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作者:吴承洲2024-06-22 08:08:01

导读: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1) 今天,晚饭后我在家观看了20__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十大人物有出自各个行业、各个工作岗位,有两弹元勋朱光亚;有山区支教十余年,朱敏才、孙丽娜夫妇...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精选10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1)

  今天,晚饭后我在家观看了20__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十大人物有出自各个行业、各个工作岗位,有两弹元勋朱光亚;有山区支教十余年,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有好心人张纪清爷爷;还有陪孩子同桌陪读16载的陶艳波母亲。

  而在我印象中记得最深刻的是朱敏才和孙丽娜两夫妇,他们是一对年近60的夫妻,朱敏才曾是国家的外交官,杨丽娜是一位小学教师。本应是安养晚年的时候两位老人却选择了远赴偏远的贵州进行支教生活。他们俩放弃了美好的城市生活,选择了艰苦的乡村生活,艰苦的条件都没能阻挠两位老人的心;他们坚持了十年,帮助了许多孩子。但是,在这个时候,朱敏才老师因劳累过度而倒下了——他得了脑出血,倒在了教学的路上。幸运的是,在妻子和学生们的期待下,朱老师战胜了死神,可他清醒后,却还惦记着上课。十年的支教生活,是两位老人十年生活的全部。

  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啊!感动中国给予:为霞尚满天。是啊,他们宁愿为了乡村里的小孩子能学习,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他们宁愿住在丑陋的房屋,也不愿住豪华的房子……他们是为了什么?他们是为了让更多山区孩子走出大山,取得好成就!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2)

  我曾经在网上看过一则让人想哭的新闻。

  一位流浪汉,他手里捧着一个搪瓷碗在乞讨。他面容憔悴,身体瘦削。头发乱糟糟的,像一大团灌木丛,他在秋天只穿了一件背心。在街上行人们都在匆忙赶路没人理他。横在人行道上的摩托车主人因为流浪汉挡住了路便对他破口大骂。有的人说骂得好,看起来就是装的。有的人觉得他可怜但没人上前帮他。几个妇女抱着小孩看都不看带着冷漠的表情就走了,这是最可怕的。过了十几分钟摩托车主人骂累了又骑上车走了,人们见事情闹完了就散了。在这十几分钟里没一个人敢出来帮流浪汉。

  中午了,流浪汉已经不记得上次吃饭是在什么时候了。他来到一个小餐厅前,向那个老板讨点饭,流浪汉用沙哑的声音说道:“好心人……求你给我点饭吃吧。”流浪汉其实心里不抱任何希望,因为他之前去乞讨不是被打就是被骂。半晌后流浪汉以为老板不想理他,正要走时,老板说:“等等。”流浪汉转过身看到老板手里拿着两盒饭菜和一瓶水,说:“吃吧。”流浪汉非常感激他又不知道说什么。他只好感激地望了老板许久,然后将饭菜一扫而光。

  从那以后,流浪汉天天在老板门前守着,像一个守卫一样。老板听说有谣言说流浪汉是来蹭饭的,起初他不以为然,但过了几天老板也不耐烦了。他一见到流浪汉就拿起扫把打流浪汉,驱赶他。可每天晚上他仍旧溜回来睡在老板门前。

  有天流浪汉不见了,老板觉得很奇怪,他看了监控后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原来流浪汉为保护老板店子被杀害了。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3)

  1945年11月,一位年轻的男子走下轮船,第一次踏上了异国的土地,他就是公费前往美国留学的杨振宁。天才在学习方面总是快人一步,在导师泰勒的认同下,1948年杨振宁便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

  第二年在博士后研究工作中,杨振宁与另一位名叫李政道的天才相遇,开始了他们的共同学习、研究的道路。直到1957年,在一片掌声与赞美声中,李政道和杨振宁共同走向领奖台,领取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此时杨振宁已经是名满美国的教授级人物,在物理学领域名气斐然。7年后,他更是更改国籍,成为了一名美国公民。

  1971年,随着中美关系逐渐升温,已经离家数十年的杨振宁生起了思乡之情,在国务院的欢迎下,他成为了第一位回国的美籍学者。国家为了表达对科学家的看重,由周总理亲自接见,并说出了那句让他热泪盈眶的话:“欢迎回来!”

  而在寻访故友时,杨振宁最先想到的便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在即将返回美国时,他向邓老问出了在自己心中埋藏了多年的疑问:“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自己造出来的?有没有外国人的帮助?”

