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研讨会心得体会

作者:浅野末2024-01-16 12:26:37

导读: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1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标的发布,信息科技学科也迎来了新的改变。新课标以新课改的宏观理念,引进了新模式、新观念、新...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研讨会心得体会(通用8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1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标的发布,信息科技学科也迎来了新的改变。新课标以新课改的宏观理念,引进了新模式、新观念、新内容,将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为目标,以真实性学习为基本途径,强调利用信息科技解决实际问题,丰富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内涵。根据新课标和多位专家的解读,梳理的新课标要点和学习心得如下:

  一、课程地位发生改变

  信息科技的三至八年级已经确立为国家课程,独立开设。课时占总课时比为1%~3%。每周安排1课时,每课时按小学40分钟、初中45分钟计算。

  二、课程性质发生改变

  研究以数字形式表达的信息及其应用中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实现小学、初中、高中整体发展与衔接。

  三、课程理念新提出

  1、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

  2、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为逻辑主线,重塑课程结构,加强知识的内在关联,每个年级围绕一个或若干个课程主线开设课程,小学低年级注重生活体验;小学中高年级初步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体验其应用;初中阶段深化原理认识,探索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体现了循序渐进和螺旋式发展。改变了传统课程的知识、技能导向,转向素养导向,培养数字时代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

  3、面向数字时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要求,体现“科”与“技”并重。课程名称从信息技术变成了信息科技,体现科学与技能的并驾齐驱,二者互为补充。体现以素养为导向。

  4、倡导真实性学习,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突出实践,凸显学生主体性。

  5、以素养为导向的多元评价

  以学科核心素养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设计持续性学习评价:过程、课堂、作业、单元与期末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等,从多个方向、多个角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全面考查学生学习状况。

  四、课程目标新改变

  1、以国家战略、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为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要求,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具有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具有创造力、适应力、胜任力。

  将1至9年级分为四个学段,分别刻画了学生在不同学段、不同维度应该达到的素养表现。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维度有各自的特征,同时又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的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选用合适的数字设备、平台和资源,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中的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

  注重学段之间的衔接,关注区域之间的差异,面向全中国的青少年,要让他们都有适应自己学习的情境和案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综合课程建设,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开展不低于10%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五、课程内容从

  “技术”到“科技”

  1、六条逻辑主线贯穿全学段,由关注工具特征向关注学科本体转向,由强调知识技能学习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转向,由应用行为向学科思维转向,从而由培训技术操作向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转向。

  2、跨学科主题作为重要课程要素

  信息科技课程内容和其他相关学科内容设计了一些交叉式实践,让学生有一种综合式的思考。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数字设备体验、数据编码探秘、小型系统模拟、互联智能设计,占本学科总课时的10%,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3、突出“自主可控”

  信息科技课标提及“自主可控”25次,提及“原始创新”5次,提及“原创精神”4次,充分体现了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信息科技学科应该承担起自主可控、原始创新、原创精神教育,让学生懂得,从小就要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追求,为未来国家自主可控做好准备。

  六、内容模块体现循序渐进

  和螺旋上升

  1、在线学习与生活与数据与编码(三四年级)

  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能掌握常用的在线技能,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通过网络完成交流、体验协作学习。依据问题解决的需要,组织与分析数据,用可视化方式呈现数据之间的关系,支撑所形成的观点。知道数字身份的重要性,认识自主可控的意义。能认识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关注数据安全等。例如通过小组活动讨论二维码的使用,知道线上生活注重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重要意义,了解威胁数据安全的因素,能在学习、生活中采用常见的防护措施保护数据。

  2、身边的算法与过程与控制(五六年级)

