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篇一: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一、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基础知识的培养要求: (1)了解角的相关概念及垂直的概念. (2)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并会...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数学教学方案设计(精选22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一、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基础知识的培养要求:
(1)了解角的相关概念及垂直的概念.
(2)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并会求解析式.
(3)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并应用其解题.
(4)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另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求解。
(5)了解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的概念,并会判定哪些是确定事件或不确定事件。
(6)了解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并会运用它们运算.
(7)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8)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外角及其外角等相关概念.
(9)了解圆的相关概念并会画圆.
2、基本技能、能力的培养要求:
(1)、学会利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分类的数学思想,学会类比的数学观念。
(4)、体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6)、培养推理论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变革的重点,将小组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积极进行自助互助学习型课堂和“五三”优质高效课堂教学。
2、要体现“345”优质高效课堂和“五三”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的相关内容。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
3、体现“三为主”原则:以学为主、以练为主、以赛为主。倡导“三自主”原则: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交流。鼓励“三动”:动脑、动手、动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反作用于生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2、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对学生进行愉快教育,通过“345”优质高效课堂和“五三”教学模式教学,使学生形成人人乐学的浓厚学习氛围。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基础知识分析
通过半年的学习,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有一定的提高,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普遍存在着优秀生、中程生、必培生三部分学生。
一部分同学基础好,学习兴趣浓厚,因而能够自觉地进行学习。成绩较理想,这部分同学有:
一部分同学由于不是很努力,学习方法上不恰当,或者由于其它一些别的原因,使成绩处于中游水平,这些同学有:
也有一部分同学基础知识掌握差,觉悟差些,自我约束力差,致使学习成绩不理想,成为必培生。这部分同学有:
。
2、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
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包括多方面,如计算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学生年龄小,知识浅薄,分析能力较差,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以引导。
3、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本级学生有一部分学习上认真刻苦,逻辑思维能力强,能主动学习,不懂就问,这部分学生一般比较优秀;但一部分学生基础差,干劲不足,课前不预习,上课开小差,课后不复习,抄袭作业,没有上进心,针对他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改进新的教学方法。
三、教材分析
1、本学期讲授的章节及篇章
第9章:角
9.1角的表示9.2角的比较9.3角的度量9.4对顶角
9.5垂直
第10章:平行线
10.1同位角10.2平行线和他的画法10.3平行线的性质10.4平行线的判定
第11章:图形与坐标
11.1怎样确定平面内的位置11.2平面直角坐标系11.3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11.4函数与图像11.5一次函数和它的图像
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2.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12.2向一元一次方程转化12.3图像的妙用12.4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第13章:走进概率
13.1天有不测风云13.2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13.3可能性的大小13.4概率的简单计算
第14章:整式的乘法
14.1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14.2指数可以是零和负整数吗14.3科学计数法14.4积的乘方和幂的乘方14.5单项式的乘法14.6多项式乘多项式
第15章:平面图形的认识
15.1三角形15.2多边形15.3多边形的密铺15.4圆的初步认识15.5用直尺和圆规作图
2、基础知识的内容
第9章:角:主要讲角的基本概念、性质、垂直的概念。
第10章:平行线:主要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第11章:图形与坐标:主要讲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一次函数.
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主要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其应用.
第13章:走进概率:主要讲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及概率的简单计算
第14章:整式的乘法:主要讲幂的性质及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
第15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主要讲三角形与多边形的概念及圆的初步认识.
3、学生基本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1)、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演算、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体现数形结合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4、学科德育内容
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揭示数学中的辨证关系,并指出数学应用于实践以及它在生活和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5、本学期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第9章:角
重点:对顶角及垂直的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对顶角及垂志的应用
第10章:平行线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第11章:图形与坐标
重点:一次函数和它的图像
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与应用
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第13章:走进概率
重点: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及概率的简单计算
难点:概率的计算
第14章:整式的乘法
重点:幂的性质及整式的乘法
难点:幂的性质
四、教学研究内容
1、教学研究重点
(1)、研究角.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能进行整式的乘法运算
(2)、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探索和运用
(3)、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及其的应用
篇二: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赵州桥,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活动引路,读文识字
①开展读书“闯关”活动。
a.“闯关”总动员。讲清方法及规则,共设三关:字音关(读准字音)、句子关(读通句子)、感情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座两人互为“闯关员”与“守关员”。每闯一关得一面小旗。
b.学生自主读书,做“闯关”准备。(遇到生字新词,通过查阅工具书自行解决)
c.同座分别“闯关”。一次没有闯过关者可以练习后再“闯关”。
②开展读书“展示会”活动。
a.“我会认”。卡片抽读生字词:横跨、创举、坚固、石栏、同首遥望、图案、设计、雕刻、智慧。
b.“我会读”。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了解读书情况,相机纠正字音。
c.“我想读”。谁想读谁就站起来读。(侧重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和用自豪的语气读最后一段)
巩固认字,指导写字
①“说”字。请同学当“小老师”,帮助大家明确写每个字的注意点。
②“写”字。“小老师”在田字格内示范写生字。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字。
③“查”字。同座互相查写的字。
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字词
听写词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批改、订正。
品读课文
①紧扣主线,研读课文。读课文,想一想,再填空:赵州桥是一座的桥。
②交流汇报,感悟课文。
a.历史悠久的桥。引导学生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
b.雄伟坚固的桥。引导学生通过读文中的语句或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来加以说明。
c.非常美观的桥。引导学生用多种琖来感悟文字,可以读一读,演一演,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
③上下联系,整合课文。选择赵州桥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两个特点,用“不但……而且……”连起来说一说。
④课件展示:赵州桥今日的风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⑤熟读成诵,内化课文。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拓展活动
①交流有关桥梁的资料。
②有兴趣的,可以了解家乡的古建筑或家乡的桥梁。
提示综合性学习
①说说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②提醒学生注意整理资料,商量商量怎样展示成果。
