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蝙蝠和雷达》(优选12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蝙蝠和雷达》 篇1 科:语文 授课年级:四年设计人:吴 章节名称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蝙蝠和雷达》(优选12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蝙蝠和雷达》(优选12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蝙蝠和雷达》 篇1
科:语文 授课年级:四年设计人:吴
章节名称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蝙蝠和雷达》
计划学时
2
学习内容分析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课后的“资料袋”简要介绍了近代新兴的学科──仿生学。
学习者分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学习归纳段意;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难点: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以图为媒
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5
结合多媒体和学生的实际经验引入学习内容。
朗读课文
读通读顺
① 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
② 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③ 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读准字音,难读句子多读几遍。
指名开火车读生字
8
学生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不懂的词语初步自学理解。
默读课文
归纳大意
课文主要讲什么?
②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0
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相互的争论来加深印象。
填表助学
自主阅读
(1)从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2)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二次
第三次
(3)相互交流先在小组。
(4)读读课文,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小结:a.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
b.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阅读探究这些问题。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与表格的情况。
同桌互相看图表,再指名上台介绍。
6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引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教师可以提出或师生共同提出一些阅读建议,让学生自主选择,独立阅读,再组织合作探究与交流。
范写生字
练写字词
教师示范难写的生字,如“避、揭”等,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学生书写
7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1 听写本课生词。
2 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7
简洁的语言引入新课。
合作阅读
突破重难点
①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②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③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请用图示求表示蝙蝠幅探路和雷达探测。
b.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骗幅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15
课文重难点的突破选用多种学习方法,教师大胆放手并善于组织与调控。使学生在有序的教学环境中接受知识。
总结全文
(1)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2)阅读文后“资料袋”。
(3)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
有兴趣的话,结合综合性学习,设计小发明并动手实验。
8
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
耳朵 雷达
蝙蝠飞机
嘴 无线电
教后反思
见博客“回复”部分。
<!-- -->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蝙蝠和雷达》 篇2
授课教师:吴国珍
时间:2009年3月17日上午(第二节):9:25——10:05
地点:福州乌山小学四年级四班
听课教师: 翁朝晖、王旭峰、孔美琴、袁丽斌、黄玉凤、陈淑贞、陈碧华
(课前热身:《谈天说地》环节,学生根据课外搜集的新闻等进行课堂交流,本课因为和课题相关的缘故,三个学生所展示的题目多为仿生学类的课外知识。)
一、词语导入,检查预习。 9:27
板书课题:蝙蝠与雷达,学生齐读
展示生字词,学生拼读
荧光屏 揭开 苍蝇 敏锐 避开
飞蛾 蚊子 捕捉 蝙蝠 铃铛 障碍物
师:荧字是后鼻音,要读清晰;障字是后鼻音,再读一遍。
生按照老师要求再次齐读。 9:29
师:要掌握词语,会读好还是不够的,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谁愿意上台来写一写?
生321、232上台书写。
师:书写时要注意坐姿,听写的过程中注意笔画笔顺。
词语:敏锐、障碍、铃铛、苍蝇、捕捉、避开
学生书写后,全班齐读所听写的词语。
师:黑板上两个同学的书写让你满意吗?
321:障字的左耳刀写得太大了。
师:同学们在写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坐姿,注意笔画笔顺,尽力把每一个部首写清楚。 9.32
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这些生字词在书中的位置,请同学们快速查找。
师生交流以上词语所在位置。 9:35
二、交流资料,切入课题
师:课前教师布置了同学们查找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现在来交流。(师出示蝙蝠与雷达的图片)
321:我知道有关蝙蝠的寓言
师:今天先不来研究寓言故事,请坐。
121:我知道吸血蝙蝠。
352: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
361:蝙蝠是一种夜行动物。
师:你为什么说他是一种夜行动物?
361:因为他夜间飞行。
师:综上所述,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你们对雷达又了解多少?
342:雷达是一种神奇的电子机器。
161:雷达可以根据电磁波往返的时间测得阻波物体的距离。
171:雷达装在飞机上,可以测得前方是否有障碍物。 9:39
师:课文的题目是《蝙蝠与雷达》,可见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翻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蝙蝠与雷达是什么关系?2、人们在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3、人们是怎样从蝙蝠和雷达身上得到启示的?
