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版心得体会

作者:雪代巴2023-12-28 11:29:30

导读:篇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版心得体会 今天我参加了市教科院开展的“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初中地理培训会”,聆听了周盈科和吴儒敏两位老师的报告,两位老师精彩的...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版心得体会(精选8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版心得体会

  今天我参加了市教科院开展的“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初中地理培训会”,聆听了周盈科和吴儒敏两位老师的报告,两位老师精彩的讲解丰富了我对于新课标的认识,使我有了很多收获和感悟,新地理课程标准把学生学习地理从死记硬背、老师满堂灌的一言堂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学习观。

  上午,周盈科老师从地理课程标准修正思想的确定、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变化、学业质量的研制等方面,带领我们细致得学习了2023年版的地理课程标准。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新课标更加突出地理课程标准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保护地球家园的观念、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和关心世界的态度;同时还特别强调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了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和有机联系,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了学科实践性要求。我还认识到新课标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形式,在活动中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记老师“一言堂”的模式,这就要求老师们认真备课,研课标,研教材,研学情,从“大单元教学”的角度对所学地理知识进行有机整合,推动地理课堂转型。

  下午,吴儒敏老师为我们奉上了题为“地理核心素养测评的实践与反思”的精彩报告,首先吴老师以合肥市的历史发展为例,向我们讲解了“地理”的来源,以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为背景,形象地讲解了为什么要“双减”,并提出以“双减”促“三新”。从学习评价的进阶逻辑、素养测评的反思要点四个方面对核心素养测评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通过吴老师的讲解,我认识到“教学评一致性”中的“评”主体应该是学生、合作者,而不是老师和竞争者,我们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指导、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把外部评价转化为内部评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改变教学方式,舍得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实现教学评价的放权,这样才真正符合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我想,本次培训必将改变我们地理老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观。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新课标增加、删除、整合了一部分课程内容,这使得教材与新课标的吻合度不够,比如关于太空探索内容,教材中几乎没有呈现,这就进一步要求老师们认真备课,加强教研,调整教学内容,这也是新课标调整的必然结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我将以本次新课程培训学习为契机,进一步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以地理核心素养为抓手,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发展性人才为目标,改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模式,在地理实际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做一名合格的学习型教师。

  篇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版心得体会

  2023年4月21日地理新课标正式颁布,放暑假前老师们及时拿上了蓝色书皮的地理新课标,利用假期自己先翻阅了一遍,8月18日来自太原的地理教研员肖明光老师(女)给矿区全体地理教师进行了新课标的培训,肖老师委婉的语言表达、生动的案例解析、高瞻远瞩的地理理念深刻诠释了地理新课标,让大家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几点学习体会。

  一、新课标适应新时代

  地理新课标的完善和修订更适应现代社会的育人需求,在坚持原有的正确的课改方向前提下,更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更新课程内容,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体现课程时代性;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以上新课标制定的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的学习,给我们一线教师的政治站位和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渗透,为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扎实的理论指导。

  二、新课标推进新课堂

  通过对“地理课程理念”、“地理核心素养内涵”、“地理课程内容”等的学习,结合肖老师典型案例的讲解,自己深刻领会到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要有所改变:1、转变观念——“跳出地理”看地理,站在义务教育培育“三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高度,认识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2、转变方法——“进入地理”看地理,深刻理解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在实践过程中完成从教授知识点到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转变,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地理课堂的实施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难点,对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真实情景任务和跨学科整合提出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上还需下功夫,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今后的教学中需认真不断的研究“新课标”,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深入了解所带班级学生特点,制定最佳教学方法来提升课堂质量。

  篇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版心得体会

  通过紧张而充实的地理新课标培训学习,特别是聆听有关专家对地理新课标的解读和新教材的详细说明,我对新一轮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受益良多。

  以下是我对地理新课标的培训心得:

  一、地理新课标更切合初中学生心理和生活需要。

  新课程从学生社会需要、学生发展的角度去选取内容,更切合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相关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社会,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的指导必须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