  通过学习身边的算法,体验经典算法,正确进行问题求解的算法描述,对算法价值和局限性有一定的认识。例如探究购物网站、抖音等视频平台的个性化推荐,实现精准推送,了解算法为什么如此懂我,认识到算法对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的重要性,同时能辩证的看待算法。能针对不同的输入数据规模,分析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算法在时间效率上的高低,并能利用编程对设计的算法及过程与控制实验系统进行验证等。本模块将编程设定为暗线,不进行系统的编程学习,要求学生能读懂程序、会修改参数验证运行,仅把编程作为验证工具使用。例如为学校图书馆设计自动门,通过探究自动门背后的奥秘,通过动手设计制作一个自动门模型,到使用开源硬件动手搭建自动门,最后编写程序验证功能。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能将问题分解为可处理的子问题,了解反馈对系统优化的作用。

  3、互联网应用与创新和物理网实践与探索(七八年级)

  对于生活中的真实应用问题,能通过互联网工具或平台获取需要的信息,认识网络协议对互联网的核心作用,体会”互联网+”对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体验多样的物联网场景,了解万物互联背后的基本思想。能搭建简易的物联网系统,知道物联协议及其主要特点,激发探究未来物联世界的奥秘的兴趣。例如探究RFID在图书管理和ETC系统的应用,通过学习射频识别技术,搭建ETC收费物联网系统模型,知道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了解射频识别技术工作机制,拓展射频识别技术的创新应用前景,以及生活中如何安全的使用RFID技术设备等,培养利用物联网知识解决跨学科等实际问题意识和能力。

  七、教学实施凸显

  学生主体地位

  1、项目式学习

  新课标25次提到“项目”,提倡要开展的项目活动,通过项目实践,提升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项目式学习在老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信息技术现状确定教学预期,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或合作解决。支持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项目式学习的核心要素包括有挑战性的问题、持续的探究、真实性、学生发言权和选择权、反思、反馈和改进、公开展示项目成果。

  2、真实问题驱动学习

  新课标20次提到“真实”,新课标注重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的真实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再设计教学情境时:一是关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或议题;二是能在课堂之外有真正的实用价值;三是使用学生见过的、有体验的真实的情境,即使是虚拟的也要能迁移解决真实环境中的问题。除了问题真实,还应是真实经历,真实成长,在学习过程中所学的知识是真实,所运用的思维方式是真实。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学会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迁移解决同一类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标22次提到“小组”,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围绕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或是开放性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针对学习成果开展小组评价等。

  4、实验教学

  新课标22次提到“实验”,新课标对实验教学提出要求,明确实验类型,如验证性实验、应用型实验、探究性实验,倡导建设视建设支持信息科技教学实验环境的实验室,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在实验中开展验证,形成实验报告。通过模拟、仿真、演示等数字化手段,设计搭建简易应用或原型系统,营造尽量接近真实场景的各种网络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创造条件。

  八、学业质量评价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结业后,能够收获什么呢?新课标也给出了阶段性课程完成后学生的“学业成果画像”,应试不再是唯一的目标,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用于生活才是根本目的。各学科结合课程内容明确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广度,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提供依据。设置教学提示,增加教学和评价案例,强化“如何教”的具体指导。

  作为一线教师要直面新课标的变化,积极学习、充分理解、适度运用。一线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就是用课堂教学的行为诠释课程理念,从自身的点滴改变做起,在教学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不断践行新课标理念,促进新提升。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2

  信息科技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信息技术学科改为信息科技,信息科技课标中不仅将信息科技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还明确了算法、人工智能在课程逻辑主线中的位置,同时学生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重要性也被重点做了阐述。省教研员魏雄鹰老师说: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从无到有、从有到专,很好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那么,新课标又传递了哪些关键信号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信息。

  一、从“技术”到“科技”

  新课标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从这一个名词的变化可以看到教育思维的重大变革。“技术”的导向,关注操作和知识点,培训的方向是熟练程度和技巧,它会导致我们的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培养方式重精英、重大城市,原来学校里接触信息技术课的就是参加各种比赛的一小部分同学,因而没有办法实现素质教育,也很难达到立德树人。而新课标中的“科技”导向是帮助学生认识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是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科技导向下培养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因而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提升。此外,新课标的实施把原来重操作、重知识点的信息技术,转变成重科学、重素养的信息科技,其覆盖面也转变为涵盖城市和农村、精英和普通的全体学生。

