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幼师对儿童立场的理解

作者:银炫熙2024-04-30 20:56:01

导读:幼师对儿童立场的理解 篇1 最近,我读了成尚荣老师所写的《儿童立场》一书,受益颇多。 儿童教育是教师发展的专业和方向,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儿童是一种...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幼师对儿童立场的理解(推荐6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幼师对儿童立场的理解 篇1

  最近,我读了成尚荣老师所写的《儿童立场》一书,受益颇多。

  儿童教育是教师发展的专业和方向,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儿童是一种可能性,教育的视野要从关注现实性向关注可能性转移;儿童研究的主题是重新认识和发现儿童,因为儿童对于我们,是熟悉的陌生者。立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儿童立场”即是指教育人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应从儿童出发,成尚荣先生说,儿童立场不是一句空话,也不只是表面的尊重,其深度在于价值的追寻。《儿童立场》这本书,就是成先生对他所认定的价值的精彩阐述,他从不同角度切入,深度剖析了“儿童立场”作为教育基本面的重要性,还有如何做到的策略引领,更指出了作为教育者必须关注的儿童研究视角的确认、调整与发展走向。

  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儿童阶段所受的教育会成为影响一生的关键因素,从这本书中,不管是儿童研究的专家还是普通的一线教师都可以找到研究和日常教学的若干连接口,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注入新的积极元素。

  幼师对儿童立场的理解 篇2

  儿童是美的,儿童立场是美的,教育便是美的。——《儿童立场》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广阔的宇宙,只有尊重儿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我们才能理解儿童,再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儿童。所以说教师更应该在顺应儿童天性的同时,进行育人。陶行知给教师提过这样一个建议:我们必须学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想陶行知这句话所强调的教育理念及实践意义,正和中国现代教育家成尚荣在《儿童立场》中所表达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位都无法站在孩子视角去观察、理解、处理问题的教师,又如何教好书,育好人?如果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或者是以为孩子成绩为由来教育孩子,那得到的只会是分数,而跟孩子真正的教育相关甚少。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重新做一回小孩子,成为他们群体的一员,站在儿童的立场去体验和思考,那么,我们在日常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一定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首先,我们得把自己当作一个孩子,想孩子所想,思孩子所思,调动童年时代的记忆和感受,做到和孩子感同身受。经常和小朋友在一起,你会发现孩子特别喜欢去挑战和冒险。比如“不走寻常路”,小孩儿都喜欢走小路,或者崎岖不平的路,因为他们觉得很新鲜、很好玩。而大人的立场是,那些地方危险,不要去走,明明有宽敞的大路不走非要走小路难走的路!大人的立场就是方便快捷,儿童的立场是新鲜好奇有趣。试想每次都被父母阻拦,长久下来孩子的冒险精神和好奇精神就会退化。所以我们也要把自己当作孩子,在保护儿童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陪他们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在顺应儿童天性的同时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其次,给孩子自由的空间,给他们生存的权利。这一代的孩子被关注的太多,少了太多的自由空间。从早上一睁开眼就有人陪着催着赶着去做事情,上学一天,再放学回家,家长和老师交替陪伴着他们。社会和学校给孩子的压力很大,除了学校学习外,从小上各种补习班,孩子们少了很多自己的时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是最真实最单纯的。我们要给他们自由,给他们生存的权益,他才能发挥创造性,创造更好的未来。

  最后,我们得蹲下来和儿童对话,尊重儿童并用爱心教育儿童。要想让儿童接受自己的观点,我们得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把自己当作儿童,转换位置,蹲下身体,感受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从儿童时期成长过的的也一定可以理解儿童的需求和想法。遇到学生有失误和冒失,也把自己当作孩子,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承认孩子的错误,才能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能做好这些的老师一定是有爱心的,有耐心的。

  小学教师大多时候都是和儿童接触的,所以《儿童立场》这本书对我们来说很有必要好好学习,我们得先研究儿童,把儿童研究透了,才能顺应孩子的天性教育儿童!

  幼师对儿童立场的理解 篇3

  借着五一假期,囫囵吞枣地读完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成尚荣先生是我们江苏人,是一位教育大家,对于他的大名早就如雷贯耳。合上书本,我不由反思:读完这本书,我究竟明白了些什么?感悟到了些什么呢?虽然感觉自己水平有限,或许无法言及其精要,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记一笔流水账吧!

  何谓儿童立场?

  “立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儿童立场”即是指就是把儿童当主语,一切从儿童出发,把儿童发展当作评判教育的根本的、唯一的尺度和原则。

  成尚荣先生说,教育有自己的立场,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如果抛弃儿童立场,站在另外的立场上,教育很可能是一种“伪教育”、甚至是“反教育”。

  《儿童立场》这本书,就是成先生对他所认定的价值的精彩阐述,他用了四辑文字,从不同角度切入,深度剖析了“儿童立场”作为教育基本面的重要性,还有如何做到的策略引领,更指出了作为教育者必须关注的儿童研究视角的确认、调整与发展走向。

  怎样坚守儿童立场?

