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第1篇:甘肃拉卜楞寺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位于碌曲县城南90公里处的郎木寺乡,西倾山支脉郭尔莽梁北麓的白龙江畔,地处甘、青、川三省边界。郎木...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甘肃拉卜楞寺导游词(分享3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1篇:甘肃拉卜楞寺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位于碌曲县城南90公里处的郎木寺乡,西倾山支脉郭尔莽梁北麓的白龙江畔,地处甘、青、川三省边界。郎木寺为藏传佛教寺院。
“郎木”为藏语“仙女”之意,因其山洞中有石岩酷似亭亭玉女,民间谓为仙女所化,故名。
寺后林荫深处有一虎穴,藏语称“德合仓”,故该寺之名可译为“虎穴中的仙女”。
郎木寺与四川境内的格尔底寺隔白龙江相望,早年曾盛极一时。1969年被毁,现得以逐年恢复。寺前有一山色,形似僧帽,寺东红色砂砾岩壁高峙,寺西石峰高峻挺拔,嶙峋嵯峨。山下大片松林葱茏茂密。
第2篇:甘肃拉卜楞寺导游词
拉卜楞红教寺位于九甲乡王府村旁边,红教属藏传佛教中“宁玛”派,信奉莲花生大师,僧人穿有红边的白袈裟,头上盘着辫子,他们安家立业,娶妻生子。1880年6月,第四世嘉木样尕藏图丹旺秀在勒地擦高地方香浪期间,有一夜梦中征兆与莲花生大师预言相吻合,觉得创建红教寺的时机已到,故于1887年4月间进行佛事活动,召集散居在各村庄的僧侣,制定寺规,指派管理人员,并发给管理人员每人一件袈裟,其他僧侣每人50块铜钱,赠给寺院莲花生大师佛像及法器等物。
1946年,第五世嘉木样·丹贝坚参修建了经堂和部分僧舍,委派德格仓活佛为该寺法台。是年农历10月嘉木样大师亲临庆祝仪式,诵经祈愿,经堂起名为桑钦蒙吉郎,惠赐寺僧着新袈裟(现在装束)等寺规。
拉卜楞红教寺设三个学级,初级班以学习常诵的经文为主,其次学习正草书法,诵经语调、音韵及塑造尕玛等技艺。中级班学习语法、文法、诗学、医药学等学科。高级班学习《普贤上师言教》等密乘。
拉卜楞红教寺除了正常宗教活动以外,演出藏戏也是一个主要活动。每年正月法会等重大节庆期间演出藏戏。该寺演出队创建于1955年演出的第一部剧是《智美更登》,演出的剧目还有《阿达拉茂》、《赤松德赞》、《桑姆》等。
第3篇:甘肃拉卜楞寺导游词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到甘肃庆阳北石窟寺观光旅游!我很高兴能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满足诸位客人的需求,使北石窟寺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
庆阳北石窟寺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一样,属甘肃早期的一座规模较大的石窟寺,其风格与山西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相近,在中国佛教石代佛教圣地,全面体现了古代陇东佛教活动的兴衰与发展。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上的一颗艺术明珠。
陇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周先祖曾在董志塬一带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北石窟寺位于董志塬的西侧,东北距庆阳地区行署所在地西峰市25公里。这里古属雍州,秦属北地郡,西汉至晋代为安定郡,北魏时归泾州,唐代为宁州,五代、宋时属原州彭阳县,元代为镇原州,明清属镇原县。其地东抵陕西榆林,西通黑水,南接泾渭,北达贺兰,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北达宁夏、内蒙、西抵河西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冲。北魏以来,随着佛教的兴盛和开窟造像的风靡,这里又成了萧关古道上的一大佛教胜地。据史料记载,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20xx年)“泾州沙门刘慧汪聚众反,诏华州刺史奚康生讨之。”“康生久为,及临州尹,多所杀戮,而乃信向佛道,数舍其居宅以立寺塔,凡历四州皆有建置。”奚康生在泾州平定了沙门刘慧汪叛乱后,为了安定民心,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政权,于宣武帝永平二年,大耗民财,“命匠呈奇,竞工开剖,积节移年,营构乃就”创建了北石窟寺和泾川的南石窟寺。无论奚康生当初开窟建寺的动机如何,足见当时佛事活动之兴盛,而陇东的劳动人民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在粗犷的黄土高坡上为后世留下了一份极为精美的艺术瑰宝。