  二、从“知识点”到“大概念”

  大概念是一个学科的科学基础,大概念约定了一个学科的知识关系,所有的知识在这个地方可以变成一个知识网络,贯穿其中的是学科逻辑。11版的课程标准指向的是各项知识目标,而信息科技课的新课标里,就有6个学科逻辑主线,它能够在不同的年龄段引领我们的小朋友在知识网络上有螺旋式的上升,这就是所谓的大概念。在信息学科教学中,我们应当跳出具体的知识点,聚焦上述6个学科大概念,因为定位于知识点的教学,容易忽略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容易忽略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最终会导致只见树木,难见森林,并且零散的知识点不易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易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零散的知识点,会使解决问题捉襟见肘。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层级的概念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提供多种体验来促进概念的建构和理解。

  三、从“素质”到“素养”

  原来的素质教育”重不同学科的知识,而“素养”重知识内化、实践和运用,所以新课标更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是新课标释放的一大重要信号。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信息技术学得怎么样,还要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术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是核心素养的要求。

  我们作为一名信息教师,要有敬畏之心,要站在为国家培养科技后备人才这样一个高度来学习新课标,要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认真学习、精心准备,将信息科技的课程理念和培养目标在课堂落地,为促进全国中小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提升贡献我们的力量。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3

  从信息科技课程发布,到专家到专家解读信息科技新课标,给了我一颗“定心丸”。

  当我看到新课标,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几个词“信息科技”、“人工智能”、“跨学科”,感觉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对未来的教学感到害怕,我甚至到网上搜索如何开展人工智能教学。是不是一定要展示无人机、机器人?硬件设备很难达到要求?我认为这么高大上的东西感觉离我们很远,不知该如何进行教学,陷入了对人工智能的恐慌,心里一系列的问号。听完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我有了前进的方向。

  从熊璋教授那里知道了什么是信息科技,为什么要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了解到信息科技是素养导向,是关注学生认识、理解、态度,训练叙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

  从樊磊教授那里知道了教师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方案,如何在现有方案下做课程建设。教师应将重点放在“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启迪智慧”,使学生能主动地、自信地认识并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变革、安全、法律和伦理等方面的挑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去挖掘人工智能的教育价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带领并鼓励学生积极体验、尝试,并思考较成熟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但避免陷入玩“技术概念”的游戏中。了解到人工智能内容要求不应片面追求Al新进展、新算法,或者使用AI新硬件或平台。

  最后袁中果教师以具体案例展示了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主题、任务、评价、学习环境、反思性教学改进几个方面给我们展示如何设计课程,如何实施跨学科教学。

  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我认为信息科技学科的素养导向是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捕鱼技术”,而是要培养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能够主动去寻找生存的方法的意识。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4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标坚持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的大目标,在“素养表现”“学科逻辑”“内容承载”“情境案例”和“学业质量”的逻辑中,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通过多次迭代、不断优化,充分反映课程的时代性、科学性、育人价值和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素养表现”细化了课程的培养目标,刻画了不同学段中小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四个维度,即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的表现,是课标的起点。

  “学科逻辑”抽取了信息科学必须和适宜在中小学课程中涉及的主要知识及其之间的逻辑,课标列出了六个逻辑主线: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

  “内容承载”是根据素养培养目标和学科逻辑,按照“大概念”“主题式”“体验性”和“综合化”设定的,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课程内容。

  “情境案例”直接服务于内容承载,是把学生带入信息科技和智能社会的抓手,既要符合素养培养目标,又要符合学科逻辑,主要选用学生有感受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情境和案例。

