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第1篇: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 在新课改下,数学要通过观察、思维、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数学学科性质特点,要建立能体现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大胆创新...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甄选10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1篇: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
在新课改下,数学要通过观察、思维、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数学学科性质特点,要建立能体现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素质。考是老师的法宝,分是学生的命根。长期以来,一支笔,一张卷,以鉴定和筛选为目的考试模式下,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始终承受着分数的压力,分数标准变为评价学生人格的标准。学生在其中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使考试成为套在学生颈上的锁链,学生畏惧考试,讨厌分数,考试的功能自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为此,必须把考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那么也应是考试的主人。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励学生,培育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对成绩差的学生,实行无劣等考核,教师通过热情的帮助、补课,使学生减轻心理负荷和过重的课业负担,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高中新课程强调改变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那么对于新课改下的考试评价,我认为考试只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唯一手段,应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的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第2篇: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
20xx年8月28到29日,两天时间,我们连州市第二中学化学科全体老师在清远市清城中学进行新课标学习。这次来进行培训的老师是来自广东省的一些学校、教育局教研室的老师,如刘永红、戴光宏、陈金锋。他们研究新课标间长,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很值得我们学习。
这一次新课标培训,重点是学习如何在新课标条件下进行有效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我们聆听了来自教学第一线老师讲解在复习过程中要重点注意的和关注的知识点,同时还就如何进行有效复习进行了指导。
1、课标变化
郑长龙总结10个方面变化:
(1)对化学学科的本体特征进行了提炼;
(2)从化学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和评价等5个方面,概括了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
(3)构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体系及其发展水平体系;
(4)构建了由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的“三层次”课程结构;
(5)构建了基于主题的课程内容体系,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增减;
(6)明确了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必做实验;
(7)构建了学业质量水平体系;
(8)注重“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的基本途径和策略;
(9)注重教、学、考一致性,提供了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原则和策略;
(10)提供了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2、聚焦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
提出了“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的课程理念。本次课程修订提出了“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的课程理念,提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与提升,使素养内涵更加具体明确,更有学科性,更具功能性,能更好地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2、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化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提高以及物质的性质、制法等是由实验推导和验证的。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实验,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化学概念、原理和物质性质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的实验能力也会为许多考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3、阅读课标,了解课标对课本内容的要求。备课、根据课标要求,找出重难点,研究突破重难点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布置配套课后作业。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当中,对已经删除的内容不要再讲,对练习册上面出现的相应题目,要告诉学生,不要做。
4、建立知识结构,形成网络,重视主干知识,加强训练。
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新的高楼大厦”---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被利用。所以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应按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以专题的形式重新整合知识。理顺各知识点。
总之,这一次集中培训,我们体会到外地区对教育的重视和广大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他们以校为家,乐于施教,关爱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第3篇: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1、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3、把握特点,活用教材。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活用教材。
总之,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而去教学,真正做到知识与育人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通过参加《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学数学的“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 “小学数学新课标(一至六年级)”的部分内容。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教材的改革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它不仅让我们对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抓好加强外,最终让学生享受学习,自主性终身学习。
“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利用图文并茂,详实例子说明,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我们了解和记下了,“四基”就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十个核心词”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专家们对新课标的进一步解释,是我们了解到新旧教材的产生对比,新课标完成实施一轮改革的总结情况,以及新一轮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第4篇: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
温儒敏老师作为统编版语文教材义务段和高中段的主编,他根据自己对于《20__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进行了以“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为主题的阐释。
一、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没有变
提到《20__版语文课程标准》,大家最关注的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求有没有改变。根据新旧版课标的对比,发现基本的识字写字量、阅读量、古诗背诵量等数字化的要求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一线教师可以摒弃新版课标出台后所带来的焦虑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通过方法的改变,实现相应的教学标准。这就需要老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然而这样的“创造”并非对原有教学方法的彻底遗弃推陈出新,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优化。让新版课标的践行以旧版课标的相应实践做法为基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展教学活动,新版课标才能放射异彩。
二、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课程目标。相比旧版课标,新版课标的站位高了,视野开阔了。语言文字的学习担负着文化的积淀,文化传承的光荣使命。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血脉,是文化凝聚。
新版课标对学生提出了三观的树立要求,以文化人。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中润物无声,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相应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培养。
旧课表提出了“语文素养”,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如此,让语文学科的定位更清晰了,也理清了之前大家质疑的“语文到底要学什么”的诸多争论。
