  自读、抽读、师示范读、齐读。

  b、第二句:

  师:你看见了怎样的树?树姑娘站在小池边,好象在干什么?

  师:树姑娘正专心地打扮自己呢!让咱们读得轻些,可别吵着她了。

  指导读好本句。

  c、第3、4句:

  师:你还看见什么呢?怎样的荷叶?荷叶有哪些形状?

  生:有圆圆的荷叶、弯弯的荷叶。

  师:告诉你吧,这弯弯的荷叶是刚从水面长出的还没展开的小荷叶。

  (课件演示:一只蜻蜓飞过来,落在尖尖的小荷叶上)仔细看看,你又能看见什么呢?

  (课件出示3、4句)多美的荷叶,多可爱的蜻蜓呀!

  指导读好本句。

  ③那谁能把这幅图连起来美美地讲一讲?

  同桌互讲、抽生讲。

  ④多美的小池呀!一起美美地齐读整首诗。

  ⑶引导背诵:

  师:这么美的小池,想把它永远留在大脑中吗?

  自己背。

  (课件只出示小池图)配乐背诵。

  2、学习《所见》:

  ⑴总结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导入第二首诗的学习。

  师:孩子们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得又正确又流利,还把图讲得那么美,把诗读得那么有感情。咱们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第二首古诗吧。

  ⑵(课件出示第二首诗的情境动画)生看,再抽生说说自己见到的有趣的事情。

  ⑶师:刚才你们所见到的这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咱们要新学的古诗。

  (课件出示整首诗)齐读诗题。

  ⑷分小组合作学习:

  比比哪组小朋友最先能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抽小组汇报,给表现最佳的小组发合作学习星。

  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呢?

  相机指导读出感情。

  ⑸有感情齐读古诗。

  ⑹指导背诵。

  ⑺想想:

  牧童捉到蝉了吗?他怎么去捉的呢?

  三、拓展延伸

  看图学唐诗《池上》。

  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我们今天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这首诗。明天咱们比比看,谁学得最好。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 篇6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55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象),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板书:池上)齐读。

  教学过程

  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

  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再次自由读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结合前后句和文中插图,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剧含义。

  一、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读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生: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2)小娃如何偷采?

  生: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

  (4)你最欣赏前两行中的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

  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配乐朗读这两行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生默读,读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

  (3)抓住“不解”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

  (4)指导读出情趣。

  二、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读、唱、演都可)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荷塘、荷叶的诗句?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两首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一、理解课题。

  分别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配乐范读。边听边想画面。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重点读准:稚子、垂纶、借问。

  三、读课文,悟道理。

  师:小孩正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甲:这么大声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乙: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捉不到鱼了。

  生丙:我应该打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生丁:(做摆手动作)不要惊了我的鱼。

  生戊:(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

  师:你认为文中的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己:那个小孩做的是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告诉他,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了。

  生庚:我也这样认为,他这样做,既帮助了人,又没吓跑鱼。

  师:是呀,大家说的对,这个小孩聪明又有礼貌。他陶醉在垂钓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你们也原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四、指导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两首

  稚子垂纶

  小儿垂钓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借问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 篇7

  教学内容:

  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罗隐《蜂》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造福的劳动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不畏艰辛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背诵导入,理解课题

  1、从前面我和同学们的简短交流中,我捕捉了一条有价信息,那就是我们班的同学特别爱读书。现在我要考考同学们,谁能背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

  2、有会背李白的吗?学生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知道这首诗的文眼是哪个字?李白为什么会如此之愁呢?(安史之乱、社会衰败,受小人陷害,怀才不遇……)

  3、激情谈话,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李白在秋浦时,感觉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像山穷水尽,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但是一副感人至深的劳作场面,让他震撼。他从此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到人生的真谛,他的灵魂得到新生。于是,他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4、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秋浦歌其十四》。(师板书课题)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一带,是唐朝铜、铁的重要产地。李白在天宝年间流寓于此,写下了秋浦歌共17首。

  (二)、独立思考,初步感知

  1、看准字形,读准字音。要求把诗句读通读顺。

  2、检查反馈: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学生听后评价。

  3、我们学习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做些什么?(弄明白诗意)

  4、请同学们自己默读古诗,自己思考古诗的意思。要求先不着急,自己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

  5、课件出示“赧郎”的注释,让学生再次独立思考古诗的意思。

  6、请同学逐行说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补充。再连起来完整地理解诗的大意。

  (三)、精读古诗,具象画面

  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读一、二行,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学生1: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学生2:远远望去,炉中的火烧得正旺,紫色的烟雾不断地向空中升腾。半空中字眼袅袅。如流星的火星跳的非常欢快。

  ……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学生1:体会到了冶炼工人们非常辛苦,工作艰辛危险。

  学生2:我体会到了工作虽然艰苦,但是这些工人工作热情很高。

  学生3:我体会到了火星飞舞,像夏夜的萤火虫。

  ……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么意思?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为什么脸红?