  “学业质量”是对整体教学效果的评估,主要检测的还是学生学习后的综合素养表现。

  新课标的颁布实现了信息科技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从“0”到“1”的进步,但是新课标的颁布只是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新起点。新课标关注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去知识中心化,去知识单调化,去知识孤岛化,关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原来在地方运行的综合实践课程里的信息科技课程有着非常根本的不同,可以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教材的研制、课程资源的建设都迫在眉睫。拥有更多高水平的教材、高水平的资源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5

  4月27日,我有幸聆听了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课标研制组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等四位专家对新鲜出炉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标的解读直播。二个多小时的解读,让人遐想连篇,专家的解读让我感觉像是夜空中找到了那颗照亮的星星。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1、解读让我明确了信息科技的定位和学科价值

  信息技术学科必须是国家课程,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的价值第一次有了充分的信心。信息科技学科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反映时代特征,具备中国特色,更要有世界水准,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这样的定位,让我看到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前景。信息科技学科是必修课程,中国的一小步,世界的一大步!这样的定位会让每一位从事信息科技的教师心潮澎湃!

  2、解读让我明确了课程的实施改革的方向

  信息科技学科要从重操作转向重科学,从重知识转向重素质,从重精英转向重全体,从重城市学生转向重全体学生。这样的转变,必将促进信息科技学科在一线教学中的飞速发展。主题式教学、综合化教学、去知识中心化,面向整体发展目标,众多新的理念拓展着我的眼界,改变着我对于学科固有的一些认识,让我对于即将到来的新的改革充满了信心。

  总之,这次的学习受益匪浅,期待在实践教学中一步步践行起来,实现学科的发展和教书育人的初衷,展现信息科技学科的魅力!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6

  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标志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正式成为国家课程。蔡蕾老师第一时间将电子版的新课标分享给了工作室的伙伴们。读到新课标,我的内心是振奋的、自豪的。近几天,纷沓而至的两场线上学习,更让我对新课标的发布有了更深的了解。

  信息科技课标组组长熊璋教授,就“从0到1”、“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两个主题和广大信息科技工作者,详细阐述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讲到了信息科技作为一门国家课程,具有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肩负着培养下一代适应未来发展,关注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之所以将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就是希望我们的课程要从技术导向、知识导向转变为科学技术导向、素养教育导向。要关注学生的认识、理解、态度,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升他们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做到培养目标为本,学生为本,发展为本。熊教授还详细解释了信息科技课程的三架楼梯,由信息素养表现刻画了不同学段的特征,制订了全程的课程标准,以及我们学科作为国家标准课程应有的属性。正如熊教授所说,我们的课程担当是让学生具有探索精神、创新理念、自主可控意识,为国家长治久安、两个大局奠定基础。这就需要作为新课标践行者的我们,要有敬畏之心、敬业之心、克己之心和实干之心。

  新课标只是一个起点,我想在感受幸福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有危机感和责任感。进一步理解国家教育战略,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尽快适应新课标带来的新挑战。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7

  学习完课标,我首先明确了信息科技的课程本质,是从技术到科技的提升,是从技术初学者到信息原住民的提升,信息时代的环境里,提升信息素养是必要的。

  课程培养方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目标转向从技术操作到学科素养;方式转向从知识技能学习到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内容方式从关注工具特征到关注学科本体价值;价值转向从应用行动到学科思维。

  新课标更加关注课程整合或者是问题化学习。小学阶段一二年级的课程融入其他课程,不单独开设。有些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掌握了,比如说拍照录像与他人分享,用符号表达情感“点赞”“五星好评”等。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8

  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从附属于综合实践课程到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成为全国统一开设的独立课程科目,2022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出台,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说是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老师来说,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到日常实践教学中值得我们深思。

  新课标反映数字时代的正确育人方向,构建逻辑关联的课程结构,遴选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并重的课程内容,倡导真实性学习,强化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围绕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创新,注重以科学原理指导实践应用,自觉适应信息科技的快速更迭,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突出信息科技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研讨会心得体会(通用8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大学工程训练心得体会高一开学心得体会人性的弱点心得体会四步教学法的心得体会范文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的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