语文核心素养分为三个阶段:基本型、发展型和拓展型,涵盖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和审美能力四个方面。四者中最本质的是语言文字运用,这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以一带三。通过语言文字运用,带动思维的训练,文化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关于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对国人而言并不陌生,古已有之,如《大学》《中庸》《论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的学生没有太多时间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更谈不上精读之后的举一反三了;碎片化阅读导致整体阅读量严重不足;学生急需掌握不同类型整本书的阅读方法。当下新课标中的整本书阅读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当前统编版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就是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推荐,这与新课标要求不谋而合。编提倡学生自由阅读,有自由的书单,少一些指定阅读书目。他说“不能将整本书过多的课程化:朗读、演出、写笔记、写读后感等可以简化,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放松一些,让学生有兴趣,不要过分苛求。”的确,没有“任务和压力”的阅读更易让学生放松心情,卸下阅读后要完成相应“任务”的沉重负担,尽情遨游书海。
第5篇: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
最近,我再认真的学习了20xx版新课标,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
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过: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因此,今天的课堂教学最重要是读懂学生。并且,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也应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同时,我觉得,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潜心思考与研究的。我们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重视小学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活动经验积累。
学习新课标之后,我更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教学时间中发现,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相比其他文字课还是受欢迎的,但远远没达到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少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克服困难的意志不坚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不够;不在意去了解数学的价值,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不会主动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勇于质疑的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还有待培养。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会更加有意思的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好习惯,并多查阅资料,把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数学修养。
总之,作为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我还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日常教学中,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新课改中合格的、成熟的数学教师。
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第6篇: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
一年来,我对新的初中数学标准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1. 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 “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 ---- 应用与扩展 ” 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 “ 在一个长 16 米、宽 12 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 ” 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 ( 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 ) ,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 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 ---- 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 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 “ 字母表示数 ” 中的第一课 “a 能表示什么 ” 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 “ 代数式 ” 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 “ 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 ” , “ 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 ” ,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 “ 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 ” 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3. 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置这样的作业, “ 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 ” 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 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 “ 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 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5. 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二、通过教学,认识到新课程教学中的 “ 双基 ” 与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的区别
我听过一些新课程的数学课,在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我觉得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我们必需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 “ 活泼 ” ,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 “ 双基 ” 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新课程数学教学中要不要 “ 双基 ” ?我认为不是不要 “ 双基 ” ,但是新课程下的 “ 知识与技能 ” 与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要有所不同。
1. 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特点
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 “ 双基 ” 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 “ 双基 ” 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 新课程下的 “ 双基 ” 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 “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
法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这里,在 “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 前面有个定语 “ 适应终身学习 ” ,这就和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 “ 适应终身学习 ” 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则地说,凡是终身学习需要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学好、练好,否则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暂时不学,等以后在适当的时间去学习。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程不再有脱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需的。
“ 学习 ” 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 “ 学习 ” 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
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1 世纪国际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内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 新课程理念下 “ 双基 ” 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 “ 双基 ” 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 “ 渗透 ” 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 “ 渗透 ” 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 “ 双基 ” 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我们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要求我们要整体地把握和实施三维的课程目标。因此,新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必须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融为一体,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 “ 双基 ” 。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 “ 以人为本 ” 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模型思想的本质。这一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去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3)通过数学建模改善学习方式
