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学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一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干燥,容易发生多种传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就是其中一种,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中学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分享15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学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一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干燥,容易发生多种传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就是其中一种,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目前xx市因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家长和孩子们均居家工作学习,所以家长们更应该注意家居环境卫生,防止出血热等其他类传染病的发生。
什么是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一种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鼠类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的尿、粪或唾液,经气溶胶吸入、破损皮肤侵入、进食被鼠类污染的食物或寄生虫叮咬等途径而感染,发病人群主要是青壮年,一旦发病,症状严重,并发症多,严重的可导致死亡。秋、冬季为流行高峰期,即每年10月至次年的2月为发病高峰。
临床表现有哪些?
典型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早期有发热、“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红、颈红、上胸红)症状。腋下和胸背部皮肤有出血点。
出血热有哪些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颗粒,经过呼吸道感染人体。
2、消化道传播: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被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类咬伤或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人破损皮肤、黏膜接触,可感染人体。
4、虫媒传播:鼠类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亦可引起传播感染。
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1、防控出血热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双价灭活的出血热疫苗。出血热疫苗是经过灭活处理的、含有I型和Ⅱ型汉坦病毒(双价)蛋白质疫苗,属于灭活疫苗(死病毒疫苗),所以接种该疫苗不会因感染活病毒而发生出血热。该疫苗共接种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一年以上。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任何原因导致的第二针没有及时、按期接种,都会使该人的本轮出血热免疫全程失效,除浪费第一针疫苗外,还需要重新开始免疫。
2、搞好环境卫生,消除卫生死角,消灭鼠类滋生环境。及时清除校内家里堆放的垃圾及杂物(特别是厨余垃圾),妥善保存食物,断绝鼠粮;无死角巡查,封洞加网,消除鼠类隐蔽场所,破坏鼠类生存和繁殖的条件,切断鼠类入室入校途径,是生态灭鼠的重要手段。
3、居家要时常清洗、晾晒被褥,防止滋生螨虫,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保持居室干燥、通风、整洁,以减少螨类孳生场所和叮咬机会;杜绝病从口入,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餐具,食物应加盖或放置在老鼠不能接触到的地方,饮用水应煮沸,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4、避免与鼠类直接接触或与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食物或粮食要采取防鼠设施,尽量不吃生冷食物或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尽量不在野外住宿或坐草地。
5、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知识,增强大家的自我防护意识,降低人群感染率。进入高发季节,若出现发烧或感冒症状时,不要自行用药,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以防延误病情。
xx区辖区内满16周岁的学生主动到各自居住地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完成该人群的接种。为了孩子的健康,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强沟通与合作,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中学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二
尊敬的各位家长:
秋冬季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为帮助家长做好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现将有关知识告诉大家,希望做好预防。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出血热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包括野鼠及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老鼠黑线姬鼠是主要的传染源,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我省以关中地区包含西安、咸阳、渭南、宝鸡等地的出血热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4-6月或5-7月会出现一个小高峰,在10月-次年1月会出现一个大高峰,现在正值出血热发病的高峰期,因此要做好防范工作。
二、出血热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携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病毒鼠类排泄物污染的水、食物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3、接触传播: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鼠类的排泄物、分泌物感染。
4、虫媒传播:被鼠类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可引起传播。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它的传染性较强,一定要引起注意。由于这种疾病的症状与感冒十分相似,因此许多人都无法辨别。
