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篇1 教学设计思想: 寓言《揠苗助长》是一篇讲读课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这篇课文,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了学习让学生明白事...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教学设计活动方案(分享20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篇1
教学设计思想:
寓言《揠苗助长》是一篇讲读课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这篇课文,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了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 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这则寓言执教者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录相,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再通过游戏“勇敢者闯关,”由小老师解决同学们的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帮助同学们理解了课文内容。跟着执教者设计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了课文内容的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校园网自由讨论并交流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像《揠苗助长》的事情吗?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小组表演课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一.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2。理解寓言含义,回答课后问题。
3。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意、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三. 教学准备:课件
四.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题,以旧引新。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什么是寓言呢?在二年级我们学过哪些寓言?这节课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寓言故事,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13课寓言二则的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2。带着问题我们来看看《揠苗助长》的录相(进入网站)
过渡: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3。点击课文自学。
自学要求: ①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②理解文中的词语,可以同桌互相讨论。
1。游戏:勇敢者闯关,小老师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2。完成课堂练习。填空:古时候有个人,巴望
做法
结果
3。指导朗读
① 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② 指名朗读,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③ 指名读全文,评议,全班齐读全文。
三、讨论:读了这则寓言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进入校园网)
四、理解寓意
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像《揠苗助长》的事情呢?今后该怎么做?
五、表演寓言,锻炼能力
六、课外延伸
1。 你还知道什么寓言?
2。欣赏寓言,说说明白了什么道理?
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篇2
一、活动由来:
1、绘本《阿锤和阿蛋愉快的一天》里面的主人公是两个可爱的小老鼠,很受小朋友的喜爱,故事内容是两个小老鼠类似冒险的经历,很有趣,很有吸引力。
2、把有趣的故事和有趣的游戏相结合,在生活情境中促进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活动目标
1、能够理解故事的内容。
2、能够准确找出正确的方位,体会方位的相对性。
3、敢于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三、活动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够准确找出正确的方位。
难点:能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四、活动的准备
物质准备:椅子摆放成4*3的方形。
经验准备:有过站成竖排横排的经验。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部分:
通过阿锤和阿蛋的冒险故事,是幼儿初步认识前后,旁边方位词。
回忆起之前的相关经验。
(二)游戏部分:
1、《快快快》
通过李老师身体方向的转变,进一步引导幼儿加深对前后,旁边方位词的理解 。
2、《来做操》
第一步,引导幼儿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前后,旁边的方向,并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第二步,引导幼儿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前后,旁边的方向,并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3、游戏:找座位
引导幼儿用前后旁边方位词,指挥小朋友回座位上。
六、教法和学法
1、活动的适宜性
符合幼儿身心生长发育的规律,4岁左右的幼儿知道前后的概念。幼儿认知空间先能以自身为中心,然后发展为以客体为中心。
幼儿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性阶段,所以对于他们空洞的讲解是没有用的,因此我们选取的是生活中发生的情境,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方位的相对性。 逐渐地,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能够在头脑中自动上演这种转换过程,最后能够快速的进行转换。
2、情境法
选取做操,回座位这种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幼儿在这种生活情境中来学习和运用,有助于幼儿真正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发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是幼儿数学认知常用的一种方法。
3、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此次活动以有层次的游戏贯穿始终。
游戏的安排层次性,使幼儿在游戏中循序渐进的掌握空间方位的认识。
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诵诗导入(背诵几首有关春天的诗)
2、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动物与春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总是早早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讯息,知道它是谁吗?读题:
(1)、燕子一种候鸟,体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背部黑色,肚皮白色。常在人家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是益鸟。在我国,春天飞到北方,秋到南方。
齐读课题。
(2)、板书燕子)指导燕的结构:象形字,各部分要写得紧凑?
二、初读课文
1、自渎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
A、小黑板出示字词:自由读指名纠正读齐读
B、读课文:(分段指名读)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教师评)
2、理清课文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那些内容?(小组讨论)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外形,春天赶来,飞行,休息)。
四、布置作业
1、习字册 重点指导:聚、翼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外形
1、 理解内容
(1)图片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但是稍不留心,它们就会从我们的眼前溜走等到要写时不知从哪儿写起。就说我们春天里常见的燕子(出示燕子图片)这小小的燕子给你留下了怎么的印象?
很普通它的外表,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印象,黑、小。你们看,你觉得它美吗?
同学们你们很会观察,一眼就看出了燕子的两个特点黑、小。我们会怎样描绘它呢?(学生自由发挥)
?(2)?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作家郑振铎是怎样描述燕子的。默读第一段,在作者的眼里燕子是怎样的?你喜欢吗?划出你喜欢的词语,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乌黑光亮
俊俏轻快
剪刀似的
活泼机灵
(3)再细细地读这些词从这些词中你都体会到什么?请同学们静下心来细细地读读。
(4)交流:
乌黑光亮
这个词是写燕子的颜色。黑,和你们观察的有什么不同?黑得发亮,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颜色美)
俊俏轻快
俊俏是指相貌清秀好看,这对翅膀不仅好看轻快,读到这个词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燕子飞过
剪刀似的
活泼机灵
这三个词写出了燕子的另一个特点(活泼机灵)
2、指导朗读
(1)、情感准备:既然燕子是这样的漂亮、机灵,大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喜爱、欢快的语气)
(2)、练读:
(3)、指名读男生女生比赛读齐读
3、指导背诵
(1)、思路:课文是怎样写燕子的外形的?(指板书:羽毛翅膀尾巴、指图先分后总)
(2)、请学生自己试着把这一段背给同桌听。(提示:可看板书或看图)
(3)、看板书,分一二排、三四排背。
(4)、齐背。读了这段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来回答。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怎一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它的活泼机灵?
2、 交流
(斜着、掠过、唧的一声、已由飞到、横掠过、偶尔、沾了)
3、把你体会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
4、看着一圈圈荡漾开去的小圆晕你的脑海里想到了什么?
小圆晕还在一圈圈荡漾,燕子早已不知去向,多么敏捷的身手,一幅轻盈灵活的燕子飞行图已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燕子的轻盈敏捷让你想到了什么?
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那轻盈灵活的身姿就好像( )(引导学生用比喻来形容轻盈灵活的燕子)
5、指导背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同学们你们看几对小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几对燕子中的一只,此时此刻,你都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话)你想听听燕子是怎么说的吗?
2、播放歌曲《小燕子》第一段。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那么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燕子眼里的美丽春天吧!