为了让学生明确问题,老师又重复了一遍问题。
学生快速阅读。 9:44
三、研读文本,探究关系
师: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个机器,到底他们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372: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
师:对于这个回答大家满意吗?
生:满意。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蝙蝠有什么本领?
251:蝙蝠边飞边发出超声波,在夜里找到蚊子。
师:哪一个自然段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
322:读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的段落(第三自然段)
师:人们怎样在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421: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师:这是一份表格请同学们快速完成,完成表格前把第四、五自然段好好读读,边读边完成。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不要把原文抄写下来。 9:47
学生阅读段落,完成表格。教师收集了五张有代表性的表格。
实验顺序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学生完成后师带读第四、五自然段。 9:55
师:文中有个词语“横七竖八”是什么意思?
271:密密麻麻
师:是否和密密麻麻是一个意思?老师的脸上有密密麻麻的点,能说成老师脸上有横七竖八的点吗?
131:横的有,竖的也有,斜的也有。
师:对,文中形容没有规则,很乱的意思。
师:三次实验都在这个布满了横七竖八的绳子的房间中进行,第一次实验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投影学生完成的表格,其中学生填写为捂住眼睛。
师:可以填写为捂住眼睛吗?如何修改。
441:蒙住眼睛,捂住嘴巴。
师呈示第二次实验内容
学生填写了多种实验结果:像没头苍蝇乱撞、铃铛直响等。
师:这些答案都是可以的,只要扣住了文章本来的意思。、
呈现第三次实验结果后,师:三次实验,课文使用了“蒙、捂、封”三个不同的动词,用得很准确,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了要注意用词准确。
师分析三次实验结论:第一次实验结论是?
422:蝙蝠不用眼睛探路。
师:第二次实验的结论是?
师:第三次实验的结论是?
162:蝙蝠在探路时用到了嘴巴。
师出示自己的答案,逐一讲解
师:从蝙蝠第二次、第三次的探路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蝙蝠靠嘴和耳朵探路。
师:课文中第六自然段中用了一个重要的词讲了这个关系。
生:配合。
师:可见这个词很重要,如果没有配合,说明蝙蝠探路只要嘴巴或只要耳朵,这和蝙蝠探路需要嘴巴和耳朵两种器官是不同的。
生给“配合”打上着重号。
师:蝙蝠的嘴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的?下一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 10:06
作业
1、根据第七自然段和课文插图,画出能够说明蝙蝠是如何探路的简笔画。
2、雷达是如何根据蝙蝠飞行的原理,安装在飞机上的。
3、把资料袋读三遍,完成课后思考练习内容。 10:08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蝙蝠和雷达》 篇3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说明文。这篇科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靠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从教材的内容看,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弄清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得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及经过。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减缓学生掌握本文科学知识的坡度,我运用自读自悟,探究合作,图文再现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话可说,从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如下:
一、复习导入这一环节把学生的视线聚集于特定的第一课时课文内容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回忆。在开始时,我故意叫3名学习困难生来回答,再叫学习好的概括的说这样既能把差学生单一的,一知半解的问题,让好学生概括出来,这样逐层深入既能使差生找到差距迎头赶上,不仅起到了检测作用,而且使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都有了提高.