早期症状
早期出血热患者出现的症状与感冒类似,比如流鼻涕、咳嗽、发热等等,还有的患者会出现水肿及尿液变少的现象,这些症状又会被误以为是急性肾炎。之所以出血热会与感冒及急性肾炎相混淆,主要是由于出血热存在潜伏期,这个时间大约为半个月。
晚期症状
如果感染性病毒进入身体内,会损伤毛细血管,从而引起发热。此时患者会出现怕冷的症状,体温可以升高到39-40度,发热大约会持续一个星期,同时身体还会出现剧烈疼痛、腰痛乃至全身酸痛等中毒症状,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有休克的表现。持续高热4-6天时,患者的体温会出现大幅度下降,从而威胁到生命。
并发症
1、肠道出血
以呕血、便血最为常见,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可以表现为呼吸急促,出现发绀,肺部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干湿啰音。常于发病2—6天内因呼吸窘迫导致急性呼吸衰竭而死亡,病死率高达67%。
3、心源性肺水肿
主要临床表现是患者突发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头痛、头胀、烦躁不安、皮肤湿冷、大汗淋漓等。
四、如何预防出血热
1、接种疫苗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最有效手段。学校建议师生和家长,无特殊情况,接种出血热疫苗应接尽接。
2、灭鼠和防鼠
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定期组织灭鼠活动,降低鼠类密度。
3、清洁环境
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保持居室干燥和通风、床下不放杂物和食品、生活垃圾日产日消、及时清除积存垃圾;灭螨、防螨。
4、搞好食品卫生
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藏等工作,杜绝病从口入;粮食、食品等应储存在严密无缝的容器内,并加盖以防鼠污染,切勿暴露堆放。
5、做好消毒工作
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6、注意个人防护
不要直接用手接触老鼠及其排泄物;经常接触可能有老鼠活动的土壤和植被的园林、清洁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穿工作服、戴手套;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损伤后要正规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中学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三
尊敬的家长:
你们好!
秋冬季节是流行性出血热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学校是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出现传染病的高发、频发,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为了预防和控制出血热传染病的发生,保护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身体健康,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现就将流行性出血热病防控有关注意事项告知如下:
一、流行性出血热的感染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它主要是通过被鼠咬伤或进食被老鼠排泄物屎、尿污染的食物等途径而感染。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
典型表现为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有肾脏损害。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三、预防出血热的措施
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16岁-60岁人群全程免疫3针,其中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1年,不受流行季节和地域限制,安全可靠有效。
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因此,还要做好以下事项。
1、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室内保持整洁,定期通风,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要勤洗勤晒。及时清理垃圾,消除鼠类栖息活动的隐蔽场所,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从而控制和消除传染源。
2、为了杜绝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餐具、食物应加盖或放置在老鼠不能接触到的地方,饮用水应煮沸,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3、加强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流行性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病原疗法,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
提醒广大家长朋友,一旦发现自己有可疑症状,要及早到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学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四
寒冬季节,正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的季节,这种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但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几个问题来了解认识它。
可怕的流行性出血热到底是什么?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主要由鼠类(黑线姬鼠、褐家鼠)等啮齿类动物携带和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情重、病死率高,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症状。全年均可发病,小高峰为每年4-6月(或5-7月),大高峰为每年10月至次年1月,潜伏期最短4天、最长60天,一般为7-14天。
哪些症状需小心?
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面红、颈红、前胸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
哪些途径能传播?
01呼吸道传播
带病毒鼠排泄物污染的灰尘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
02接触传播
被鼠咬伤,或接触带病毒鼠的排泄物、分泌物,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而感染。
03消化道传播
食用被带毒鼠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
04母婴传播
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05虫媒传播
鼠体表螨类吸了带病毒鼠的血后又吸人血引起感染。
怎样预防出血热?