3、学习第二自然段
课文中有一段写出了燕子的美丽,指名读。请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像这样的美景。
(1)轻轻地睁开眼睛,用自己的话描述春天的美。美在哪?(风、雨、柳、叶、花烂漫无比)
(2)作者这里为什么要用一大段写春天的美?(引导学生讨论)
春天美引来了燕子,燕子又为春天增色。(理解生趣)
4、回到第四自然的学习在蓝天的映衬下。从几痕、五线谱、音符、赞歌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5、小结:春天的景致美,美在早春二月的拂堤杨柳,美在春花的绚丽多姿,可是若没有燕子,那要少多少灵气,如独独只有燕子,而没有春天的布景,即使有电线杆给它谱曲,也绝奏不出如此美妙的歌。
四、背诵、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就像一幅清雅灵动的水墨花鸟画,动静结合,有声有色,载着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同学们,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都有其独特的美丽,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一定能发现平常中的美丽。
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篇4
活动目标:
1、喜欢自己动手制作番薯造型。
2、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创作出不同的造型。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番薯若干;牙签、小棒、画笔若干;装饰用的各种纸等。
2、范例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范例谈话。
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这些有趣的小动物、小饰物老师是用什么做出来的?
二、启发思维。
1、教师随意地取出一个番薯,引导幼儿观察这个番薯的外形像什么?可以做成什么?
2、想一想一个或几个番薯拼起来,可以做成什么?
三、讨论交流。
1、请小朋友相互讨论交流:我准备用x个番薯做什么?
2、再次引导幼儿观察老师带来的作品,说说老师用几个番薯做成了什么?
四、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1、启发幼儿根据番薯的不同外形,大胆想象,创造出与别人不同的作品。
2、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及时发现幼儿的需要和特殊的创意,并及时给予幼儿一定的帮助。
五、展示幼儿作品,相互介绍。
1、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作品的名称,用了哪些材料制作而成的?
2、师幼一起评出形象奖若干个。
活动内容六:大豆、扁豆、四季豆活动目标1、认识大豆、扁豆、四季豆,学习比较它们的异同。
2、学习剥大豆,体验劳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只盘子,盘子里放大豆、扁豆、四季豆。
2、晒干的大豆若干。
3、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1、师:“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秋天到了,豆宝宝们都成熟了,请大家来看看它们吧!
二、观察豆的不同特征。
1、出示图片,认识植株。
2、分别出示三种豆,让幼儿观察,将植株与果实一一配对。
让这三位豆宝宝找到妈妈。
3、说说各种豆的特征。
4、剥豆,认识豆荚和豆籽。看看里面果实。
5、观察三种豆豆荚的不同。
大豆豆荚小,绿色,上面有毛,摸上去比较硬、薄;扁豆的豆荚大、扁,有点紫色,摸上去较硬、较厚;四季豆的豆荚细长、绿色,摸上去厚、软。
6、观察比较三种豆籽的不同。
三、了解豆的食用部分。
1、提问:“你们喜欢吃大豆的什么部分?扁豆和四季豆呢?
2、小结:大豆剥了荚吃它的籽,大豆籽还可以晒干(出示干豆籽),做成豆腐、豆腐干豆浆---------,扁豆、四季豆的'豆荚及豆籽都能吃,因为它们的豆荚很嫩。
3、教师小结。
大豆、扁豆、四季豆营养好,大家都喜欢吃。
四、师幼一起剥豆,然后将剥好的豆送到厨房。
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篇5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设计本课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盒子,发现不同种类的盒子的不同功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初步树立设计意识,培养简单的设计能力。
《会变的盒子》这课,我抓住课题中的“变”字,以《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依据,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通过这些综合学习和探究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过说:“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愉悦的,是教师的最高本领。”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形成积极探索和独立思考问题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以兴趣为前提,在轻松、自然、独立的学习氛围中,把教师要讲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由浅入深地进行实践与创新,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寓知识、技能于兴趣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获取学习的经验。
二、教材分析
教材第21页左上方的“小体验”栏目,旨在让学生通过拆解旧盒子并反折成新盒子这一过程,探究纸张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了解纸盒各部位的作用,为制作纸盒娃娃作准备。接下来,教材通过六张图片,分五步介绍了如何用拆、画、剪、折、贴等方法制作纸盒娃娃。
第22页展示了七幅学生作品。通过欣赏分析学生作品中哪些地方巧妙应用了本课所学,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启发学生联想还可以运用哪些以前学过的制作方法,结合小纸盒原有造型,设计出有趣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课本剧中的角色,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还可以是笔筒,杂物盒等小摆件。
三、学情分析
本阶段的学生对折、剪、贴、画等基本方法并不陌生,在之前的美术课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根据图示动手制作的经验,对纸盒造型有一定了解,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加工、装饰纸盒。但是,他们对于纸盒的基本构造,以及盒子是怎样从平面到立体的制作过程少有探究。学生对拆解纸盒抱有极大热情,但是能否把拆开的盒子反折成新的盒子,对他们将是一个考验。这一方法虽然有一定难度,但过程却其乐无穷。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与空间想象力。
四、学习目标
1、通过生动直观的纸盒通关游戏和教师示范,经历独立拆解纸盒由立体变为平面的过程,由浅入深地了解盒子的基本构造。
2、通过观看纸盒娃娃制作过程的微课和师生合作探究制作小熊划船的过程中,学习并复习用拆、画、剪、折、贴的综合方法把纸盒变成新形象。
3、通过观察课本上的七幅学生作品,补充学习卷和组合的综合方法。
五、重难点重点:
了解、改变盒子的构造,并设计制作出有趣的新形象。
难点:立体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激活与引导。
六、评价设计
1、通过学生直观的操作活动,学生盒子的展示来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通过观看微课和师生合作探究,在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中归纳拆、画、剪、折、贴的综合方法,达成目标2。
3、在观察和独立思考中,回忆之前学习的卷和组合的方法,达成目标3。
七、教学过程
7。1 第一学时
7。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评论(0)
1、组织教学:
师:欢迎同学们再次和老师一同进入多姿多彩的美术课堂!