作业
抄写第三自然段。
篇三: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设计背景
幼儿对左右认识模糊,我想通过本次活动,以轻松的游戏,将抽象的左右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幼儿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学习区分左右,发现并理解以自我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的左右的差别。
活动目标
1.幼儿能以自己为中心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以客体为中心区别左右。
2能正确使用方位词左和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和区分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方位词左和右。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健康歌》,《找朋友》,小星星贴片,椅子,动物图片,小房子。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律动:随音乐《健康歌》做动作,让幼儿体会左右。
基本环节:
1.认识自身的左右。
(1),教师指导幼儿把小星星贴在画画拿画笔的那只手上,然后请幼儿把这只手举起来,告诉幼儿举起的手是右手,另一只手是左手。
想一想,我们常用右手做哪些事?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们的左手在做什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
(2),游戏:听口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用右手摸右耳,右眼,右腿;用左手摸左脚.左腿左肩,用右手拍左肩左腿,用左手拍右肩右腿。
2.区别左边和右边
做音乐游戏换座位儿,请幼儿感知自己右手一边是右边,左手一边是左边。
(1).音乐开始,边听音乐边在椅子周围自由做动作说儿歌:小朋友听仔细,音乐停下来找椅子.音乐停止,小朋友迅速走到小椅子旁坐好。
(2).请幼儿说一说:我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3).游戏:小动物找家(出示小房子)。
按指令帮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家:熊猫家在最左边,小鸡家在最右边,小兔家在熊猫家的右边,小狗家在小鸡家的左边。
3,幼儿感知对面的左右方向相反。
音乐游戏<<找朋友>>
音乐开始,幼儿边做游戏边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提问;小朋友都用右手握手,你们都发现了什么?右手方向都一样了吗?幼儿感知其特点,发现方向正好相反。
小结;我们是面对面的站着,因为方向相对,所以举起的右手刚好相反。
4.理解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教师把小狗.小猫.小兔小鸭子等图片摆成一排,请幼儿说出小狗的左边有谁右边有谁?
结束环节;幼儿随音乐健康歌做动作,结束本课。
活动延伸:
1. 在活动区摆放小动物,让幼儿说出小动物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篇四: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问: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2.小组交流,整理资料(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况)
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况:
(1)测量一下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为多少米?多远为1000米?
(2)测量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跑几圈是1000米?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认识千米”.
师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小结: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
3.设疑: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
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
2.教师说明: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0米;
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结合本校实际)跑两圈半是1000米.
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师问: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 1千米=1000米)
3.估想.
(1)师问: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让学生闭眼想象)
(2)师问: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小组讨论)
(3)师问: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记忆进率.
问:还记得手指游戏吗?现在请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间有什么秘密?
明确:大拇指代表“千米”、 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把每小时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
(学生订正时,适时加入交通法规教育.)
五、实践.
师问: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走一走”)
汇报:你们是怎么走的?有什么感觉?
六、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2.齐背“手指游戏歌”,加最后一句话“大哥二哥有秘密,这个秘密是1000.”
七、课外实践作业.
查阅有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小资料,和同学们说一说.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走一走
活动目的
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领悟1千米的具体长度.
活动准备
秒表
活动过程
1.教师事先在操场上量出1千米的长度(可根据跑道的长度进行估算).
2.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体验.
3.可以看自己走多少步是1千米,也可以利用秒表看走多长时间是1千米.
篇五: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立足学生的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高二(1)班共46人,男生21人,女生25人;高二(2)班共50人,男生21人,女生29人。
高二数学教学计划2、所教的两个班是文科班。经过上学期的教学,发现这两个班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各不相同。其中,高二(1)班数学学期兴趣较为浓厚。我觉得对于象我们地方性学校来说,这个班的数学成绩以及整体水平情况还算可以,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有72分。分析原因:这个班的学生学习气氛浓厚,有良好的班风学风,有你追我干的竞争精神,同时有一批思维相当灵活的学生。而高二(2)班的数学学习较为一般,有些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有些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的信心不足,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学习上只满足完成老师,同时,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基本方法掌握得不够扎实,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只会模仿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不能举一反三,题目稍微有点变化就束手无策。
三、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问题的出现,在本学期拟订以下目标和措施。其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四、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五、教学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要途径。
①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习题。
②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有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因此,课堂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逐步形成知识体系,提高能力。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并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
2、加强课外辅导,提高竞争能力。 课外辅导是课堂的有力补充,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力手段。
①加强数学数学竞赛的指导,提高学习兴趣。
②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全方面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特别是自主能力,并通过强化训练,不断提高解题能力,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更上一层楼。
③加强对双差生的辅导。双差生是一个班级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我将下大力气辅导双差生,通过个别或集体的方法进行耐性教学,从而使他们的纪律以及数学成绩有一定的进步。
3、搞好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的分析。
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提高成绩,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是最好的练习,每次都要做好分析,并指导学生纠错。在分析过程中要遵循自主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真正理解。
六、教学进度安排
篇六: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例4,完成教科书第108页“说说算算”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一第1—5题。
教学要求:掌握有括号的两步式题,并能按顺序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答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45÷5÷314-7+283×9-440+16÷8
2、将后两题分别加上括号,变为:3×(9-4)(40+16)÷8
比较:与复习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问:有括号的式题应先算什么?(出示结语)
3、揭示课题:
我们将按这样的运算顺序来用递等式计算两步式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4(1)。
(1)出示后,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与前两天学习的混合运算两步式题相比,多了什么?