二.、出示自主阅读提纲
1、根据提纲(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当提问了2个同学,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我试着提示:看看哪句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飞机或雷达,这样的引导方法,学生轻而易举就能找准确。接着让生自读自悟。
2、自主阅读提纲(2)比较容易解决,学生自读后就能一清二楚,只是学生汇报时不能说具体完整,把话语组织好,说完整是这个环节的重点。我采用了自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合作,探究,讨论完成自学提纲(2)。
3、解决自主阅读(3)时,我采用自读自悟的教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直白的示意图,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
4、解决自主阅读提纲(4)时,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自读,然后自己仿照刚才蝙蝠的示意图画出雷达的示意图。再读7、8段感悟交流。教师要起好引路作用。
三、整体感悟
将刚才所学的一些零敲碎打的知识整体化,紧扣文章题目,让学生填蝙蝠和雷达的联系内容对照表,这样是使学生刚才所学的东西系统化,整体化,其实这个环节就是帮学生梳理知识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
既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展示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细致的把握了,自然而然的就步入了拓展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用“之所以…是因为…”把蝙蝠和飞机说成一句精练的话。把“不是…而是…”插入6段考考学生会不会穿插训练。用精练的一两句话概括8段,这些拓展环节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考察了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再一个拓展就是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学生知识通过教辅资料说出,即使学了学生也不能够正确的表述,只好教师帮助内化增长知识。学生了解了是什么文体后,必须让学生让学生知道这一文体的特点,所以这一步的拓展也是很必要的。
五、质疑
质疑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学生没有教师也就不必无中生有了。
六、课堂创造性练习
此环节以蝙蝠自述的口吻,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原文内容填空加深课文的掌握。因为语文教学堂堂离不开训练提升。
七、小结
总之,抓住重点运用现代化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形成听说读写的某一方面的的技能,才能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蝙蝠和雷达》 篇4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科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收获。
结合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2、自主填表法弄清三次试验的结论,合作交流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3、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根据以上的依据,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出示谜语: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
谜底是:蝙蝠。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打开语文书p43,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只正在夜里飞翔的蝙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学任务: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点,为达到要求,我先采用“独立思考、同桌讨论”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实验的方法、结果及结论(表格形式出现)。接着让学生分别说说实验的经过。这样就使学生在多读、多说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了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二步: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了观察演示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教学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然后让学生边听读边看有关蝙蝠飞行的幻灯片演示并思考问题,并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弄清秘密。由于幻灯片这一辅助手段的运用,使抽象的科学原理生动形象化、显现化,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这正体现了大纲提出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第三步:指导学生明白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弄清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蝙蝠探路的秘密弄清雷达的探路原理。在明白了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之后,让学生根据示意图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根据对话提示进行对话,使学生清楚地明白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且贯彻了大纲要求的“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四、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课标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因此,学完课文后提问:“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设备?”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把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激发学生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读物和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五、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这样结束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六、说板书
用简易表格明确地表示出: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个板书设计直观、简洁反映了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体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板书,便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蝙蝠和雷达》 篇5
一、看图揭题
1.(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4.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这些问题老师都明白,那么是老师告诉你们呢?还是——
(自己读书自己解决。)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了不起、本领大、飞行灵巧……)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
3.指导朗读。
①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
过渡:是呀,蝙蝠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也来当回科学家,做一做试验。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快速阅读4、5两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分组试验。
第一组:负责试验场地的布置莫
第二组:负责第一次试验
第三组:负责第二次试验
第四组:负责第三次试验
各组都要填写好试验报告
附试验报告:
试验次数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证明
1 蒙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不靠眼睛
2 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靠耳朵
3 封嘴巴
铃铛响个不停
靠嘴巴
(楷体字由学生填)
3.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4.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5.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小结:对!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6.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产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疑问。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2.读懂了吗?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指名贴卡片。
