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共同体方案

作者:兰墨尘2023-10-23 06:09:06

导读:第一篇:共同体方案 我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作为教师主动研究的平台而出现的,它体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多元化指构成人员多元,其中涵盖了我校各个学科的所有教师、学校...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共同体方案(甄选20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篇:共同体方案

  我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作为教师主动研究的平台而出现的,它体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多元化指构成人员多元,其中涵盖了我校各个学科的所有教师、学校管理者等;同时,各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内容和形式也是多元的。多层次指的是组织结构包括三个层次:年级备课组、学科教研组、课题组,从而构成了网络状、立体的组织结构。

  一、建构学习共同体,形成教师主动研究的良好氛围。

  我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遵循异质组合,以解决实践教学问题为目标指向,实现学习共同体的整合。

  1、年级学科备课组

  根据所任学科及年级组建学习共同体。同年级同学科的几位教师在课余时间对教学问题进行探讨。或者通过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实现组内成员的有效链接。教师之间的差异就是教学资源,差异就是合作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于是,在更多的非正式教研活动时间里,鼓励教师频繁交流、对话,更大范围的促进教育信息的流动,扩大和丰富教师的信息量和各种认识。

  2、学科教研组

  根据学科特长及其教学专长,组建学习共同体。通过问题研究、备课研究、课例研究、课型研究等实现组内成员的有效链接。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新的教育理念和现实的差距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团体的力量,所以,校本研究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体现为教师作为研究者相互之间的合作,是靠团队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我校学科教研组的构建,就是全体教师可以参与的一个民主、开放的讨论、研究领域,从而使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师模式、教学方法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

  3、课题组

  研究同一课题的成员组建学习共同体,通过课题研究实现组内成员的有效链接。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我们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而又科学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所以,课题组是学习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与不同科研课题研究的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共同承担研究任务,发扬团队精神,群策群力,使教师在互不共生中成长,在互动合作中发展。

  总之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求教师是一个学习者——一个众多外援支持下的学习者。学习共同体就是一种重要的外援形式,它为学习这种社会协商性活动提供良好环境。学习共同体使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富有归属感、信任感、互惠感和分享感。

  二、以问题研究为载体,解决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问题。

  建立并保障学习共同体的健康良性运转,目的就在于研究解决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问题。专家指出,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问题引领”,教师参与研究的动力,来自于其解决实践问题的需要。通过研究能为教师排疑解惑,提高其教学水平,才能让教师真正对研究产生认同感。所以,我们提出“教学即研究、研究即培训、教学及培训”,实现真正的“教、研、训”一体化。一边引导教师形成问题意识,寻找关键问题,在实践中找问题,从问题着手搞研究,以便利用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学实践解决问题。

  1、个性问题利用年级备课组和艺友小组个别解决。

  由于教师之间差异较大,所以存在着许多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随时都可能遇到疑难问题,而在课后也可能对上课过程产生许多疑虑。这些问题如何随时解决?我们觉得可以通过相同年级组同学科的教师请教或探讨,两个人共同备课,分别上课、听课、反思、改进,让问题在实践当中得到解决。我们看到了同伴互助后的可喜效果,同时也感受到年轻教师在同伴互助中不断增强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2、共性问题利用学科教研组共同参与解决。

  面对新课程改革,有许多问题摆在了所有课改第一线的每一位教师面前。这些问题只有所有教研组成员参与实践与反思方能得以解决。于是学科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确立典型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解决。

  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反复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等一系列循环往复的`行为跟进式的全过程反思,在解决就问题的过程中又发现新问题。教师成为了真正的“实践研究者”和“反思实践者”,不断增长实践智慧,促进自身专业能力发展。

  3、科研专题由课题组研究解决。

  教育科研活动作为解决教学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重要途径,始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校积极申报了关国家、区级不同级别的两个课题的研究工作。

  通过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运行,我们不仅实现了对新课程教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而且实现了对学校、教师的发展促进作用,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问题研究同步。学习共同体的运作过程中,转变了以往教师发展目标取向、方式单一的状况,从理论知识的机械学习与传授转向教师个体实践经验和个体感受。不但学会了明确知识,而且增长了更多镶嵌于实践之中的、默会的实践知识。此外,我们通过学习共同体的运行,将教学问题的解决还原于问题产生的现场——课堂,使我们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工作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与光彩。

  第二篇:共同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区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教学、聚焦课堂、聚焦教师、聚焦质量,开展“互联网+教学”“互联网+教研”活动,努力构建“校际联合结对、区域联片组团、市外联谊结盟”的共进发展模式,促进吴忠市各县(市、区)校际之间、吴忠与银川都市圈校际发展合作体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形成以强带弱、城乡联动、川山互补、共同提高的教研新格局,建立跨校际、跨县域、跨市域“共享、同进、均衡、发展”的教学(教研)新机制,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吴忠市教育教学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行动目标

  (一)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共同体的领导、组织、管理、实施、评价等工作机制,促进教学、教研管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二)完善工作网络。健全市教研室统筹协调、县(市、区)教研室密切配合、牵头学校组织实施、协作学校积极参与、教研组具体落实、名师工作室示范带动六级教研网络,确保共同体活动落地生根。

  (三)完善工作架构。重组吴忠市市域教学(教研)共同体,由吴忠市直属学校与市域内各乡村学校组成教学(教研)共同体;组建吴忠市县域教学(教研)共同体,由县域内的1所城镇学校分别与几所或者多所乡村学校组成县域教学教研共同体;组建利青同城一体化校际教学(教研)共同体,由吴忠市直属学校与青铜峡市学校组成教学(教研)共同体;构建银川都市圈校际教学(教研)共同体,由吴忠市名优学校与银川市名优学校组成联盟学校教学(教研)共同体。

  (四)优化活动主题。聚焦各共同体教学、教研、课堂、教师、质量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互联网+教学”“互联网+教研”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手段,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研究和破解教学、教研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增强教学教研的针对性,实现“精准教研”目标。

  (五)拓展活动形式。立足各共同体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专业引领、校际会课、专题合作、名师会诊、主题论坛、教学互访、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异课同构等方式,增强教学教研的有效性。

  (六)丰富活动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线上线下共同计划、共同研修、共同备课、共同上课、共同观课、共同说课、共同议课、专业引领、送教下乡、共同总结等形式,提高教学教研的实效性。

  三、行动措施

  (一)建立共同体的工作机制

  1.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教研室主任、教研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共同体建设的指导、规划、协调、管理、督查、评估考核等方面的工作。

  2.完善教研部门的服务机制。市、县两级教研室负责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服务、协调、组织等工作,采取“菜单式”服务方式,将教研工作重心下移,走进学校和课堂,贴近师生,服务教学,引领教师共同发现、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避免教研活动的盲目性,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3.建立共同体的条件保障机制。共同体各成员校要全面改善相关校园网络、信息化功能室、综合实验室、学科教室等基础信息化条件,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为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创造条件。

  4.建立共同体的协商机制。市直各中小学为共同体牵头学校,其他各结对学校为协作学校。牵头学校和协作学校要坚持平等协商的原则,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共同体活动,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共同确定活动主题、内容和形式,共同研究解决本共同体内教学教研中的具体问题,切实提高共同体内所有学校的教学教研水平。

  5.建立“菜单式”教学教研制度。共同体各成员校可根据自身教学教研需求,向教研室提出有针对性和意向性的活动申请,由教研室认真分析预约需求,策划、指导、制定活动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召开方案论证会,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召开活动培训会,让参与活动的所有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意义、作用和要求。

  6.建立主办、承办、协办制度。教研室为活动的主办单位,牵头学校为承办单位,协作学校为协办单位。主办单位负责活动方案的策划、论证、培训等工作,承办单位负责活动方案的草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工作,协办单位紧密配合承办单位开展活动。

  7.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教研室每年对各共同体开展的教研活动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对共同体各成员校的年度考核之中。县域内开展的活动由各县(市、区)教研室下发文件,颁发活动证书;市域内开展的活动由市教研室下发文件,颁发活动证书。证书作为评优选先、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

  (二)构建共同体的工作网络

  1.市教研室。作为共同体建设的一级网络,负责共同体教学教研活动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专业指导、过程监督、考核评估等工作,并做好活动的梳理与总结,形成实践与理论成果,面向全市进行推介。

  2.县教研室。作为共同体建设的二级网络,负责组建县域内的教研共同体,指导县域内的共同体活动,配合市教研室开展市域内的共同体活动。

  3.牵头学校。市直属学校为市域内共同体活动的牵头学校,各县(市、区)城镇学校为县域内共同体活动的牵头学校。牵头学校是共同体建设的三级网络,负责协调与共同体内各协作学校之间的关系,与协作学校协商制定共同体活动计划,合理安排活动主题、内容、方式、时间和地点,做好活动的牵头、组织、实施和保障工作,保证共同体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4.协作学校。乡村学校为共同体建设协作学校,是共同体建设的四级网络,配合牵头学校制定教研活动计划、主题、内容、方式,组织本校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共同体开展的各项活动。

  5.教研组。教研组是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单位,为共同体建设的五级网络。共同体内的.各学科教研组要以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和学法作为重点,重视新型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融合运用的实践与研究,推进“互联网+教学”“互联网+教研”;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注重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注重科学教学和实验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或者跨学科综合学习,开展研究型、项目型、合作式学习;重视培育、遴选和推广符合创新素养教育要求的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实践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创新精神。

  6.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是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共同体建设的六级网络。各共同体要以牵头学校为主体,整合各成员校的教师资源,组建以区市级名优骨干教师为主持人、以青年教师为成员的“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优骨干教师在教学教研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采取结对帮扶、集中研修、网络培训、跟岗实习、在线课堂、送课下乡、送研到校等形式,引领青年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构建吴忠市教学(教研)共同体

  1.重组吴忠市市域教学(教研)共同体。采取自主选择、自由组合、自愿结对的方式,由吴忠市市直学校与吴忠市域内每个县(市、区)的1所乡村学校组成教学教研共同体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实现试题、微课、课件、管理方法、校本课程、特色课程等一切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促进市域内校际间的深度协作,长期合作,协同发展。

  2.组建吴忠市县域教学(教研)共同体。参照吴忠市市域教学(教研)共同体的组合方式,采取1+n的方式,由县域内的1所城镇学校分别与几所或者多所乡村学校组成县域教学(教研)共同体,形成结对帮扶关系,立足乡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实现城乡联动、校际互动、以城市拉动乡村、以强校带动弱校,整体提升教学教研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组建利青同城一体化校际教学(教研)共同体。深入贯彻落实吴忠市委、政府关于利青同城化系列部署和要求,由吴忠中学与青铜峡市高级中学、吴忠市第三中学与青铜峡第七中学、吴忠市利通一小与青铜峡第六小学组成校级教学教研共同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教研活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实现学校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

  4.构建银川都市圈校际教学(教研)共同体。全面落实市委、政府对银川都市圈建设工作要求,由吴忠市幼儿园与银川市第一幼儿园、吴忠市利通一小与银川实验小学、吴忠中学与银川市第二中学、吴忠市回民中学与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吴忠高级中学与银川市第九中学组成银川都市圈校际教学(教研)共同体,开展教育科研、课堂教学、教师培养、中高考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大力推进都市圈“互联网+教学”“互联网+教研”进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大力提升吴忠市教育发展水平。

  (四)优化共同体的活动主题

  1.分析现状,摸清情况。在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之前,各共同体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和教师的需求,对学校的校情、教师的教情和学生的学情等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就“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教学教研活动”“如何开展好这次教学教研活动”“开展这次教学教研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向教研室提出有针对性和意向性的“菜单式”预约申请,由教研室对其进行评估分析。

  2.把诊号脉,寻找问题。在共同体向教研室提出“预约”申请的基础上,教研室可通过下校调研、座谈等形式,了解共同体内各成员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遇到的困惑,把诊号脉各参与学校教学教研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共同体制定活动方案。

  3.确定主题,明确方向。在制定、修改方案的基础上,教研室召开方案论证会,组织教研员对共同体的活动方案进一步进行论证,最终确定活动的主题、形式、内容和要求,并下发文件予以确认;召开活动培训会,面向全体参与的教师和学校进行培训,确保活动不变形、不走样,收到实效。

  (五)拓展共同体的活动形式

  1.专业引领。各共同体要针对创新素养教育要求下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和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聘请有关专家及教研人员采取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专题研讨、专题座谈等形式,引导教师学习掌握创新素养教育理论,探索“互联网+教学”“互联网+教研”的途径和策略,掌握大数据背景下的观课分析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教研的深度融合。