(2)算式题有括号,应先算什么?(告诉学生:在有括号的算式题,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3)逐步演示并提醒学生:没进行第一步运算的部分,应位置不变照抄下来。
2、教学例4(2)。
(1)出示后,说说运算顺序。
(2)独立完成。
3、小结时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这两题不先算乘法和除法?以深化学生对“先算括号里面的”印象。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说说算算”。
第一题:按要求独立完成。
第二题:出示生先比一比异同之处,再独立完成。
强调:注意运算顺序的不同。
2、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
独立完成后,学生比较两组题的异同,并说出各类两步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四、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一第3、4、5题。
篇七: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活动设计背景
“办家家”是幼儿爱玩的游戏,最近我时常发现我班小朋友经常三个人在一起玩“办家家”游戏。于是,我借此机会组织一次“喂娃娃”主题活动,幼儿可以亲自动手喂娃娃,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自己的能力,体会到一种自我发现的价值。在动手喂娃娃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有目的地操作、观察、,有机融合各领域内容,提高感知能力,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活动目标
1、通过喂娃娃主题活动,让幼儿体验独立进餐与分享的快乐;
2、学习儿歌《喂娃娃》,学会正确的吃饭方法;
3、通过游戏《办家家》,让幼儿模仿爸爸、妈妈来喂娃娃,锻炼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培养幼儿合作的能力。
4、教育幼儿从小养成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吃饭不掉饭粒、会用自己的手绢擦嘴的好习惯;
5、教育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模仿爸爸、妈妈来喂娃娃,锻炼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瓶娃娃、小勺若干;豆、米若干分别装在碗里;手绢若干。
(2)幼儿进餐图片或录像带(一个是幼儿独自吃饭的;一个是大人喂饭的)。
2、经验准备:
学习歌曲《办家家》,欣赏儿歌《喂娃娃》;
活动过程:
一、律动:《我们大家做得好》;集中幼儿注意力。
拍拍小手点点头,
拍拍小手叉好腰,
我把小手举起来,
我们大家做得好!
二、与幼儿谈话,引出活动主题;
小朋友,谁愿意勇敢的告诉老师,在家里吃饭的时候,你是自己吃呢?还是让大人喂?(幼儿纷纷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小朋友可真棒,是啊!我们都已经上幼儿园了,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得自己来做,不给大人添麻烦,这才是乖孩子呢!(出示瓶娃娃),看!老师今天带来了许多瓶娃娃,他们的肚子饿了,我们怎样帮助他们呢?(幼儿说出解决的办法——喂娃娃)。
三、教师示范正确拿勺喂娃娃的方法。
1、学习儿歌《喂娃娃》:小小手,真灵巧,
三个指头捏小勺,
轻轻舀,慢慢送,
我的本领真不小。
2、教师示范喂娃娃,幼儿朗诵儿歌,学习正确拿勺方法。
四、幼儿小组合作;
1、老师这里还有许多肚子饿的瓶娃娃,小朋友快帮帮忙,喂饱它们吧。
2、游戏:办家家。
幼儿自由结伴,两人合作,一个做爸爸,一个做妈妈共同来喂娃娃,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1)复习歌曲《办家家》。在唱歌之前,教育幼儿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
(2)游戏规则:两人合作,边喂娃娃边说儿歌。训练幼儿正确拿勺,将米盛到勺里,再送到娃娃嘴里,要一口一口的吃,不要把米撒在桌子上或地上,在此过程中,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正确使用勺子盛东西。
五、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
1、小朋友,娃娃都吃饱了,快用手绢把它的嘴擦干净吧!
2、小朋友们可真能干,我们一起带着瓶娃娃按顺序去漱口吧!
3、放音乐:漱口。幼儿随着音乐走出活动室,本次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幼儿回家后,自己动手用筷子练习夹豆喂娃娃。
2、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动手装饰漂亮的瓶娃娃。
篇八: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探索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会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
3、积极参与测量活动,独立完成操作任务。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5、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大小不同的正方形、若干,回形针,长棒,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讨论:怎样测量图形。
(出示正方形)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图形,看一看,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边一样长吗?有多长呢?(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正方形的边的长度呢?)(知道,你是通过什么办法知道的呢)
二、尝试用自然物——回形针,测量边长,在实践中感知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1、没错,我们可以用很多工具进行测量,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回形针,这个回形针也可以来测量正方形的边的长度,
2、如果我们要测量这条边的长度,该从哪里开始测量呢?我们要测量这一条边的长度又是到哪里结束呢?(幼儿自由讨论,交流。)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幼儿①将一条边全部量完。②把回形针一个接一个首尾相接排起来,再数一下用了几根回形针。③记录在画黑线的边上。
4、交流:请小朋友拿起你的记录纸轻轻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谁愿意来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请2-3个幼儿交流)你量到正方形的边有几个回形针长呢?你们测量的结果是这样的吗?
5、教师小结:原来刚才由于两个小朋友放回形针的方法不一样,所以两个人测量出的正方形的变长不一样。在测量的时候,要从边的这一头开始,把回形针一个接着一个,首尾相连,一直放到正方形边的最后。这样量出来才准确。
三、用相同的工具测量不同大小的正方形的边长,知道不同长度的物体即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1、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我们测量的结果是一样的,如果用回形针去测量不同大小的正方形,测量的结果还会一样吗?