1、接种疫苗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在流行季节前,接种出血热疫苗。接种程序是每人全程接种3针次,即接种第1针后14天接种第2针,半年至一年加强接种第3针。
2、防鼠、灭鼠是防止感染该病的关键。住宅区周围定期用药物等灭鼠,农作物粮食储存应防止被老鼠污染,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4-6月或5月-7月和11月-次年的1月)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野外活动时注意不要被老鼠咬伤,野外作业的住地要做好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减少鼠、螨栖息和接触感染。
3、管理好食品。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剩饭不要乱倒;食物放在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食具用前应煮沸消毒等。
4、搞好环境卫生。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食物、隐藏场所及鼠滋生地;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病毒尘埃;清除草丛等。
5、及时就诊。不明原因发热、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伤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要避免误诊。
中学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五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冬季是出血热等各种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季节。学校人口密集,是传染病的高发场所,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现就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知如下: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症状是发热体温常在39-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颜面、颈、上胸部潮红,发病急,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重症病人像喝醉酒一样,眼结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点状、条状出血点,并伴有眼结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等。该病可引发肾衰竭,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死亡。
三、流行性出血热是如何传播:
1、呼吸道传播: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尿、粪便、唾液等排泄物,污染尘埃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老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毒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
4、螨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四、预防措施
1、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居家时每周要使用“84”消毒液对孩子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具,活动场所和房间进行定期规范消毒。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扔,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
3、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让孩子不要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避免带孩子去不通风的密闭场所。
4、学习、生活有规律。衣、食细节要注意,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
温馨提示
1、家长朋友认真阅读《告家长书》内容,遵循科学的方法,及时预防、减少孩子生病的机率。
2、切莫讳疾忌医。由于冬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
3、如果孩子有相关症状,应本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原则,如实向学校报告病情。
感谢您的配合!
中学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六
尊敬的家长:
您好!
冬春季是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在校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特提醒家长熟悉掌握以下基本常识和预防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起病急、进展迅速,如果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
传播途径
主要传染源为动物,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而鼠向人的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未见人-人传播报道。
预防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防治关键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防鼠灭鼠,这是本病预防的主要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2、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出血热的最有效的办法,我国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实行扩大免疫接种规划措施,流行区人群应接种疫苗。
3、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并及时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起决定性作用。
就近到规范医疗机构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如何识别早期流行性出血热?
如果患者突然发病,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可伴或不伴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困倦无力,恶心、呕吐、腰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面部、颈部和胸部潮红(三红),淤点和结膜充血等症状中之一或多项者;发病前1个月内有鼠类接触史或看见过老鼠、鼠排泄物;或所处地区为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等,可高度怀疑流行性出血热,应及时就医,并告之医生。
流行性出血热“可防、可控、可治”,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好日常预防,积极应对,就可以有效阻断它的流行与传播,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
温馨提示
冬季是传染病高发期,希望各位家长朋友也多加注意,让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孩子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流涕、恶心、出疹等症状,请您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及时告知班级老师,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中学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七
尊敬的家长:
您好!冬春季是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在校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师生身体健康,请您知悉以下有关出血热预防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主要由鼠类(黑线姬鼠、褐家鼠、大白鼠)等啮齿类动物携带和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该病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但如果病毒感染后,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那么重症率和病死率可显著降低。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潜伏期最短4天、最长60天,一般为7—14天。
出血热传播途径有哪些?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传染给人体。该病不通过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主要通过老鼠作为媒介传播,传播途径如下:
1、呼吸气体:带病毒鼠排泄物污染的灰尘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
2、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接触带病毒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病毒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进入人体内而感染。
3、污染食物:食用被带毒鼠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鼠体表螨类吸了带病毒鼠的血后又吸人血引起感染。
如何防治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防治的关键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防鼠灭鼠。防鼠灭鼠,这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防鼠就要经常检查房间内可能存在的孔隙,密封所有的可能成为鼠类出入的孔隙。做好防鼠的同时,可在可能存在老鼠的地方安放捕鼠夹或投放毒鼠饵进行灭鼠。
2、疫苗接种。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成功上市近20年,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本病提供有效手段,疫苗接种是个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最有效措施。接种程序是每人全程接种3针次,即接种第1针后14天接种第2针,半年至一年加强接种第3针。
3、管好食品。妥善保管粮食、食物,可放在有密封盖厚塑料、玻璃或金属的容器内,或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剩饭不要乱倒;食具用前应煮沸消毒等。及时清洗洗餐具和炊具,清除溢出的食物。宠物食品及时收拾不过夜。
4、搞好卫生。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食物、隐藏场所及鼠滋生地;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病毒尘埃;清除草丛等。
5、及时就诊。不明原因发热、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伤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要避免误诊。做到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就医,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如何识别发现早期流行性出血热?