  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课堂上活动的设计都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设计。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捕捉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就是在地理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地理知识的生活内涵,让地理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地理化,地理教学生活化。

  2、转变学习方式,获得新知。新课程同样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3、发展个性,创新学习。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富于冒险心、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还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允许独立从事探索活动,不排斥学生的错误或失败,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吃透教材,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

  4、游戏学习,体验新知。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如果能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更新观念认真去研读地理新课程标准,用心去教学,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更多、更广泛、更容易地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二、地理新课标从空间尺度的视角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

  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顺序,这和以前的课程内容有所区别,更重视与历史、语文等学科的联系,这样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有趣味。

  三、新课标比较注重将实际生活融入教学。通过教师注重提供给学生与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讲解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为解决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不得不去探究,去了解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最后达到对知识点的掌握。

  总之,使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必须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提高学习质量。

  篇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版心得体会

  2023年8月11日下午,地理组聆听了由李宗录老师主讲的视频专题讲座《核心素养下的区域地理教学》,总共有三大模块分别是:什么是地理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视域下地理课程标准的变化、核心素养指向的区域地理教学、听了李宗录老师的视频讲座,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让我对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地理教学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总的来说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在评价中认知位置

  区域评价是区域地理教学的主要方法。区域评价可以针对区域的每一个要素,也可以针对区域整体。例如,位置问题是区域地理教学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在传统区域地理教学中,地理位置的教学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相对位置等维度,主要采用描述的方法,简单、机械而又止于表层。如果在对地理位置的描述之后,展开对地理位置重要性和独特性的评价,则无疑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水平,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地理位置的感知能力是个人地理素养的核心,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渗透。地理位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这个特点可以用来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

  2、在决策中认知地方

  地方是最为复杂的地理概念,对地方概念的理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人文地理学中的地方包括三种基本含义:地球表面的一个点、个体或群体的所在地、日常生活中的范围。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地方又被赋予相互联系中的切换点或节点、作为栖息地而产生的地方感、地方身份、作为场所等含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自然特征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水体、植被、动物和人类。人类根据其信仰和人生观,发展了各种文化、聚落、社经制度和生活方式。认识地方的自然特征和人对环境的观念和行为是理解人和地方的相互关系的基础。”

  3、在过程中认知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是多样化的。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造成了多样的文化景观。人类一方面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又在改变周围环境,创造出不同的社会环境,包括和谐的景观和冲突的景观。

  4、在联系中认知空间的相互作用

  区域是有差异的,差异导致了关联,关联使得区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地球上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自给自足。为了交换资源和信息,各地之间建立了运输和交通网络。对空间相互作用的洞察,导致对人类现时通过物资和信息交流以及人口任何一个区域,都需要把它当做地方来教,从地方的视角,认知其个性、赋予其感情、抽象其观念和行为,把其作为一个节点纳入到地理环境的网络。

  5、在尺度中认知区域

  在进行具体区域的教学时,要不断地转换视角,从不同的尺度对区域进行审视。所谓“远近高低各不同,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看清“庐山”真面目,除了在内部进行细细体察以外,还需要跳出区域,从不同的侧面去看。区域教学的尺度意识,可以让区域教学变成一个多维的空间,不断抵近区域的“真实面目”。

  由于核心素养离不开情境,所以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就显得异常重要。区域地理教学情境可以是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地理实践情境;也可以是地理模型、地理设计、地理制作等实物操作情境;还可以是图文材料、视频材料等信息载体情境。地理情境可以一境到底,也可以采取问题链的方式分段呈现。在信息时代,应该加大区域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比如可以运用各种视频材料、网络材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材料,VR视频等材料,把一个区域“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培养素养。

  篇五: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版心得体会

  伴随着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实质,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南昌市开展了新课标深度解读与教学指导培训活动。我有幸参与学习。