2、后面桌子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和回形针,请小朋友再去试一试,量一量,你的正方形四条边各有多长?量好后把你的测量结果用数字记录在记录纸彩色线上。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测量和记录。
篇九: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三角函数这一章里最重要的一节课,它是本章的基础,主要是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在《课程标准》中: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借助单位圆去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二、学生学情分析
我们的课堂教学常用“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忽略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加以反复的训练,无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虽然刻意地去改变教学的方式,但仍太多旧时的痕迹,若为了新课程而新课程又会使得美景变成了幻影,失去新课程自然与清纯之味。所以如何进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就很值得思考探索。如何让学生把对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迁移到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中?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认识其定义域、函数值的符号;
3.能初步应用定义分析和解决与三角函数值有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2.教学难点: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域。
五、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情景引入
问题1:如图是一个摩天轮,假设它的中心离地面的高度为,它的直径为2R,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转动一周需要360秒,若现在你坐在座舱中,从初始位置OA出发(如图1所示),过了3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为多少?过了45秒呢?过了秒呢?
篇十: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 1米=100厘米 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篇十一: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活动目标:
1、在理解5以内序数的基础上,根据门牌号码找到相应的房间。
2、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小动物搬新房的快乐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
1、幼儿分别对横的、纵的两方面的序数已有了解。
2、请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了解套房的门牌号码。
材料准备:
1、教师示范用不同的房子(有五间房子的平房一座,高五层、每层只有一个房间的高楼一座,高五层、每层有五间房子的高楼一座);小猴、小猫、小鸡、小鸭、小兔的图片各一张。
2、幼儿操作用楼房每人一份(根据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五层以内及五个房间以内的楼房若干,能力不同则提供给不同的材料。这样,在横的、总的两方面都拉开了距离,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使不同幼儿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基础上经验都得到一定的提升);身上写有门牌号码的小动物若干。
3、皱纸做的用于庆祝的彩带;录有《盖房子》、《喜洋洋》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草地上有谁?小猫、小鸡、小鸭、小兔都围着小猴,听小猴在说话呢。你们想知道小猴在说什么呀?我们一起来问问小猴。小猴说:“今天我去城里玩了,发现那里的人们住的都是高高的楼房,又宽敞又漂亮,我们也来盖楼房吧!”“好呀,好呀!”小动物们都欢呼起来。师幼一起听《盖房子》音乐演唱。
2、巩固经验
(1)、小动物们说干就干,不多久就盖出了一座新房子(出示有五间房子的平房)
请幼儿帮五个小动物搬进第一座房子
小兔住在第几间?出示箭头标记告诉孩子从左往右数房间,依次是:第一间,第二间------以巩固幼儿在横的方面的序数经验。
小猫、小鸡、小鸭、小猴分别住第几间?
(2)、小兔觉得新房子虽然很宽敞,可并不能看到远处的风景,于是小动物们商量了一下,又盖起了第二座房子,看,第二座房子盖起来了,好高呀!(出示高五层,美层只有一个房间的高楼)
请幼儿帮小动物们搬进第二座房子。
小鸡住第几层?出示箭头标记。
——原来数高楼是从下往上数,第一层,第二层-------以巩固幼儿在纵的方面序数的经验。
小猫、小兔、小鸭、小猴分别住第几层?
3、幼儿讨论
——小猪觉得这栋楼房的虽然很高,可是每一层就一家,找好朋友一起玩还要上上下下,真不方便。于是小动物们又商量着要盖第三座房子,
(1)、你们猜小动物们盖的第三座房子会是怎样的?
(引导幼儿说出每层有几个房间)
(2)、哇!果然和你们说的一样,小动物们这次盖的楼房每层都有两个房间。(出示高五层,每层有五个房间的楼房)小猴子看到这样的楼房真想立刻住进去,谁来帮小猴搬新房?(请能力一般和能力较强的幼儿分别上来帮忙)
(1)请小猴住进去,根据小猴住的房间出示门牌号码。
——教师小结:原来门牌号码的第一个数字表示第几层,第三个数字表示第几间。
(2)说出一个门牌号码请幼儿来找出房间:
教师说出302,请幼儿来找出相应的房间让小鸭住进去。
他找得对不对,为什么?
——教师在此处可重新小结:门牌号码的第一个数字表示第几层,第二个数字表示第几个房间。找房间时我们先找到第几层,然后再找到第几个房间。
幼儿找好小鸭的房间再根据门牌号码给小兔、小猫、小鸡找房间。
4、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尝试操作
(看到小猴子住进了新楼房,大家可羡慕了,都想快快住进新楼房,看看远处美丽的风景)——请按小动物身上的门牌号码帮他们住进新楼房
(1)、提醒幼儿操作步骤:
1)、门牌号码的第一个数字表示第几层,第二个数字表示第几个房间。
2)、先找到楼层,再来找房间。
3)、按小动物身上的门牌号码来找房间,每个房间都只住一只小动物。
5、教师讲评
(1)、住对的
你的__小动物身上的门牌号码是多少?应该住那个房间?你怎样找到这个房间?
(2)、住错的
你的__小动物住得对不对?为什么?__房间在哪里?请帮小猪住到__房间?
6、体验帮助小动物的快乐
小动物们都搬进了新楼房,很开心,来我们一起表示庆祝!