如果患者突然发病,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可伴或不伴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困倦无力,恶心、呕吐、腰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面部、颈部和胸部潮红(三红),淤点和结膜充血等症状中之一或多项者;发病前1个月内有鼠类接触史或看见过老鼠、鼠排泄物;或所处地区为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等,可高度怀疑流行性出血热,应及时就医,并告之医生可能感染流行出血热。
各位家长,流行性出血热“可防、可控、可治”,只要我们做好日常预防、积极应对,就可以有效阻断它的传播与流行,保证我们和孩子的身体健康!
中学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八
家长朋友们,您好!
最近流行性出血热已进入高发期,xx、xx、xx等沿山区县为高发区,通常在秋冬季的11月到次年1月有一个大高峰,在春夏季的5月到7月有一个小高峰。发病季节性与鼠类繁殖、活动及人的活动接触有关。为了您和家人的身体健康,也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在校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特提醒家长熟悉掌握以下基本常识和预防措施。请您认真学习以下内容。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出血热病毒主要宿主和传染源是鼠类。野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家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为褐家鼠。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三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
三红: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
三点:软腭、腋下、胸背部出血
如何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1)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最有效的方法。
(2)灭鼠和防鼠是关键。
(3)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保持居室干燥通风,生活垃圾及时清除。
(4)粮食、食品应存放在严密的容器内,并加盖以防鼠污染。剩饭菜必须加热后方可食用。
(5)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防鼠灭鼠以及做好自身防护是预防出血热的主要措施。应尽量避免在水边、草地等老鼠容易出没的地方活动,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污染物。在果园、菜园、养殖场等重点场所,可以长期实施防鼠灭鼠的措施。在野外尽量穿长裤、长衫,以及不露脚趾的户外鞋,以防被鼠类咬伤。此外,接种出血热疫苗是个人预防出血热的最有效办法。出血热高发地区的16岁-60岁的人群,要积极到就近的接种单位,进行全程规范的出血热疫苗接种。在流行区进行野外探险、旅游、耕种等活动,或者有较长期的野外户外工作任务,可以提前接种出血热疫苗进行预防,防止被感染。
冬季是传染病高发期,希望各位家长朋友也多加注意,让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孩子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流涕、恶心、出疹等症状,请您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及时告知班级老师,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中学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九
亲爱的家长朋友:
您好!冬季是出血热季节性发病高峰,我省部分地区出现出血热病例。学校人口密集,是传染病的高发场所,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为了预防和控制冬季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广大学生身体健康,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现就出血热防控知识告知如下: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症状是发热(体温常在39-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颜面、颈、上胸部潮红),发病急,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重症病人像喝醉酒一样,眼结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点状、条状出血点,并伴有眼结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等。该病可引发肾衰竭,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死亡。
三、流行性出血热是如何传播:
1、呼吸道传播: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尿、粪便、唾液等排泄物,污染尘埃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老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毒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
4、螨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四、预防措施:
1、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居家时每周要使用“84”消毒液对孩子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具,活动场所和房间进行定期规范消毒。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扔,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
3、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让孩子不要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避免带孩子去不通风的密闭场所。
4、学习、生活有规律。衣、食细节要注意,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
5、切莫掉以轻心。由于冬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并本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原则,如实向学校汇报病情。
谢谢您的配合!
中学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十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你们好!冬季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学校又是人口密集场所,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保护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xx市第七十八中学现就出血热防控知识告知如下:
一、不可忽视的“杀手”:
可怕的出血热到底是什么?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主要由鼠类(黑线姬鼠、褐家鼠、大白鼠)等啮齿类动物携带和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情重、病死率高,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症状。
二、发病时间:
全年均可发病,小高峰为每年4-6月(或5-7月),大高峰为每年10月至次年1月,潜伏期最短4天、最长60天,一般为7—14天。
三、哪些症状需小心?
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面红、颈红、前胸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
四、哪些途径能传播?
1、呼吸道:带病毒鼠排泄物污染的灰尘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
2、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接触带病毒鼠的排泄物、分泌物,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而感染。
3、消化道:食用被带毒鼠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鼠体表螨类吸了带病毒鼠的血后又吸人血引起感染。
五、怎样预防出血热?