  学生1:因为熊熊燃烧的炉火烤红了他们的脸。

  学生2: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们各个使足气力,脸挣的发红。

  学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冻得发红,火光又映照更显通红。

  学生4: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

  (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学生1: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

  学生2: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3)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诗中“动”你认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的劳动号子应该是怎样的调子,该怎么读三四行诗。

  学生1: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惊动,因为诗中诗中说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静,工人们的劳作惊动了寂静的夜。我认为他们劳动号子是响亮的。(读)

  学生2: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动”,因为照亮天地的炉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们一起发出的号子必定是震动河川的。号子是激昂铿锵的(读)

  学生3: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感动”,工人们劳动中的铮铮号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颗失落的心,使他为之一振。号子是雄浑有力的。

  学生4: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们还这样挥汗如雨,那么他们的白天也一样辛苦,劳动人民的艰辛震撼着李白的心。号子是振聋发聩的。

  ……

  (5)还有什么震撼着此时的李白?“寒川”难道就是冰冷的河面吗?

  学生: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无比艰辛;积极奉献……

  学生:“寒川”是李白那颗冰冷的心。

  (6)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

  (7)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配乐读,齐读、试背。)

  (8)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景。

  (9)听《秋浦歌》歌曲,练唱,注意诗句中每个字的写法。

  (10)默写古诗,同坐互批。

  (四)回顾学习经过,总结提炼学习古诗方法步骤。(课件出示)

  (1)读通古诗

  (2)理解诗意

  (3)体会诗的情境和思想感情

  (4)诵读古诗

  (五)根据方法,自学古诗《蜂》诗

  (六)拓展延伸

  《秋浦歌》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们来个《秋浦歌》品颂会。

  专家意见:

  有幸聆听到特级教师潘文彬校长和杨新富校长的热心指导,他们在仔细听完之后,给出了非常中肯的改进意见。这是我本次上课的一大收获。

  其一,他们指出,像这类同为劳动体裁的古诗两首的教学,要对这两首诗做一个整体的认读感知。因为从编者的角度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从纷繁复杂的古诗将他们选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是一个共同中心主题,那就是赞美劳动的。所以我们在授课中不能机械地一课时学习一首古诗,人为地将古诗内在的联系割裂开。

  其二、这首写于唐天宝年间(公元954)的秋浦歌系列古诗,它主要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逐步衰败的历史,李白在目睹冶炼工人的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同时,他更感受到了他们无比的艰辛,从诗句中的“乱”、“明月夜”、“寒”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国家经历战乱,黎民百姓的劳役之苦。寒冬的夜晚他们都要挥汗如雨,那可以想象他们白天呢?因此他们指出对古诗的理解和深度挖掘一定要紧密联系历史,把古诗教学放到那段历史中去,这样把握的方可更准、更深。课堂教学基调定的更为接近诗人创作初衷。

  其三、高年级古诗教学要积极借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积累。比如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直接进入“学生仔细读诗思考之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然后由学生提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这样的教学环节是非常简约而富于实效。这样在这堂课中,就有更多时间去个性化地诵读古诗,具象古诗中的画面。在具象个工人劳作画面的教学中,还不够细致到位。学生的想象,教师的课件提示,如果时间充裕,学生会有更多精彩描述的。

  借此对两位专家给与予的帮助再次表示感谢。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 篇8

  基础知识我能行

  一、看拼音,写词语。

  suí fēnɡ qián rù rùn wù chūn xiǎo

  ( ) ( ) ( ) ( )

  wén tí niǎo fēnɡ yǔ shēnɡ zhī duō shǎo

  ( ) ( ) ( )

  二、形近字组词。

  乃( ) 晓( ) 潜( ) 眠( )

  及( ) 浇( ) 替( ) 民( )

  课外延伸我最棒

  一、我会连线选诗意。

  当春乃发生 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

  处处闻啼鸟 春雨轻轻悄悄,不为人知地落到地上。

  随风潜入夜 到处都听见鸟儿的叫声。

  花落知多少 春天一到,雨就立刻下了起来。

  二、课本填空。

  好雨( )( )( ),当春( )( )( )。

  随风( )( )( ),润物( )( )( )。

  春眠( )( )( ),( )( ) 闻 啼 鸟。

  夜来( )( )( ),花落( )( )( )。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 篇9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赵 龙(22660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四、对比赏读: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五、结束全课: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古诗两首》语文网络课整合点阐述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赵 龙(226600)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一、根据诗文的特点,用网络引拨学生逐步感悟: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二、运用方法的迁移,让网络引领学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进行后续的延展,用网络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 篇10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到诗里去寻】

  片断一:池塘与陂

  师:通过预习你们都了解些什么?我们一句一句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第一句中“陂”就是池塘。

  师:那“池塘”在这里是什么呢?两个池塘不是重复了吗?