数学建模不同于单纯的数学解题,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所具有的问题性、活动性、过程性、搜索性等特点给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善带来了很大的空间。
小课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确定数学建模课题,设定课题研究计划,完成以后最后提交课题研究报告。基于数学建模的小课题研究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应该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水平,但不管何种层次和水平,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现实情境的观察,提出研究课题。
在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会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我们紧跟着新课标、新理念,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第7篇: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
上一次认真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__年版)》是在20__年参加陕西省教学能手大赛前,师傅许建涛老师给我安排的任务,他说只有研读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才能明确每节课“教什么”“为什么教”以及“教到什么程度”,的确,课程标准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树立了一个标杆,让我们心有所“依”。
今年暑假,在陕西省周林茜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的组织下,我们学习了20__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的修订,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体现与时俱进的需求,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课程内容结构的优化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组成。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数学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为主线循序渐进,每个学段的主题有所不同。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根据学段目标的要求,四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按学段逐步递进,不同学段主题有所不同。
新课标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了更细致的规划,体现了学段之间的紧密衔接,同时也加强了学科间的融合,将实践活动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相互促进,从而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
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数学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体现学科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更加明晰和强化了数学课程育人导向,集中体现了数学课程育人的价值。从课程内容结构的优化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应该说从起点到目标,从目标到内容,从内容到方法,感觉都有具体的指导。
初中阶段,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很多人说,我们在学校学的许多数学知识,通常出校门后不到两年很快就忘记了,学到的数学知识显得一无是处。然而细想,不管从事什么业务工作,深刻于每个人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随时随地的发生作用,令我们受益终生,而这一切都是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中得以培养的。
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我们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需要我们把数学核心素养、课堂、学生联系起来,让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让数学学科育人在课堂生根。这给我们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我们唯有细细去研,细细去读,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密码,成长的密码。
三、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修订细化,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达成。每一个特定的学习内容都具有培养相关核心素养的作用,要注重建立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关联,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将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体现在教学要求中。
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更值得每位教师用心规划,新课标也为我们提供了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
(1)丰富教学方式;
(2)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3)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在提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主要分为教学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在教学中评价方式丰富和纬度的多元化。评价结果的呈现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业水平与提升空间,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评价结果的运用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深刻的感受到,学生的学是首位,核心素养的落地是首位。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原来的经验可以是我们深厚的积淀,而坚持终身学习,更新理念,才能与时俱进。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我们的不断努力,就是期待教学相长,师生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第8篇: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
时光荏苒,转眼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又近尾声。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我们倍感欣慰,因为我们四年级数学教研组2位老师,以学校教学、教研工作意见为指导,以扎实开展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研讨,团结协作,形成了一个极具凝聚力的团体。老师们对工作积极主动、兢兢业业,以饱满的热情,以全勤的工作量,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情况做一简单汇报。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丰富自身内涵
本学期采取教研组研究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每次教研活动都安排一定的时间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如《新课程怎么教》、《新课程下的学生观》、《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开放教学,激活思维》、《学会选择,促进发展》、《为了学生终生发展的教学策略》等等。教师的观念有了一些变化,但教学理念的切实转变,基本理念的基本确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于是我们努力在课余时间多看一些符合当前教改新形式的文章及先进的教学经验介绍,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并进行内化,坚持写教育教学体会,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个理论的支撑。
二、做好常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
学期初,我们组老师认真学习了教导处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方向和重点,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为了充分发挥每位老师的特点,同仁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采用了集体学习教材,讨论研究重点、难点,并由一人负责主讲,进行集体分节备课,每位老师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再进行修改,在教学上体现出自己的个性、让每位老师上好每一堂课。同时我们教研组人员重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使学生体会和认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等等的过程。课堂上能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自信心;重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数学的表达和交流。作业批改及时认真,都能对学生的订正进行及时复批。每位老师当天的知识当天搞清。针对本学期的计算是重点,教学中还特别重视数学能力和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提高教研活动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以校本教研为依托,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本学期以“课例研究”为平台,积极开展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根据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方案》,3月份深入学习了区、校《教师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方案》和实施细则。组织教师课堂教学达标晋级申报。4月份开展学科的立标、学标工作。确定了立标课的类型和课题《小数加减法的简算》、《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数学广角》。《图形的拼组》。11月份每位教师结合所任班级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特色,确立立标课的教法和学法,设计出教案,并都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人人开始在组内上教学研讨立标课。在教学中,教师都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钻研教材,驾驭教材,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学中,老师们也都能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中领会知识、感悟知识。课后及针对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的成功与失败进行交流,达到经验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本学期我们经常随时进行课后反思,考试后单元体会反思,交流自己的观点,客观地去分析失败的地方。