1、接种疫苗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在流行季节前,接种出血热疫苗。接种程序是每人全程接种3针次,即接种第1针后14天接种第2针,半年至一年加强接种第3针。
2、防鼠、灭鼠是防止感染该病的关键。住宅区周围定期用药物等灭鼠,农作物粮食储存应防止被老鼠污染,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4-6月或5月-7月和11月-次年的1月)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野外活动时注意不要被老鼠咬伤,野外作业的住地要做好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减少鼠、螨栖息和接触感染。
3、管理好食品。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剩饭不要乱倒;食物放在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食具用前应煮沸消毒等。
4、搞好环境卫生。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食物、隐藏场所及鼠滋生地;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病毒尘埃;清除草丛等。
5、及时就诊。不明原因发热、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伤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要避免误诊。
温馨提示:
1、请各位家长朋友近期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孩子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流涕、恶心、出疹等症状,请您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及时告知班主任老师。
2、请各位家长朋友配合我校晨午检及病假追踪工作,不刻意隐瞒孩子病情。
3、注意室内通风,引导孩子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吃熟食,喝开水。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家校携手,共建校园平安,共护孩子健康!
中学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十一
尊敬的家长:
你们好!
秋冬季节是流行性出血热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学校是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出现传染病的高发、频发,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为了预防和控制出血热传染病的发生,保护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身体健康,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现就将流行性出血热病防控有关注意事项告知如下:
1、流行性出血热
出血热,即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我省xx地区出血热的高发季节,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汉坦病毒,并通过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直接噬咬人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该病发病急、症状重、进展快、花费大、病死多。在经常野外工作或活动的农民、学生等群体中发病率高。
2、传播途径
①携带病毒鼠类的血液、唾液、尿、便等排泄物被搅起漂浮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或经粘膜接触而感染;
②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新鲜排泄物而感染;
③进食带毒鼠类粪便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粘膜而感染;
④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⑤虫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虫进行传播。
3、传染源
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为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等啮齿类动物,其他如猫、猪、犬和兔等动物以及病患早期亦可携带病毒,但病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已发现有170多种脊椎动物能自然感染汉坦病毒,我国有53种动物携带该病毒。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4、症状
多数患者突然有畏冷、发热的症状,体温39~40℃之间,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数为3~7天,少数达10天以上。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4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有典型的“三红”“三痛”。“三红”就是眼睛红、两腮红、脖子前胸红;“三痛”就是患者会感到头痛、眼眶痛、腰痛。
在疾病发生初期,除了“三红”“三痛”、高热外,还有可能在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发热4到6天后会进入低血压休克期,然后是少尿期、多尿期,最后是恢复期,恢复到正常。
5、疾病类型
根据发热高低、中毒症状轻重和出血、休克、肾功损害严重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5型。
①轻型:体温<39℃,中毒症状较轻,除皮肤和黏膜有针尖样的点状出血外,肾损害轻,无休克和少尿。
②中型:最多见。体温39~40℃,中毒症状较重,球结膜水肿,出血及少尿明显。尿蛋白+++,病程中可出现收缩压<90mmHg或脉压<30mmHg。
③重型:体温≥40℃,中毒症状严重,渗出现象明显,甚至可出现中毒引起的神经精神症状。休克及肾损害严重,少尿持续不超过5天,或出现无尿但不超过2天。出血明显,可见皮肤瘀斑和腔道出血。
④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存在以下情况之一者,如严重感染,难治性休克,少尿超过5天或无尿超过2天,以及BUN>42。84mmol/L120mg/dl,肝、肾等重要脏器出血,及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脑出血或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⑤非典型:发热<38℃,皮肤及黏膜可见散在点状出血点,尿蛋白±,血、尿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阳性。
6、如何预防肾综合症出血热?