师:今天这节课的主角就是它——盒子!(板书部分课题:盒子)
盒子有什么稀奇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它们都是什么材质做成的?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出示教具:盒子)
2、观看课件:
师:图片中古代和现代的盒子材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生:分别用不同的材质制成的,有纸质、金属、木质等
你可别小瞧它,它可是老师的魔术道具,一秒钟就可以变得不一样,不信,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喊出”盒子变变变!”(将盒子反折,露出小鸟的形象。)
神奇吧!你也想给盒子来个大变身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研究研究这——会变的盒子。(补充完整课题:会变的盒子)
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感受荷花的美丽,有爱美的情绪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词句。
3、文中取法,能写一篇小练笔。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感受荷花的美丽,撇杨爱美的情绪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花”。
教学流程:
一、 导语
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今天我们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荷花》,
二、解读学习目标。
首先读一下学习目标。
三:自读课文,思考问题,文章主要是写什么的?你感觉到作者对荷花是怎样的感情?
四、每一段具体是怎样写荷花的?用看插图和想象画面的方法想一想,结合重点词句说一说,然后读出作者喜爱的感情。
每段可以结合以下提示说一说。
第一段:看荷花的原因
第二段:挨挨挤挤、冒、有的...... 有的...... 有的......
第三段:活的画
第四段:结合我的想象,假如我是荷花,我会想什么?
第五段:结果,从陶醉中回到现实
五、三分钟背诵。你喜欢哪部分,把背下来。
六、展示背诵
七、总结课文写作方法
从课文中你学会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想一想,说一说。
八、写小练笔
1、用我们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五分钟后展示。
2、当堂反馈所写内容。
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篇7
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习作训练,教材前面一段话先介绍什么是见闻及见闻的场所;接着讲这次作文的要求,从许多所见所闻中选一件写一话;最后提出这次作文的两点具体要求,一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二要写清楚见闻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次指导学生写见闻,因此,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懂教材,了解什么是见闻,哪些是新鲜事,引导学生通过回忆,选好作文的`材料;其次,要结合三级作文训练要求,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连句成的方法上,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组织材料;再次,在教学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向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思想教育,进行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教育。
二、 教学目标
1、 懂得什么叫“见闻”,哪些是新鲜事。
2、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 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 结合习作训练,有机地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赞扬社会主义新人、新事、新风尚,讴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成就等思想教育。
三、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指导审题。
① 揭题,了什么叫“见闻”。
(什么叫“见闻”?“见”就是看到的,“闻”就是听到的;“见闻”也就是看到的或者听到的事情。
② 读文,明确哪些是“新事”。
A 读课文第一句,思考:
课文向我们提示了“见闻”的哪些场所?
指导:“见闻”一般指自己家庭以外所看到、听到的新鲜事。
B 出示判断:
下列材料,哪些属于新鲜事?哪些不属于新鲜事?为什么?
a) 老师带我们参观开发区,我们见到了开发区日新月异的变化。
b) 村民集资新修了一座庙,许多老太太来烧香菩萨,不海豹小朋友围着看热闹。
c) 星期天,我跟随爸爸妈妈逛义乌小商品市场,市场很大,小商口琳琅满目,习东西的人大包小包提了很多,人人都喜气洋洋。
d) 上学路上,我看到一个小偷被人抓住了,送到派出所去。
e) 学校组织了援建“浙藏希望小学”捐款仪式,同学们把自己的零花钱都捐了出来。
f) 班上有名的“小调皮”今天美术课被美术老师批评了,老师还扣了我们班里的纪律分,同学们都指责“小调皮”损害了班级荣誉。
g) 住在乡下的家新装了电话机,还打算买一只BP机。
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篇8
一、课前游戏,引入新课
1、课前组织学生玩“踩影子”的游戏。
2、课内激发兴趣。
我们在课前一起玩了“踩影子”的游戏,好玩吗?自由说一说。
3、揭示课题。
读题,注意读好“影”后鼻韵母yǐnɡ,“子”读轻声zi 。
随机识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影”。
学生回答后,播放多媒体课件帮助识记:一轮红日当空照着就像是“日”,地上有一棵高大的树就像是“京”,旁边有一片影子就像是我们要认识的新偏旁(三撇儿)。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借助拼音读短文,读准确读通顺。
2、圈出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并想一想怎样才能记住它们。
3、交流自读识字情况
⑴ 认字 谁能获得“你真棒!”
课件展示:电脑设置十二颗星,每颗星上写着一个生字,一闪一闪真美丽,如果有同学读准了音,组对了词,老师将这颗星一点击,就会响起“你真棒!”的夸奖声。
⑵ 读文 比比哪位读得好!
同小组的同学轮流读课文,读得正确、通顺,小组同学齐夸“好!”读得不对帮一帮。
⑶ 记字 看看谁的主意妙!
小组交流讨论记字方法。
全班交流,办法好,齐声夸他“妙、妙、妙!”
三、了解内容,趣味诵读
1、读知,了解内容
读一读,说一说,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说,随机引导说话。
⑴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在左,影子在右。
① 指导有趣味地朗读这句话(一人扮影子,两人合作,边表演边朗诵。)
② 迁移运用。
师:同学们以自己为中心,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面是谁?右边是谁?(学生自由互说)
师:用上“前”、“后”、“左”、“右”向同学介绍你家周围的环境。(同桌之间互相介绍)
⑵ 影子真有趣,像个小黑狗。
① 想象说话。
师:影子还像什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用 像 说话。
② 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读出趣味性。
师:影子确实很有趣。怎样读才能表现出来呢?大家试一试。
练读──同学互读──指名读后评议(他读得怎样?哪里读得特别好?)──赛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
2、趣味诵读全文
过渡:影子真有趣,练习读一读全文,看谁读得最有趣。
⑴ 学生自由练读
⑵ 小朋友们自由选择喜欢的小节,自由选择伙伴对读,评评谁读得最有趣。
⑶ 伴着动作带着表情朗读短文,一边读一边用手指出前、后、左、右。也可两人合作,一人扮影子,分角色表演。
⑷ 试着背一背。
⑸ 分组赛背短文。
四、巩固练习,指导书写
1、同桌互认本课生字并组词,看谁组得多。
2、指导书写“飞”“马”“鸟”。
⑴ 出示“飞”“马”“鸟”读一读、记一记。
⑵ 观察发现,指出应注意的地方。(小组交流,互相提醒)
① 小朋友们仔细看看,今天又来了哪几位新笔画朋友?( )。
② 有了这两位笔画朋友的加入,我们怎样才能写好这三个字呢?(学生自主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注意笔画顺序和关键的笔画:飞 飞 不要把“ ”写成“乙” 马 马 鸟 鸟 不要写成乌鸦的“乌”)
⑶ 练习规范书写。
⑷ 自评互评,夸一夸写得好的,指出不足。
五、拓展创新、发展语言
1、游戏激趣
过渡:同学们写字累了,咱们来放松一下吧!看,这是什么?