  学生一时发楞。

  师:再读读这一句。(师跟着一起读,有意识地强调了一下“草”,学生顿时纷纷举手)

  生:这里的“池塘”是堤岸的意思。(生将“堤”读成了ti)

  师在黑板上写下“堤di”:说得很对,但是这个念“di”。学生跟读。为什么是堤岸呢?

  生:因为这里说“草满池塘”,草长在堤岸上的。

  师:有道理,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一行诗?

  生:池塘的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水草,池塘里涨满了水。

  片断二: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教学第一二行诗句之后

  师:诗句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生:傍晚。我从“山衔落日”看出。

  师:对,那你们知道正是什么季节?

  生不假思索:春天。

  师笑:春天的草没那么茂盛。现在可是“草满池塘”。(那个学生吐了吐舌头)

  生:我知道是“夏天”。

  师:那为什么是“寒漪”?夏天可是很热的哦。

  生:应该是秋天吧。

  师:你们两正好中和一下,正是“夏末秋初”的时候。

  (“夏末初秋”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这四个字没有简单的告诉,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提供的“线索”进行推理。让“夏末秋初”形象化。)

  【用图画来解】

  师:“草满池塘水满陂”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谁愿意来画一画?

  一生上前板画。

  师:谁能建议一下,草要画得怎样?

  生:草长得很茂盛,要多画一点。

  师:看来一个人是不够的,你愿意一起画吗?

  生喜形于色。

  更多的学生也想去画。

  师:我们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一生读。(没有读出味)

  师:草好像还不够多。

  一生再读。

  师:多一点了,可是还不够。(转过头对板画的学生)你们要加油,他们读不出可能就是你们画得不够茂盛哦。

  生再读。齐读。

  此时,黑板上学生已经完成。池塘周围长满了草。

  师:读得好,画得也好。那“山衔落日浸寒漪”能不能画出来呀?

  生:行!(生画。最后将一轮红日画在两山交界出,露出半个脑袋。

  师:你为什么这么画?

  生:因为这是落日,它渐渐西沉。

  师指着板画:看看这时的青山和太阳像什么?

  生:太阳像被青山含在嘴里。

  师:“含”应该是看不出的。想想换个词。

  生:叼在嘴里。

  生:衔在嘴里。

  师:对“衔”就是用嘴叼。瞧,落日渐渐西沉,在山后露出半个脑袋,就像被青山叼在嘴里的什么?

  生:一块肉。

  师:不美。

  生:像一颗红宝石。

  师:好!

  师:“山衔落日”画得不错,但“浸寒漪”可有点难度,怎么画?

  生:在池水中画落日的倒影。

  师:池水怎样?

  生:池水要泛起细小的波纹。

  师:那倒影应该怎样?

  生:不是完整的影子。

  师:是不是这样。(因为有一定难度所以师板画)

  生:哇,是这样的。

  师:水中红日的倒影像什么?

  生:像红玉。

  师:好,不过现在这块“红玉”被波纹打碎了。

  生:像红纱巾。

  师:真美!给人感觉柔柔的。

  【在笛声中悟】

  牧童晚归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牧童横坐在牛背上。

  师:为什么要横坐着呢?

  生:可以欣赏风景。

  生:他在吹笛子。

  师:哦,你还听到了什么?

  生:听到了笛声。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听。(师请一个竖笛组的同学拿出笛子,教室里清脆的笛声响起。学生发出惊叹。)

  师:好听吗?可惜今天该同学没带笛谱,只能随意的吹上一段,不成调。诗中也有个词是不成调。

  生:无腔。

  师:从无腔的笛声中,你体会到牧童此时的心情了吗?

  生:他很高兴。

  生:很悠闲。

  生:很自由自在,信口吹来。

  师:对,成不成调已经不重要,牧童借着笛声表达自己愉快自在的心情。是吧?

  生点头。

  师:这仅仅是牧童的心情吗?