  到底怎样做才是坚守“儿童立场”?书中第一辑就给出了明确的答复:“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换句话说,认识和发现儿童就是“儿童立场”。

  首先,要研究儿童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成尚荣先生说,儿童立场既是教师的教育法则,又应成为教师的人格特征。……优秀的教师首先是坚定地站在儿童立场上的出色的儿童研究专家;甚至可以说,教育家首先是儿童教育家,说到底是儿童教育家。

  成尚荣先生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教师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他用12个字来表达这项研究的主题: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

  是的,儿童不是书本或者研究者口中的符号和概念,而是活生生的生命。感性,极具想象力,思维是跳跃型的;直接,情绪比较容易直接流露出来,有的时候是直指人心的。敏感,善于找到事物之间的不同;单纯,能给人很多启发。更多的是多样发展的可能。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研究儿童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其次,要落实在具体教育教学行为中。

  儿童立场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实实在在,有自己的落脚点和载体。教育行为是儿童立场的落脚点,也是儿童立场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儿童立场,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不同的教育行为,折射出不同的儿童立场。

  我们要让儿童有更多体验的机会,更多发出自我声音的时间。让儿童的创造力得以舒张,想象力得以奔放,个人能量得到释放,进而让儿童成为他自己。

  音乐教学中怎样坚守“儿童立场”?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我不自觉地会思考:站在学科本位的立场上,音乐教学中应该怎样坚守“儿童立场”呢?

  太多了,简直一言难尽。

  首先,体现在教学理念上。当前,很多地区的音乐教学陷入一个怪圈,由于师资配备、学生分班、教学评价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音乐教学往往是断层的,没有连续性。音乐教学缺乏一些硬性的技能指标和评价方式。学生的水准参差不齐,很多音乐老师跟我讲,感觉每年接手一个新班级时,音乐课都需要从头教起。

  现状不容否认,但如果我们能静心思考,就会明白,这是体制不完善,学科建设不完备带来的问题,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接续教起来。基于所教授班级现有的水准,通过科学地设计,尽我所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这是我们音乐学科坚守儿童立场的一种选择。

  其次,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在备课时要考虑到所教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他们当前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这是教学设计的起点。

  比如,当一个问题提出来,没有学生举手回答时,说明“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不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或者以学生的思维水平无法理解和回答。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有站在儿童立场的角度来思考和预设。

  最后,体现在教学行为上。当前,各种各样的艺术课外比赛和活动不胜枚举,比如我所在的县区近期举行的活动有“江苏紫金合唱节系列比赛”、“庆祝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六一儿童节系列文艺比赛”等等。

  怎样智慧地、从容地对待这些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儿童立场。我们要把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放在首位,避免让孩子成为教师获奖或者学校展示的工具。我们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想一想,怎样做最利于孩子的发展。

  我们只要坚守“儿童立场”,一切从孩子的成长出发,也就找准了正确的坐标和方向。

  “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立足于儿童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活教育。就让我们追随成尚荣先生的脚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陪孩子们一起站立在课堂中央,只有这样,才是你和我最闪亮的“儿童立场”。

  幼师对儿童立场的理解 篇4

  成尚荣先生是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他的《儿童立场》这本书,把我们这些成年人再次带回到渐行渐远的童年,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到什么是童心,应该怎样呵护童心。

  哪一个成年人没有经历过儿童阶段?哪一个成年人没有在儿童时代被所谓的“善意”欺骗过,被深深地伤害过?然而,当我们长大以后,却忘记了曾经的伤痛,总是以成人的眼光去评判儿童的世界,让下一代的心理上也或多或少地蒙上一层阴影,让他们长大以后再回首时不忍碰触。就这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当一个人意识到一颗钻石比一颗玻璃球贵重的时候,这个人已经可悲地长大了。大人与孩子的最大区别恐怕就在于此吧。在小孩子的心中,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一个衣着讲究的小公主可以和身着破衣烂衫的流浪儿玩的不亦说乎。她可以拿一千多元的芭比娃娃去换取她喜欢的一个五角钱都不到的橡皮筋。她更愿意把妈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那块价值不菲的儿童名表捐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因为她听说那些小朋友每天早上要早早起床,然后走十几里的山路去上学。在他们看来,喜欢的就是最好的,需要的东西才有价值。

  因为小学、初中、高中都教过,所以深有体会:小学阶段的孩子们的思想最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在他们眼里,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眼睛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到了初中,就多多少少受到世俗的影响,但还能接受。高中阶段,一些学生就开始变得圆滑世故,开始投老师所好,变着法讨好取悦老师,以换取一个好的座位或“一官半职”。因此,一直教小学的老师常常被人羡慕,能永葆一颗童心,实在是太幸福和幸运了。

  有时候,突发奇想,一个人永远都不要长大该多好!那样,闰土和迅哥儿就会永远地亲如兄弟、无话不谈,就不会出现几十年后再见面时只能以“老爷”相称的可悲画面了,他们之间,就不会人为地产生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而小说的作者也不会和弟弟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了。当然,这些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现实永远都是残酷的。

  安徒生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中,全城人都因为害怕被人认出是愚蠢或不称职而不敢揭穿皇帝一丝不挂的骗局,一个小孩子却勇敢地站了出来,实话实说,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童心的可贵。如果没有这颗纯真的童心,这场荒唐的演出不知何时才能收场。不仅自欺,还要欺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你不觉得可怕吗?