教师先在大屏幕上投放几个手影,如:大燕飞、小狗叫、小兔蹦……引起学生的兴趣后,问学生:想不想学?(学生做手影游戏)
2、拓展思路
手影游戏真好玩,你还知道有关影子的哪些现象?说一说。
3、编写有关影子的谜语。
小朋友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只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影子可多啦,而且不同情况下影子的大小长短方向都不同。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影子的现象编个谜语?(学生自由编)
4、课后把谜语说给你的朋友、父母听,让他们猜一猜。
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放小鸟》是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第15课。这是一篇充满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的文章,讲的是姑妈送我一只小鸟,我非常喜欢,我把它养在笼子里,可是小鸟不吃不喝。经过内心的斗争,我决心放小鸟回家。
这篇课文主要有三大特点:
1.文本内容闯入了学生的经验世界。学生的生活圈子里有鸟的影子。看鸟、喂鸟、放鸟,对此学生有过部分或全部的经历。
2.文本思想触及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保护鸟类、爱护自然的意识,一旦与学生的情感世界相碰撞,自然会迸发出共鸣的火花、成功的火花。
3.文本形式链接了学生的想象世界。文本语言文字的表述生动形象,充满情趣,又自然地腾出空白,给学生驰骋想象、发挥创造的天地,给学生表达感受、口语交际的空间。
二、目标设计:
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篇10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关于人文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
2、识记理解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一观点
过程与方法:情景分析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难点:哲学观点
教学方法:情景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产生的智者学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这些思想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一、单元引言简析:
1、标题引出“人文主义”概念,展示“蒙娜丽莎”油画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明确
人文主义: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anis,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狭义地说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2、起源于何时,如何发展的?
学生阅读引言,分层。教师明确:
起源于古希腊:由敬畏“神”到关注“人”
发展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注重人性,宣扬人性的力量,形成,人文主义思潮
进一步发展于“启蒙运动”: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科学和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
引入:师生谈话。
1、人文主义思潮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明之源?
古代希腊。
2、由古代希腊你能联想到什么?
---------希腊神话。
出示宙斯像------
3、说明什么?
一方面说明古代希腊人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反映了人们对神的敬畏与崇拜,表达了人们借助神话解释疑惑的愿望。于是有了许许多多动听的神话故事。
另一方面我们所熟悉的希腊神话故事中人物都已人格化,宙斯神像的人格化折射出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在此基础上,导出古代希腊──欧洲文明的中心,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这一结论。
新课
一、智者学派
师生对话
1、首先由敬畏“神”——关注“人”的学派是?
智者学派:
(1)产生时间:公元前5世纪
(2)代表人物:普罗泰戈
(3)主要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
如何解释这一命题------学生解释
(4)意义:人文主义的最初体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古代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怎样生活才算幸福?
以人的需求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在一种共同的习俗和法律下,实现人的价值与尊严,大家公平、自由地生活。
(6)明显局限:忽视道德
故事:不明确的是非观
二、苏格拉底
2、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古希腊大哲学家特别关注道德的作用。
(1)人物:苏格拉底
(2)主要观点:“美德即是知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识你自己”
“美德与教育”(知德合一)
(3)意义:崇尚真、善、美。鼓舞人们追求整理和知识。对西方哲学和科学教育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扛起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大旗,倡导自然人性观、和谐发展观和个性解放的理论,喊出“知识就是力量”
苏格拉底心目中完美的人应具备什么必要的素质?
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于教养、崇尚理性。即: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知识丰富等。
他自身为成为这样的完美的人而努力。
补:苏格拉底的妻子
(4)局限:知识的内涵:片面狭隘。
比如:美德与知识的关系不一定成正比。
美德与教育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成正比:美德是教育的目的,不一定是结果;教育是美德的,却不是唯一。高分低能、高分低德、。
“雅典的牛虻”自居。
苏格拉底以他的悲剧性的生命终结阐释了他的观点。
苏格拉底之死。
(5)孔子与苏格拉底
时代、外貌、思想
三、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简单介绍柏拉图《理想国》
2、亚里斯多德:所有学科都精通,极有智慧的人。希腊人的百科全书
3、他们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和学术贡献是什么?
四、产生的背景:
古代希腊经济的繁荣、民主政治的发展、人的地位的提高等
小结:
表格归纳。
观点意义局限
智者学派(普罗泰格)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
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篇11
文本分析
《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是一篇情深意切的优美散文。文章描写了普通家庭祖孙三代春日散步的情景,作者对家庭对生命的责任都有深入思考,感情真挚,含义深沉。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亲人之间的挚爱之情,并进而感受尊老爱幼的人生责任。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学生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锻炼,也已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导学设想
对于这篇含义深刻的文章的教学,如仅从感情入手,往往会造成空对空的局面,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本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从语言的学习入手,抓住语言表达上的突出特点,以语言学习和研究带动文本的研究,以文本研究促进知识传授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达成情感的熏陶。即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准确贴切地探究、领会文章深长的意味。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朗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导学目标
1、揣摩人物心理,感悟文本表达的浓浓的亲情和中年人对家庭的,对社会的责任感。
2、欣赏品读文本,从词语、语句两方面揣摩、品味文章文辞冲淡而寓意深刻的特点。
导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学习
1、结合大屏幕图片显示及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屏幕显示并伴随轻悠的音乐响起,画面是夏夜里,凉风习习,人们在江边散步的情景。
请学生看画面,回忆与家人散步的情景,并说说留在你记忆深处的散步时的精彩瞬间。
2、 请2——3位学生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为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为新知识的学习构建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二、朗读文本,整体感知
1、 屏幕显示要求:轻声地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朗读是语文教学之灵。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作品的理解中。)
2、 检查阅读效果
屏幕显示:①散步的人有哪些?②散步的季节呢?③在哪散步?④散步途中发生了什么事?⑤事情的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目的一是使学生在学习起步阶段尽量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二是梳理文章内容,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3、 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请几位学生说说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肯定个性化的发现。
(这个问题答案不拘一格,甚至回答没感觉,不喜欢也可以,但要让其简单陈述理由,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重个体的体验,并发现问题。)
进一步研究文本,总结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步也是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的思维起点。)
学生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中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他从中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
(无论学生喜欢还是不喜欢都能过渡到这一点,喜欢的原因往往也是一部分人不喜欢的原因。)
三、再读文本,领悟主旨。
请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完成下列任务。
1、 读一读,再次熟悉散步途中解决矛盾的过程。
2、 想一想,仔细揣摩各人(“我”、儿子、母亲、妻子)的心理活动。
3、 劝一劝,尽力劝家人听自己的建议。
(由朗读全文过渡到朗读文章的重点部分,即解决矛盾的部分,通过学生的读,分角色揣摩人物心理和发挥想象尽力劝家人听自己的建议,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所表达的亲情,感受到作为中年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一步骤是前一步的深入。)
四、品读语言,领悟深意。
1、学生自主学习:试一试,将文中最能体现亲情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你能读出其中浓浓的亲情吗?