  7月14日、15日的学科课程培训,分为四场,共11个学习专题。

  在“学科课程”的培训中,专家老师们结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为老师们深入解读了新课标的新理念、新变化和新方向,以及教师如何做好地理课程的“教-学-评”给出了很多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

  新课标、新理念、新方向,通过聆听讲座、研读新课标,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教——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标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课程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目标将由三维目标,转为核心素养目标。地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体现的是地理课程对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少年的独特价值。为此,教师要依据核心素养,结合课程内容,确定课程目标。

  除此之外,大单元教学、跨学科教学等教学理念的提出,也为教师开展地理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活化课程内容,优选课堂教学素材,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活动主题化等形式或将成为未来地理课堂的主旋律。

  学——注重学生参与。

  做的再美味的菜,孩子不吃,也无法吸收菜中的营养。

  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很美好,最关键的是要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

  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

  除了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之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多层次的学习任务,因材施教。多开展动手实践和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在亲身经历中让学习发生,从而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

  评——发挥评价功能。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对过程性评价较为忽略。新课程中初了终结性评价外,还强调过程性评价,注重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发挥评价的诊断、引导、改进、激励功能。在评价方法上,发挥学生自评、互评的作用,促使学生反思和自我改进,使评价真正成为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学习到何种程度,评价的标准如何?新课标中的“学业质量”中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学业质量”要求作为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参考。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业质量”标准制定更加详细的评价细则,以便评价过程更直观、更有效。

  只有知识更新,才有实践创新。培新学习只是一个知识更新的过程,如何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让核心素养落地,更需要我们去实践创新。

  篇六: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版心得体会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的课程性质:“地理课程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体现地理学科特点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本课程与小学、初中其他课程部分内容相关联,为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对2023版地理课程标准学习,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出现了三个“新”的变化:

  一、新课标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层次的新变化

  2023版地理课程标准重在搭建“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而2023版地理课程标准则提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地理课程核心素养,并依据地理课程核心素养内涵提出了详细课程目标。地理课程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提升与详细化,四个核心素养表现分别指向地理学科的不同特性,各有其侧重点。2023版课标的课程目标在第一部分采纳“内涵——重要性功能——学生外显行为”的表述方式阐述了核心素养内涵,其次,针对四个核心素养分别提出了达成目标的详细行为、要求以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方面,更加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地理实践和学生自主探究等活动的开展,落实新课程理念要求。

  二、新课标对于教材有了新理解。

  2023版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教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而2023版新课标地理则是:全面推动素养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动身,构建现代教育理念。新课标着重反映地理学科是一门需要适应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重要课程,它侧重于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联系生活,感悟生活。新课标首先考虑学生的生活情境、生活体验,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理,并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小学问”解决“大问题”。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养成爱国意识、全球性观念,从而构建开放式地理教育。

  2023版新课程标准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熟悉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进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培育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进展观念,这也是时代给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由此可以看出:地理学科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可有可无,学好地理也并不是想象中划划背背就可以得高分那样简单。作为地理老师,假如没有教给学生应有的地理技能,而只让学生死记了许多“死知识”,那肯定是一个不称职的地理老师。

  三、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今后的教育目标是以指向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发觉、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地理课程应当具有多样性、选择性,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地理技能。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这就要求地理教学教给学生与他们的生活亲密相关的地理知识,教给他们地理技能,增加他们的生存能力。我们老师应当与时俱进,转变角色,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策划者和激励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搭建舞台,为学生主动学习制造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制造条件。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融入新课程核心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地理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沃土”。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变化,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乐观、活跃的课堂。

  总体看来,2023版地理课程标准是对2023版地理课程标准的全面升华,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实施开辟了新起点、开拓了新路径、开启了新征程。作为教师,我们要培育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学习研读新课标,我感到耳目一新。我们将在领悟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开启真正的高效课堂。

  篇七: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版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版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更新了课程理念,为促进地理教学高质是发展,培育时代新人规划了落地路径。