总之,以校本教研为依托,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是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研活动的主阵地,只有扎扎实实地搞好校本教研,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育人能力。
2、深入课题研究,优化课堂教学
将科研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相结合,以科研推动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首先积极开展有效的备课研究。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制定以年级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计划,努力探索“研教参——议教材——备教案——上实课——评教案”的集体备课模式。通过集体备课这一形式,加强了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其次、发挥校本研究作用,共同探讨课堂教学有效研究。我组研究的课题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全组人员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经常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教案,把课题研究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在教学中,我们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坚持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训练为主线,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应用题时,老师们在上课时能结合新的理念,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设计情趣横生的生活数学,使学生学的有趣,学的轻松。在教学《数学广角》时,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3、进行学习型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以校本教研为依托,有效扎实的开展“组本教研”。坚持每次教研活动做到“四定一有”,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研讨有记录。本学期继续开展了走进国内教育家陶行之,,国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活动。将教育家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教研组内提倡合作教研、集体备课,采撷个人之所长,同时,提倡问题讨论,发展个性,教案基本内容统一编印但又有个人批注,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并且要求每位教师结合平时的听课,自己的上课及时体会反思,写好教学后记。并在每次周二下午的教研学习中交流。另外每位教师还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写好专业论文。
4、开展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讨活动,在教学中加强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力度,不求热闹,而在于切切实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每位教师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上传到校园的服务器上,大家资源共享。
5、不足之处与改进措施,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在教研组工作方面,我虽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仍有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教师独立学习后,教研组没有组织好教师之间学习收获的交流,不然就能使更多的老师得到提高。今后应注意信息和收获的共享。
(2)业务学习的开展上,由于各方面工作任务紧,加上本人这块工作经验上的不足,业务学习没能经常性开展,时效不够。这一点也要在下学期进行改善。
我们四年级数学教研组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一个团结温馨的团体,我们充分利用每周星期二下午进行学习与研讨,讨论教材问题、教学中的问题、学生问题等等,大家在教研中畅所欲言,互相帮助,解决问题。我们组虽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但大家都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勤勤恳恳工作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励,把工作搞得更好。
第9篇: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
一、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二、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借助录音机讲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我去超市买了三瓶可口可乐,我喝了一瓶的,孩子喝了一瓶的,侄子喝了一瓶的,请同学们猜一猜,我三个谁喝的多?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800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第10篇: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
20__年4月,教育界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这是继20__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之后,时隔11年,教育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为了更好的帮助一线教师理解新课标,曹培英教授、史宁中教授先后通过线上活动,开展了《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总体情况介绍》专题讲座,让我们感受到新课程标准中的时代气息。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与时俱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应运而生。
二、“综合与实践”被赋予具体内容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主题式学习”为主,初中可以尝试“项目式学习”。在主题式学习中,常见的量将以跨学科的内容形式设计在“综合与实践”中。比如:购物活动:认识人民币“元、角、分”;时间在哪里:认识时、分、秒;年、月、日的秘密:认识年、月、日等。
这让我想到在今年5月19日举行的包河区小学数学二片教学研讨线上活动中,来自屯溪路小学的欧阳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人民币使用手册》一课,欧阳老师采用的就是项目式学习,通过“量与计量领域”、“电子支付社会背景”和“国家主权”三个方面设计项目学习的内容:不扫码,7元可以怎么付?关于人民币,你都知道什么?关于人民币,你还想了解什么?《人民币使用手册》要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制作“我会认”?整节课孩子们乐在其中,整个教学过程孩子们兴趣盎然,充分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国家主权的种子。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所以重点探究了100元人民币。课后老师分时间段做了具体任务安排,让孩子们继续探究其他面值的人民币,并给它们做介绍,进一步丰富孩子们对人民币的认识。
三、传统文化中的数学
20__版的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加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比如: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依托,认识克、千克、吨、等量的等量相等、总量等于分量和;度量衡的故事、圆周率的故事等。史教授指出:要注意数学文化与其他学科的不同,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数学的思维去思考、数学的语言去表达传统文化的知识。
回想起20__年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课的最后,我呈现了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一句话: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我的师傅刘主任评课时就指出: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墨子就曾说过:圆,一中同长也。说的多好,外国数学家是从感官上感受圆的美,而我们的老祖先是从本质上揭示圆为什么这么美。不仅如此,刘辉的割圆术、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等等,无不彰显我们的祖先对于圆探究的成果,这就是传统文化在数学中的渗透,这就是文化自信。我想,如何在数学课上更好的呈现数学史和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数学教师都应该去思考、去实践的。
20__年新课标已颁布数月有余,其中还有很多内容需要我不断地、反复地去研读,比如:方程移到初中、百分数移入“统计与概率”、增加了尺规作图和计数单位的内容等等。
不禁想起楚大夫屈原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前路漫漫,但我必将砥砺前行,而新课标就是前行路上的那盏明灯,指引着我的数学教育之路。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甄选1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大学工程训练心得体会,高一开学心得体会,人性的弱点心得体会,四步教学法的心得体会范文,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的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