①预防接种疫苗:接种双价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双价疫苗能有效地预防家鼠型和野鼠型出血热病毒的感染,是防治出血热的首选疫苗。16—70岁健康人群均可注射,保护率>95%,保护期3—5年。尤其是接近60岁的农民和刚满16岁的学生,应积极主动接种疫苗。
②注重食品卫生。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剩饭不要乱倒;食物放在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食具用前应煮沸消毒。
③搞好环境卫生。室内外垃圾日产日清,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类的食物、隐藏场所及鼠类孳生地;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毒尘埃;清除草丛,卫生死角等。
④注意个人卫生。野外郊游不进草丛,树林等鼠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回来后先洗手,换洗干净衣物,以免衣物沾染到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⑤加强学生健康教育。避免食用三无食品,不购买小商贩食物。
⑥加强个人防护。尽量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污染物,不要夜宿在果园等户外场所以防螨虫叮咬;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
⑦防鼠、灭鼠。在学校重点场所放置灭鼠板、检查纱网完整,安装防鼠挡板等,这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
⑧及时就诊。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肤有出血点、感冒症状明显等,以及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就诊,就地治疗。
温馨提示:让我们一起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个人体质。
中学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十二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进入十二月,气温将明显下降,不少致病微生物随着一波波的冷空气“粉墨登场”,xx疾病控制中心提醒大家应警惕新冠肺炎、流行性出血热、诺如病毒传染、水痘、和流行性感冒等冬季呼吸道传染病。而我省出现出血热病例在今年呈上升趋势。出血热防控形势严峻。为了您家人的健康,请参与到出血热防控工作中。
一、什么是出血热?
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又叫肾综合症出血热。
二、感染出血热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典型症状为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及恶心、呕吐、胸闷,常见症状为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两到三周。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一)、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起病急。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疼痛症状。
(二)、低血压休克期:多在发热四到六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将近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三)、少尿期:24小时尿量少于四百毫升。
(四)、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
(五)、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三千毫升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要数月。
三、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第一、呼吸道传播,病鼠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空气、尘埃,易感者吸入带病毒的尘埃而感染。
第二、消化道传播,病鼠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水源或食物,可以经消化道黏膜而感染。
第三、接触传播,接触鼠的排泄物、分泌物或者是血液经破损皮肤伤口或黏膜而感染,偶尔被鼠咬伤而感染。
第四、虫媒传播,吸血节肢动物,螨类是鼠间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在鼠和人之间传播的途径之一。
第五、垂直传播,也就是母婴传播。
四、如何预防出血热?
(一)灭鼠和防鼠
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进行灭鼠。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5-7月和10-次年2月)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在灭鼠为主的前提下,同时做好防鼠工作,防止老鼠进入屋内和院内。
(二)灭螨、防螨
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经常用有机磷杀虫剂喷洒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
(三)加强食品卫生
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食具和饮用水,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四)做好消毒工作
对生活和工作区域进行定期消毒,并做好记录。
(五)注意个人防护
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破伤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经常开窗通风,保持房屋内卫生干净整洁。
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及恶心、呕吐、胸闷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向医生说明情况。全社会共同努力清除鼠类动物是最有效的预防出血热的手段。预防出血热需要人人动手,让我们一起努力,远离出血热!
中学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十三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您好!