  2.校际会课。各共同体可采用线上与线下教学教研交流的方式,开展校际间的线上或线下“会课”活动,交流创新素养教育和“互联网+教育”要求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探讨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3.名师会诊。各共同体要组织本学校的名优骨干教师组成教研团队,利用“名师工作室”这一平台,采取在线答疑辅导、在线课堂、在线教学、在线教研等形式,针对本共同体某些教师的“亮点教学”和“病态教学”进行专题研究,分析讨论,提炼可以推广的成功做法,制定解决“教学病态”的有效“处方”。

  4.专题合作。各共同体成员单位要加强对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调研,在梳理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系列研究专题,通过“问题悬挂”和“问题招标”的形式,结合各自的优势确定研究专题,建立跨校际的专题研究小组,进行合作攻关。

  5.教学互访。各共同体要定期开展校际间的教学互访活动,通过开展校际间的线上与线下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研课等活动,搭建和拓展共同体各单位推介、分享、学习、研讨的平台,使共同体内各校的教学“小智慧”凝聚成校际间的教学“大智慧”,便于校际间分享智慧,共同提高。

  6.城乡互动。各共同体内的城区学校和乡村学校要互派教师进行定期学习、观摩、研讨,承担相应的教学教研任务,亲身感受农村或城区学校教育教学的现状、发展和变化,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7.开放共享。各共同体要以学校为单位举办教学开放日(周)活动,面向社会、家长和其他各成员校全天候开放校园,开放课堂,让社会、家长和其他各成员校了解本校的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和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情况。

  8.党建融合。各共同体在开展活动时,党员教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上示范课、举办党课讲座、与年轻教师、乡村教师结对子等形式,引领教学教研方向,把党建工作融入学校教学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中,不断探索党建和教学教研工作的结合点,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学教研的深度融合、同步发展,有效破解党建工作与教学教研“两张皮”的问题。

  (六)丰富共同体的工作内容

  1.共同计划。由共同体牵头学校与协作学校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制定活动方案,就活动的目的、主题、内容、形式、实施、要求等方面进行具体安排,向教研室提出活动申请。

  2.论证方案。召开活动方案论证会,采取专家审议材料→共同体成员校领导专题汇报→专家论证→专家集中评议→形成论证意见或建议的方式,由共同体各成员校负责人就活动目的、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措施等方面进行专题汇报,由教研室负责人与相关学科教研员组成专家团队,在详细审阅活动方案、听取汇报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分析、点评和论证,并结合教学教研实际提出意见或建议。在论证会结束后,共同体成员校对方案进行修改,由教研室发文予以确认。

  3.共同培训。围绕活动方案,召开活动培训会。由教研室安排人员面向参与活动的全体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意义、内容和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完善操作要领,确保活动紧扣主题、落实要求。在此基础上,也可安排专题讲座,由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紧扣活动方案,就学科教学教研行动策略进行专题引领,便于分享智慧,交流经验,启迪思想。

  4.共同研修。围绕活动主题,采取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共同体各成员校教师学习上级有关的文件精神,了解活动的实施目的和意义;学习与主题活动密切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文章,把握活动的方向和要求;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常规,规范教师的活动行为。

  5.共同备课。紧扣活动主题,按照“有效备课”要求,由共同体各成员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成校级或校际备课团队,按照“团队研究→个人备课→个人授课→集体磨课→个人反思→完善教案”的程序开展“线下”或者“线上”共同备课活动,在课程标准和活动方案的引领下,认真研究教材、教学方法和学法,切实制定出课堂教学的行动策略,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6.共同磨课。紧扣“有效磨课”要求,在共同体各成员学校以学科教研组或者跨学科教研组组建校级磨课团队,共同开展“磨课”活动。磨课可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个人试讲与集体会诊相结合、上课与听课、说课、议课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紧扣活动主题,突出活动主题,不得脱离活动主题或者游离于主题之外开展磨课活动,力求通过校级间的磨课活动,磨出一节扎实有效、示范引领的“好课”。

  7.共同展课。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共同体各成员学校推选出的课例参加校际间共同“展课”活动,集中展示、交流校级磨课成果,深入探讨扎实有效的教学行动策略。展课按照如下程序进行:一是展示说课,由参与活动的教师采用课前说课与课后说课的方式,说课前的设计思路、方法与策略预估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缘由;说课后的教学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改进策略。二是展示上课,由共同体各成员校选派的教师分别展示自己的课例,共同展示课堂教学的行动策略。各共同体组织学科教师开展听课、观课活动,观察做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借鉴其做法并激活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思考。三是展示议课,采取中心发言人议课与学科教研员议课和参与教师的共同议课相结合的方式,共同评议做课教师的说课与上课情况。四是展示辩课,由中心发言人和参与活动的教师结合教师展示的课例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或谈自己的思考,或谈自己的认识,或谈自己的体会。整个展课活动要紧扣活动主题,不得游离于主题之外进行面面俱到的说课、上课或者议课。

  8.共同送课。校际展课活动结束后,由共同体各成员校集体商量,按照校际展课的情况,根据结对乡村学校的需要,推选出优秀课例开展共同送课活动,展示校际展课的成果,引领乡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选送的课例必须是符合活动主题要求的、能引领课堂教学改革方向的、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的优秀课例。共同送课的形式和内容必须与校际展开时的要求一致。

  9.党建统领。要着力探索实施“党建+共同体活动”工作模式,将党建工作融入到共同体活动的全过程,努力构建统筹推进、融合发展的新机制,以党建引领、推动教学改革。在开展活动时,支部可采取“主题党日”的形式,组织全体参与活动的党员开展“戴党徽、唱党歌、重温入党誓词、党员承诺签名”等活动;可采取党课讲座的形式,由支部书记结合所开展的活动主题,进行专题讲座。党员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地参与共同体所开展的备课、磨课、展课、送课等活动,主动帮扶乡村教师和青年教师,切实发挥党员教师在教学教研中的引领作用,实现党建和教学教研的同频共振。

  10.共同总结。所有活动结束后,由主办单位组织、承办单位牵头、协办单位全体参与,对共同体开展的活动进行全面总结。总结要梳理出本次活动的突出亮点、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思路,重点总结出突出主题的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要做好活动记录与总结及各种过程性材料的积累、整理,包括文本、图片及音像资料等。要重视活动成果的交流与推广,注重培育、遴选和推广活动中涌现的优秀教学教研模式和案例。

  四、行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县(市、区)教育局要高度重视教学(教研)共同体建设工作,把它作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推进“互联网+教育”和创新素养的重要举措认真实施。要成立教学(教研)共同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域联动教学(教研)共同体,负责领导、规划、协调、组织、实施共同体建设工作。各有关学校相应成立教学(教研)共同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加强配合,协同做好教学(教研)共同体建设工作。

  (二)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各教学(教研)共同体要认真分析现有学校情况,尽快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配套制度和学年工作计划,及时启动实施相关工作。要加强对共同体建设的过程管理,重视调查研究,注重过程诊断,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教研)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三)积极实践,不断创新。要加强实践,积极探索共同体建设的有效组织形态、组织机制和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推动共同体内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改经验、科研成果的共享、共生。要致力创新,明确共同发展目标,找准相互间最佳结合点和增长点,以共同发展创造新成果,以新成果推动新发展,努力为我市推进“互联网+教育”和创新素养教育创造更多更好的新经验。

  第三篇:共同体方案

  为深入贯彻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落实浙教办函〔20xx〕53号《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落实好“新增城乡教育共同体结对学校(校区)1500家”省政府民生实事任务的通知》现就镇海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和镇海区九龙湖中心学校义务网乡教育共同体20xx年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xx〕70号),文件精神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的“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要求,各校实行“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绑”的管理模式,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校特色等各方面实现共生发展。

  二、发展目标

  1.资源共享。推动教共体内教师的有序流动、均衡配置、培训培养、整体评价等机制。鼓励各校培育特色学科,形成优质教师团队,引领学生发展。充分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力量,整合核心校和各成员校的优质资源,实现教共体内师德建设、课堂教学、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等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管理共进。构建合作交流平台。建立以教共体核心校牵头的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和学校发展通报、研讨例会制度。实施教共体内教学协同管理,做到常规制度、课程建设、教学进度、质量检测等基本同步。组织各校名师成立学科建设指导小组,指导教共体内学校的各门学科建设。

  3.教学共研。核心校以项目合作方式接纳成员校教师参与教科研,由骨干教师帮扶成员校开展富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诊断监控机制,实施统一的质量检测管理,制定各学科质量保障制度,指导并督促各校学科教育。加强教学经验交流,提升教共体内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教师发展水平、学生发展水平。

  4.文化共生。教共体通过资源共享、活动共建、质量共评,助推文化渗透。核心校立足地域文化和学校教育资源,培育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教共体各学校通过城乡学生“手拉手”、家庭结对等形式,组织交流活动,促进城乡学生的相互了解、共同进步。教共体之间力所能及地为对方提供教育基地和实践空间。

  5.考核捆绑。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案,建立健全教共体一体化考核评价机制。教共体内各成员校在特色发展、校园文化、学科建设、教研活动、教学协同等方面实行捆绑式考核,成员校的发展情况作为核心校相关考核的主要依据。形成利益共享、荣辱与共的共同体。

  三、实施内容

  (一)加强队伍建设

  1.两校各自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教研组长代表为成员。

  领导小组分工如下:校长负总责,制订工作实施方案与年度计划,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协调;教学副校长分管,协调、推进各方工作;教导处主任具体负责,落实各项活动的开展,信息报道、工作月报、资料整理;信息技术处主任负责网络技术支持,建设宁波智慧教育和“之江汇”网络帮扶空间;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等教研组长,负责同步课堂、网络教研活动的开展。

  2.两校共同组建钉钉工作群,发布活动信息,开展工作交流,分享教学经验,构建发展共同体。

  (二)完善学校网络建设

  完善学校网络建设,完善学校数据中心的建设。充分利用各级教育网络资源中心、信息系统应用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实现教育数据中心的`无缝对接及综合管理应用,实现与教育网络互通和应用。

  (三)交流课堂教学

  利用互联网技术,由优质学校部分学科的授课教师同时对本校学生和结对帮扶学校学生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教学。使结对的学校学生实现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接受辅导,结对的学校教师共同备课、共同上课、共同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共同进行质量检测,让乡村学校的学生同步享受到城镇的优质教学资源。

  (四)加强网络教研

  基于网络平台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诊断和主题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城乡教师教学整体水平。

  (五)提升师资常态

  通过校际师徒结对、同伴互助等方式,促进两校教师各专业发展,培养一批农村学校教学骨干,互相交流学习课堂教学和专业技能。

  (六)共建学校文化。共同体学校要互相交流学校文化,吸收新的内涵,将优秀学校的学校文化逐步内化,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校文化,构建两校丰富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

  四、工作安排

  1.两校成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各结对帮扶工作小组,确立帮扶形式及帮扶学科。

  2.通过互联网形式开展“同步课堂”的教学。

  3.通过“网络研修”的教研形式,开展集体备课、课堂诊断和主题研修等活动,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与补给,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4.积极拓展同步领域,逐步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日常教学拓展到校本特色活动、学校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远距离或实地参与或欣赏两校的校园活动,开展线下互访交流活动。(具体结合两校各节日活动开展)

  5.认真总结同步课堂教学模式,及时撰写工作总结、收集典型案例,做好活动材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建立学校“义务网乡共生体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织协调和宏观规划及设施工作。在学校各部门间建立“协同推进”的管理机制。从工作的组织管理上,加大学校的统筹力度,担负起明确发展方向、统筹协调学校互联网+义务教育的推进。

  (二)制度保障

  学校将进一步完善“义务网乡共生体建设”工作绩效评价机制,明确规划、统一建设和集中管理,严格制定教育信息化系统网络和数据安全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加强数据管理、信息发布和网络安全监控。

  (三)队伍保障

  学校将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配备力度。

  第四篇:共同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着“合作、交流、共享、发展”的原则,以城区(特色学校)学校为龙头,对共同体学校开展调研,全面了解共同体学校教育现状,共同研究制定受援方教育发展三年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帮助共同体学校确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学校共同发展。

  二、建设目标

  主体学校应对共同体学校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及组织建设、办学特色、教师培训、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重点加强软件建设,通过共同体建设,使共同体学校管理水平、教师队伍素质、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逐渐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