  邓老对这个问题也十分看重,他斩钉截铁地给出确定答案:“我们的原子弹基本没有外国人参与,是自己造出来的!”为了印证这个答案,他不惜写了一封长达上千字的长信进行论证。而这个答案让杨振宁对国家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给美国华侨同胞们带去了更多的信心。

  1973年7月,杨振宁第四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在这里他已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好友以及尊敬的周总理,最大的遗憾便是没有与毛泽东会面,而这次的到访,他终于有了和伟人见面的机会。

  7月17日,在周总理的陪同下,杨振宁见到了时代伟人毛泽东。此时的毛泽东已经80岁高龄,视线模糊,身体状况也并不好。但在与杨振宁交流的过程中,他的思路依旧十分清晰。刚见面毛泽东便打招呼道:“请代我向你岳父杜聿明问好。”

  简单寒暄后,毛泽东更是主动谈及科学领域的问题:“质子是不是也能分割?”这个问题让杨振宁对毛泽东的佩服更添三分,别说普通人,就连当时的科学家们也在讨论思考它的答案,始终没有定论。而对于这个科学界的难题,毛泽东巧妙运用哲学思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庄子》里有这样一句话‘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的就是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否则一万年以后你们这些科学家岂不是要失业了?”

  随后毛泽东和杨振宁又谈到了中美、中苏的关系,毛泽东幽默地说道:

  “美国有个叫艾尔索普的作家,他说感谢上帝划出一道太平洋,我们现在不用紧张中国。难怪克里姆林宫的人怕中国,因为苏联和中国少了一个太平洋。”

  这让杨振宁感受到了中美关系改善的趋势,他甚至已经萌生了回到祖国,为国家科学事业做贡献的想法。只不过当时时机尚不成熟,国家更需要的是加速中美关系进一步交流改善的助力,而杨振宁甘愿当这座架在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桥梁。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4)

  “这片水域情况我熟悉,你们去,我放心不下”

  “石大圩决口了!”

  7月22日,合肥市庐江县巢湖防洪大堤突然传来几声巨响,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冲开缺口,没过多久,5.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是一片汪洋,周边4个行政村被淹。

  入汛以来, 合肥市的降雨量是常年的3倍, 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各大水库超警戒水位,多条河流超保证水位,汛情十分严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接到庐江县防汛救灾指挥部的指令后,已在抗洪抢险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几个昼夜的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迅速集结队伍,携带好救生装备,驾驶4艘橡皮艇火速奔赴灾情最严重的同大镇连河村。

  在连河村,陈陆和战友们成功救出2名被困群众后,又得知村内还有1名残疾群众被困,急需救援!“不去解救,他很有可能就被洪水冲走”,陈陆顾不上休息,再次登艇出发。登艇、救人、再登艇、再救人……就这样,陈陆带着队员们一直来回忙碌,一刻也没有停下脚步。

  大队长方锐看到陈陆神情疲倦,上前劝他休息一会。陈陆却笑着说:“这片水域情况,我熟悉,我水性也好,你们去,我放心不下。”说完,他又一次转身登艇出发。

  不料决口处面积再次扩大,当他们的橡皮艇驶过连河村村委会附近时,急速的水流导致水位落差一下子从40公分猛涨到了3米多。

  “掉头、快掉头!稳住、快稳住!”千钧一发之际,陈陆连声吼道。话音刚落,他们乘坐的橡皮艇猛然侧翻,艇上5人全部卷入汹涌湍急的洪流中。

  被洪水打懵的消防员李俊杰,在落水后还隐约看到了陈陆的身影,当他用力浮出水面后,却只看到另一名战友常青,两人用尽全身力气,摸到了艇舷的尼龙绳并死死地抓住。可是,等李俊杰凭感觉下意识去抓陈陆时,就见一个激浪突然劈头而来,巨浪过后,再也没看到陈陆的身影。

  由于陈陆所在橡皮艇打了头阵,提前预警,后面的救援队才得以及时调转艇头,躲开危险区域,避免翻艇的悲剧。

  最终,常青、李俊杰、李顺3名指战员侥幸脱险。但陈陆和村干部王松,却不幸被汹涌的激流卷走失联。经过49个小时不间断搜寻,直到7月24日13时50分,在距离落水点下游2.3公里处,陈陆的遗体才被找到。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6岁。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5)

  今天,我在电脑前静静地看完了《20_感动中国》。里面有许多令上千万人感动的人物,观看时,我的情绪也在不停的变化,时不时的落泪。《感动中国》一共介绍了十位令人感动的人,其中有坚守藏区十二年支教的胡忠、谢晓君夫妇;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吴孟超;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无比钢琴师——刘伟。

  刘伟十岁时就失去了双臂,但这并没有将他打垮——他在残奥会上获得了两枚金牌。充满希望的他似乎就快离梦想不远了。可是,厄运并没有就此结束——一场重病让他不能在剧烈运动。希望又一次破灭,刘伟似乎快绝望了。但令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刘伟又重新站起来,开始学习钢琴,20岁就能达到专业七级的水平!刘伟的事迹震惊了世界,他向世人证明:中国人永远志不残!