目前正值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学校人口密集,是传染病的高发场所,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因此,为预防和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与传播,保护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现就流行性出血热及冬季传染病告知如下:
一、流行性出血热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这种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尤其是姬鼠所携带的汉坦病毒感染,住院病人病死率可高达10%以上。但如果病毒感染后,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那么重症率和病死率可显著降低。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
(二)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主的要传染源是老鼠。传播途径有:
1、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2、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
(三)流行性出血热主要症状
1、发热期: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一般持续3-7日。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肾区扣击痛。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眼结合膜充血、水肿,眼睑、面部浮肿,软腭黏膜网状充血、腋下皮肤有出血点。
2、低血压期: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一般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4、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
5、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
(四)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
1、防鼠灭鼠: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2、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个人预防病毒性出血热的最有效的办法。流行区16岁至60岁人群应接种疫苗。该疫苗共接种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一年。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任何原因导致的第二针没有及时、按期接种,都应当重新开始免疫。
3、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并及时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五)如何防鼠、灭鼠,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1、确保室内活动场所无老鼠
妥善保管粮食、食物,可放在有密封盖厚塑料、玻璃或金属的容器内。及时清洗餐具和炊具,清除溢出的食物。宠物食品及时收拾不过夜。妥善保管生活垃圾,放在有密封盖的容器内。经常检查房间内可能存在的孔隙,密封所有的可能成为鼠类出入的孔隙。在可能存在老鼠的地方安放捕鼠夹或投放毒鼠饵。
2、防止老鼠进入室内
使用有盖的垃圾桶,及时清理家周围的垃圾、灌木和杂草。检查房子外面的孔、洞,及时封堵。使用后宠物食品及时清理。妥善保管粮食和动物饲料,及时清理旧车、旧轮胎等鼠类可能居住物体。房子周围不要堆放柴草,木材堆放时要与地面至少有1尺的距离。在老鼠可能出现的地方布放捕鼠夹或毒鼠饵。
3、清扫鼠类污染的地方时要适当防护
要戴橡胶或塑料手套,戴口罩,先用消毒剂喷洒,浸泡5分钟后,用纸巾擦拭,把纸巾扔到垃圾桶,再用消毒剂或漂白剂擦拭污染区域表面,脱下手套前,用肥皂水或喷雾消毒剂洗手,脱手套后清洗双手。其中消毒剂可用家用消毒剂或0。05%的含氯消毒剂。不要用掃把或吸尘器清扫啮齿类动物的尿液和粪便,这样容易使病毒颗粒进入空气中,通过呼吸道感染人。如果在床上用品和衣物上看到鼠尿或粪的痕迹,应用洗衣粉、热水清洗。
4、捕鼠时要注意个人防护
用消毒剂喷洒死老鼠或鼠窝及其周边区域,浸泡5-10分钟。将鼠窝的材料或带有死老鼠捕鼠夹放到塑料袋里。如需重复使用捕鼠夹,取下老鼠放在袋里,深埋;捕鼠夹放到袋子或水桶内,加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再次使用。用肥皂和水或喷雾消毒剂或漂白粉溶液洗手套,然后脱下手套。用肥皂和清水或其他洗手液洗手。需要注意的是布放捕鼠夹、投放毒鼠饵时要防止儿童接触。
亲爱的家长们,虽然冬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请不要恐慌,也不要害怕,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为孩子的健康平安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温馨提示家长
1、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学生出入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杜绝传染渠道,减少感染机会。
2、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可增强孩子自身免疫力。
3、每周入校前请您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当孩子出现发烧、呕吐、腹泻、疱疹等情况时,在没有明确病因前不要送孩子入校。如在医疗机构诊断为传染病时,需居家隔离至病愈,并开具复课证明方可回校。
中学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十四
各位家长朋友:
您们好!
冬季是流行性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入冬以来流感、水痘、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发病率都成上升趋势,人口密集的地方,是传染病的高发场所,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因此预防和控制冬季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孩子身体健康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现就冬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告知如下:
一、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症状:典型表现为起病急,有发热38-40℃,可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最典型的症状为充血、渗出和出血等毛细血管损害表现:如面潮红、颈潮红和胸部潮红三红,酒醉貌,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痛,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出血点,重者可有腔道出血。
预防措施:目前采取“环境治理、灭鼠防鼠、预防接种、个人防护”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1、灭鼠和防鼠是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
2、保持居室清洁、通风、干燥,喷洒杀虫剂灭螨。
3、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品保藏,防止食具、食品污染。出血热病毒对一般消毒剂十分敏感,加热56℃30分钟或煮沸1分钟即可杀灭,因此饮用水应煮沸,剩菜剩饭应加热。
4、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个人防护。进入疫区或在疫区内生活、劳动的人员要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防护。
5、开展健康教育及广泛的社会宣传,普及预防知识,提高群众的预防意识。
6、预防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最有效、最科学、最经济的手段。
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近期国内本土疫情时有发生。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防范新冠肺炎疫情反弹,保护身体健康,对您提出以下防控建议:
(1)境外(含港澳台地区)入境和中高风险地区来蒲返蒲人员,应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隔离和健康管理工作。