篇十二: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的:
1、 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填写算式。
3、 在教学中渗透数的顺序,并进行社会秩序教育。
4、 学会与人合作,体会计算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数位计数器及40-50根小棒等。
教学方法:
抓问题,用多种游戏,把抽象的数位具体化。
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景,寻找关键问题
1、 数学课研究数学问题,一些小棒会有什么数学问题。
(每张桌子发40-50根小棒,玩小棒时间为3-5分钟)
2、 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目的:练习20以内数的顺序,也可以在玩小棒中发现十根捆一捆)
3、 游戏,看谁的手小巧。
老师报数,学生用棒子表示,讨论:快的同学的诀窍。
出示:十根可以捆一捆。
再进行游戏,让学生习惯中把1捆当作10根用。
4、 完成:
( )个一 ( )个十
试一试,在计数器拔出10
个位只有几颗珠子,怎么办?(10个一是1个10)
在个位拔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也表示10个一。
二、自主合作,解决数位顺序。
在解决了10是1个十也是10个一后,还能过度试一试在计数器上表示。接下来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数位,组成和算式结合,理解11-20各数。
1、11-20各数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
问题提出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并结合p68的图示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实现生生互动。
(这儿注意11-20的`表达多样,只要求至少一样,方法选择,方法应用应由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来确定。)
2、1个十, 1个一 是11 10+1=11
10和11,十位上是1,没有变,个位由0变成1,就是11。
3、15 、19 、20的数位可重点检查。(20的数位可由10-20,也可19-20来描述。)
4、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数位不一样,数也不一样,十位上1表示1个十,个位上1表示1个一。
5、 练习:(口算)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10+3 9+10 8+10 7+10
6+10 5+10 4+10 3+10
三、 实践应用,实现知识延伸
1、 寻找粗心丢失的数。
游戏报数。(报数时丢一些中间数)
2、 开火车顺数
游戏:数数(顺数和倒数)
3、 拔珠游戏(师生――生生)
报数13,拔13并写出13,同时说13的含义,还可画珠。
4、 p69 1-6 自己完成。
四、课外实践,拓展知识应用。
1、完成10-20各数数位图及小棒图。
2、和父母互说10-20各数组成。
课后评析:
略
篇十三: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激活思维
1、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4、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下:
(1)、10×8=80(人)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80(人)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究新知训练思维
1、出示刚才提出的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方法
(1)独立列式,(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10×8=60(人)80×3=240(人)
第二种:8×10=60(人)80×3=240(人)
第三种: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种: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种:80×3=240人
第六种: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发展思维
1、课本中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篇十四: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等分活动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知、发展、分析和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1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听算
2、看算式编题
3×8=24 28÷4=7
二、学习新知
1、摆小棒认识倍
第一行摆:2根
第二行摆:3个2根。
我们就说第二行小棒的数目是第一行的3倍。
第一行摆:4个圆
第二行摆:8个圆
8里面有(2)个4,
第二行的圆片数目是第一行的圆片数目的(2)倍。
8÷4=2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什么法?(除法)为什么?
一倍数就是每份有几个,倍数就是就是有几个这样的一倍数。也就是平均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
三、练习(46页情景图)
1、鹅( )只 松鼠( )只 孔雀( ) 小猴( )小鸟( ) 小鸡( )
2、摆一摆,圈一圈,再填一填。
1)鹅是松鼠的'几倍?
就是问6是3的几倍。谁是一倍数?松鼠的数量是一倍数。即把6平均分,每3个1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可以说成6里面有几个3?
2)小鸡的数是松鼠的几倍?
谁是一倍数?求12里面有几个2?
3、说一说。每一题找出总数、一倍数。列式。说明算式的含义。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找准一倍数,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
四、巩固练习
1、老鼠是猫的几倍?(猫是一倍数,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4 ,用除法计算。)
蜻蜓是蝴蝶的几倍?(蝴蝶是一倍数,就是求30里面有几个6,用除法计算)
2、淘气的身高是机灵够的身高的几倍?
机灵狗的身高是一倍数,就是求9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
3、天气调查。
晴天的天数是雨天的几倍?(雨天的天数是一倍数。求12里面有几个3)
篇十五: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6—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让孩子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知道1分=60秒,体会分与秒的关系。
过程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及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一分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一分钟的感知
教学准备:学具袋、秒表、篮球、跳绳。
教学过程:
(一)体验 一分钟有多长
师:同学们,我们放松一下唱首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师:刚才我们唱首歌曲用了一分钟,那一分钟还能干什么呢?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分钟能干什么。
板书:一分能干什么
(二)动一动 感受一分钟
师:首先我们来认识钟面上的指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时针和分针,那钟面上还有一根指针很特别,他叫什么名字呢?有什么特点?
师: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一秒到底有多长,ppt看大屏幕看两遍
师:你可以用动作或声音来表示吗?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师:我们知道了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也通过这么多方法我们记住了一秒。
(三)数一数:感受1分=60秒
师:秒针如果走一圈,是多少秒呢? 生齐说:60秒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师: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秒针走60个小格就是60秒,那么当秒针走一圈时,分针又走多远呢?
师:是啊!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ppt,那你觉得他们俩是什么关系?(板书1分=60秒)
我们知道1分=60秒,看来一分钟真的很短暂,
(四)活动体验 试一试
师:那大家来猜猜一分钟究竟能干什么呢?
师:老师位同学们准备了10钟不同的活动体验一分钟,现在我们体验一分钟到底能做什么呢?能做多少
师:谁再来说一说,你都做了什么?
师:同桌互相说说你一分钟做了多少?
(五)说一说
师:太了不起了,一分钟做了这么多事请,看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做更多的事
实际上一分钟除了能做这些事以外,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里还能做很多的事,发生很多的.事(PPT)
师:看到这些你想说点什么?
师:是啊,一分钟能做很多的事,也会发生但很多的事,所以我们要把握现在,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啊!