  看到他能够重新站起来,我很高兴,同时又想到了自己。我虽然不残疾,但我也不能做到这样。想起我因为自己一点小小的食物就放弃,想起我因为一句话就失望,就觉得这真不应该。既然我的身体无残缺,又有什么理由就可以这么轻易放弃呢?

  当我感慨万千时,耳边响起了刘伟的颁奖词:“当命运的绳索无情的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的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6)

  今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播出。盛典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全面展现中国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其中,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当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顾诵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院士是著名的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是我国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主持研制的型号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研制歼击机的历史,顾诵芬院士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曾任歼8副总设计师、歼8Ⅱ总设计师。由于对歼8系列飞机的重大贡献,顾诵芬院士被誉为“歼8之父”。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顾诵芬父亲顾廷龙和母亲潘承圭都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旧居在望星桥。顾廷龙逝世后,顾诵芬按照父亲临终前“将藏书一部分捐赠母校”的嘱托,分两次从北京专程到苏州,把父亲生前收藏的4000册(套)珍本、孤本、善本藏书捐赠给苏州一中。为此,苏州一中专设“顾廷龙赠书珍藏室”。2019年8月,“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展出了顾廷龙、顾诵芬两代名人的手迹、图纸手稿、工具仪器等90件实物原件,以及成绩单、珍贵照片等66件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顾诵芬院士从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国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砺行程。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7)

  在江苏苏州吴江区平望镇,有一家相册工厂,招工时残疾人优先入职。这个特殊的要求始于老板陆鸿自己的经历。

  陆鸿一岁时生了一场大病,从此成了脑瘫,他的小学和初中时光也因此在痛苦中度过。每次上体育课,同学们都去操场上开心地跑跳,只有他孤零零地坐在教室里。“同学都模仿我走路,每次体育课老师都不让我上,真难受,我想钻到桌子底下。”

  初中毕业,陆鸿去找工作,单位负责人拒绝了他,“厂里那个人跟我妈妈说,你看看你儿子这副样子,他能干什么。”那时正值酷夏,陆鸿却感到浑身冰冷。他埋怨天、埋怨地,甚至埋怨妈妈,为什么要生下他。

  万般无奈之下,陆鸿只能去叔叔的厂里学敲白铁皮。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学会了骑自行车上下班,每天往返50公里。在路上,他不知摔过多少次跤。由于手不灵活,手指经常被敲出血,陆鸿也咬牙坚持着。渐渐地,陆鸿的手艺越来越好。

  由于父亲病重,花光了家里的积蓄,陆鸿的收入不能给家里带来太大的帮助。父亲离世后,陆鸿决定撑起这个家,开始创业,“我不愿当家里的累赘”。

  陆鸿的创业从摆地摊开始,他修过自行车,开过报亭、电话亭和碟片店,收入却依然微薄,直到他开照相馆。

  刚开始,顾客看见是一个脑瘫患者给他们拍照,十个人里有九个都会转身离开。为了留住顾客,陆鸿承诺不满意就免费,并苦练了一手修图的绝活。凭借着技术与认真,陆鸿打动了顾客,照相馆的生意越来越好。

  不少顾客问陆鸿,“你有照片,怎么没有相册?”这启发了陆鸿,他决定开始制作相册。

  遗憾的是,这次创业并不顺利。陆鸿投入的几十万元打了水漂。但他没有气馁,这次经历让他懂得了怎么去面对对手、面对困难。

  2017年,在苏州市吴江区残联帮助下,陆鸿开了一家相册工厂,并吸纳残疾人就业。短短几年时间,他的相册厂从家庭作坊,发展成为正式企业。

  后来,陆鸿的工厂里有40多名员工,其中30多名是残疾人。“残疾人找工作不容易,我希望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岗位,让他们把自己的光给发亮。”陆鸿想证明,残疾人不是不行。

  疫情期间,陆鸿的工厂一度停工,独守空厂的他坚持给工人们发工资。

  随后,陆鸿购置了近500万元的机器设备,在员工们不能来上班、人手紧张的情况下,这些机器保证了工厂的正常生产。陆鸿还带领员工做自媒体、开网店。

  在陆鸿的带领下,工厂2021年的营业额约1000万元,2022年营业额近1400万元,比疫情前翻了整整一倍。如今,陆鸿的工厂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

  未来,陆鸿希望能继续努力,“从被帮助转换成帮助,为社会作贡献。”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8)

  我们生活在爱的世界里,我们因爱而感动,世界因爱而更美丽!