(2)建议符合条件但尚未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尽早接种,接种疫苗后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从而降低发病、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3)做好个人防护,养成勤洗手、常通风、用公筷、戴口罩、保距离、掩口鼻、常清洁等良好卫生习惯。
(4)农贸市场、食品加工厂、肉联厂等重点场所工作人员应注意场所通风消毒、健康监测等工作,严防带病上班。
(5)加强个人健康管理。日常要密切留意家人和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果有发热、乏力、干咳等不适症状,尽早到就近医疗机构就诊(如有发热,需前往发热门诊)。
三、流行性感冒
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是流感的主要流行季节。随着气温下降,进入冬季以后,流感病例数可能增加,应做好防护。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擤鼻涕后应立即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或鼻。
(2)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
四、冬季其他呼吸道传染病
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人体抵抗力减弱,各种病原微生物也开始陆续登台,逐渐进入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猩红热、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1)对有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如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等,按相关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2)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出现症状应及早到社区医院就诊,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3)家长必须密切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着重防范呼吸道传染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
三、其它感染性腹泻
秋冬季是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高发季节,发生感染性腹泻的风险也进一步增大,因此特别提示群众应注意把好“病从口入”关。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不生吃禽蛋类产品,生熟食品要分开。
(3)一旦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
中学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篇十五
亲爱的家长朋友:
您好!冬季是出血热季节性发病高峰,我省部分地区出现出血热病例。学校人口密集,是传染病的易发、高发场所,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为了预防和控制冬季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广大学生身体健康,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现就出血热防控知识告知如下: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家鼠、野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鼠向人的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这种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尤其是姬鼠所携带的汉坦病毒感染,住院病人病死率可高达10%以上。但如果病毒感染后,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那么重症率和病死率可显著降低。
二、传播途径
1、携带病毒鼠类的血液、唾液、尿、便排泄物等被搅起漂浮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或经粘膜接触而感染。
2、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新鲜排泄物而感染。
3、进食带毒鼠类粪便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粘膜而感染。
三、病发时的症状
1、起病急、怕冷、发热。
2、全身酸痛,无力,呈衰竭状3。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
4、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像是喝醉了酒。
5、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四、什么人容易感染?
每个人均可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病毒,但发病主要取决于人的生活工作习惯和动物的生活习性。如果带毒的啮齿类动物主要栖息于农田,人感染则主要与农业活动有关;如果带毒的啮齿类动物栖息在人的家内或其他建筑物内,则感染主要发生在居家环境中。因此,应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针对性地做好个人防护,可显著降低发病率。
五、如何预防?
1、健康教育:通过对解除人群广泛进行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免疫能力。
2、切断传播途径:通过灭鼠、消毒、有效管理食物、水、生活用品、讲究卫生、除螨防蚊虫叮咬等措施可以有效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
3、做好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或疾病流行时的管理。
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1)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并及时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2)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3)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4)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六、有疫苗吗?
在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成功上市近20年,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本病提供有效手段,疫苗接种是个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最有效措施。
2008年开始,我国将流行性出血热免疫接种纳入了扩大免疫规划,以高发省份中的高发乡镇作为目标人群,对16-60岁人群进行常规免疫接种。高发病区的16-60岁人群应积极到本地区疫苗接种点规范接种疫苗,保护个人身体健康。到流行区进行野外探险、旅游、耕种等活动,或在较长期野外户外工作任务前可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防止被感染。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在冬季高峰期间,如果出现感冒、发烧一定警惕出血热,要立即去正规医院进行救治,以免延误治疗。做到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预防各种疾病在校园的发生是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流行性出血热是可防可治的,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带领学生一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家中的卫生清洁,让我们一起预防出血热,健康和谐生活。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中学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分享15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助人为乐事迹材料,清廉家庭事迹材料,优秀班集体事迹材料,2025年给朋友的惊蛰祝福语,2025年给朋友的中秋节QQ祝福语,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