2、小组内合作交流:先读句子,后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同组同学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为该同学的体会是否合理,他有没有读出感情。)
(由学生个体学习探究到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既让每个人都活动起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教师则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提醒小组总结,准备交流)
3、班级交流,共享成果。
每个小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或派代表或全员参与)把找到的句子或词语与全班同学共享。先读后谈体会。其余学生准备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可让学生多读。
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与词语: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当学生找到这句话时,就要让学生多读来领悟其中的深意。)
……
(分享成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 的真正达成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4、归纳本文语言特点:通过以上词语与句子的品味与揣摩,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却意味深长,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作为中年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通过揣摩词语、句子,把对具体语言的感觉上升到理性规律的认识。)
5、请学生读课文,说说除了以上找的句子外,文中还有让你感动或你特别喜欢的语句吗?为什么?
(尊重学生的个性,肯定学生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此步骤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体验,也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领悟本文语言的特点。)
五、与作者交流,推进研究。
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屏幕显示这三句话,讨论编者删改的意图,并评价删改的效果。
①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②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③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我伴母亲的时日已短)
(括号内为删去的话)
(请学生同桌探讨。这一环节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说得痛即可。这一步,既培养学生敢于挑战作者的精神,也是让学生再次领悟本文的语言特点。)
六、感知生活,真情告白。
口语表达训练,屏幕显示训练内容:
爸爸,妈妈,那次是我错了……
老爸,您辛苦了……
妈妈,我想对你说……
爸、妈,你们怀里撒娇的孩子长大了……
请学生任意选择其一进行口头训练。
(领悟了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了祖孙三代的亲情后,让学生试着运用,与自己的父母展开一端真情告白,相信学生会有话可说,以此拉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再次感悟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揭示的深意。)
七、课外延伸
1、比较:验证发现
阅读《三代》(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7页),感悟两篇文章语言的不同特点。
(比较阅读是探究学习常用的方法。这两篇文章作为一组教学材料,比较它们的语言特点是很好的学习角度。作为依次探究性的作业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适当讲评即可)
2、写作:体验发现
假设你是文中“我”的儿子,请从“儿子”的角度写一写这件事。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读与写有机结合,事半功倍)
教学设计点评:这个教学设计从语言的角度学课文,突破口放在文本的语言特点上,以语言带文本,是语文教学侧重对语言的学习,文本的探讨,避免了大而空(大而空的教学目标 往往是漫无目标)。同时设计者还非常注重朗读,朗读贯穿了整个设计。
其次是注意了探究性梯度,从小问题的发现到特点的梳理到规律的归纳;学习材料由课内到课外文本,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词语的推敲到全文把握,形成研究序列,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最后练习的设计也很有特色。比较阅读就相当于一次探究性的作业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写作训练符合学生的身份,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两项作业 都在一定程度上对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起到了作用。
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实践研究的能力,使其进一步系统地掌握研究学习的方法。
2.扩充知识储备,学习马的精神与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1.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式研究。
2.召开交流发表会。
教学准备:制作相应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马的研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找一找。
二、积累:马的词语。
三、讲故事。
四、在小组内完成“马的诗歌”“马的图画”“小说中的马”“查一查,填一填”等内容。
五、召开交流发表会。
⑴在学生召开交流发表会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充足的材料准备。
⑵在学生召开交流发表会时,教师要参与其中,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规范学生的语言。
⑶在学生召开交流发表会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发表会的收获与不足,为日后汇报类似实践研究的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篇1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儿。
2.体会前呼后应的写作方法,并在迷人的张家界一课运用这种写作手法。
3.品读描写颐和园美丽景色的句子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读81页单元导读,思考:
本单元围绕什么主题来写?
我国的世界遗产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建筑《颐和园》。
板书课题
介绍: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今天的颐和园已成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朗读感知学习前呼后应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这两句话中都有一个词语是?——美丽。翔这样文章前后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就叫前呼后应,也叫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前后呼应,可以使文章更完整结构更紧密,我们在写游记时就可以用上前呼后应的'写作方法。
三、深入感知品读文章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颐和园》紧紧围绕美丽来写,为了突出表现颐和园的美丽,作者游览了颐和园内的哪些景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找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2.作者在游览这些景点时是按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游览的,而且非常注意用词和词语的连接,请同学们速读文章,找出描写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学生汇报
总结方法:像这样按照游览顺序边走边看,并且依次写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的表达方式就叫移步换景(移动脚步,变换景物)。如果我们要写一篇游记,比如描写我们的学校,就可以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现在请同学们从文章中选择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点,找出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最好能说说一说美在哪里。
汇报
小结:刚才大家都很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读,来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
四、拓展阅读
师:我们领略了颐和园的美,下面我们走进另一处自然景观张家界。
在颐和圆一课中我们学习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开头点出美丽,结尾呼应美丽。现在我们来看《迷人的张家界》一文用到首尾呼应吗?找出相关的句子。
2.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的读课文,你觉得文章通过哪些景物写出了张家界的景色如人间仙境?