4.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5.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6.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七自然段
1.自读第七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指名进行比较。
②师生评议、补充。
③各自进行比较。
七、编演童话故事
1.创设情境。
一天晚上,蝙蝠飞出来找吃的,突然它,发现了一架飞机在空中飞翔,非常奇怪,仔细观察原来是雷达帮助飞机夜间飞行。他是如何帮助飞机安全飞行的呢?蝙蝠决定去拜访雷达。见面时,他们俩会说些什么呢?(讨论准备)
2.学生表演。
八、总结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飞机——鸟,潜水艇——鱼,降落伞——松鼠尾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蝙蝠和雷达》 篇6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品味精炼准确的语言,把握课文每自然段内容与要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夜间飞行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探索的兴趣。预习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标记在课本上)2、认真默读第4、5自然段,填写下表。 试验次数
做 法 结 果 结 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默读第7.8自然段) 雷达的天线相当于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相当于蝙蝠的( )5..科学家从蝙蝠在夜间飞行中得到启示发明了▁▁▁,让飞机也可以在夜间飞行, 我将来要当一名▁▁,发明▁▁▁。 6.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如:(飞机——鸟,潜水艇——鱼,降落伞——松鼠尾巴……),这是一门新的科学—仿生学,请同学们阅读资料袋,交流收集到的仿生学的资料 课堂流程:1.导入课堂 2. 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吗?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解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安全的问题。 3.由质疑转入课文探究:科学家能竟然可以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你想不想像科学家们这么棒?要像科学家这么棒,就必须先学会思考,提出疑问,发现问题。那么就从这段课文的主要内容中,你思考到些什么,发现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疑问呢?(学生自由提出疑问)哇,同学们很会思考,很厉害,一下子提了这么多问题。老师总结概括了一下,主要就有这几个方面: a、蝙蝠夜间是怎样飞行的,它到底有怎样的特殊本领呢? b、蝙蝠夜间飞行的密码是什么?科学家们做了哪些实验发现的? c、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d、蝙蝠和雷达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好,下面我们就也来充当一回科学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研究解决它们。蝙蝠真是太厉害了,什么都挡不住它。到底是它有着孙悟空一样的金光火眼吗?还是它像二郎神一样有着第三只眼睛啊?还是它隐藏着别的秘密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样解密的? 首先我们看哪一段是写蝙蝠夜间飞行的?(第三段:灵巧<从哪知道的>小组合作读出来 )接下来我们再解密科学家的三次试验(学生说,我板书) 试验次序
准备工作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 系着许多铃铛。 把眼睛蒙上, 飞几个小时 铃铛一个没响; 绳子一根没碰。 蝙蝠在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耳朵塞上 无头苍蝇乱撞 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嘴巴封住 蝙蝠在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总结明确:少了“配合”二字,表达就欠缺准确。“配合”说明对蝙蝠飞行来说,嘴和耳朵两者缺一不可,一起工作,共同作用的;少了“配合”就没有这样的效果。a.现在,我们就明白了,蝙蝠不是有金光火眼,也不是有三只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到底它们是怎样配合的啊?下面我们来齐读第7自然段,大家就明白了。现在知道了吧,到底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哪位同学来说说提问,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蝙蝠(嘴,眼睛)————超声波 障碍物
b. 哦,原来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就是用嘴和耳朵配合,通过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来飞行的。为了解开这个秘密,科学家容易不容易啊?(不容易)科学家揭开这个秘密真的不容易,费了很多功夫。文段的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这一点的?(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从哪些词语,我们最能体会到科学家的艰辛?(“反复”,说明科学家重复了很多次,走了很多弯路,试过很多次失败,但锲而不舍才发现的;“终于”同样说明科学家试验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才取得成功的。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用语言来把科学家的艰辛读出来啊。(科学家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做了无数的试验,才发现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并模仿它,发明了雷达,应用在飞机的夜间飞行上。)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它和蝙蝠有什么联系。1、齐读第8自然段;2、小组合作,按照老师画的蝙蝠飞行原理图,雷达的工作原理图,并口头说出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 (天线,荧光屏)——————-无线电 波障碍物 c. 对比两个示意图,得出蝙蝠和雷达的联系。我们来对比一下两个示意图,看看你能不能得出蝙蝠和雷达的联系。我们一起来说: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4..总结:到此,蝙蝠的秘密、雷达的秘密,我们都解开,当然它也引发了我们对科学、对自然的很多思考,甚至还有一些疑难问题都还没有想清楚。那同学们回家就自行搜集一下资料,找个时间我们再来做课外的、更深入的探讨,好吧?下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蝙蝠和雷达》 篇7
11 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5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3.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里是怎样飞行的,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示课题
1.(出示蝙蝠图片)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你们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3.教师小结: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捕捉课题中的有效信息,诱发他们自主探究文本的欲望,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期待,从而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感知全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2.你遇到难读的句子了吗?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读给同学听一听。
4.出示生字词: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三、默读,归纳大意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有的是抓住课文要点或引用能概括大意的原话。
四、细读感悟, 深入探究
1.读一、二自然段。
说说你有什么问题?
飞机夜晚为什么能安全航行?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怎样得到的?飞机飞行与蝙蝠之间有什么关系?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继续细读课文。
2.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画下来(无论、从来、即使、也),想想这些词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3.默读四、五自然段,小组讨论交流,填写表格。
(1)学生读书、讨论、填写表格。
(2)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3)理解“配合”的意思。从“反复试验”中体会到什么?