  因为童心,这个社会才不那么世俗;因为童心,人与人之间才不那么虚伪。为那个怕老师淋湿了衣服而主动为老师撑伞的小学生点赞;为那两个捡到了巨款一直待在原地苦苦等候失主的少年鼓掌;为公交车上给爷爷奶奶们让座的小朋友喝彩……是你们,影响和感染着一大批的成年人,让他们为自己的表现竟不如儿童而自惭形秽,而迷途知返,而改邪归正。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句话被很多人喜欢,是因为它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少年儿童,纯真无邪,如一片冰心,盛在玉壶。

  呵护童心,让成人的世界多一些以诚相待,少一些尔虞我诈。

  呵护童心,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真善美,少一些假恶丑。

  呵护童心,让无论多大的你,都能自信满满地唱起: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的信念丝毫未减……

  幼师对儿童立场的理解 篇5

  最近读了成老师的《儿童立场》这本书,收获颇多,感触颇多。其中很多文章字字珠玑,非常值得学习。但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重新做一个小孩”这篇文章。

  教师有童心,重新做一个小孩才能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感受儿童的感受,幸福儿童的幸福。只有与儿童站在一起,才能给儿童除苦造福。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对大部分学生要求过高,对一小部分同学忽视。作为年轻教师,都希望教学成绩好。这就造成一种心态,不允许绝大部分学生犯错,一旦学生犯错就大发雷霆。气坏了自己身体,也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把孩子培养成考试的机器并不是真正的教育。而另一方面,我们对在成绩上“没有希望”的同学有意无意的忽视,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因此在教育中要有童心,以儿童发现的眼光发现每一个孩子的有点和缺点。帮助和引导他们发扬有点,弥补缺点。以儿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同学,尽最大努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幼师对儿童立场的理解 篇6

  近年来,“儿童立场”这一词时常会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那么,什么是“儿童立场”呢?有的说儿童的想法与观点,也有的说儿童的兴趣与需求?带着这样的思考,有幸拜读了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让我对“儿童立场”有了深入、立体的认知。成先生认为儿童立场需要我们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去,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现将感触深刻的两点交流一下:

  一、关于儿童立场的解读

  教育者对“儿童立场”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对于儿童立场的本质意义还存在着误解。

  常见的一种误解是教师把自己对儿童的主观认识作为儿童的认识,“以我为本”,用自己的想法来设计儿童的未来,甚至以一种“好学生”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儿童,忽视了儿童的个体差异。这实质上是“伪儿童立场”,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儿童立场。这些教师虽然很有责任心和爱心,但缺失了“童心”。他们把自认为最好、最正确的给予了儿童,却从未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他们的所需。所谓“教师的童心”并不是要让教师拥有孩童般的心态和稚气,而是指教师需要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再现儿童的本质。也就是说,教师要更好地理解儿童的所思所想,更好地发现儿童的个性特长,具有读懂儿童的探索心、尊重儿童的关爱心、发展儿童的事业心,坚持有教无类,尊重差异。

  二、教育的智慧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不是虚无缥缈的。正确运用教育中的智慧,将让教育大放光彩。《孔子游春》告诉我们,不要去界定什么是智慧,善用比喻说智慧。首先,智慧似水,似水一样流动,因而灵动、灵空,给人留下了极大想象的空间;在水的流动流淌跳跃之中,智慧生成了。其实,智慧时时都在,只要我们动起来,让思维活跃起来,智慧的火花就会迸发出来,我们的课堂也将是智慧灵动的课堂。其次,智慧是有表情的,智慧的表情应该是快乐的。因此,要让孩子有智慧,必须让孩子快乐起来,快乐是智慧的源泉,快乐是开启智慧之门。

  智慧很难理解,越是智慧者越是对智慧感到困惑、迷茫。实际上这是一种谦虚的、探索的、良好的状态。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智慧的第一个行动即是承认无知。是的,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才会虚怀若谷,敞开自己的心灵,虚心的倾听、潜心地研究,全新地吸纳,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面对纷繁的知识世界,面对日新月异的文化建设,面对呈现开放状态、丰富的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应该说,智慧悄悄的生长了……这是多么美妙、神圣的时刻。

  愿智慧之花常在,愿智慧之花常开。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幼师对儿童立场的理解(推荐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大学生毕业自我鉴定大全高校学年自我鉴定模板毕业自我鉴定大全大学个人自我鉴定大全大学生写的自我鉴定范文,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