  经过我看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我了解到在祖国的各个角落发生着许许多多让人感动的事迹。比如说,在短片中年纪最小的何玥,在自己生命结束的时候捐出自己的生命器官,用平凡生命的最后闪光,为别人照亮生活!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陈斌强用一根布带!连接着身患残疾的母亲!不,连接着他们的不只是这根布带,而是他们母子间那感人的深情!

  20--年4月20日八点零二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大地震,大地母亲在颤抖。100多条脆弱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而在这些让人悲痛的瞬间,却有一群用自己的双手帮助灾区人民!他们是我们敬爱的人民子弟兵们!他们不惧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去挽救那些埋在废墟下的生灵!在当天下午,一辆满载救援人员的卡车,在前往灾区的途中,为了避让其他车辆不慎翻入河中。河水夺去了两位战士的生命,但他们被救起来的第一反应,就是想继续赶往灾区救援!我为他们的行动而动容,为他们的大爱而落泪!而最美记者陈莹,在灾情发生当天,应该是她最幸福的一天,她步入婚姻殿堂,地震来袭,她不上完成自己的婚姻,第一时间对当地居民进行了采访!让我们第一时间了解到灾情!她的行动让我感动!

  世界上许许多多让人感动的事迹,而这是这些让人感动的瞬间,才让世界变得更美丽与和谐!我,作为华夏儿女,虽然我的力量微薄,但是我愿意用自己的双手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每一位人!让感动聚集,让愛无处不在!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9)

  今天下午第四节课,我们班的班主任王老师带我们观看了2020感动中国,到现在还让我难以忘怀。

  首先讲述的是一位磨刀老人的故事,这位老人名叫吴锦泉,他的家住在农村,自己家有一片小菜地,种的菜也就够自己吃,他家境贫寒,自己靠磨刀赚的钱也就是一元一元的硬币,他都积攒下来放在一个袋子里。谁也不知道这位老人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在四川汶川地震的时候,这位老人立刻回到家,取出自己辛辛苦苦攒了一年多的一千多元钱,毫不犹豫地捐给了灾区。可能大家会说一千多元钱算不了什么,可是对于这样一位贫穷的老人来说这是个很大的数字,更何况这些钱是他省吃俭用省下来的,是他磨了上百甚至上千把刀所攒下来的,这种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啊!

  还有一个让我很感动的是张宝艳与秦艳友两个人,他们曾经在一次商场购物时把自己家的孩子给丢了,当时就是他把两个人急哭了,经多方努力,孩子总是在一个月之后找到了,但是这一段经历让他们体会到了丢了孩子家长的心情,于是乎他们自费创办了“宝贝回家”网站。从创办至今,已经有十三万人在这个网站里注册,寻找丢失的孩子,虽然最终找到孩子的家庭只有几千个,但是张宝艳与秦艳友两个人说:“今后还要继续宣传这个网站,还要让更多的家庭团圆”。

  像这样令人感动的故事在感动中国节目中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是否也应该从中体悟到什么呢?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从一个个小事做起,去帮助别人,关爱他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10)

  (1)

  陈陆同志英勇牺牲,用定格在洪流之中的36岁宝贵生命,诠释了他心中“人民至上”的信念。我们要以陈陆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牢记宗旨、竭诚为民的崇高品质;学习他赴汤蹈火、冲锋在前的英雄气概;学习他扎根基层、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牢记重托、恪尽职守,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难,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和扎实的作风,投身消防工作和队伍建设中去,忠诚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最大限度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2)

  洪水滔天万民殇,披甲挂帅赴疆场。力斩魔蛟抢冤魂,分水踏浪寻希望。生死抛置脑门后,只为解得国民愁。山河风雨山河泪,中华寸土记君忧!一路走好,十八年后我们等你归来!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那是因为明知道,自己面对是根本所无法想象的艰难与险阻。真的不想用这种方式认识英雄,我们宁愿你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一位普通的丈夫,一位普通的父亲,但是无奈总是用这种悲壮的形式认识了英雄,愿英雄一路走好,愿英雄的家人一生平安。