  生思索:还是诗人雷震的心情。

  生:还是我们每一同学的心情。

  师:说得好,真正读进诗里了。我们一起把这种情读出来。

  生齐读全诗。(师拿起竹笛为生配乐。)

  学生读完了,袅袅笛音缓缓结束,诗情在笛音中流淌。

  【教后思】

  古诗的学习往往会陷入“简单的告诉”之中。教师依仗的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进行教学,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形形色色的诸如课课通等资料了解字词诗句的含义。古诗教学就在师生搬运标准答案的过程中进行。标准答案要不要?对于字词的准确理解肯定是要的,但决不该是简单的告诉。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进诗中,到诗中去寻去解去感去悟。

  古诗含有丰富的意象,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古诗又是极具音韵节奏的美感,是一曲意蕴悠远的古曲。教学中以画配诗,画解意,以乐配诗,乐促情。营造浓浓的诗境,让学生入情入境领略诗之形、诗之蕴、诗之情。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 篇11

  之三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四、加强感知,看图片或录像

  附:板书设计

  3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 篇12

  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伴教锦囊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阅读在线

  描写秋景诗两首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 篇13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读通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诗文。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基本弄清诗歌的意思。

  3.指导学生看书上附的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二.想像意境,体会感悟。

  1.在学生初步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句来想像诗中的意境。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与诗中哪些句子相映照,想像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通过吟诵加以感悟。

  3.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在学生体会感悟的基础上一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三.作业

  1.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2.让学生体会、想像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 篇14

  佚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经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e评价e再读。

  (教师点拨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知与行的关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 篇15

  【教学目的】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 自由读 指名读。

  三、 精读理解

  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

  ⑴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⑵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一、二行的学习情况:

  ⑴“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

  ⑵(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出示: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

  ⑶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 。(句意让学生说。)

  ⑷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⑸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⑹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4、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⑴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⑵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5、自由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朗读指导,并背诵:

  ⑴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这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好好学习的。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⑶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比较,明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业

  1、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写写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怎样用一段话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试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诗,不要怕,试试看。

  六、板书设计

  (怎样)倍

  九月九日 忆 山东兄弟

  思

  (为什么)独、异 登高(干什么)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 篇16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设计理念:树立问题的探究观,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和启发学生善于以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爱动是他们的天性,老师要允许学生动一动、说一说、想一想。学生才会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会知识,也会从实践中得到创新。)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⑴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⑵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⑴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

  ⑵全班交流。

  5、品读悟意境:

  ⑴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⑵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三、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⑴生卒年代;

  ⑵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⑶著名作品;

  ⑷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六、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

  《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⑴生卒年代;

  ⑵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⑶著名作品;

  ⑷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六、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 篇17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二)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初步感受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和默写课文(课后要求两首古诗任选一首默写,可在第二课时再让学生作选择。)

  五年级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不再生疏。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释字义,合理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应该做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就是通过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幻灯、挂图、录音机、

  课件等)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习,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教学程序

  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这一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下面,我就侧重地作个解说。

  1、诗人解题意。

  我首先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导入,(幻灯出示诗句和插图)。学生一定非常熟悉,这首诗同是李白所著,又是从“望”字着眼,这样让学生结合回忆导入新的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当中,既可复习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课作平稳的铺垫。接着(板书课题),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李白诗人的了解,对课题的解释也自然明了。

  2、抓字眼明诗意。

  ①小组合作通读全文,感知古诗。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幻灯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讨论。

  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断、开、回、出等)讨论、品味,领悟诗意,这是本模式中关键的一步。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只有体会词义的丰富性,才能创设想象的氛围。

  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这一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想意境悟诗情。

  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把自己的想到的画面试着画出来。(学生乘兴作画,再现诗境,加深理解,落实了重点)

  ②请学生(组内推荐代表)结合自己画的画面,叙述美景。我尊重他们的不同的阅读感受,把大概的诗意叙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据他们的叙述,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让他们也评一评)

  ③运用多媒体课件,边播放长江壮丽景色,边出示划好节奏线的整首古诗,听朗诵示范,以此创设他们想象的氛围,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信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最后配乐诵读,学生置身于诗的美境,体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诵。

  4、迁移运用。

  最后,我用幻灯出示古诗《早发白帝城》、《登鹤雀楼》、《山行》等等,让学生按上述方法配上音乐呤诵,读中悟,悟中读,以悟促读,举一反三,扩宽视野,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想像着画面,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达到与本文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突破了难点。教育学生抓紧时间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

  四、板书设计

  一首优美的诗是一幅美丽的画,为了让学生根据课文产生画画的兴趣做个榜样,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设计以下板书:

  3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优选17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教师教学效果的个人评价2024初中英语公开课教学反思高中体育教学反思随笔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反思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