(六)估一估
师:刚才我们一直是在钟表的帮助下来认识一分钟。可是如果没有钟表,你能用什么方法来估计一分钟有多长呢?老师请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小组合作,师到小组中参与合作)
师:都找到好办法了吗?哪个小组先把他们的好办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师:看来大家都找到好办法了,老师要看看你们的方法灵不灵。现在老师要播放音乐,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老师是不提醒的,听明白了吗?预备——开始!
(七)猜一猜
师:我们学习了这么久,大家放松一下,老师请大家听一首歌,不过可是有要求的:请你用最喜欢的方法估一估这首歌大约多长时间。准备好了吗?开始!(播放音乐)
师:想好了吗?这首歌大约用了几分钟?
师:估计得很准确,我来考考大家!
72秒=( )分( )秒 你是怎样算的
师:当秒数超过60时,就可以把60秒变成1分钟,再把多出的秒数写在后面就可以了,所以72秒就可以等于1分12秒。85秒=分秒 100秒=分秒
120秒=分秒
巩固练习
师:分和秒是我们常用的时间单位,下面是小明写的一篇日记,请同学们看一看他写得怎么样?改一改
(八)比一比
师:想必大家累了老师播放一分钟动画片,但是要闭上眼睛仅仅等待一分钟,等老师说好了,再睁开眼睛,能做到吗?
师:好了,同学们看得意犹未尽,那么你们觉得,等老师弄和看动画片同样是一分钟说说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同样是一分,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会觉得很短暂,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会觉得很漫长。
师:这节课上到这儿已经过了将近40个1分钟,这40个1分钟,你觉得是短暂的还是漫长的呢?为什么?
师:珍惜每1分钟有时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你们能珍惜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让我们共同来读一句有关珍惜时间的话来共勉吧: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最后在《时间像小马车》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这节课!
板书设计:
一分钟能干什么
1分=60秒
篇十六: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设计背景
幼儿对左右认识模糊,我想通过本次活动,以轻松的游戏,将抽象的左右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幼儿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学习区分左右,发现并理解以自我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的左右的差别。
活动目标
1.幼儿能以自己为中心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以客体为中心区别左右。
2能正确使用方位词左和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和区分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方位词左和右。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健康歌》,《找朋友》,小星星贴片,椅子,动物图片,小房子。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律动:随音乐《健康歌》做动作,让幼儿体会左右。
基本环节:
1.认识自身的左右。
(1),教师指导幼儿把小星星贴在画画拿画笔的那只手上,然后请幼儿把这只手举起来,告诉幼儿举起的手是右手,另一只手是左手。
想一想,我们常用右手做哪些事?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们的左手在做什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
(2),游戏:听口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用右手摸右耳,右眼,右腿;用左手摸左脚.左腿左肩,用右手拍左肩左腿,用左手拍右肩右腿。
2.区别左边和右边
做音乐游戏换座位儿,请幼儿感知自己右手一边是右边,左手一边是左边。
(1).音乐开始,边听音乐边在椅子周围自由做动作说儿歌:小朋友听仔细,音乐停下来找椅子.音乐停止,小朋友迅速走到小椅子旁坐好。
(2).请幼儿说一说:我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3).游戏:小动物找家(出示小房子)。
按指令帮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家:熊猫家在最左边,小鸡家在最右边,小兔家在熊猫家的右边,小狗家在小鸡家的左边。
3,幼儿感知对面的左右方向相反。
音乐游戏<<找朋友>>
音乐开始,幼儿边做游戏边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提问;小朋友都用右手握手,你们都发现了什么?右手方向都一样了吗?幼儿感知其特点,发现方向正好相反。
小结;我们是面对面的站着,因为方向相对,所以举起的右手刚好相反。
4.理解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教师把小狗.小猫.小兔小鸭子等图片摆成一排,请幼儿说出小狗的左边有谁右边有谁?
结束环节;幼儿随音乐健康歌做动作,结束本课。
活动延伸:
1.在活动区摆放小动物,让幼儿说出小动物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按指令摆放小动物。
篇十七: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生活经验缺乏,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物的判断有所偏差。如:拿着一只封闭的内有东西的盒子,他会说里面没有东西。因此,我创设情景游戏,让幼儿运用感官看一看、摸一摸、摇一摇等方法去感知、判断“有”和“没有”,初步理解“空集”的概念。为帮助幼儿理解“空集”这一比较特殊的概念,我设计了“帮熊妈妈进货”的情节。在材料的提供上,我力求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并注意在难度上分层次,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在过程设计上,我让幼儿通过直接的探索、体验来积累经验,并用比较简单的语句,讲述操作的过程,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准备:
1、透明类: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饮料各两份。如:雪碧、酸奶、可乐等。
2、不透明类:
⑴ 盒子类:各种大小、形状的食品、玩具、用品包装盒各两份,一份内有东西,另一份没有两份。
⑵ 罐头类:听装饮料:椰奶、牛奶等各两份。
⑶ 布袋类:大小形状的布袋20 只,其中10只有东西,内放有棉花、皱纸、豆类等;10只是空袋;信封20张,其中10张内有厚薄不同的贺卡,10张没有。
3、小熊头饰一只。
4、人手一份礼物,内有两个盒子,一个里面有东西,另一个里面没有。
过程:
㈠ 感知“有”和“没有”
⒈ 创设情景:去熊妈妈家做客,熊妈妈送礼物给小朋友。
⒉ 让幼儿感知“有”和“没有”。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一个里面有星星、雪花片等,另一个里面是空空的。)你怎么知道的`?