  1.加强联动。通过组建学校“1+1”、“1+2”“1+3”模式,进一步加强校际联动,营造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城乡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以强带弱。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特色学校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更新理念、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交流轮岗等方式,有效促进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3.均衡发展。通过共同体建设,促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优质资源不稀释,薄弱学校能提高,整体水平有提升。

  4.有效激励。把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调动教师工作热情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学校共同体的考核和评优,努力形成人人争先、校校创优的良好局面。

  三、共建时间和形式

  20xx年9月至20xx年8月,以学校为单位开展共同体建设工作,以优质带动薄弱,城区、周边学校、特色学校带动农村边远山区学校,全面实施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实行一对二或一加三形式结对帮扶,对口帮扶覆盖面达100%,全面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具体学校见附件1)。

  四、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

  为确保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行动扎实深入有效地开展,县教体局成立了“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由林文平局长担任组长,肖田生副局长、张育华副局长、廖富洋副局长、张智勇主任为副组长,各股室站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股,由项忠艳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统筹安排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

  五、共建措施

  1.交流轮岗常态化

  (1)城乡符合条件的教师或学校行政,采取本人申请、学校推荐、教体局审核调配的程序进行互派交流轮岗,交流轮岗时间为1学年。

  (2)交流期间,主体学校一般教师按交流地学校教师工作量完成教学任务,并按要求组织指导交流地学校的教研活动,轮岗学校行政以参与指导交流地学校的管理工作为主,并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3)交流轮岗教师待遇。城区长期交流轮岗教师享受与交流地学校教师同等的交通补贴,在后备干部确定、职称评聘、评优选模中优先考虑。

  (4)交流轮岗期间,学校发展共同体内各成员学校的`原法人地位、领导班子、教师编制等不随交流轮岗改变。

  2.制度管理一体化

  学校发展共同体主体学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每学期至少参与或指导2次以上各成员学校的活动或学校管理;每学期至少组织召开2次会议,安排研究解决共同体管理中的相关问题,促进学校文化、管理理念和机制的创新、融合和落实,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在统一基本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

  3.教学研究融合化

  (1)教学活动:每学期按照展示课、研讨课、竞赛课、送教课等形式,由主体学校组织,至少开展一次课堂教学的交流活动;

  (2)薄弱学科送教活动:主体学校结合成员学校实际,每学期至少为共同体学校的一个薄弱学科送教一次或在共同体内采取走教的形式定期送教。

  (3)教学研究活动:在教研室的指导下,各共同体每学期至少组织开展1次教科研活动。

  4.考核评价机制捆绑化

  城乡学校教育共同体一建三年,实施捆绑发展、捆绑考核评价机制。在县教体局每年的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中,主体学校考核得分按2:8比例计算评估最终得分(即: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中的共同体学校评估得分的20%计入主体学校得分,如有2所共同体学校,则各按10%计入主体学校得分;主体学校自身评估得分按80%计算)。如在学年度考评当中,共同体学校综合排名较前一年进步5个名次(含5个)以上的,则主体学校可以按本校实际考评进行得分。

  5.硬件支援重点化

  鼓励主体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和共同体学校的办学需要提供有关物资等方面的帮助,重点是向共同体学校提供教育教学设施支援,如信息技术设备、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等。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校要充分认识实施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意义,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制定管理制度,确定工作目标,在相互商讨的基础上制定每学年的活动实施方案,并在每学年秋季开学前报县教体局教育股、教研室、人事股及包片股室,每年7月份各共同体学校要联合形成学年度工作总结交至局相关股室。

  2.加大宣传,强化协调。各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部署,让学校师生认识到开展共同体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局相关股室要切实担负起协调的职责,指导和督促联系学校积极开展共同体建设工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各校应及时将开展共同体建设工作情况、出现的先进经验等报县教体局教育股。

  3.注重总结,营造氛围。各学校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字和图像资料,完善档案,并及时总结在学校管理、教研活动、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工作经验体会,为今后共同体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县教体局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在学校发展共同体创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典型人物事迹,进行及时梳理总结,大力推广和表彰,并利用新闻媒体予以宣传报道,以提高相关学校及典型人物的知名度。

  第五篇:共同体方案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全面优化县域教育生态,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根据株洲市委20xx年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安排以及株洲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的通知》(株教小组发〔20xx〕3号)精神,经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在我县全面推进家校社共育工作,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围绕“三高四新” 战略布局,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以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根本目标, 推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护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科学育儿新期盼新需求, 为我县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与和谐环境。

  二、工作目标

  (一)更新教育理念。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提升自身素质,履行家长的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二)提升家教水平。基本建立稳定规范家庭教育专业指导服务队伍, 整体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乡村振兴、文明攸县创建中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三)完善服务体系。立足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场景,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公平优质、均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组织机构

  为确保家校社共育工作有序开展,成立攸县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林 涛 县委副书记、县委政法委书记、

  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副组长: 唐军全 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

  刘行国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

  易晓红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

  陈章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胡建雄县政协副主席(兼)、县教育局局长

  成员: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检察院、县高新区、县政府办、县教育局、县科工信局、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财政局、县文旅广体局、县融媒体中心、团县委、县妇联、县关工委等部门单位负责人和各乡镇(街道)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由胡建雄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四、主要工作任务

  (一)建好三支队伍

  1.组建家校社共育领导机构和管理团队。成立县家校社共育领导小组,推动形成“党委政府主导、教育系统统筹、部门单位联动、专家团队引领、学校校长主抓、试点先行示范、家长全员参与、城乡全面覆盖”的家校社共育管理体系。

  2.打造县、校、社区三级家庭教育讲师团。通过借助外力、严格甄选、规范管理等,组建包括校内优秀教师、校外资深专家、优秀家长代表等在内的县、校、社区三级中小学家庭教育讲师团。加大培训培养力度,对全县所有中小学班主任、学科教师等开展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着力锻造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家庭教育师资队伍。

  3.组建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志愿者服务团队。构建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网络,把家长委员会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订工作章程,完善例会、对口联系等制度。组织家长委员会成员定期召开师德师风监督会和座谈会,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组成家长志愿服务团队,参与学校的部分管理或教育实践服务,设立家长工作室、选树家庭典范、开设优秀家长讲堂,推动家校双方达成共识,形成育人合力。

  (二)建好三个阵地

  1.建好校内家长学校。规范阵地建设。继续推进家校社共育10所试点校建设,推动所有基层学校按省级标准建立校内家长学校。以家长学校为主要载体,精心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长课堂,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和家长沙龙活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系统培训。努力建设校长线上“会客厅”,以直接对话的形式为家长提供专家指导和咨询服务,引导广大家长做智慧父母。

  2.建好社区家长学校。结合文明攸县创建要求,推进社区家长学校建设。全县17个乡镇(街道)依托“门前三小”等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十有”(有组织机构、有标识标牌、有教学计划、有管理制度、有工作台账、有师资队伍、有教材资料、有教育活动、有检查考核、有经费保障)标准普遍建立社区家长学校。由各乡镇(街道)牵头,联合辖区内中小学校、社区妇联、关工委、团委,组建包括社区工作者和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在内的专兼职工作者队伍,发动辖区内“五老”“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及学校老师、家长组成志愿者队伍,以父母课堂、家教沙龙、亲子实践等为主题,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

  3.用好网上家长学校。依托三宽教育办好网上家长学校,建设家庭教育学习资源库。开通家长课堂、德育教育、生理心理健康、家长图书馆等栏目,帮助家长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供家庭教育咨询。围绕家庭教育重点、难点、热点话题,通过在线咨询、论坛访谈、基层讲座等形式,让家长及时获得有针对性的具体建议、辅导和指点。

  (三)实施三大行动

  1.示范创建行动。创建“家校社共育优秀实践区”。抓好北京三宽家长学校网络课程学习。力争试点校教师和家长参加学习的普及率达到100%。对家长参加网络课程学习实行积分管理,建立检查考评机制,实行每周一通报,每月一评比,每期一推介。完善好家长学校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好家访制度、教学开放制度、家长陪餐制度、家长接待日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家长志愿者服务制度,把家校社共育工作纳入班主任绩效考核工作范畴。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建“全国家校社共育优秀实践区”;创建示范家长学校。创建10所校内示范家长学校、5所村示范家长学校、3所社区示范家长学校。通过示范家长学校创建,辐射引领,带动辖区内中小学校建好、办好家长学校。

  2.培训提升行动。全县班主任家校社共育培训。总人数1980人,每期培训150-180人,分12期,每期培训一天(4堂课程),在4—5月份完成。家校社共育管理干部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对象为各基层学校分管副校长、政教主任、试点学校网络管理员,计150人,培训时间3天,5月份完成。重点学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策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家庭教育讲师团队建设培训。对象为各基层学校讲师团成员,约150人,培训时间2天,8月份完成。重点进行家庭教育的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和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学习。

  3.关爱帮扶行动。摸清两类学生底数。一是摸清孤儿、单亲学生、残疾学生、贫困学生、留守学生等五类学生的底数;二是以班级为单元,对小学高年级及中学生每年一次开展全员心理健康筛查,摸清有情绪问题或行为偏差学生底数。“一人一册”分类建档。对上述两类学生按“一人一册”分类建立档案,动态跟踪,建立动态数据库。要求两类学生情况摸底、数据收集必须尊重、保护学生隐私,坚决避免“标签化”,防止出现负面影响。分类施策结对帮扶。对纳入帮扶数据库的学生,整合校内外资源,分类组建帮扶工作小组,按照“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模式大力开展关爱帮扶活动,并做好跟踪记录。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孩子、残疾学生、困难学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偏激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辅导。

  (四)开展三大活动

  1.开展“百场报告十万家庭新时代文明家风家教大讲堂”活动。该活动已列入株洲市委20xx年十大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和攸县县委20xx年深化改革重点推广品牌。活动主要内容是组织家校社共育“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行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的大宣讲、大学习、大实践、大提升。基层学校每学期不少于3场,试点学校每学期不少于5场,乡镇(街道)全年不少于10场。

  2.开展“千名党员进万家”大家访大帮扶活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家访孤儿、单亲家庭、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和有心理问题或有行为偏差问题的学生,每学年至少实地走访家访对象2 次;党员班主任每学年至少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家访 1 次;党员任课教师配合班主任采取“一对一”的形式结对帮扶特殊学生,每学年至少走访帮扶对象 1 次。

  3.开展“家长节”系列活动。以5月15日“国际家庭日”为节点,大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各学校精心组织“家长节”系列活动。包括: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学校,体验课堂、体验孩子就餐就寝、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开展“家长风采展示”活动,通过家长“书画展、诗歌赛、 故事会、家长论坛、节目展演”等形式,展示家长风采和家庭教育成果;开展“亲子沟通”主题活动,引导家长和学生互动交流,以“写、画、说、读、演、展”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大声说出你(您)的爱,表达自己的心声,传承优良家风,传递家人亲情,传授家庭文化。开展“亲子实践”主题活动,着力推进“亲子共阅读”“亲子共运动”“亲子共游戏”“亲子共研学”等活动,让家长和教师陪伴孩子走进田间、走进展馆、走进福利院、走进研学实践 基地,让家长参与、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环节;开展“优秀家长”评选活动,激励广大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高质量陪伴孩子成长。开展“家校社共育五大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县域教师、优秀家长代表参加家校社共育与家庭教育讲师“金麦奖”选拔、家校社共育与家庭教育情景剧展演、“一封家书”“家长成长报告团”推荐、“中国家长之歌”MV 征集等五大主题教育活动。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职责、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办法,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日常管理、督促检查、考核评比各项工作。各基层学校(幼儿园)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

  (二)注重分类指导。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根据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等各个不同阶段孩子的身心特征、认知水平和成长特点,按照分层分类指导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三)创新工作方法。坚持创新思维,着力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学业辅导和身心发展相结合、专业团队和兼职人士相结合、系统指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共性培育和个性发展相结合、专业管理和购买服务相结合、学校统筹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家校社共育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成效。

  (四)加强示范创建。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炼先进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县教育局要组织“示范家长学校”“示范家庭教育讲坛”“家庭教育示范课”等创建活动,评选家庭教育“优秀辅导员”。各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要树立先进家庭典型,宣传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家庭教育工作,为家庭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五)加强团队建设。以家庭教育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建设为导向,着力培养一批专家学者,建立一支讲师团队,组织一批志愿服务者和家长骨干队伍,全员培训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批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