(科学家实验的过程其实也是参与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把探究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读,分工合作,集体讨论,进行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小结: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些问题。
五、练写字词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七、板书设计
11 蝙蝠和雷达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证明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回顾课文大意。
2.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1.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可以表演,可以解说,可以画图演示。
3.小组讨论,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学生填空,明确飞机安全飞行与蝙蝠之间的关系。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以上是留给学生自学的空白点。蝙蝠飞行的秘密与飞机安全飞行之间的关系由学生来自读理解、汇报,共同订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读讨论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三、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1.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想一想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出来的。
2.阅读文后“资料袋”,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3.找一种仿生学的成果,研究一下它是怎样发明出来的,说出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四、布置作业
1.填空: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用它来( )。
我知道( )的发明,用它来( ),是从( )得到启示的。
我觉得还能从( )得到启示,来发明( ),用它来( )。
2.大自然是个无穷的宝库,你有没有从周围的动物或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呢?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吧。
3、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11 蝙蝠和雷达
嘴 天线
蝙蝠 超声波 障碍物 无线电波 雷达
耳 荧光屏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蝙蝠和雷达》 篇8
教学要求: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
2、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飞机夜晚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蝙蝠是什么?你见过吗?你见过雷达吗?简介蝙蝠、雷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按要求读课文。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三、四、五、六)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2、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3、这三次试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5、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的?(二、七)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果把课文分成三段,应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第二课时
一、练习朗读全文。
二、联系全文,说说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先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再引导学生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一说。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三、练习造句。
1、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4题。
2、读读句子。
3、口头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书面造句。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3遍。
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 课后小记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蝙蝠和雷达》 篇9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的文章,课文用“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个设问句开头,引出一百年前科学家所作的试验,从而揭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我通过如下“三步”进行教学。
一、填表
课文的四、五小节介绍了科学家做的试验,是文章的难点部分,我设计了下边的表格,要求学生填写:
试验次数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通过填表,学生们理解了蝙蝠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突破文章的难点。
二、对比
课文的第六自然段作者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揭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这些语句,再读一读,比一比。当堂黑板演示:
蝙蝠:嘴→发出超声波→障碍物→耳朵→改变方向
雷达:天线→无线电波→障碍物→荧光屏→安全飞行
通过比较,学生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拓展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
这一环节将学生由课堂引申到课外,从语文课本引申到社会生活中众多的信息媒体,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这节课上,学生积极性很高,教学任务很快就完成了。由此我体会到老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为学生设计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践行思想磨练个性──《蝙蝠和雷达》教后反思
福建省南平市塔前中心小学陈丽珍
“公开课”常常被教师认为是“作秀课”,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公开课”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公开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伴随着我们年轻教师成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践行思想的大舞台,也是磨练个性的绝佳途径。
开学初,我在校“开放日”活动时执教《蝙蝠和雷达》一课。看到那么多家长和教师,也许是太紧张,也许是太兴奋。开始板书就出了差错。我把“蝙蝠和雷达”写成了“蝙蝠与雷达”,这是一个科学性错误,是坚决不容许的。刚写好就被孩子们提出来了,课还没有开始,就卡壳了。我还真的有点不知所措,课堂沉默了几秒钟,不知道哪里来的机敏和智慧,我很快地冷静下来,在“与”下面写了“和”,让孩子们读一读题目,想一想“和”与“与”有什么区别。大概是请了有三个同学读题目,有一个孩子说,我觉得用“和”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近,而用“与”显得他们没有什么关系。我惊叹于孩子的发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个尴尬的场面很快过去了,并成了一个很好的导入。我接下去质疑:那么蝙蝠和雷达这两个风马牛不相接的事物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就这样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败笔”却成了课堂的“彩笔”。