㈡ 判断“有”和“没有”
⒈ 尝试操作
⑴ 熊妈妈想开一家小超市,可是超市里一样东西也没有,怎么办呢?
⑵ 介绍操作要求:旁边有吃的,有用的,还有玩具,可是有的里面有东西,有的里面是空的。每人帮熊妈妈进一样东西,空的东西熊妈妈不要的。
⑶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幼儿是用什么方法去判断“有”和“没有”。
⒉ 交流小结 你进的是什么?里面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的?
⒊ 再次操作
⑴ 鼓励幼儿去试试看,用和刚才不一样的办法再帮熊妈妈进许多货。
⑵ 指导: 能力弱的幼儿用直接的方法感知。 能力强的幼儿各种方法判断。 询问个别幼儿:里面有东西吗?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的?
⑶ 相互介绍。
⒋ 和熊妈妈一起开超市。
目标:
1、通过探索,初步理解 “空集”,尝试用各种方法感知,判断“有”和“没有”,愿意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讲述。
2、初步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重难点: 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感知判断“有”和“没有”。
篇十八: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活动目标:
1、学习排序,体验事物的规律性。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动物玩具:大象、长颈鹿各不少于5只。
活动过程:
1、教师逐个出示大象与长颈鹿,让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
2、师生一起按照1头大象、1只长颈鹿、1头大象、1只长颈鹿……的规律排序,并说出排序的规律。
3、按照1头大象、2只长颈鹿、1头大象、2只长颈鹿……的规律排序,并说出排序的规律。
4、让幼儿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排序方式,请幼儿上来自己排序,边排边说出排序的规律。
篇十九: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2、活动难点: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不同的梯形。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布置出图形王国形象。
2、教师演示用具:正方形娃娃 长方形娃娃 梯形娃娃 各种图形。
3、幼儿用具:包含有梯形的图画若干张(空白没涂色的)活动过程:
一、感知梯形的特征1、情景:(出示请柬)小朋友们,你们瞧,这是什么呀?这呀是图形王国的国王给老师送来的请柬,说图形王国要举行聚会,邀请我们中三班的小朋友去参加,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老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2、通过寻找,让幼儿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征教师带领幼儿边走边观察图形,引导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引出梯形。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呀?它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
二、观察了解梯形的特征1、出示梯形宝宝,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跟什么图形象呢?22、比较长方形与梯形的异同点(出示正方形)那他们是不是一样的呢?引导幼儿去比较相同点: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异同点:正方形,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四个角也是一样大的。
梯形,一条边短,一条边长,两条边平平的,旁边两条边斜斜的。你觉得它的斜边像什么?
3、小结:这种形状的图形,名字叫--梯形。
4、梯形宝宝可调皮了,它一会儿翻跟斗,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
(教师演示)这样还是不是梯形呀?
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躺着放,不管它们怎么放,都是梯形。
5、认识不同的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听说梯形宝宝还有许多兄弟姐妹呢,你们看看,它们是不是也叫梯形,(出示直角梯形)提问:这个图形只有一条边是可以当滑梯的,它是不是梯形呢?
(出示等腰梯形)提问:这个图形它的两条斜边是一样长的,它是不是梯形呢?
小结:梯形宝宝的家人可真多,有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三、小组操作,让幼儿巩固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1、图形国王还想考靠小朋友们,出了一些难题,摆放在那边的桌子,我们有没有信心接受考验呀?
·涂色:让小朋友在很多图形中找出梯形,并涂上漂亮的颜色·折一折、剪一剪:让小朋友用正方形或长方形进行折、剪出梯形来·装饰梯形:从很多图形中将梯形找出来,进行装饰(如梯形饼干、梯形杯子、梯形池塘、梯形楼梯、梯形花盆、)(教师巡回指导)2、反馈:共同检验小朋友的操作四、通过寻找梯形,加深对梯形的认识国王说,我们小朋友这么能干,都通过了他的考验,所以请我们去参观图形娃娃们的表演,你们开心吗?那就出发吧!
1、让幼儿在活动室能张贴的图片造型中找找、说说梯形宝宝藏在哪里?
2、鼓励全体小朋友寻找,跟同伴或老师们说说梯形宝宝藏在哪里?
五、结束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为了表扬小朋友今天的表现,国王决定将这些图形造型送给我们,大家开心吗?那我们一起将它们带回我们的活动室吧!
篇二十: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能比较出物体的大和小。
2、寻找发现生活中大小不同的物品。
3、能主动参与,在活动中积极探索。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比较
2、各种大小不同的物品,如:碗、盘子、汤匙、玩具、衣服、鞋子等。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
观察图片
看看图片有什么?(衣服)
你知道是谁的衣服吗?(妈妈的衣服,孩子的衣服)
哪是妈妈的衣服?哪是孩子的衣服?
你是怎么知道的?
(妈妈的衣服大,孩子的衣服小。)
二、找一找
1.请小朋友拿一个自己喜欢玩具,然后在教室里找一个,比自己的玩具大的,或比自己的玩具小的玩具。
2.请幼儿讲一讲,自己手中的玩具,哪个大?哪个小?
三、比一比
请幼儿观察图片
教师:图片上有什么?(苹果,草莓)
你喜欢苹果还是喜欢草莓
--苹果和草莓谁大谁小?
--小狗和蜜蜂水大谁小?
--大象和蚂蚁谁大谁小?
四、游戏:大的小的
教师任意出示一个物品,请幼儿找出比老师手中的这个物品大的或小的。
为激发幼儿兴趣,可以比赛的形式进行。
篇二十一: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熟悉序数,根据序数把握事物的空间位置。
2.能根据提示,找到事物相对的位置,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操作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 白板课件。
2. 蜡笔、操作单。
三、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欢迎各位来到魔法之城,这是谁呀?”