  (六)加强资源建设。做好家庭教育顶层设计,强化家庭教育课程研发,组织编写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手册和家庭教育课本教材,开发一批家庭教育精品示范课,建设家庭教育资源库,用好各类教育资源,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中发挥积极作用。

  (七)确保经费投入。各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和县直部门单位要加大对“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确保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建设和活动正常有序运行。县财政采取以奖代拨形式,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予以资金支持。

  六、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20xx年1月—3月)。制定《攸县全面推进家校社共育工作实施方案》,起草《攸县“百场报告十万家庭新时代文明家风家教大讲堂”活动实施细则》,组织召开动员会,全面部署推进家校社共育工作。各相关部门单位、各基层学校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并通过各种平台和方式,向社会和家长宣传动员,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宣讲家校社共育的意义、目的,在全县形成共识。

  (二)全面推进(20xx年4月—12月)。各相关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各基层学校根据全县统一部署,明确全面推进家校社共育工作时间表、路线图,在“打造三支队伍、建好三个阵地、实施三大行动、开展三项活动”等四个板块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务实制定家校社共育月工作台账、周工作安排,积极探索,创造性开展工作,形成典型经验。

  (三)总结提升(20xx 年 12 月)。组织力量对全县家校社共育工作进行总结,评选、表彰先进典型,对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认真查找不足,进一步研究制定改进措施,推动家校社共育工作在全县常态化开展。

  七、保障机制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各乡镇(街道)和县直部门单位要把家校社共育作为提高学校内涵发展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工作任务,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工作职责,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乡镇(街道)和县直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利用会议、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开展家校社共育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各基层学校(幼儿园)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主动对接村社区和家长群体,形成人人参与活动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督查,务求实效。县委、县政府将加强此项工作督查,并将此项工作绩效纳入乡镇(街道)和部门单位年度绩效考核范畴。县教育局要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对各基层学校(幼儿园)的年度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对基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日常管理工作的督导评估,对在该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优秀讲师等予以表彰。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工作中出现不负责任、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全县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将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六篇:共同体方案

  一、目的意义

  1、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整合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2、充分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教育的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3、通过城乡学校的互动,激活各校的内部管理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带动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内需,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共同体建设形式

  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原则上以城区优质学校为核心,建立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组织架构,即保持共同体内城区、乡镇学校的原有法人地位、法人代表、领导班子、教师编制等不变,由城乡学校双方的校领导组成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城乡学校共同管理机制,城区优质学校的校长为共同体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农村薄弱学校的校长为共同体的第二责任人。各成员单位对共同体负责,并互派中层及以上领导(后备干部)到对方学校工作、管理或学习经验,共同探索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共同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切实提高共同体内学校的管理水平。

  三、主要内容

  1、城乡学校领导结对:

  ①农村学校有培养前途的中层(后备)及以上干部,每期1~2名至城区学校挂职学习,学习结对学校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

  ②城区学校的校长每月保证二天的时间在对口帮扶的学校上班,每学期举办两次专题讲座。城区学校有培养前途的中层(后备)及以上干部每期1~2名到农村结对学校顶岗支教或者担任实质的校级领导,全程参与学校的管理。

  ③共同体成员干部每月要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部署总结工作,研究制定共同体之间统一的教学计划、师生的教育活动、教研活动、校本培训等。尽可能的帮助交流干部、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交通等方面的问题。

  2、城乡教师结对:

  ①城乡学校凡在编在职教师,按照规定的年龄要求轮流到城乡学校顶岗执教。原则上共同体建设学校各派出4名教师,具体人员、学科由共同体建设学校统筹安排,报区教育局人事股备案。

  ②城区学校凡获得区级以上名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称号的,要与一名农村学校教师结对子帮扶,开展好师徒捆绑式考核。

  ③区教育局、进修学校等有关股室要经常深入共同体学校进行调研,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交流教师的专项评优活动,在政策上多给予倾斜。

  3、城乡学生结对:

  ①共同体建设学校双方学生通过开展“手拉手、共进步、同成长”一对一的互助活动,实现城乡孩子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开展“班级与班级结对”、“学生与学生结对”的联谊活动,建立稳定的互访交流机制,利用节假日等开展艺体特长交流、综合素质展示、学科竞赛”等联谊活动,促进城乡学生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②开展共同体建设学生“生活体验”活动。通过“走进乡村、享受自然”和“走出乡村,体验城市”同吃同住同学习系列活动,让城里孩子感受农村的纯朴,让乡下孩子增长见识。组织他们到对方学校、家庭相互亲身体验学习、生活环境。积极创造条件开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让城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农作物栽培、家畜养殖、果树管护等,培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劳动价值观。

  ③开展形式多样的“献爱心”帮扶活动,动员有条件的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对农村学校学生开展图书、学习用品、衣物捐赠等资助活动。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更好的完成学业,让城乡学生共享社会温馨,共同进步。

  四、参与共同体建设的交流教师

  1、在编在岗教师。

  2、年龄:男45周岁以下、女40周岁以下(男1966年1月1日后出生,女1971年1月1日后出生,下年度依此类推)。

  3、各校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按年龄进行排序,原则上城区学校年龄长者先行列为交流对象,农村学校年龄小者先行列为交流对象。若有特殊情况,学校可根据实际进行内部协商调整。

  五、共同体建设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高度重视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工作,把它作为提高农村薄弱学校办学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认真实施。共同体学校要成立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分解相关工作任务,落实教育相关职能的责任,加强督查,确保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顺利实施。

  (二)合理规划,全面实施。区教育局和进修学校要认真分析现有学校情况,积极搭建平台,规划城区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全面结对帮扶。要帮助城乡学校找到相互间最佳结合点、增长点,有关学校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配套制度。

  (三)重视过程,加强管理。区教育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日振;成员:吴荣川、廖正海、卢仲兰、吴谨、赵建夫、廖志华、林俊、吴文芬。成员单位:督导室、人事股、中教股、初教股、政教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事股。区教育局、进修学校有关股室、要切实加强共同体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重视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并解决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建立简报制度,及时总结工作经验,适时组织研讨,推广成功做法,促进城乡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六、考核评价

  (一)对共同体建设学校的考核:区教育局将根据文件的要求制定具体的考核方案,对共同体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行全方位、捆绑式联动考核,纳入常规检查综合考评,年度综合量化。

  1、共同制定完整的共同体建设工作方案,提交完整的周工作计划。

  2、城区优质校除安排干部、教师交流任教外,还应定期派各年级的学科带头人或优秀教师到交流学校上公开课或示范课,每月至少1次,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二)对交流干部考核:

  1、每人担任一个学科的教学,完成足额的工作量。

  2、每学期举行1次以上公开课,听评课不少于20节。

  3、第一学期结束时应撰写一篇关于改进学校教学工作或学校管理建议的文章,学年结束时应撰写一篇交流工作的述职报告。

  4、参与交流单位学年度考核。学年度考核量化结果居该交流单位所有参加考核人数的前1/2者,由交流单位出具交流鉴定后,回原单位任教;未进入该单位所有参加考核人数的前1/2者,延长交流时间1年或由教育局重新安排交流学校任教。

  (三)对交流教师的考核:

  1、每人担任一个学科的教学,完成足额的工作量。

  2、每学期至少承担2次教学公开课或示范课(城区教师上示范课,农村教师上公开课),听评课不少于20节,参加或参与指导该校至少一个课题的研究,城区教师至少指导一位农村年青教师教学。

  3、交流结束时应撰写一篇交流工作的心得体会上交教育局。

  4。参与交流单位学年度考核。参照交流干部考核。

  七、纪律要求

  1。超编学校的教师或超编学科的教师由教育局根据学校及学科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各校不得私自借出、借入教师。7月10日前私自借用的教师一律回原学校报到。今后若私自借出、借入教师将严肃处理(①追究借出、借入学校校长的责任并严肃处理,②借出教师视同离岗)。

  2。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不报名或者报名后不服从安排的,当年年度考核只能定为合格;新一轮交流继续不报名或者报名后不服从组织安排者,岗位聘任时予以缓聘;按照规定的年龄,凡没有在农村工作经历的,今后一律不得晋升或聘任高一级职务。

  3。各校要严格按照程序操作,增加工作透明度,保质保量地把共同体建设工作完成好。如有弄虚作假,造成严重影响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八、其它

  1、参与共同体建设的干部、教师交流期限为一学年,参加20xx~20xx学年交流的干部、教师,一年期满后返回原学校任教,新一轮共同体建设工作按本文件精神执行。

  2、凡自愿申请到农村学校支教三年,经教育局审批后,已取得任职资格且未聘的教师可以聘任;三年支教结束后,经考核表现优秀的,可以续聘。

  3、对自愿交流的教师,在今后晋职、评优等方面将给予倾斜,在调配考试中将给予适当加分。

  4、各校的交流人员名单于8月10日前上报教育局人事股,城乡共同体学校建设的工作计划于9月10日前上报人事股。

  九、城乡共同体建设学校安排

  共 同 体 学 校

  参与城乡共同体建设的学校重新安排,9月起遵照本文件执行,今后将按学校常规工作常年开展,各校要把该项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在人员、经费、课程等方面统筹安排,确保活动正常开展。

  第七篇:共同体方案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指引下,齐河县学前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全县15所乡镇都建立了省级规范化的幼儿园,配齐配全了硬件设施,但教育文化环境、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软环境的建设还需要大幅度提高。齐河县机关第二幼儿园作为全县学前教育的领头羊,与八个乡镇中心幼儿园结成“发展共同体园”运作模式,借助县直园的资源优势,开展了结对帮扶工作,进行了园长输出、文化输出、管理输出和师资培训,使全县学前教育得到了均衡健康发展。

  一、全县乡镇学前教育和齐河县机关第二幼儿园概况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指引下,我县积极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教育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幼儿园的环境文化有待改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保教质量需要更加优质,幼儿园的管理需要更加规范合理,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乡镇学前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齐河县机关第二幼儿园是省级实验幼儿园、省级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中央教科所实验基地,幼儿园创建于1985年,是一所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发展内涵的幼儿园。幼儿园以“培养健体健心、自主自信、动手动脑的儿童”为培养目标,坚持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努力提升保教质量,幼儿园一直保持健康良性发展。

  二、“发展共同体园”运作模式

  为了全县学前教育取得更大更加辉煌的成就,县直二幼作为全县学前教育的领头羊,分别与齐河县焦庙镇、潘店镇、赵官镇、胡官乡、马集镇、祝阿镇、仁里镇、刘桥乡等八个乡镇中心幼儿园结成“发展共同体园”运作模式,借助县直园的资源优势,开展了结对帮扶工作,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分别进行了园长输出、文化输出、管理输出和师资培训,使全县学前教育得到了均衡健康发展,结对帮扶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园长输出,使共同体幼儿园与县直园同步发展

  为了确保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我园首先成立了结对帮扶领导小组,选派肖娟、贾桂香、宋美等8人分别到祝阿、胡官、赵官、焦庙等八个乡镇中心幼儿园担任园长,对乡镇中心幼儿园进行全面的管理,主要负责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业务管理、常规管理、教职工考核、教师培训等工作,并通过层层帮扶、结对的方式,带动学区幼儿园的发展。

  为保障下派园长管理不走样,我园首先对选派的园长进行为期2个月的培养培训,分别到浙江、济南、潍坊等“省十佳”幼儿园进行跟岗学习和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其次把下派园长选拔到结对帮扶领导小组,参与帮扶计划的制订,使他们明确帮扶的思路和方向;帮扶指导小组成员坚持每月一次跟进下派园长的管理,对下派园长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估。

  2.文化输出,打造乡镇优美教育环境

  我们将县直二幼先进的教育理念渗透其中,从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基”的理念出发,先从外部环境创设入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借助农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加强环境创设,努力让每一面墙壁都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阵地。在焦庙镇中心幼儿园,我们以“奇妙的大自然”为主题,创设了既充满童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室内外整体环境:一楼是迷幻海底、二楼是奥妙森林、三楼是神秘太空,将教育理念、办园宗旨、办园目标巧妙的融入其中,使幼儿进园受到感染;仁里镇中心幼儿园环境创设以“爱”为主题,创设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和平、走向世界”的文化主题墙,让环境成为优良的教育资源;胡官镇中心幼儿园的环境以“放眼世界、走向未来”为主题,一楼是中国情,二楼是民族风,三楼是世界梦等,让乡镇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乐园;阿镇中心幼儿园以“民族风”为主题,创设了民俗风情墙、民间游戏课程等,实现了“一园一品牌,一园多特色”。同时,我们还健全了每一个共同体幼儿园活动区角,进一步拓展了幼儿活动的空间,丰富了中心幼儿园的游戏内容。