  新课标提出了立足核心素养、构建学习任务群、加强课程整合、变革学习方式、重视评价导向等五大理念,和2023年版课标相比较,新课标在传承中有创新,修订幅度很大,特别是构建地理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跨学科学习等的提出,对末来地理教材修订、教学变革、学业评价等必将产生深刻影响。

  课程目标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时代实实在在地到来了。关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地理工具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内容,这样的变化,从学科教学方面正面回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另外,课程目标分学段的要求,注重核心素养内涵和目标要求,其中,核心素养内涵里特别提到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四个要求,对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的整体概念,在分析和解决地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时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力品质方面有较强的解释。另外目标要求里着重使学生建立立足家乡、放眼世界、初步具备崇尚真知、独立思考、进一步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能够培养在实践中乐于合作,勇敢克服困难等品质。

  从课程内容看,新课标从“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顺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比2023版的课标中更加全面的展现地理的大局观。地理课程以认识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主要线索。在新课标中,除了内容要求外还添加了学业要求,能够更好的让教师对孩子们的评价做出具体要求。

  学业质量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突出亮点。课标从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两个方面,对学到什么程度进行了明确定位。在学业质量描述部分,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学业质量描述”、“地球的表层学业质量描述”以及“认识世界和认识中国学业质量描述”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定位。学业质量和学习任务群中的学习内容,细化了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指向性、操作性都很强,对于教学实践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跨学科学习成为了地理学习倡导的方向。课标明确提出,要“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与以往课标中的“综合性学习”相比,“跨学科学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地理学习为基础,开展跨学科的学习活动,联结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围绕学科内外、社会生活中的话题,进行探究活动,注重真实情境中的活动与体验、问题与探究、设计与表达,发展问题解决、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综合素养,是新课标核心素养导向的具体体现。

  新理念、新目标、新内容。新的课标为地理学科教学高质量发展勾画了清晰的蓝图。作为一线地理教师,我们如获至宝,我们要主动将课标学习和具体教学实践对接起来,对照学习,实践反思,这样才能保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偏离方向,进而不断提升育人、教学质量。

  篇八: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版心得体会

  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解读标准与自我完善提升更好践行课程标准的认识体会和感悟。

  一、试题、模式课见微知著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作为一个教材编写、中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与每节地理课教学并不是那么严丝合缝,这给一线教师的解读有了一个很大的弹性空间。

  这种很大的弹性空间,是地理课程性质决定的。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课程性质”部分:“地理课程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体现地理学科特点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经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本课程与小学科学、小学道德与法制等课程有关内容相衔接,与初中其他课程部分内容相关联,为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生活、自然和社会,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人地协调、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小学相关课程和高中地理的衔接等,都在被赋予更加丰富详实的内涵,而且渗透到地理课堂教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热点焦点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角度。

  所有这一切,都明确作为一线地理教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需要让自己的课堂融入新鲜血液,与社会生活生产问题和热点焦点问题保持高度协调性,才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符合课标精神,才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有趣,才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不至于落伍。

  这种贴近生活和热点问题的地理教学,不是单个教师凭借个人的学识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借鉴优秀同行的教学研究成果。这种借鉴优秀同行的教学研究成果,主要通过中考试题(或模拟试题)和优质复习课来达成。

  实际上,任何一套优质中考题和优质复习或教学模式课,都凝聚了命题教师、执教者乃至更多教师的智慧劳动结晶。从这些优秀成果中,可以让地理教学更加接近生活热点问题的地气,也更加容易激发师生的教学热情和潜能,“课程目标”所提倡的“滋养人文情怀”也就在其中潜滋暗长了。这些优秀成果在课堂上的灵活应用,又有对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活学活用,可以说是温故而知新,让地理课具有灵魂也就指日可期——一种对新问题新现象的好奇探究、以及家国情怀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的种子,就深深埋在师生心中。

  笔者结合一个具体事例予以说明:

  在今年的备考复习中,看到各区县推出的第一轮复习模式课中,都有根据经纬度判断山脉或地形区名称的问题。自己和同事,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反复看书才明白这个问题。时隔一个月,各区县复习模式课有推出类似问题,我们开始重点解读并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类似能力。

  看似一个死记硬背的问题,如果不仅仅局限于模式课上涉及的地区,那么就是在中国经纬网地图上,需要学会判断主要经纬线经过的重要地区,或者某些重要地区有哪些经纬线穿过等等。这一点,与2023年新版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相吻合,就是将经纬网的知识渗透到各个区域地理中去掌握。这样做,不仅化解了难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而且灵活掌握经纬线的特点,从经纬线视角看待我国或其他区域重要地理事物。这一点也符合“课程性质”中提到的“全球视野”观点。

  有了这种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复习模式课中的关于中国重要地形区的经纬线理解识记,而且对其他地区与西半球的美洲地区的局部也用了类似分析推理,让一个看似死记硬背的知识,变成了借助经纬网知识特点,更好判读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种活学活用的能力。

  二、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

  前面提到,从中考题和区县级模式课上找到启发和灵感,还要立足本校特色,立足本校学生特点,善于汲取本校教师和学生身上的优秀教育资源,不仅丰富教学内容,更容易形成具有活力的校本特色,而且容易挖掘自身以及同事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潜能。

  (一)教师身上的资源

  笔者和同事到市中心城区参加一次结业班地理复习研讨会,会上照例有优秀城区教师执教公开课。在公开课上,城区教师熟练使用自己编制的课件,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看图分析比较判断表述。看到如鱼得水的教学场景,想到如果自己的教室里也有这样的场景,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很高的。

  与身边的优秀同事谈及自己的想法,同事告诉我:“我们学校没有这样的多媒体设施,退一步讲,就是有这样的设施、教师会用,学生也不会这么好的讲述。因为学生从小就没有训练过这种自主分析表述的能力,就等着老师讲他自己听记。”

  想想也是这么回事,有一个好的问题,没有人回答,只有自己总结了答案,才有积极响应的整理笔记然后背过。

  一个学校,必须有自己的师生力所能及且喜闻乐见得心应手的教育教学方法。身边的同事,送毕业班且成绩优异,为什么不同他身上学到更多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育智慧呢?

  会后,我与同事说了我的一些困惑和问题,提出了先听这位老师一节课再上课的想法,为了保证学生有更好的复习质量。同事非常大度热情豪爽,一个学期里每课必听,一共听了同事近五十节课,几乎涵盖了初中地理教学的百分之八十五的内容。

  边听边学,这五十节课基础上的活学活用的讲课,让我和我所教班级的学生都受益匪浅,甚至这种有益的影响是终生的。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位同事的人文情怀和对教学高超的驾驭技巧。

  在教学等高线地形图一部分内容时,一般学生都感觉难度较大。这位老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突破难点。

  比如,他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让学生找到山峰所在,然后提出一个问题:一个驴友和他的伙伴们在这个山顶上迷路了,不知道该怎么往回走。我们知道顺着山谷一般容易达到平坦的地方,也就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可以通过当地人的帮助走出大山。大家看,要想顺着山谷走,哪里是山谷呢?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高谷低脊”,同学们大多正确找出了山谷所在。一种成功帮助他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相关的知识技能也更加深刻烙印在学生心中。

  这样做,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请同学们帮助解决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目标去学习学科知识技能,将培养如何更好做人与文化课学习得到了一种有机结合。这种例子,在这位同事的课上比比皆是,真正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统一,做到了培养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有机融合。我尝试着在教育教学中,渗透这种教育情怀,尽量整合教材或练习题内容,让更多教育教学活动以这种形式呈现,更容易让课堂教学富有灵魂,更容易挖掘师生的教学热情和潜能。

  另一位同事,结合自己过去送考经验创造性总结了关于经纬网、等高线地形图判读问题的审题、分析、解题思路结构图,让学生有章可循减少失误事半功倍。

  这种做法,比较适合课标结构化原则:将知识能力结构化,可以做到知识技能等的前后联系贯通,避免知识和能力的碎片化。这样做,可以让学生通过尽量做少的练习题,达到对这类问题分析理解判断表述等的规范化,给师生减负,也便于贯彻“双减”的原则。同行们,把这种做法,习惯性称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的学法,比单纯会做一道题事半功倍!