北石窟寺自北魏开窟建寺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不断增修扩建,形成了这样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宋、清碑文记载,古代寺院、殿宇轩昂、龛像俨然,丹素炫彩、金玉垂辉、佛光普照、僧众云集、阁楼峻丽、蔚为壮观。岁月悠悠,斗转星移、清末兵燹。战乱烽起、寺院建筑,付之一炬。僧众遭戮,佛事废弃。新中国成立,1959年甘肃文物工作队在陇东进行文物普查,重新发现了北石窟寺,1963年成立文管所,对这一佛教文化古迹开始清理保护。寺院现有大小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尊,碑碣7通,各代游人题记150余方。其窟龛分布密集,形如蜂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窟院南北长125米,宽40米,面积为5000平方米。窟龛分布的岩石断面南北长120米、高20米,大小相间,可分三层雕凿,造像均为高浮雕和圆雕,形象逼真,风格各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陇东著名的旅游胜地。
165号窟是北石窟寺最大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位于窟区正中,是北魏永平二年奚康生主持开凿的“七佛窟”。窟门两侧高浮雕两尊守门天王,其事高5.8米,身着铠甲,足蹬战靴,怒目锁眉,神情威严,大有震慑一切邪魔的气魄。身旁横卧两尊雄狮,虽年久残损,然张口舞爪,威态犹存。
该窟好象一座高大的殿堂,空间宏大,气势磅礴。覆斗式顶,距地面高14米,南北宽21.7米,进深15.7米,平面为长方形,面积340多平方米。窟内东(正壁)、北、南三壁雕七尊立佛,佛高8米,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圆,细眉大眼,鼻大唇厚,体魄雄建,褒衣博带袈裟,施无畏手印。俨然一派华夏民族伟人的形象。关于七佛图和七佛造像题材,全国早期开凿的其他石窟出有实例,然而完整意义上的七佛窟和七佛造像,唯北石窟寺最早最宏伟最有代表性,为以后七佛窟的兴建开创了先例。《魏书·释老志》简述佛教经义时,曾说:“释迦前有六佛,释迦继六佛而成道,处今贤劫。文言将来有弥勒佛,方继释迦而降世。”《增一阿含经》卷四云:“七佛天中天,照明于世间。”这些记载,说明七佛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佛经中的七佛,不但能“宣说法教”,“照明于世间”,而且可“解除”一切众生的生死病痛之苦。北魏王朝编造七佛的种种“功德”,对七佛和弥勒的宣扬是在于极力沟通人神之间的界限。北魏从太祖拓跋硅到宣武帝元属正好七位皇帝,奚康生禀“皇帝即当今如来”之义旨,为北魏七个正式皇帝大造七佛,一则歌颂佛教历史,加强佛教正统思想的传播。二则讨好朝廷,歌颂皇帝功德,安抚民众,巩固北魏统治政权。因而供俸七佛在当时陇东地区十分盛行。七佛造像成为北石窟寺的一大特色,从北魏一直延续到晚唐,题材形象十分突出。这说明北石窟寺在陇东古代是一处非常正统的佛教圣地。而当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陇东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不惜血汗来雕凿如此宏伟、众多的七佛像,也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种种愿望。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甘肃拉卜楞寺导游词(分享3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助人为乐事迹材料,清廉家庭事迹材料,优秀班集体事迹材料,2025年给朋友的惊蛰祝福语,2025年给朋友的中秋节QQ祝福语,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