幼儿:“魔法师。”
教师:“魔法师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魔法师的本领可真多呀!今天有几位小魔法师也想成真正的魔法师,数数看有几位?”
幼儿:“5位。”
教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数一数,我们跟他一起数。”
(二)比较高矮进行排队
教师:“要想成为真正的魔法师,就要通过魔法考试,那谁是第一个来考试的呢?”
看看他们是怎么排队的(从矮到高排的),请一名幼儿上前进行操作。
(三)魔法考试
教师:“魔法考试开始了,那我们来听听大魔法师是怎么说的?”(听录音)“请在最大书架上数第4栏里,找出柜子的钥匙。”
2. (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些什么?)教师:“那从上数是什么意思呢?谁再来说一说(上数是从上往下数),原来上数就是从上往下数?(从上往下)那上数第七栏到底是哪一个呢?谁来找一找。”(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
教师:“那到底是哪一个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真的是这个呢,钥匙在不在里面,我们来打开看一看,哇!上数第七栏里真的有一把钥匙呢,太棒了,我们给刚刚那位小朋友鼓鼓掌。”(播放鼓掌的'声音)
3. 教师:“在这一轮比赛中有2位魔法师被淘汰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找错了。”
4. 教师:“那剩下的3位魔法师找到了钥匙通过了考试,我们来看看是哪3位魔法师呀?”
5. (3个魔法师排着整齐的队伍,去参加第二轮考试了。)教师:“听听看第二轮会考他们什么呢?小魔法师们,请在下数第六个抽屉里取出明信片。”
6. 教师:“谁听清楚了,下数是什么意思(从下往上数)?原来下数是从下往上数,下数第六个抽屉是哪一个呢?那谁来试一试,找一找。那这个抽屉到底能不能打开呢?哇,真的打开了诶,太棒了,我们给他鼓鼓掌。”(播放鼓掌的音乐)
7. 教师:“那几个魔法师通过了考试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只剩下2名魔法师了。他们拿到了明信片,那明信片上有什么呢?请你们讨论一下明信片上告诉我们要找什么,怎么数的?动脑筋仔细想一想喔,谁看懂了?要我们找什么?怎么数?你怎么看出是从左往右数的,哦,原来呀,箭头从左边往右边就表示左数。”
四、幼儿操作
1. 现在到最关键的时刻了,进行最后一轮考试了。
2. 教师:“请你们帮这几位魔法师找一找到底是哪一件衣服呢?请你将答案用蜡笔记录在操作单上。”
3. 幼儿进行操作,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 讲评操作单。教师:“真的是这件,这件衣服上藏着一个机关,是通往魔法之城的楼梯。”
5. 教师讲述绘本内容。教师:“看,我们的魔法师通过了考试,来到了魔法之城哇,魔法之城可真漂亮,有好多玩偶在用饼干,冰激凌,面包制成的房子中跳舞,玩耍。”
五、结束活动
教师:“魔法师好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决定带她出去玩,在出发前妈妈要小魔法师找出帽子是从下往上数第几栏呢,等下次我们在一起学习好吗?”
活动延伸:让幼儿说一说生活中的有哪些序数,巩固对序数的认识。
篇二十二: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排除外部因素(颜色、大小、空间排列形式、空间距离)的干扰,并理解体验5以内数的守恒。
2、培养幼儿对数的兴趣,从而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让幼儿感知数的守恒。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数的守恒。
教学准备:1、情景表演(数量相同,大小不同,引起2个小动物发生争吵)请中班幼儿来表演。
2、课件(制作大小不一,颜色不一,排列不一的花)
3、操作材料,用卡纸做的三角形(2个颜色,大小)
教学过程:
一、引题,运用情景表演
(请两个中班的小朋友来表演,表演叙述,出事两个小动物和两个箩筐,一个大一个小,都是小箩筐里的东西多,接着就发生争执)
提问:小朋友你看他们怎么吵起来呢,让老师去看看,看看有什么要帮忙的?
(从中引入数的守恒,教师可小结虽然箩筐的大小不一,但里面装的东西的数量是不变的,是一样多的)
二、学习数的守恒
1、看课件
(1)、出示两幅颜色不同的花,让幼儿观察,说说什么不同?并数数数量是不是相同的。
小结:刚才的花啊,颜色不同,但是它的数量是相等的,都是5。
(2)、出示大小不同的两幅画,先让幼儿观察,提问:大的有几朵?小的有几朵?除了颜色一样以外还有哪里是一样的?
小结: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他们数量都是一样的,都是5,所以看东西的数量是不是一样多的,和大小没有关系。
(3)、出示四幅排列不同队行的图,让幼儿观察,他们哪里不同?哪里是一样的?
小结:虽然他们排队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数量还是一样的,都是5。
三、幼儿操作
(1)、老师告诉幼儿操作的方法,每个小朋友只能拿5个图形宝宝,组成不同形状的图形。
(2)、请每组推选一个好的,上来到投影前演示给小朋友看,让他自己说说。(自己的方案)
四、老师总结
刚才啊,4组小朋友选上来的代表啊,各个都棒极了,都用不同的方法演示了,其实啊我们的生活中啊,还有许多像颜色不同,大小不同,但数量是相同的东西,下面老师就带你们去一起找找吧。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数学教学方案设计(精选22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幼儿园暑期安全的工作方案范文,乡镇冬季安全生产工作方案范文,学生错峰入校工作方案,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范文,校运会闭幕式策划书,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