  3.管理输出,促进幼儿园品质提升

  县直园的园长、业务园长、业务主任作为共同体幼儿园的辅导员,随时对8个乡镇幼儿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将县直园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师资、科研和信息方面的资源,毫无保留的传输给中心幼儿园。在遵循幼儿发展特点及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帮助中心园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实现了制度化、常态化。由于对共同体园的制度都是与乡镇园教师一起结合县直园的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完善制订的,非常适合乡镇园。完善的制度管理使乡镇园保教工作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促进了中心园的教师不断加强自我素质的提高,大家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学、比、赶、超的良好氛围,各自的专业技能有了新的发展。

  4.培训引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虽然各乡镇幼儿园硬件建设规范齐全,但是乡镇幼儿园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为小学转岗教师和新分配的年轻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严重不足。为了使共同体园的教职员工尽快掌握一日常规的活动组织与管理方法,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县直二幼对帮扶的八所共同体园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引领和打造。

  首先,对共同体幼儿园的教师进行了一日活动常规的培训,指导教师布置环境、制定日活动计划、写游戏观察记录等,一起探讨一日活动的科学组织方法,从入园、离园、晨午检、接待、早操及操后活动、如厕、饮水、户外活动、区域活动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按照县直二园的规范流程进行培训、实施;乡镇共同体园的教师坚持每月一次观摩县直园教师组织的活动,学习一日常规各个环节的流程及具体操作办法;乡镇中心村的教师随时到中心园的班级听课、参加活动;每年暑假期间对乡镇共同体幼儿园的.所有教师分2批50余人进行15天的轮流跟岗培训。每一次的参观学习结束后,县直二园都把学习的老师组织起来进行交流,使所有参观学习的教师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收获颇丰,进步很大。

  其次,为使共同体园教育教学尽快步入正轨,教师尽快熟悉教材,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帮扶领导小组指导共同体幼儿园教师分析教材,指导备课、上课,定期进行听课、评课,使乡镇共同体幼儿园的老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还充分发挥我园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到共同体园上示范课并指导教学,使共同体园教师做到会备课、会说课,能上课。

  第三,对下派园长定期进行培训。我园对下派的园长,每两周集合一次,就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帮扶领导小组根据共同体园存在的问题和发现的亮点给予适时表扬指导及培训,不但鼓舞了下派园长的工作积极性,也使下派园长的管理能力、引领教育教学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每周将县直二幼的教育教学计划发至各乡镇,乡镇共同体园借鉴二幼的计划,制定出下周的适合自己园的计划。

  三、“发展共同体园”运作模式的初步成效

  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的格局,实现了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保障了城乡幼儿园平等、共进的教育格局,八个共同体幼儿园都步入了正规并取得显著成效。八个中心园有两个通过了省级实验幼儿园的验收、三个通过了省中心认定,三所通过了市级一类幼儿园验收;城乡共同体园的拉手,有效地促进了城乡幼儿园教育资源互补,促进了城乡间教育教学活动的互动交流,教师的专业水平逐步提高。引领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使家长观念也逐步改变,有效地提高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促进了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幼儿的入园率大幅提升,胡官、赵官、马集乡镇中心幼儿园分别有300余孩子入园,焦庙、祝阿、潘店有200余孩子入园,为幼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同时,帮扶活动也带给了我园教师很多启示,大家受益匪浅,意识到肩上的责任更大了,自身价值更高了,工作也就更加积极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县直园将继续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和共同体园同进步,共发展,推动齐河县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第八篇:共同体方案

  为充分发挥名园名师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薄弱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幼儿园办园质量提升,根据青岛市教育局《关于组织开展20xx年度学前教育送教下乡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学前教育工作实际,就建立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以均衡发展为目标,加强幼儿园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发展、共同提高”的发展模式,提升幼儿园管理水平与保教水平,促进全市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工作目标

  依托“区片发展共同体”,城乡幼儿园实施区域结对,城区部分骨干园长和教师深入农村薄弱幼儿园,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会、公开课等送教下乡活动,帮助农村幼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基本技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完善名师支教的形式、内容和途径,形成全市学前教育名师资源共享的长效工作机制,提升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全市学前教育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拓展区片发展

  充分发挥四所局属幼儿园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四个区片发展共同体,进一步拓展共同体活动内容。扩大互动交流领域,在幼儿园管理、教育教学、卫生保健等方面开展结对互动活动,实现协作片区幼儿园抱团式发展,共同提高协作片区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二)实施订单帮扶

  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精准帮扶。幼儿园根据自身需求,提出帮扶申请,市教体局架构帮扶桥梁,实现精准帮扶。二是在镇(街道)范围内实施对口帮扶。充分发挥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示范幼儿园等资源优势,建立公办园与民办园、优质园与薄弱园对口联动发展机制,丰富帮扶形式,采取联席园务会制度、教师交流、联合教研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确保帮扶实效。

  (三)丰富送教内容

  1.教育教学。一是实施联合教研制度,片区联合教研和镇域一体化教研活动相结合,发挥四所局属园和镇(街道)中心园的'教研引领作用,促进全市镇、村幼儿园教学质量均衡发展。二是送教下乡活动,开展教材解读、教学研讨、听课观摩等活动,提高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实施水平。

  2.园所管理。通过专题讲座、挂职交流等活动,指导受援幼儿园建立健全现代幼儿园管理制度,规范幼儿园日常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帮助结对幼儿园明确幼儿园发展定位、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制定发展规划。

  3.卫生保健。针对卫生保健制度、疾病预防、健康检查、食品安全管理等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开展有针对性地送教活动,通过专题培训、现场指导、参观观摩等形式,有效规范农村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确保幼儿身心安全健康发展。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为切实做好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工作,市教体局成立分管领导任组长,局机关及相关部门职能科室负责人组成的全市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科室根据工作职能负责定期对各发展共同体工作进行调研、指导、督查,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议,督查、推进工作的开展。

  (二)完善督导考核机制。发挥教育督导职能,建立对发展共同体幼儿园的视导制度,加强对发展共同体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将发展共同体的工作情况列入年终督导考核。对工作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奖励。

  (三)建立联盟对接机制。各幼儿园应积极对接,做好沟通、结对工作,要积极提出幼儿园改革与发展的工作方案,查摆不足,研究办法,双方携手,实现城乡幼儿园双赢。送教幼儿园要以高度的责任感、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业务水平,为广大农村幼儿教师提供优质服务。农村幼儿园要采取积极态度,立足内部挖潜,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各幼儿园工作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严格认真的检查,有实事求是的总结,有严谨缜密的规章制度。

  各单位要对开展的活动做好宣传,努力营造学前教育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并将活动情况总结及时报市教体局学前教育科。

  联系人:付颜,联系电话:58566

  第九篇:共同体方案

  一、目标要求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好老百姓家门口每一所学校为目标,坚持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主线,以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引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培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为重点,培育形成一批新优质学校,科学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教育集团,构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二、基本模式

  按照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要求,将推进集团化办学作为今后一段时间教育改革重点任务,实施“1+N”模式,“1”是教育集团核心校,“N”是教育集团成员校(成员校以不超过6个为宜),大力支持全区优质中小学校与新建校、乡村学校结对办学。通过发挥核心学校辐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按照核心校与成员校合作关系密切程度,以优质学校为核心,按照“1+N”模式建立城乡间、校际间的办学联盟,组建结对联盟型教育集团。按照教育集团组建目的、合作特点,结合我区学校实际,主要组建城乡共建型和贯通培养型两类教育集团,深入推进强校扩优行动。在条件成熟后,我区将探索建立紧密融合型教育集团,实行“一长多校”等管理办法,统一法定代表人或设立总校校长,在人员、经费、管理、考核等方面高度融合,形成高度统一的集团化办学模式,由核心校带动成员校快速、优质发展,全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广度和深度。

  三、主要举措

  (一)着力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教育集团党的领导,落实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扎实推进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优化党组织设置,开展集团内党组织联合共建,严格落实《临淄区教体系统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

  (二)规范建设文化制度。集团内部学校要联合制定办学章程,商定共同发展愿景和具体举措。探索建立校干交流长效机制,开展校干教师挂职交流、联合教研、课程共享、学生交流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交流活动,促进集团内学校融合发展、互通有无,提升集团校办学水平。每年选派校干到结对学校挂职交流,参与结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促进集团内学校管理理念、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融合。通过调动、交流、支教等方式,打通集团内校际与学段人员流通通道,实现学校管理的一体化,全面提升成员校管理水平。

  (三)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完善集团内师资培训机制,形成区级培训、集团培训、校本培训的教师培训新架构。通过集团内结对带教、师徒结对、跨校教研、评先树优等方式,盘活集团教师资源。集团内的核心学校每学期至少要组织一次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师人选、特级教师等交流互动活动,进一步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齐鲁名师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设置“名师乡村工作室”,带动集团内部教师发展。

  (四)高效提高教育质量。强化集团内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多元参加的现代学校制度。认真落实“双减”和“五项管理”相关政策,加强作业管理,规范教辅征订,稳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全面提升集团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集团学校间的德育干部、班主任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好一节主题班会课或心理活动课,开展一次班主任论坛等活动,加强德育干部、班主任互助联动,促进集团内德育队伍整体育人水平的提高。

  (五)强化教研引领作用。教育集团内的核心校要定期召开学校领导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和探讨学校教育教学等方面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结对捆绑式发展活动;集团内学校间学科教师通过开展集中教研活动、专题讲座、课题指导、同课异构、学科沙龙等活动,形成“学习、研究、探讨”为一体的教研氛围。定期组织开展“青蓝工程”,建立师徒结对制度,切实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六)促进学生素养提升。建立学生交流长效机制,定期组织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体验。组建年级发展共同体和班级发展共同体,定期联合组织素质展示、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共同成长、多元发展。

  四、工作机制

  (一)管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教育集团内部协调机制,建立集团化办学理事会制度,制定集团办学章程,创新集团办学治理模式,提升集团办学治理能力和水平。科学制定集团组建方案,合理确定集团组建模式,认真制定集团办学发展规划,推动集团成员校的深度合作和协同发展。紧密型教育集团的成员校校长、党组织书记可以分设,或设置执行校长(享受正职校领导待遇)。教育集团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教育教学优势和品牌效应,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鼓励各集团制度创新,形成各成员学校发展“一校一特色”,充分调动各学校和广大教师参与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逐步增强对集团的认同感、归属感,打造集团化办学品牌和文化。坚持应放必放、能放尽放的'原则,给予集团教学改革和评价方面的充分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确保集团化办学取得实效。

  (二)评价机制

  建立集团化办学考核评价制度,制定集团化办学考核评价办法,将集团化办学纳入教育工作目标考核体系,重点对集团内部治理和运行、优质资源共享、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水平提升等方面实施考核评价,全方位进行办学质量监测,推动集团化办学健康有序发展。坚持结对双方同步评价,既关注核心学校的支持力度,又关注发展中学校的自身努力程度,指导集团制定内部考核评价制度,对集团内部学校进行考核评价,激发成员校参与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推动集团建设和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特色发展。

  (三)教师流动机制

  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创新集团化办学教师管理和交流机制,实行集团内部教师统筹管理,变“学校人”为“集团人”,促进集团内骨干教师在成员校之间双向流动。核心校向成员校派出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成员校派出教师到核心校,带动成员校发展。核心校派出挂职人员应具有较高管理或教学水平,成员校派出挂职人员交流时间每期原则上不少于1学年,不超过2学年。建立集团内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交流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名师课题研究制度,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促进集团学校间形成共享优质师资、实现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四)奖励激励机制

  建立集团化办学激励机制,集团成员学校、校长、教师在评先树优、职称晋升、教师培训等方面实行奖励激励政策,对集团化办学成效显著、贡献较大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增强集团发展内生动力。对于跨校交流的管理人员及教师,制定相应的补助政策。

  五、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开展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我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成立临淄区教育集团化办学管理委员会,整体推进集团化办学各项工作。区教体局根据优质资源分布及学校办学实际,制定集团化办学整体规划,加强对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统筹、管理和指导,各科室、学校要切实履行职责,全力支持集团化办学改革。积极争取上级政策,鼓励改革创新,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教育集团,引领推动全区教育集团化办学深入发展。制订完善教育集团评估标准,加强集团化办学过程性考核,全方位进行办学质量监测和评价。建立集团化办学评估退出机制,积极稳妥推进集团化办学工作。