  (3)

  陈陆同志以队为家,献身消防,用满腔热血和无悔实践生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作为新时代的消防救援人,我们要以陈陆同志为榜样,学习他扎根基层、担当奉献的精神品质,时时处处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自觉做到热爱消防、奉献消防,勇于直面挑战,勇于攻坚克难,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履行好肩负的职责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4)

  陈陆同志是消防救援队伍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的先进模范,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投身防汛救灾战斗的消防救援指战员的优秀代表。他始终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每一次灭火救援行动中都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以自身的过硬作风感染带动部属,带出了过硬的班子和队伍。向陈陆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赴汤蹈火、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在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急关头,敢于挺身而出、不畏艰险,敢于打头阵、当先锋,为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5)

  7月22日,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在搜救被困群众时,突遇破圩决口后的激流漩涡,不幸被洪水冲走,英勇牺牲,年仅36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心系群众、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学习他冲锋在前、敢打头阵的斗争精神,学习他恪尽职守、忘我奉献的敬业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昂扬的斗志、严实的作风投身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常态化疫情防控、落实“六稳”“六保”要求等重点工作,为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6)

  陈陆同志坚持民之所需、心之所向,在汛期灾情最严重的时刻,冲锋在前,不辱使命,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作为一名基层主官,要像陈陆一样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始终把辖区群众当亲人,坚持群众的事无小事的工作理念,为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要学习陈陆身上舍我其谁、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困难面前勇立潮头、危难关头挺得出身,在大事、要事、难事过程中彰显担当。要学习陈陆同志坚如磐石讲忠诚,用生命诠释“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铮铮誓言的英雄事迹,始终做到不掺杂质、赤诚纯粹,做到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内外一致、知行合一。

  (7)

  “掉头、快掉头!”这是7月22日这一天,陈陆生前在洪水中留给战友们的最后一句话。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陈陆同志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充分展现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舍生忘死、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我们要牢记职责使命,苦练灭火本领和业务技能,继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训词要求,全力诠释“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四句话总方针的铮铮誓言。

  (8)

  奋战96小时,行程600余公里,解救和疏散群众2600余人,这些数字,勾勒出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和他的战友抗击洪魔的鲜明轨迹,这些数字是冰冷的,但陈陆的心却是火热的。通过学习,我学到了陈陆同志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学习到了他牢记宗旨、竭诚为民的崇高品质;学习到了他赴汤蹈火、冲锋在前的英雄气概;学习到了他扎根基层、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以履职尽责和担当负责的行动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9)

  学习陈陆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我情绪激荡,久久不能平静。陈陆同志的英雄形象就深深在我的脑海里,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作为新时代一名消防员,通过学习陈陆同志的事迹,我认为要向陈陆同志学习他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越是危急时刻越是冲锋在前,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你的行动激励了年轻的我们,用行动告诉我们竭诚为民的真正含义。“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让我们在学习中传承,让我们将感动化为前行的力量,让我们铭记英雄、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以英雄精神为照亮前路的灯塔,为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10)

  陈陆同志,十九载水火青春,为民赴难忠胆耀江淮;卅十六年热血人生,英魂不泯丹心映山河!我们要学习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牢记宗旨、竭诚为民的崇高品质;学习他赴汤蹈火、冲锋在前的英雄气概;学习他扎根基层、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作为新时代国家队、主力军,我们必须牢记重托、恪尽职守,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难,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和扎实的作风,投身消防工作和队伍建设中去,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11)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初心如磐、扎根基层,决然默默奉献;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你冲锋在前、奋勇争先,展现昂然风采;面对激流洪水救援,你激流勇进,不畏牺牲。我们虽为战友,却不曾相识,不曾相识却是最美的相识,不愿在微博中、抖音中、报纸中定格你坚毅的微笑。小小的冲锋舟承载着你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展现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换装不换色、改制不改志的精神,你一趟又一趟,一次又一次,不顾疲劳,冲锋在前,只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挽救更多的人民群众。如今波平如静的水面溅起的浅浅浪花,却打湿了千千万万群众的眼眶,但却坚定了所有指战员“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决心和信念,并激励我不断前进,重新审视自我,肩负责任,甘于奉献。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精选1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电影鸡毛信观后感200字熊出没之狂野大六观后感300字作文边城观后感大全举起手来观后感200字《最后一课》观后感,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