  另外这位同事还巧妙的利用“钉钉软件”践行学情诊断,根据“钉钉”统计出的出错率高的问题进行重点训练或精讲点拨。这一点,比较符合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基础理解认知水平。我也借助同事的办法,在推行“双减”的一周年里受益多多。

  还有一位同事,在教学水资源一课时,插入了本地一些水源地的图片以及有关水域污染的图片,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事半功倍。如何在工农业和生活中节约用水,同学们积极参与学习效率高。我学习同事的做法,也经常在每日一叙中收集一些同学们身边的教育教学资源,让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与国内外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热爱家乡、胸怀祖国和放眼世界等有机结合起来了。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水资源在全球的分布结合了起来。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淡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区域分布不均和解决措施,三江源地区的冰川湖泊萎缩、极地地区的冰川融化现象严重,以及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在学生感到问题严重时,我及时讲了某个沙漠地区的国家,因为通过高科技和有利的政策措施,不仅解决了本国用水短缺的问题,而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出口国之一。通过这一系列水问题的结构梳理,让学生从水这个角度,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如何更好的珍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必要途径方式方法。

  我从同事学到的类似精彩花絮很多,我挪用到自己课堂上时都不忘介绍一下原创者,我的学生也喜欢向同事提问,同事的学生遇到问题也会找我解答,真正体现了“能者为师德高为范”,体现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良好品行。我想,这样的学习,不仅掌握的是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也养成了谦虚好学乐于助人受益一生的良好品行。

  想想这些,不是对课程目标中的“滋养人文精神”与学习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学科基本能力有机融合吗?

  (二)学生身上的资源

  一个班集体中,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不同,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渠道多种多样,对一些与地理学习有关的新事物的认识学生有时会胜过老师。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会让教学事半功倍。

  比如在教学冰上运动一部分考题时,其中有个问题:福建开展冰上运动有利条件是什么?这是一个选择题,下面有四个选项。因为对于冰上运动了解不多,对四个选项感到莫衷一是。其中一个学生举手主动回答,我肯定了这个同学的答案。课后,我查阅相关资料,知道同学的答案是对的。

  另外,因为地理学科涉及内容相对广泛,牵涉到的知识点细碎,推理过程甚至是每个题都各有各的不同,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在某个细节或环节出现失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及时纠正往往对不明就里的同学形成误导,教师上课压力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立了给教师“纠错奖”,如果正确指出并纠正教师或教材上的错误,可以获得日常行为习惯奖励最高分,这个奖项就是我设立的特色奖之一——“纠错助手奖”。受到激励的同学,甚至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我讲课。其中有个同学,就执教了一节课:一节课四十分钟,他讲了一节新授课,而且讲完后有课堂练习巩固和检查提问。剩下五分钟,我进行了热情洋溢的点评和称赞。不仅这个学生的学习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而且这件事也影响了很多同学懂得了怎么更好积极主动对待学习。

  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培养什么人”,在以上地理教学中的体现,就是积极参与师生互助活动——在帮助老师讲课过程中,实现师生角色互换,从更高的角度看到教师的教和自己的学。这样的同学,有集体主义精神,有团队精神,继而更容易培养热爱家乡祖国等人文情怀。

  “怎么培养人”,在以上活动中,就是体现了学生更加广泛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当然,我还设计了一些课下活动,比如中午测量太阳高度角,判断太阳影子的朝向,分析楼顶太阳能板倾斜度随着纬度高低的变化趋势等。领着学生观察校园里树叶的茂盛稀疏与得到太阳光热多少的关系,请学生讲一讲同学们的穿着的变化与四季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之间的变化规律。