  (二)经费保障。根据集团化办学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统筹安排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用于支持集团化办学。积极对上争取教育集团专项奖补资金,用于推进集团内学校提升办学条件、办学体制改革、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激发集团学校办学活力等,教育集团根据办学协议及办学成效核定办学经费。

  (三)资源保障。完善在线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通过开发、征集、购买等多种方式建设在线优质教育资源库,并免费向学生及家长开放使用。支持集团核心学校建设以共享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网上学校,构建集团成员网络学习共同体。鼓励名师借助互联网技术在线开展专业化的诊断、答疑、辅导,共享智力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无缝隙覆盖和精准推送。

  (四)环境保障。加强集团化办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认真学习外地集团化办学的先进经验,及时发现总结实施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宣传报道集团化办学的典型经验和优秀做法,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形成推进集团化办学的良好环境。

  六、工作要求

  各教育集团要高度重视集团化办学工作,根据《临淄区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组建集团化办学理事会,明确工作职责,起草集团办学章程,建立集团管理制度,制定集团化办学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推进集团内班子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绩效考评、内部分配等工作,明确具体措施、工作要求、时限目标等,形成集团核心校与成员校一体融合发展机制。

  第十篇:共同体方案

  学习共同体是有着共同信念、共同目标的学生学习团队,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重要的组织载体。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能够加快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了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水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20xx年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们将在七八年级各班建立班级学习共同体。现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建设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了落实《临渭区教育局组建“校本研修共同体”实施意见》,牢固树立“为生命奠基,为发展服务”的核心理念,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生发展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根据《渭南市实验初中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教研计划》安排,积极开展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加快构建“民主平等、积极参与、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共同体文化,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促进班级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推动课题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组建原则:

  1.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原则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背景,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别、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A(优等生)、B(中等生)、C(学困生)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组建若干个学生学习共同体。各组应该有人数大致相等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保证各组之间整体水平均衡(组间同质),有利于各组之间展开公平合理的良性竞争。在小组内部,各组都拥有不同水平的学生,有利于不同层次组员之间的学习互动和合作探究(组内异质),实现人员组合的最优化。

  2.个人意愿和群体意愿兼顾原则

  分组时,在保证各共同体基本均衡的前提下,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意愿和群体意愿。一是不把彼此排斥的学生编入一组,以免矛盾激化,影响共同体的活动开展。二是对学困生应编入对他们持中立态度或欢迎态度的共同体内,以满足他们的集体归属感。

  3.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学习共同体确立以后,人员构成大致不变,以维持共同体的相对稳定。必要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调整的条件是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共同体氛围,确保共同体能够持续有序的发展。

  四、组建规范

  1.确立共同体

  各班由班主任牵头,根据自己班实际情况,广泛征求学生和任课老师意见,根据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每六人一组,建立起若干个共同体,每个共同体内又结成若干个学习对子。每个小组按照A、B、C、D……命名(也可以全组成员一起为小组进行个性命名),组员分别为A1、A2、A3……

  2.实行组长负责制

  每个学习共同体设立一位行政小组长和若干名学科小组长。行政小组长经选举产生,学科小组长由组员担任,原则上每名成员至少担任一科学科小组长。

  3.建设合作体文化

  班级要着力打造学习共同体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组强我荣组弱我耻”的观念,努力营造“和谐团结、平等互助”的氛围。初期的共同体文化建设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组名,各组成员集思广益,为本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团队目标和团队精神。二是口号,各共同体成员通过讨论,可选择名言警句,也可自我创造,形成口号。三是组规,共同体成员需达成共识,形成本组组规,内容涵盖一日常规、协作学习、自我控制等方面,形成书面材料,各成员签字认可并遵照执行。四是标志牌(或标志贴),可将组命、口号、组规、个人奋斗目标等制成标志牌(或标志贴),置于桌面上,时时提醒、鞭策共同体成员共同进步。

  五、组织管理

  1.采用两条线管理模式

  (1)学习过程管理。成立学习联系会,由教导处统一管理。学习联系会由学习委员、学科小组长组成,负责对共同体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统计和评价,并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和统计工作。每周五交教导处备案。

  (2)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成立管理联系会,由班主任统一管理。管理联系会由班长、行政小组长组成,主要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进行管理,填写相关表格,一周一统计,一周一评比,并在德育课上进行公布。班长做好表格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每周五交教导处备案。

  2.学生干部管理职责:

  行政小组长全面负责本共同体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学习纪律情况。

  (1)日常行为规范方面,根据学校规章制度,对本共同体内所有成员的集会、出操、纪律、劳动、卫生等各个方面进行督查。

  (2)学习方面,督促各学科小组长带领组员搞好本学科学习,并对课堂表现、作业收交等情况进行督查。

  (3)对违纪现象进行劝阻、批评教育,对后进生进行帮扶。并做好记录,及时反馈给班主任。

  3.学科小组长协助行政小组长管理本学科的课堂纪律,全面负责本学科的学习管理。

  (1)带动本组成员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本学科学习中,对违反课堂纪律者进行劝阻批评。

  (2)组织本组成员自学时独立思考,注意提醒组员保持安静。

  (3)组织本组成员进行“对子”互学,完成组内合作学习。注意提醒组员集中精力,不转移话题,控制音量,不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

  (4)协助科代表收交、检查本组成员学科作业。做好登记,及时汇总本组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反馈给科代表或科任老师。

  (5)定期召开小组成员会,对本小组本学科的学习进行阶段性总结。

  只要做起来,风景在路上。我们希望通过全体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积极配合,将班级共同体建设好,在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学生从自主走向自律,从自立走向自强。也希望我们的老师们在共同体建设实施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实现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第十一篇:共同体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深入贯彻落实《XX县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第二期五年行动计划(20xx-20xx年)》精神,加快中小学办学模式变革,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基础教育高位优质均衡特色发展,打造教育新亮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需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指导,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办学机制,创新办学模式,提升办学品质,共享教育的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品牌,进一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潜力学校的发展提升,提升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让学生享受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一)抱团发展。通过多校协同、抱团发展,打破校际壁垒,缩小校际差距,实现教育集团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推广和合成再造,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推动学校优势互补和发展互促,整体提升,优质均衡发展。

  (二)内涵发展。通过先进办学理念辐射、骨干教师合理交流、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设施设备场地共用、学校文化生成融合等策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品质。

  (三)特色发展。支持和保障优质品牌学校持续发展,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带动教育集团不断创新发展。逐步建立和培育特色教育项目,努力形成特色教育品牌,让集团和联盟内的学校形成多元发展的格局。

  (四)共享发展。不断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辐射作用,调动教育集团内部各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各校立足实际,借助集团化办学优势,进一步增强主动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更有获得感。

  三、组建模式

  在原有四级教研网络中的片区教研的基础上提档升级,组建集团化教育联盟,实施一体化管理。教育联盟实行“六联五统一”一体化、层级式管理模式,即一个集团、多个成员校,实行管理联通、师资联合、教研联手、品牌联创、质量联评、数据联建;学校发展统一规划、教育教学统一安排、教研教改统一运作、教育资源统一共享、教育成果统一转化的管理模式。

  集团内各成员校法人地位不变、经费独立核算不变、校名和行政隶属关系不变。构建以强带弱,师资互派、研训联动、项目共研、质量共进、文化共建,教学统一、携手互助、捆绑考核的发展模式。借智借力,促进教育软件提升,办学水平升格,探索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发展方向的新的育人模式。

  四、工作措施

  (一)学校管理联通。让“名校”成为带动区域教育发展的“发动机”,建立从名校到新校、弱校、农村校的资源交流通道。一是优化联盟管理。集团成立理事会,理事长由牵头学校校长担任,制定集团发展规划等,建立组织管理制度,健全组织运行机制,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二是加强项目合作。集团内各成员学校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依章程在学校品牌、管理理念、制度建设、教育教学、教研活动、教师研训等方面开展项目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开展定期研判。每学年开学前,理事长负责召集集团成员校进行研判,研究制定学年度集团工作计划、项目清单和目标,并报备案。每学期召开工作例会不少于3次,协商学校管理、教学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二)师资队伍联合。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抓好联盟内教师的引进、培养、管理、服务等环节。发挥集团内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搭建干部教师成长发展平台,促进集团内干部教师专业发展、素质提升。一是建立干部教师交流机制。教师参与交流轮岗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总人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骨干教师总人数的.20%。要在“共同体”中营造“一家人”的理念,使交流干部教师留得住、教得好、成长快、归属感高。二是加强教师研训协作。通过项目式培训学习、跟岗培养、师徒结对、设立集团名师工作室、建立“教研训一体化”集团研训制度、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等措施,使各学科各领域在集团层面形成骨干教师引领团队。发挥“共同体”内部交流的培训作用,既让新校、弱校、农村校的教师到好学校长见识、学本领,回到本校能独当一面,又发挥共同体联合教研的指导引领作用,缩短新教师、弱校、农村校教师的成长周期。三是实施教师宏观统筹。建立包括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称评聘、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等在内的有利于教育联盟发展的人事制度,吸引和鼓励优秀干部、骨干教师向农村校、弱校流动,逐步实现教育联盟学校干部教师交流的科学化、规范化。赋予教育集团在教师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推荐权,职称评审向跨校任职、兼课、指导的教师倾斜。

  (三)教学科研联动。大力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引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一是课程资源共享。集团在高质量实施基础性课程的同时,集聚集团内各成员学校,建设具有集团特点和地域特色的特色课程开发、共享、配送机制,促进特色课程资源共研共享。二是教学管理同步。集团成员校在教学计划、教学进度、集体备课、质量监测等方面基本实行同步管理。集团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教学常规视导或交叉互查,至少开展1次教学常规专题培训,重视检查结果的反馈、交流和后续改进。三是实行教研联动。集团各学科推举一位名优教师为教研组长,以学科为单位,分学段或年级设立学科教研组。建立健全集团学科教研制度和每学期学科同步教研活动计划,充分利用假期开展集体备课研讨活动。重点教科研项目由集团组织集体攻关,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做好课题成果在集团内推广与应用。

  (四)学校文化联创。以建设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为抓手,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校校有特色、班班有亮点、处处有文化的浓厚校园氛围,实现学校文化建设全面达标。一是牵头校引领。在尊重集团内各校办学实际和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凝聚发展共识,凝炼核心价值,共谋发展愿景,丰厚集团文化内涵,培育向善向上、和谐奋进的集团文化,以先进文化引领集团学校发展。同时,尊重各校办学自主权,尊重每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与办学特色,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二是校际间同步。每学年组织开展校际间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和文化节等,打造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增强师生对集团办学工作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三是受益面扩大。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积极探索集团各校间学生联合培养、贯通培养等试点,开展共读书同历练、携手主题夏令营等团队活动,“手拉手”“一对一”等个体交流帮扶活动,进一步扩大集团化办学的受益面。

  (五)教育质量联评。一是开展质量联评。集团每学期开展一次联合教学质量检测,统一时间、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评价、统一分析。二是实施捆绑考核。按照《XX县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教育联盟考核细则》,每学年对集团进行捆绑考核,重点考查集团化办学运行情况,各成员学校发展性评价,学生学业综合评价和增值评价情况,以及师生、家长与当地老百姓满意度测评情况。根据考核结果等次,对集团予以奖励。三是建立奖励机制。集团要充分体现集团化办学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根据集团化办学考核结果,对推进集团化办学有贡献的管理团队和教师予以奖励。

  (六)云平台大数据联建。依托“楚天云”平台,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实行集团内学校“空中课堂”结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按照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学习、服务学校管理的要求,建立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推进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加强县内外名师、名校特色优势教学的交流,教育联盟内教学活动,教师培训等统一谋划,统一管理,通过教育联盟内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和空中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免费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同时,加大信息化终端设备及软件投入,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进校园,使集团内学校协同发展,共同提升。

  五、工作要求

  略

  六、保障措施

  略

  第十二篇:共同体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革命,调动广大教师探索和总结教学策略的积极性,在实践中开展同伴互助和群体性研究,进一步丰富我校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的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按照学校党委和行政办公会“构建教师教学策略学习共同体”的意见,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成立教师教学策略学习共同体构建和评价领导小组

  组长:李明

  副组长:贾旷、马明友、林锡宇、马明东、孙鹏

  成员:臧传发、王忠、王昉、刘溪、朱勇、陈乐银、焦东兴、刘洪肃、刘益民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臧传发兼任,成员由教科室领导、年级领导、处室领导、名师、骨干教师组成,负责教师教学策略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活动开展、成果验收、评价和奖惩等。