课后,听课老师在评课时问我是不是有意这样设计的,更多的老师是为这样设计赞不绝口。不仅有效地训练了语言基础知识,让孩子深刻地体会到“和”与 “与”的区别,还很好地导入到课文内容,激发起学生的读书欲、思考欲。我却没有点明个中原由,暗自庆幸,没有因此而“出丑”,也为自己当时的机敏而窃喜。
这次公开课就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不仅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敏锐的机智和严谨的作风。课堂是不断变化与生成的,在突如其来的变化当中,教师要以自己丰富的学识,机敏的智慧去一一解决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也只有有思想的老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思想是贯穿教学过程的灵魂。课堂是实践思想的载体,公开课是践行思想的最好舞台。
无论是成功,亦或是失败。公开课都会给我们以启示,修正我们教学方法,深刻我们的教学理念,教正我们的教学行为,让我们在公开课中不断地成长起来,渐渐地成熟起来,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蝙蝠和雷达》 篇10
上一周,杨主任亲临我们四年级语文备课组听课、评课、指导,使我们收益匪浅。我准备了《蝙蝠和雷达》一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现就教学情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上课伊始,通过蝙蝠夜间飞行的视频,让学生发现蝙蝠飞行本领高超,于是,人们怀疑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设下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以小组为单位自学4~5节课文,亲自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印好的小练习纸条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是离不开嘴和耳朵的。当时吴恺同学提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我接着出示了课件,上面有这样两个句子:
1、蝙蝠是用嘴和耳朵探路。
2、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让学生思考到底谁说得对?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意见出现分歧,开始争论,自发的形成一种研讨学习的氛围。最后的出结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并且能够简要地说出原因。
我趁热打铁,接着小结:丢掉“配合”是不科学的,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分别塞住蝙蝠的耳朵和封住蝙蝠的嘴巴,它都无法正常飞行。那么也就是说:单独将蝙蝠的嘴和耳朵露在外面,蝙蝠就失去了探路的本领,从而说明蝙蝠探路时嘴和耳朵这两样器官在其飞行时必须同时使用,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一定要说: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二、线条板书清晰呈现学习脉络
接下去就要研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
板书如下:
这部分板书的出现,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用箭头、图示形象而逼真地标明蝙蝠怎样探路夜飞,使学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发出超声,耳朵能接收超声的这种特殊本领,从而进一步明确“配合”的重要。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进行补充,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蝙蝠不仅仅知道了前面有障碍物,而且能够清除的知道其大小、位置及性质。然后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捕捉飞蛾的?学生看着这部分板书,能够清除的说出蝙蝠捉虫的过程,加深印象,从而起到了帮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然后,放手让学生熟悉运用上面所学到的知识规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也能夜间飞行,我着重指导学生理解的部分是:雷达工作的原理。并且总结归纳板书如下:
这一部分内容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以往我们会让学生按图示的内容,口述出飞机靠雷达夜航的过程。但是,今天我设计了一次情境对话:说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发现了夜航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地说:我以为只有我可以在夜里才有这么高的飞行本领,它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怎么也可以在夜间这样自由的飞翔呢?蝙蝠心理很疑惑,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决定拜访雷达,你想一想蝙蝠会问雷达一些什么问题?雷达会怎么回答?这样的对话练习,既考查了学生对于难点地掌握情况,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改变了过去阅读教学只是枯燥的口述雷达工作原理的形式。
三、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仅仅发明了雷达,还发明了声纳和扫雷仪。你能够试着说一说声纳和扫雷仪的工作原理吗?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基本上能够把它们工作原理说出来,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四、回顾与反思
正像杨主任说的那样:如果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第一部分板书,用相似的有关文字和线条表明飞机夜飞的道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部分板书。(略)整个板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这样,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凝成了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就更好了。结合王晓梅老师和杨华瑞老师的意见,我觉得同志们说得很对,个别问题的设计模糊,而且课堂上还要注意师生的情绪的交流。
看来,课堂教学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永远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永远充满着挑战!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蝙蝠和雷达》 篇11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
2.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懂得蝙蝠飞行的原理。
3.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设疑。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
出示课题:34蝙蝠和雷达
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1)雷达是什么?大家在预习时都查了资料,谁愿意介绍一下?
(2)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初步感知,整体阅读。
1.读课文,边读边想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悟:雷达是根据蝙蝠的探路方法发明的。
三、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既然雷达是从蝙蝠的探路方法得到启示的,那么两者有什么共同点?