3.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遗产名录的景点——颐和园和张家界。欣赏了美丽的景色,学习了首尾呼应、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阅读丛书上的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
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篇14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读3个新字。
2.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大致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指导学生写春天柳树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理解诗句意思及描写柳树的美的特点是难点。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田字格);朗读录音磁带;到户外观察柳树。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打开挂图(或放幻灯),激发兴趣
放诗歌的朗读录音,在学生对诗歌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板书课题。
解题。学生试说“咏”的意思。教师小结:“咏”的本义是歌咏,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作者借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会稽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县人)。少年就以文章出名,公元695年中进士,做过礼部侍郎等职。晚年不拘礼节,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今存诗19首,除《咏柳》外,《采莲诗》、《回乡偶书》也很有名。
二、指导看图
图上有些什么?在什么地方?人在干什么?(先一个一个说,再连起来说一遍)
同学们看了图,想一想诗人是怎样描绘自己所见到的情景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请听录音,看看课文有几句话。(标出句子)
2.看音节卡片,开火车读。
bì chuí sī cái sì jiǎn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4.分组读课文,男女生各读一句。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去掉音节读。(注意“垂、似”的读音)
3.识字、记忆字形。
(1)出示要掌握的生字卡片。
(2)分组观察、讨论。利用以前的学习方法识记字形。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师生评议)
(4)教师重点指导:
碧,bì,上下结构,注意写好上面的部分,“王”的底下一横要变成提。
垂,chuí,读准翘舌音,8笔,注意写好中间的部分。
丝,sī,5笔,要读准平舌音,注意上面的写法。
裁,cái,12笔,读准平舌音,注意里面的写法,和“栽”要区别开。
似,sì,6笔,读准平舌音。
剪,jiǎn,11笔,上下结构。
4.巩固练习(做游戏)。
(1)做找朋友游戏,找对了全班齐读三遍。
(2)组词练习。
五、课堂练习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汉字卡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1.引导学习第一句。
(1)自由读第一句,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能说一点就说一点)
(2)齐读第一句。
(3)指导朗读(注意轻重音和停顿):
碧玉 / 妆成 // 一树 / 高,万条 / 垂下 // 绿 / 丝绦。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4)教师小结:
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在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的意思。万条,柳树枝条多。在古诗中“百”、“千”、“万”经常泛指数量多。丝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子,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成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2.引导学习第二句。
(1)自由读,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指导朗读:
不知 / 细叶 // 谁 / 裁出,二月 / 春风 // 似 /剪刀。
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3)教师精讲:
细叶,指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剪出来的啊
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
1、观察春天来了柳树的变化。画一画。
2、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就是苏醒,就是温暖,就是繁荣,就是希望。春是花的世界,是鸟的天堂,是诗的故乡。春天如此美好,有许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诗句赞美春天的可爱,你能背出1-2首你学过的与“春”有关的诗吗?然后指名背《春晓》等诗。听了这优美的旋律,老师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你听,窗外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唧唧喳喳地叫着。多好的享受啊!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画面,看看哪位同学观察地最仔细,想得最深入
1、初读古诗,了解大意(边读边出示ppt,边朗诵)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师范读古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出示ppt,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认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学习第一、二句。
(1)、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2)、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3)、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3)、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4)、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板书设计:
远观:一树高绿丝绦
咏柳近看:细叶热爱春天
奇想:谁裁出
结论:二月春风
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篇16
特色活动:
快乐颂(音乐欣赏)
活动目的
1.欣赏摇滚歌曲《快乐颂》,了解摇滚乐的基本特点(歌词简单、重复,曲调热烈、奔放)
2.通过模仿摇滚乐手的演唱,动作及歌手的呼应,表达对歌曲的感受。
3.能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表现。
活动准备
1.话筒架,话筒各一只,观察有关摇滚乐的图片或者录相
2.录音机,有关音乐
教学流程
1.播放摇滚乐,幼儿自由表现后师问:你们快乐吗?
2.欣赏歌曲录音。
(1)欣赏歌曲,教师提问:他们在快乐的时候说了些什么?(他们数数,从1数到8;他们互相问,回答:你快乐吗?我很快乐)
(2)重复欣赏歌曲,熟悉歌词主要内容,并知道歌词反复出现的特点。“他样总是唱;只要大家一起唱,就很快乐;快乐没什么道理,快乐就是这么容易。”
(3)再次欣赏音乐,在问答处,跟着歌曲一起大声回答。
3.欣赏有关录相,并模仿摇滚手的动作
(1)欣赏音乐录相,问:摇滚乐乐队除了唱以外,是怎么表达他们的快乐的?(有的弹吉他,有的打鼓,有的弹电子琴)
(2)请幼儿模仿自己喜爱的摇滚乐手的动作并与同伴交流
(3)跟着音乐和电视画面自由模仿摇滚手的动作。
(4)面对“观众”,跟着音乐大胆地表演,将自己的快乐表现出来。
4.教师扮演摇滚乐手,进行现场表演,幼儿扮演观众,与歌手进行呼应,(幼儿与老师交换角色)
5.小结:今天欣赏了摇滚乐,这是一种快乐,热烈的音乐。
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篇17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列各数。
35 76 89 90 96 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 九十三 八十 三十 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
(2)一个数,百位上是l,十位、个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
二、新授。
1.教学例7。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指定学生填写。
师生共同订正。
(2)让学生回答例4提出的两个问题。
①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②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每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教师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第5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2.教学例5。
(1)出示小棒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 37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左边多)42和37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42和37相比较,42大,37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23 25.又问:“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 ○ 里填上、“66
35○36 61○59 □□
3、游戏题:找朋友
四、布置作业
第五课时 多些少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
2.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敷.
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 )。
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 87 70 62 15 6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6.
教师:红球有几个?(58个)蓝球有几个? (15个)黄球有几个?(10个)
大家一起从15数到58,数的过程体会到15到5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58比15多得多,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红球比蓝球多得多。
请一个同学从10数到15,从中感受到l0到15比较接近,我们就可以说15比10多一些,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黄球比蓝球少一些.
2.投影出示小小养殖场。
小组讨论:小小养殖场,谁比谁多一些, 谁比谁多的多,谁比谁少一些.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鹅比鸭少一些,鹅比鸡少得多,鸡比鸭多的多等等.
三、巩固练习。
1.小娟有37张邮票.(投影片出示)
本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1)小明可能有几张邮票?(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
2、第43页“做一做”
第1题:4人小组根据题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
第3题:看谁最聪明:你能想出几种答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3.下面各数中,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少一些?