  至于“为谁培养人”,我则结合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和一张纸、以及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注意垃圾的分类回收等“善小”、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等活动,让学生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和其他地方,自觉树立节约和环保意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有责任担当有大局意识的新时代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我定期了解学生情况,形成“班级学生成长日志”。对各个方面表现优异突出的同学,结合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相关的知识点或精神文化理念等进行口头表扬,让学生感觉只要我愿意且努力,也会学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

  三、在前行路上收获“行知”

  任何一名一线教师,都有这么一个体会,学用课标不能一劳永逸。

  课标只是订立了一个教学框架,教师需要根据这个框架不断将一些鲜活的内容装进去,才能真正是在践行课标理念,才是真正按照课标的精神去不断创造性地完善提升教育教学。

  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讲过这么一句话:我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备好一节课。

  五十六七岁的我,除了用最好的时间备课上课之外,就是每节课上课前都感觉自己没有备好课,虽然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方案至少有两三条以上。因为自己不知道哪一条,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相长。备课和上课,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想想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课标展开,这种需要不断完善提升和正在努力完善提升,都是对课标的实事求是的解读和践行。

  学习课标,学习优秀教师的教法,最终还要落实到创建富有自己特色的优秀课堂教学。

  优秀教师的课,不仅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就是优秀教师本人也在平行班上课,也没有完全重复自己的课。课程标准的落地开花,需要不断通过教师的辛勤劳动,汲取更多新鲜营养、阳光和温暖。作为一名教师,要让自己的课变得更好需要在如何教,怎么更好的教等问题上持之以恒切磋琢磨。要上好每一节课,就要有做“大先生”的情怀智慧和力量,要有脚踏实地上好每一节课的雕琢,日积月累扬长避短去除杂质才能久久为功。

  嫁接别人的课,更需要打磨好自己的课。我曾经坚持在每节课前,都三五遍的观摩自己课前试讲的内容,反复听看,修改自己的语言表情手势以及讲话中的内在逻辑,直到觉得一节课从熟悉中有了新意有了生动和有趣,才高高兴兴地去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备课成果,看到同学们格外专注的听课更加积极的参与,感觉一切付出都值得,于是在总结提炼这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去努力准备好下一节课。

  上好一节课,不仅仅对教材上内容的精雕细琢,而且要不断根据每年中考题开拓出自己心得特色教学资源。每个中考题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挫折,都是一个学习拓展后的成长台阶。为了讲好这个新问题,我常常找几个骨干同学配合着进行试讲,从他们的反应中增加删除部分内容。一次两次三次,感觉满意了才到教室里去讲。还有一种拓展渠道,就是利用好社区或家乡的教学资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创造一些属于本校和教师个人可以开展的特色探究活动,让一个两个乃至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将星星之火燎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不仅书本上有地理,教师心中有不断推陈出新的地理,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生产中也有值得探究令人惊喜的地理。

  实际上,这种备课的深入拓展,是让作为教师的自己努力做学生学习中的首席。我们要让学生有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教师首先要做这方面的榜样。要让学生学会做主题学习或研究,教师要做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这种探究,经过自己每日一叙的助力,成熟以后讲给学生听,会引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更好学习课本知识和进行调查研究中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行动是最好的语言。

  我喜欢并践行上有灵魂的课,就是把生命中最灿烂的学习探究合作创新等种子以最完美的形式呈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和细节中。“滋养人文情怀”,这个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只有在教师精心编织学科故事中才能得到最好的落地生根。

  学用课标,永远在前行的路上。一个教师努力过上完整幸福的教育人生,也永远在前行的路上!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版心得体会(精选8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关于2024新员工入职心得体会初中关于奋斗的心得体会2024年志愿服务心得体会2024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期中考试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