1.让我们先来看看蝙蝠的探路方法
教师引读:
蝙蝠,能够在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它飞行起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谈谈你对蝙蝠飞行技巧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出示:
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比较一下这两句句子,说说哪一句更好?
同桌讨论指名交流
(1)蝙蝠到底是靠什么在夜间飞行的呢?
读读课文,找到有关句子,请用直线划出。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的。”
(2)科学家们依靠几次试验得到证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小组学习
比较三次试验的方法完成表格:
试验的条件()
第一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第二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第三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试验得出()
(3)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呢?读读课文,说一说。(配合图片,进行理解)
2.让我们来看看雷达是如何工作,给飞机导航的。
读读课文,再来谈一谈。
3.你能谈谈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它们的共同点是:遇到障碍物会将无线电波反射回来。
四、归纳总结,课外拓展,收集信息。
1.人们正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了启发,发明了飞机的导航系统。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从而产生的发明。
比如:看到鱼能在水中自由沉浮,发明了潜艇。这些,被叫做仿生学。
2.请你查找有关资料,看看人们还有哪些发明和动物有关,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蝙蝠和雷达》 篇12
一、 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等思维品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本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编写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课科普文章的兴趣,扩宽视野。
二、说学情:本班原有44个学生,刚转学一个现在有43个学生,本班学生两级分化,大部分同学基础比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喜欢发言。但是有部分同学反应灵活想象力丰富。
三、说本课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以读代讲、填表、画图、小组交流等方法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和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本课的重难点:重点是了解科学家试验的过程,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难点是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原来是一架飞机在夜航。(大屏幕出现情境,画外配音)同学们,在漆黑的夜晚,飞机为什么能安全飞行呢?出示课件蝙蝠的图片问这是什么?了解它哪些知识?再出示雷达图片也问同样的问题。主要培养他们课前主动收集资料的习惯。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揭示课题:蝙蝠与雷达(齐读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目的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他们善于提问题的能力。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课文中试着找找答案,带上铅笔画画写写,培养学生自己去决绝问题的能力。整体感知课文,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读完以后能说多少说多少,尊重他们的独特见解,让中下一点的同学说,。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中上点的学生说。
3、精读,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1)、抓住重点句教学,找出课文中蝙蝠与雷达有关系的一句话(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让学生读并提问题。过度:是啊科学也是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但实验一做就不可能一定会成功,找出科学家辛苦工作的一句话。让学生自己读读,指名同学起来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认真体会“反复”、“终于”说明所有的发明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对话转化为内心的体会。过度:你们仔细观察过蝙蝠夜间飞行吗?科学家经过认真长期的观察发现蝙蝠在夜间是怎样飞行的?让学生找到相关的语句并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仿照课文用“即使……也……”说说话,进行语言训练。读了以后又会产生哪些问题呢?(蝙蝠夜间飞行靠的的是什么呢?)让学生学提问题并能自己去探究。
(2)、放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探究蝙蝠夜间飞行是靠什么的,并出示课件让学生共同完成。自主探究与合作相结合。得出结论是蝙蝠夜间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的配合。又让学生提出新问题,(蝙蝠是怎样靠嘴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再根据问题自己去探究,弄懂以后和同桌交流交流,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紧扣文本让学生说说他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学生说教师板书,教师出示课件让同学当“小小解说员”上台来解说。这是课文的重点,用小组合作、填表、表演来突破。从蝙蝠身上有什么启示呢?(发明了雷达把它装在飞机上)
(3)、朗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学着教师的课件在课文的图中画画,并让同学结合自己的画上来解说,教师板书。教师再出示课件又让同学上台解说,齐读第八自然段。再让学生观察板书发现什么,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再出示课件填写蝙蝠和雷达之间相同的部分。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即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朗读、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的方式来突破。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交流想法。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实践所得,也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创新”,保护他们的自尊和“创新精神”。
五、小结:我们要向科学家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将来为人类造福。
六、扩展练习: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课后阅读有关发明创造的书籍,把收集到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帖在教室后边的墙上作为墙报一起分享。
七、板书:
简单明了的写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蝙蝠和雷达》(优选12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教师教学效果的个人评价,2024初中英语公开课教学反思,高中体育教学反思随笔,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反思,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