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篇18
设计意图
20__年北京奥运会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在组织幼儿观看了“奥林匹克珍藏品展览”后,“运动”成为了幼儿最关注的话题,于是,我班围绕“我运动、我快乐”的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在整理幼儿收集的奥运资料时,20__年北京奥运会体育运动标志以其鲜明的运动特征、优雅的运动美感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吸引了我。在暗自庆幸发现了这个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的同时,我也在思考着:幼儿园社会活动大多只关注到幼儿的情感体验,如何能打破学科的界限,体现教育的整合性,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呢?在我冥思苦想时,幼儿正在玩的“我们都是木头人”游戏给予了我启发,于是,我以奥运体育标志为切人点,结合幼儿感兴趣的体育运动,让幼儿在猜想和模仿运动标志的过程中,提升民族自豪感。
“运动小人”活动,以幼儿多种感官介入的探究猜想活动为主体,以开放性提问为中介,以诱发积极思维、大胆猜想、自主表达为核心,在猜想、交流、模仿、创造中认识20__年北京奥运会常见的运动项目标志,从而发展幼儿的表现力,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目标
1.能认识20__年北京奥运会常见运动项目的标志;
2.能模仿并用语言交流不同运动项目的动作特征;
3.为北京举办20__年奥运会感到自豪。
活动准备
1. 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与家人观看体育节目,对常见的运动项目有初步认识。请家长带幼儿参观“国际奥林匹克珍藏品展览”,帮助了解奥运会的相关知识。
教师:熟悉20__年北京奥运会运动项目标志和各类运动的特点。
2. 物质材料准备。
幼儿:利用废旧材料自制运动器械。
教师:课件(奥运会运动标志和宣传片)、电脑、电视、数码相机。
3. 环境准备。
师幼共同创设主题墙:“我运动、我快乐”。
活动过程
1.猜一猜。
(1)幼儿观看课件《运动小人》,提出问题:屏幕上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2)幼儿逐图自由猜想:不同的小人在做什么运动?
(3)集体猜想运动“蹦床”。
首先看运动图标,集体猜想:这是什么运动?为什么?再观看“蹦床”的宣传片。
(4)小结:运动小人是20__年北京奥运会运动项目的标志,代表着不同的运动项目。
2.看一看,说一说。
(1)观看20__年北京奥运会宣传片《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2)幼儿自由交流:我最喜欢的运动。
3.演一演。
(1)游戏:我们都是运动小人。
幼儿边念儿歌边用身体动作表现运动造型:先自由表现运动造型;接着利用自制体育器械表现运动造型;最后同伴合作表现运动造型。
(2)幼儿欣赏运动造型的照片,交流自己的运动造型。
4.谈一谈。
你想为20__年北京奥运会做些什么?
延伸活动
1.幼儿尝试运用电线制作“运动小人”。
2.在区角展示“20__年北京奥运会运动项目标志”,供幼儿继续猜想和认识运动图标。
活动反思
在“运动小人”活动的预设和实施中,教师以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真正使幼儿的情感教育得到落实。
该活动的最大亮点是以探究为核心,有效实现教育的整合性。第一,活动以探究为核心,力求使幼儿经历发现问题、猜想预设、相互交流、验证假设、创造表现的全过程。第二,活动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亲历探究,为幼儿提供丰富、不同层次的材料以顺应幼儿的探究,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利用自制器械合作表演运动项目。第三,关注幼儿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篇19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价值连城的文物,铁罐却被氧化,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规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有礼而不软弱。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罐”字入手,揭示课题
1、出示“罐”字卡片,让学生齐读。
2、教师:罐是一种用来盛东西的器皿。你们都知道哪些罐子?(陶罐、铁罐、木罐、玻璃罐)
4、教师小结:不同的罐子是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它们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作家黄瑞云,抓住了陶罐和铁罐的优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为我们创作了一个有趣的童话。这个童话的题目就是——《陶罐和铁罐》。(教师板书课题)
5、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将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检查字词。(出示课件)
(1)课件内容:
(加拼音):争辩恼怒御厨羞耻懦弱陶罐奚落轻蔑掘开朴素流逝宫殿相提并论和睦相处(去掉拼音):争辩恼怒御厨羞耻懦弱陶罐奚落轻蔑掘开朴素流逝宫殿相提并论和睦相处(学生齐读、一生领读、同桌互查。)
(二)整体感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选词填空)
出示课件:铁罐常常陶罐,但多年之后,陶罐依然那么、,而铁罐却了。
(奚落光洁、朴素、美观无影无踪) 理解奚落是什么意思
三、焦急对话,品读感悟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2—9自然段,想一想这8个自然段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指名反馈。(主要写的是人物的对话。)
3、教师小结:的确,这8个自然段,大多数都是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分别画出陶罐和铁罐的语言,然后大声地读一读。
4、集体交流、反馈。
5、初步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建议男女分角色朗读。男生扮演铁罐,女生扮演陶罐。)
6、教师:在刚才的角色朗读中,女生们,你们听出了一个怎样的铁罐?(女生反馈,不要求单一的答案: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没有礼貌、恼怒等)男生们,你们听出了一个怎样的陶罐?(男生反馈,不要求单一的答案:谦虚、很有礼貌、不懦弱、敢据理力争等。)
7、教师:的确如此,铁罐最大的特点就是傲慢无理,陶罐最大的特点就是谦虚有礼,却不懦弱。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陶罐和铁罐的语言,把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旁边。(板书:傲慢无理谦虚有礼,不懦弱)
8、集体交流。
(1)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理?(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陶罐的谦虚有礼,却不懦弱?)
(2)指导读出陶罐的谦虚有礼或铁罐的傲慢无理。
(3)激励学生补充自己的感想。
(4)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
9、抓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指导分角色朗读。
(1)出示填空练习。
(2)分别指导学生抓住所填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相关的语句。铁罐(傲慢)地问:“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傲慢的语气该怎么读?听老师读,我把这个句子读两遍,听完了回答哪遍好。(老师读)好在哪儿?哪个字读得重?哪个词读得慢?(把“碰”字读得重,把“陶罐子”读得慢,读出了铁罐对陶罐骄傲、冷淡的态度。)说得真好!谁把这个句子再读一读?(指名读、全班齐读)面对如此傲慢的'铁罐,陶罐的表现是怎样的?让我们来读读谦虚的陶罐说的话。(出示陶罐的话)
陶罐(谦虚)地回答:“不敢,铁罐兄弟。”
师:铁罐不止一次地奚落陶罐,请你们像刚才那样把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找出来,同桌交换读,读时注意揭示语,读出语气,然后大家评一评。
师:铁罐还怎么样奚落陶罐的?谁读一读?这一句还用傲慢的语气吗?(不用,应该用“轻蔑”的语气读。)
师:铁罐就是这样傲慢、轻蔑、恼怒地奚落陶罐,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呢?(铁罐只看到自己很坚硬,而陶罐很容易碎,所以瞧不起陶罐。)真能干!铁罐认为自己很坚硬,这是它的长处,而陶罐很容易碎,这是它的短处,它仗着自己的长处去奚落别的人短处。面对铁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怎样回答?请同桌分角色读他们的对话,要读出不同语气。(读书气氛异常热烈,最后指名读)
铁罐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说:“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师:那时候铁罐说这句话时是什么神态?(轻蔑,打出提示语)轻蔑是一种怎样的神态?(瞧不起、看不起人的样子;找近义词:轻视)谁能作个轻蔑的样子给大家看看?(让一个学生表演) 师:好一副轻蔑的样子,你带着这个轻蔑的表情来读读铁罐的这句话。师:请同学们学着刚才那个同学的表情和语气来读读这句话。
陶罐(争辩)说:“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师:那同学们觉得陶罐真得懦弱吗?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了陶罐并不是懦弱的?(陶罐自己的话和“争辩”这个词中体会到)(出示句子)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争辩?陶罐是怎么争辩的?(朗读陶罐的
话)那么傲慢的铁罐允许陶罐继续争辩吗?(不允许。)在铁罐眼里如此懦弱的陶罐竟然知道争辩,那时候铁罐的心情是如何的呢?(恼怒)谁能做个恼怒的表情给大家看看?(好一副恼怒的表情),下面就请同学们用恼怒的语气和表情来读读铁罐这时说的话。
(生朗读)?铁罐(恼怒)地说:“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变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师:面对如此恼怒的铁罐,陶罐又是如何说的呢?(指导读陶罐的话)
陶罐(友善)地说:“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陶罐的什么呢?(和善、友好、谦让、彬彬有礼)面对这样友善的陶罐,铁罐又作何反映?出示第四次对话:
铁罐(蛮不讲理)地说:“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师:铁罐是如此无理取闹,到这时陶罐——不再理会铁罐。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师:对啊,遇到谁,谁都不会无止境地去理会无理又傲慢的人。
(3)分角色朗读,鼓励学生自配动作。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问题,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自配动作。
1)小组分角色练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2)戴上头饰表演。
(4)生字教学: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喜欢谦虚的陶罐呢?还是傲慢的铁罐?都喜欢谦虚的陶罐,那我们现在就把“谦虚”这两个字学会了。(指导书写)
10、教师小结:同学们,抓住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不光可以帮助我们把人物说的话读好,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以及人物的性格、品质等。今后,同学们要多关注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以帮助自己更好地阅读、理解。
11、用一段或一句话,夸一夸陶罐,劝一劝铁罐。(指名反馈)
四、课堂总结
教师指着黑板,小结:今天我们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学习,
认识了一个(学生:傲慢无理)的铁罐,认识了一个(学生:谦虚有礼,不懦弱)的陶罐。故事到这里还未结束,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不是像铁罐说的那样破成了碎片?铁罐是不是像它自己所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也不怕?它们最后命运如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陶罐和铁罐》。
五、板书设计:
陶罐和铁罐
傲慢无理谦虚有礼,不懦弱奚落
据理力争
坚硬易碎
易氧化不会被氧化
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篇20
教材分析
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认识正、负数,所以正、负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也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
学情分析
之前的数概念学习,学生较多的是在具象意义上认数,分数虽然是在抽象意义上认数,但借助整体和部分关系,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关系用分数表示相对还比较容易把握,而正、负数的认识则属于更高的抽象意义上的认知,所以学生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
教学目标
1、经历正、负数的产生过程,感受数范围不断形成和扩张的生成发展过程。
2、结合现实生活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0表示参照标准,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
3、结合实际情境经历数轴的产生过程,在数轴上理解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
教学重点
结合现实生活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0表示参照标准,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理解0的含义。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材料感知,聚类分析,发现生活中的参照标准及其相反意义的量。
这些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以第①个为例,相对“始发站一个乘客也没有”为标准进行比较,相反意义的量是“上来8名”和“下去6名”。你能像这样说一说其它情境中都是相对什么标准来说的,两个数量有什么联系吗?
二、联系生活并用正、负数表示。
开始同学们阅读了一些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0”来表示参照标准,用正、负数来表示参照标准两端相反意义的量吗?
以前计数时0表示没有,测量时0表示起点,今天我们学习正负数中0又用来表示参照标准,0的作用真大啊。
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约为8844.43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约155米,这里以海平面为基准,是不是也产生了相反意义的.量?怎样用正、负数来表示?
暑假里绵阳的最高气温达到了38℃,和这么热的高温恰恰相反,珠穆朗玛峰峰顶的温度由于海拔高度的关系却只有-38℃,-38℃在-20℃的上面还是下面,比-20℃高还是低?
你还能列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来表示的例子吗?举例时想一想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0,什么为正,什么为负?
小结:生活中凡是相对某一参照标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三、正、负数的应用
1、结合班级中的正、负数生成数轴。
师:同学们找找,我们班级里有没有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的地方呢?
师:如果以“O”同学为参照标准,用0表示,约定右边为正,左边为负,那同学们的位置是不是也产生了正、负数?右边A同学的位置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左边B同学的位置呢?
小结:从0向右位置为+1,+2,+3的同学离0越来越远,表示的数就越来越大。相反,从0向左位置为-1,-2,-3的同学离0越来越远,表示的数就越来越小。
师:如果仍以“O”同学为参照标准,用0表示,约定向前为正,向后为负,那前边C同学的位置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后边D同学的位置呢?
师:我们再以“O”同学为参照标准,用0表示,约定斜前为正,斜后为负,E、F同学的位置用什么数表示?
小结:我们把刚才横行、竖列、斜行的同学们的位置分别看做一条直线,参照标准用0表示,也就是数轴的“原点”;规定向东、向北、向右、向前为正,也就是数轴的正方向,画上箭头;那么向西、向南、向左、向后就可以用负数来表示,每个人的位置都可以在直线上用正、负数表示,每两个同学间的距离一样,这个距离也就是数轴的单位长度。
师:比较一下,相对0而言,是-2更接近于0,还是+2更接近于0?
四、总结:
正数和负数在0的两侧,它们具有相反关系,这一特点也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找一找,体会一下。
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负数的意义。
体会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从直观形象的温度计出发,帮助学生理解。
结合数轴、直观形象的理解负数的意义。
在总结中提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教学设计活动方案(分享2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教育乱收费整治工作方案,交通整治工作方案范文,幼儿园暑期安全的工作方案范文,乡镇冬季安全生产工作方案范文,学生错峰入校工作方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