  二、教学策略学习共同体的组建

  1、分年级、按学科以4—6名教师为团队,组成教师教学策略学习共同体,每个学习共同体设组长一名,负责学习研究的活动开展、经验总结和成果上报。

  2、各年级将教学策略学习共同体的`组建结果于20xx年9月25日前报教科室。

  3、教科室对各年级上报的学习共同体进行分类建档并公示,作为评价验收的对象。

  三、学习研究内容的确定

  1、教科室根据学校课堂教学革命的实际,发布教学策略研究指导性课题,供教师选择。

  2、各学习共同体可根据年级和班级实际和自己的特长自行确定研究课题进行申报。(上报“淮滨高中教师教学策略学习研究申报表”)

  3、教科室对各学习共同体申报的课题进行汇总并公示。

  四、活动开展、成果验收及奖惩

  1、各学习共同体在组长组织下积极主动开展学习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每周不少于1次,并对活动过程做好记录。

  2、各年级每月组织一次对学习共同体阶级性成果的评价验收,在此基础上向教科室推荐6项优秀成果。由教科室对各年级推荐的每项优秀成果开展汇报实录活动,并组成专家评价小组对汇报实录情况进行打分量化,对年级排出名次。学校对第一名的年级奖励壹仟元。

  3、每学期各学习共同体将学习研究成果上报教科室,由教科室组织专家评审小组评审出优秀成果若干项,学校为优秀成果颁发荣誉证书,组织教师教学策略专题报告会,对成果在校内推广。

  第十三篇:共同体方案

  一、结对方式:

  帮扶双方通过双向自愿选择(最好是本教研组),并结成帮扶对子,工作年限界定在3年及以下的教师。

  二、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余忠林

  副组长:张慈兰

  成员:部分教师

  三、结对帮扶员

  指导老师:

  四、工作要求

  (一)对帮扶对象教师的要求:

  1、树立热爱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服务的思想。

  2、虚心请教指导老师。

  3、认真学习业务知识,认真阅读教育、教学杂志和文章,并做必要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勤于动笔写教学反思、记录身边的故事,积累自己的教学感受。(要有专用读书笔记、每学期期中期末各有一份学习心得体会。)

  4、熟知本学科课程标准,要钻研教材,跟随业务导师的指导初步确定自己的教学研究方向,第一学期可以在业务导师的.指导下,对此有初步的了解(和指导师共同参与课程设计)。第二学期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能开展校级精品课)。

  5、努力上好每堂课,并请导师听课、评课,一学期至少上好一堂公开课,认真听业务指导师的示范课。对比差距,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途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业务指导每周不少于1次,要求双方互相听课每月不少于4节,并做好听课记录和写好业务指导记录。)

  6、要虚心学习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取长补短。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5节。对业务导师的课应该随时进班听,听完课后虚心向业务导师请教,并在工作笔记上详细记录。

  7、必须按规定认真参加各级进修培训工作。鼓励继续在业余时间对自己所教学科进行充电或学历提升。

  (二)对指导老师的要求

  1、导师主动关心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以自身的良好素质去影响、引导青年教师发扬爱岗敬业精神,热爱教育教学工作。

  2、指导老师要本着对学校发展负责、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负责的高度的责任感,根据学校对年轻教师的具体要求,认真做好全面的指导和督促工作(如:指导备课、上课、课后反思、每月检查教案等)。

  3、指导老师要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指导、辅导青年教师上好见面课、汇报课和各类公开课。并及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协助青年教师寻找良好的解决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教育水平。

  4、指导老师做好示范和引路的作用。如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教材分析、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批改作业、学科竞赛辅导等。

  5、了解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难和要求,尽力帮助解决。指导新教师加强学习,进行教育教学。如指定、提供学习资料,教育叙事及论文的撰写和修改等。

  6、指导老师对结对帮扶的教师有期中教学评估,学期结束时有阶段性总结。

  7、指导老师不仅要在工作、学习上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同时在生活上也应该多关心年轻老师,让他们感觉到集体的温暖。

  五、奖励方案

  1、指导教师对新教师培养,学校将制定一定的奖励考核方案进行考核(考核奖励方案待订)。

  2、新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如成长迅速,学校将在各项培训、评职、评优过程中给予优先考虑。

  第十四篇:共同体方案

  一、活动主题

  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课堂教学,关注心理健康,服务乡村教育。

  二、活动形式

  以名师公开课为教学案例,组织参训教师深度研讨交流,提炼生成集体智慧,促进乡村教师改进课堂教学;以名师引领学科建设,面向农村初中、小学教师开展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展示有效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专家学术引领和名师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广大乡村教师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全面提升。小学段公共课为少先队活动,在培训时段内每周二下午以“课例+讲座”形式开展;初中学段公共课以师生心理健康为主题,在培训时段内每周六上午以“讲座+交流”形式开展。

  1、示范课:通过名师上示范课,直观地展示先进的教育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

  2、课例+说课:专家报告,激活思路,创新方法,实现有效培训。

  3、反思+交流:通过专家点评、互动交流,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三、活动时间、地点

  12月16日—--19日 地点:陈仓初中

  12月15日—- 17日 地点:陈仓天悦小学

  四、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组 长:王东岗

  副组长:祁宗礼 张 妮

  成 员:尉利军 巨维刚  罗宏利 史丽芳 郭周锋

  职 责:全面负责陈仓区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日常事务协调管理工作。

  (二)工作小组:

  1、协调联络组:

  由陈仓初中、天悦小学每学科各安排一名教师负责。

  职 责:

  (1)做好培训会场的卫生保洁和场地布置工作。

  (2)全程参与,积极协调,并协助参训教师考勤管理工作。

  2、教学服务组:

  陈仓初中、天悦小学指派专人负责。

  主要职责:

  ⑴负责上课学生的调配、接送、组织与管理(每节课安排20名学生)。

  ⑵负责授课所需的多媒体、麦克风等教学设施的提供和调试,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3、技术保障组:

  区电教中心负责

  职责:全程摄像。

  4、后勤服务组:

  由人事股、进校、陈仓初中、天悦小学协调安排。

  主要职责:

  (1)学校制作好横幅、电子字幕、版面宣传,并协调摆放好会场桌牌。

  (2)学校校容校貌整洁、干净、美观,文化氛围浓厚。

  (3)学生穿校服,教师着正装,言行举止文明礼貌,展示师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

  (4)学校安排好授课教室(能容纳100-120人)的卫生打扫以及讲师团等来人的`休息安排。

  (5)学校组织好车辆停放,并做好饮用水供应。

  (6)积极协调做好 陈仓区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讲师团成员的接待及用餐。

  五、具体活动内容:

  (一)12月16日—19日 地点:陈仓初中

  12月16日:英语( 50 人);

  12月17日:语文( 50 人);

  12月18日:数学( 50人);

  12月19日:语、数、英全员参与( 150人)

  (每天上午九点开始,第一节:9:00—9:45;第二节:9:55—10:40;第三节:10:50—11:35;下午14:00—17:00为点评与研讨交流时间)

  (二)12月15日——17日 地点:天悦小学

  12月15日:语、数全员参与( 120 人)

  12月16日:数学( 60 人 )

  12月17日:语文 ( 60 人)

  (每天上午九点开始,第一节:9:00—9:40;第二节:9:50—10:30;第三节:10:40—11:20;下午14:00—17:00为点评与研讨交流时间)

  六、几点要求

  1、各镇(街)校要高度重视,专人负责,认真落实,按照前期上报参训教师信息,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2、各工作小组成员要提高认识,充分准备,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确保培训期间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3、各培训管理人员要注意了解学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并妥善解决。

  4、各参训教师应自觉遵守培训纪律、服从管理。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和缺课,上课期间不交头接耳和接打电话。

  5、培训实行签到制,签到时间为开课前半小时,未签到或不按时参加者不计学时学分。

  第十五篇:共同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临沭县教育体育局关于组建城乡教学共同体的实施意见》精神,按照教体局要求建立教学共同体,本着平等、互助、民主、尊重的原则,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强化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以加强课堂教学改革为主线,推进有效教学行动;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平台,加强横向交流,以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为目标,构建和谐教育,提高办学水平。

  二、工作原则

  共建、共享、共赢原则: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成果共享。

  三、工作目标

  1、教师互相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学生互相交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学校互相促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四、工作任务

  1、教学共同体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共同体学校发展研讨工作会议,积极进行教学管理的交流。

  2、教学共同体每学期组织一次以上相互的教学调研交流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教学共同体每学期组织2次以上学校教师参与的教学研究、观摩活动。

  4、教学共同体每学期组织一次各学科教师集体备课活动。

  5、教学共同体构建各级网络交流平台,及时交流教学信息。

  6、教学共同体每学年开展一次“手拉手、共进步、同成长”活动。

  7、教学共同体每学年组织一次学生素质交流展示活动。

  8、教学共同体每学年组织一次外出考察学习交流活动。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分析共同体间各学校的办学风格特点,找到相互间协作的最佳结合点、增长点,制定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2、建立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协调组织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配套制度,共同做好共同体发展的工作。

  (二)健全保障机制,确保互助共同体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

  建立学校共同管理机制。共同体的成员单位由共同体统一管理,各成员单位对共同体负责。校长、中层管理干部定期交流,互相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共同探索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共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共同体内所有学校的管理水平。

  (三)加强教学交流,促进共同成长。

  立足课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研组长、班主任定期交流经验,探索高效教学研究活动和班级建设新思路、新举措;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定期举行公开课、课堂教学比赛、教学技能比赛活动,开展相互听课评课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网络设备优势,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各学校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四)加强城乡联动,促进学生交流与成长。

  1、组织城市学生体验乡村生活,爱心回报社会。

  组织部分学生到乡镇学校和社区、学生家中体验和学习。通过向困难农村学生捐献书包、书籍等奉献爱心;通过城乡学生联谊、手拉手活动,让他们相互交流,共同学习,激发向上的信心和意志。通过组织学生到农村社区、敬老院等参与爱心活动,让他们学会关爱、学会尊重、学会感恩。

  2、组织乡镇学生到城区学校参与活动,开阔他们视野。

  定期组织乡镇学校选拔优秀学生到第一初中参加文体、读书、演讲等活动,增进友谊,相互学习。条件允许时可共同组织部分学生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市科技馆等参观考察、共同活动,增长智慧,渗透教育。

  3、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拓展学生交流平台。

  第一初中有丰富的'家长资源,由家长委员会组织动员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城乡学校交流互动,让城乡学生逐渐相识、相知,开展“年级与年级结对”、“班级与班级结对”、“学生与学生结对”、“家庭与家庭结对”的联谊活动,建立稳定的互访交流机制。通过“走进乡村、享受自然”和“走出乡村,体验城市”同吃同住同学习系列活动,让城市通过家长提供的机会和场地,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好,让乡村学生感悟城市文化的发展,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城里学生还要通过亲身体验农作物栽培、家畜养殖、果树管护等,培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劳动价值观。充分利用第一初中的家长资源,对共同体内家庭困难学生实行救助、帮扶。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强化城乡学生交流互动。

  在老师和家长的正确指导和监控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城乡孩子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网上学习、网上交流活动,加强城乡学生的联系,互相切磋学习方法、生活经验、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内容,形成善于沟通,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个性品质。

  5、组织共同体内城乡学生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

  共同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按照每月活动主题,共同体内制定统一的活动方案、活动内容、城乡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开展活动展示与评价。组织艺体特长交流、综合素质展示、科学制作、学科竞赛等联谊交流活动,促进城乡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城乡学校评选出的书法、绘画、小制作小发明等作品,要在城乡学校间公开展示,互相交流切磋。

  6、组织共同体内城乡师生开展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

  充分利用第一初中的优质资源,良好的体育设施、达标的器材配备,组织共同体城乡师生在第一初中校园内定期开展各种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如文艺演出、运动会、乒乓球赛、篮球赛等,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五)认真搞好活动评价,激励师生积极参与。

  共同体各学校要及时总结共同体实施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人员(学校校长、中层干部、班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并在学期末个人量化中原有成绩基础上再进行10%的奖励。

  9月:

  1、共同体学校之间教学观摩活动、教学能手示范课。

  2、学生习惯培养经验交流及展示、观摩活动。

  3、举行中层管理干部、年级主任、班主任教育管理经验交流活动。

  10月:

  1、班主任、教研组长论坛。

  2、教师个性教学法展示。

  3、第一初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讨、展示活动。

  4、联合体学生“我爱祖国”演讲活动及征文比赛。

  11月:

  1、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同课异构。

  2、阶段监测交流活动。

  3、举行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课改经验交流。

  12月:

  1、联合体学校精致化管理观摩。

  2、优秀校本教材交流展示及经验介绍。

  3、优秀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4、教师优秀博客、随笔、网页等展示活动,及实践经验交流。

  第十六篇:共同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继续落实《安溪县教育局关于做好—初幼教工作的通知》(安教【20xx】266号)文件精神及国家、省、市、县教育规划纲要为重点,以“两项督导”整改内容为重点,致力于规范办学行为,强化常规管理,加大质量监控,狠抓标准化学校创建、巩固和提升工作,促进学校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2、狠抓教学质量监控,提高办学水准。

  3、健全教学评价机制,促进个性发展。

  三、工作重点和措施:

  1、重新审定课程设置。

  期初,学校根据《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试行)》(闽教基14号)附件3重新审定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类课程,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以“活动”代替“综合实践活动”,不以“艺术”代替“美术、音乐”,并且严格执行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课程的课时规定,确保英语、信息技术开设开足课时,确保三年级以上每周开设一节书法课,确保每两周开设一节安全教育课。

  2、继续抓好常规工作。

  一是全体教师要认真学习《安溪县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暂行规定》和《湖头中心学校教师教学常规工作检评细则》,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二是学校要做好期中、期末的教师常规工作的检评和课堂常规的平时巡查,检评情况要及时记入《湖头中心学校教学工作检查记录本》,存在问题要督促整改落实。三是迎接中心学校实行的每周随机下校抽检教师常规工作的制度,对检评情况进行通报反馈。四是以县评选“学生学业状况先进班级”和“学生学业状况先进单位”为契机,随机抽取一个学科或一个年段的学生学业状况(含教师教案)进行评比。

  3、规范功能室的使用和管理。

  几年来,学校能以创建“标准化学校”为契机,加大资金投入,配足设施设备,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学校要紧紧利用这一时机,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专用教室和设施设备,注重使用和维护已充实的`仪器、设备,坚决防止功能室闲置和各种设备、器材弃用等不良现象。同时学校要以“小学生课外阅读先进单位”评选为载体,加强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使用管理,借鉴部分学校建设学校书吧和班级图书角的做法和经验,培养师生热爱阅读习惯;要以开展读书日、读书月等活动为载体,以推荐书、谈心得、考级等形式开展相关读书活动,使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成为传播校园书香的媒介,使图书成为师生成长中的'精神养料,营造学校良好的阅读氛围。

  4、加大教育质量监测。

  本学期,学校将贯彻落实《福建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实施办法》和《湖头中心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继续完善平时抽考与期末监测相结合的质量评价机制,严抓考风考纪,努力做到公平竞争,确保教学质量持续向上、稳步提升。

  5、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一是继续开展校性教研。学校每三周开1节教学观摩研讨课。每学年每位教师都要开一节校性以上教学研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说明及教者说课、听课老师评课等教研过程要形成材料备查。学期初,学校必须上报教师开课的时间、内容,学校在安排校性公开课时不能集中在学期中或学期末,不局限于语、数两科,做到上半学期、下半学期、高中低年段、各学科的协调搭配。

  二是积极参加区性教研。时间:5月7日上午;地点:三安小学;学科及课型:四年级语文精读课文教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执教者:苏秀燕、苏培丽。

  三是加强教师的研训力度。为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我校将积极开展一系列教师研训活动,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

  6、规范学籍管理。

  进一步规范各种学籍档案的管理工作,学校严格按学籍管理规定办理学生异动手续,严禁招收手续不全的学生。本学期,原则上不再办理本镇跨初中招生片区毕业班的转学手续。

  7、主要活动安排。

  ⑴参加小学生规范字比赛。时间:2月份

  ⑵参加小学生学业状况评比活动。时间:3月份

  ⑶参加“教坛新秀”评选活动。时间:4月份

  ⑷参加小学生数学素养比赛。时间:4月份

  ⑸参加小学生现场画画比赛。时间:5月份

  ⑹参加区性教研活动。时间:5月份

  ⑺参加县小学教科研共同体教学交流研讨活动。时间:5月中旬

  第十七篇:共同体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全体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中华儿女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师生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不断凝聚共圆伟大中国梦磅礴精神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坚持以加强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坚持依法治教促进民族团结,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加强正面引导。

  (三)总体目标

  通过在全校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教育引导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各民族师生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广泛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教育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中国、中华文明和中国各民族之间内在关系的认知,深刻认识中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拥有更加光明的前途和更加美好的`未来。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课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应用。

  (二)创新宣传教育载体,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知行合一。

  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抓在日常、抓在经常,创新教育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不断深化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七个一”活动,即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每个学生参加一次实践活动,学习一个典型模范、讲述一个故事、学唱一首歌曲、撰写一篇作文、参观一次展览。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宪法宣传周”“民族法治宣传周”“小手拉大手,争做合格公民”等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拓展到每个学生家庭,拓展到社会每个角落。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征文、绘画、手工制作、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手拉手联谊、校园文体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品牌化。推动网络信息技术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机融合,实施“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刊、微博、微信、广播、电视等校内媒体,扩大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创新成果和中华优秀文化精神产品的传播,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鼓励支持制作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片、微视频、微电影等,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学习讲堂”等网上网下平台,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进校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培育网评员队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宣传,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地向广大师生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学校实际办好“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运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等重大纪念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凝聚价值共识。深入开展革命历史教育,通过组织师生观看爱国主义、民族团结题材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大力宣传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不怕牺牲、共同奋斗的光辉历史;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浴血奋战,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纳入党员干部和教师教育培训范围,增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师资建设。建立专兼结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师队伍,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和共青团、少年队干部的主力军作用,促进全体教师主动参与,根据需要聘请民族团结先进人物、道德楷模等校外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教学竞赛等,不断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水平。

  (三)加强督导落实。学校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教师考核,针对不同岗位细化分类评价标准,引导广大教师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落细落实。

  第十八篇:共同体方案

  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部署,自治区党委、市委关于做好民族工作相关工作要求,促进全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筑牢祖国北部边疆安全稳定屏障,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乌拉特后旗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深入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各族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安宁,事关边疆安全稳定。乌拉特后旗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自觉从呵护“模范自治区”荣誉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全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全旗民族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部分苏木镇和部门对民族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主动性不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够深入、经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加强;境外有害信息倒灌,其他领域社会矛盾问题与民族的问题交织;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均衡,边远牧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民族语言授课学生就业难、发展空间小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各苏木镇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始终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进一步激发和凝聚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信心和力量。

  (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切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各项工作,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社会氛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打牢党的执政基础、维护“模范自治区”荣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总体目标。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增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思想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发展。

  二、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一)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主要内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历史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宣传近代以来各民族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共同牺牲、共同奋斗的光辉历史,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浴血奋战、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历程,大力宣传党的精神谱系、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宣传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奋斗梦、繁荣发展梦,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教育,深刻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造性、重要性和优越性,不断增强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责任单位:旗委宣传部、统战部、组织部,旗直机关工委、旗委党校、旗教育局、民委、团旗委,各苏木镇

  (二)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从小抓起、从学生抓起,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教育局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幼儿园深入开展“立德育苗”活动,将爱国主义意识植入儿童心间。在中小学开设民族团结课程,按规定课时安排教学。各学校要定期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七个一”活动(即每年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每个学生参加一次实践活动、学习一个典型模范、讲述一个故事、学唱一首歌曲、撰写一篇作文、参观一次展览)。按照“五个讲清楚”的要求,深入阐释推行国家统编教材使用的重大意义,落实好教育部门领导包联学校、校领导包联班级、班主任包联学生机制,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回访学生家长等活动。学校党组织要发挥政治堡垒作用,自觉践行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发挥好班主任、辅导员、学生会、团队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单位:旗教育局、团旗委,各学校,各苏木镇

  (三)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全过程。旗委组织部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年度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内容,深入学习查摆,推动思想统一、行动一致。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结合起来,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辅导讲座、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抓好全体党员干部教育。旗委党校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主体班次教学内容,推进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和民族基本常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责任单位:旗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旗直机关工委、旗委党校,各苏木镇

  (四)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社会教育全过程。旗委宣传部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要组建宣讲团、“草原学习轻骑兵”,深入基层专题宣讲、解疑释惑,推进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企业、进农村牧区、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进家庭等。广泛性、经常性地宣传民族团结进步中涌现出来的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等先进集体和都贵玛、宝音德力格尔、敖其尔、布德等先进个人,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氛围。旗委统战部、旗民委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中华民族一家亲”等宣传教育活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通过“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巾帼大宣讲”等载体,教育引导各族职工、青年、妇女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上来。嘎查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组织“两代表一委员”、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典型人物,利用“草原书屋”“学习讲堂”“非公经济人士大讲堂”“流动党校”等平台开展宣传教育,让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基层。

  责任单位:旗委宣传部、统战部,旗民委、旗委党校、团旗委、妇联、总工会、工商联、文旅局,各苏木镇

  (五)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旗融媒体中心等各类媒体要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专栏,阐释解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组织开展有深度、跟进式、典型性的`宣传报道,推出更多反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事例,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各类公共场所要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牌、文化墙绘等,依托公路、银行、政务服务大厅等服务行业、窗口单位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在重大节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加大宣传力度,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宣传网信部门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基地建设,深入开展“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发展壮大网上舆论阵地,建设好网上各民族共同家园。做好涉及民族因素舆情监测、分析、评估工作,健全网络舆情管控引导机制,加强少数民族网评员队伍建设,正确引导涉及民族因素的舆论舆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隐患的分析研判处置,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坚决打击各种造谣生事、挑动民族情绪的行为,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人心防线。

  责任单位:旗委宣传部、统战部,旗民委、网信办、融媒体中心,各苏木镇

  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旗委宣传部、文联、文旅局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文化设施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全过程。深入挖掘屯垦戍边、乌拉特部落西迁、走西口等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推出一批体现游牧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阴山岩刻文化的艺术精品,创作一批具有乌拉特特色、体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文学、影视、音乐等文化艺术作品。大力支持乌兰牧骑事业发展,充分发挥“红色文艺轻骑兵”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知识、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的特殊作用,广泛开展“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基层综合服务活动。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少数民族书画摄影展、骆驼文化旅游节、那达慕等文体活动,使各族群众更多地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集大成、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责任单位:旗委宣传部,旗文联、文旅局,各苏木镇

  (二)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持续做好政策解读、宣传引导等工作,扎实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让少数民族青少年赢得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建立健全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工作过渡期双语教师补充机制,实施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和优质师资储备工程,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和有关资源建设。支持鼓励民族干部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鼓励汉族和其他民族干部学习掌握蒙古语言文字,支持民族学校面向社会举办各类蒙古语学习培训班,规范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管理,以语言相通促进民心相通,促进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责任单位:旗委统战部,旗民委、教育局,各苏木镇

  (三)建立和谐相处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各苏木镇及有关部门要以社区为平台,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和睦生活,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社区。鼓励各民族群众联合创业、扶贫救济、守望相助。

  责任单位:旗委统战部,旗民委、人社局、教育局、民政局、住建局、卫健委,各苏木镇

  (四)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各苏木镇及有关部门要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的理念,建立以嘎查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依托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各族群众共建共享美好嘎查村(社区)等活动,广泛开展“结对子”“心连心”“一家亲”等民族帮扶联谊交流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落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共融的社会生活氛围。

  责任单位:旗委统战部,旗民委、人社局、教育局、民政局、住建局、卫健委,各苏木镇

  四、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一)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根本之举,作为解决民族的问题的关键,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以“天赋河套”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加快发展民族手工、民族餐饮、草原旅游等民族特色产业,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

  责任单位:旗发改委、民委、农科局、生态环境分局、文旅局,各苏木镇

  (二)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解决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等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探索创新生态保护、现代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相结合的路子,加强交通、通讯、信息网络、防灾减灾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牧区公共服务能力,整体提升牧民生活水平。严格落实边民生活补贴和义务巡边员补助政策,增强边民守边护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责任单位:旗发改委、民委、财政局、人社局、教育局、工信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民政局、医保局、住建局、卫健委、文旅局,各苏木镇

  五、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水平,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一)落实民族法规政策。全面落实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强对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用法律规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的问题,依法保障各民族公民合法权益。

  责任单位:旗人大常委会,旗依法治旗办、司法局、民委,各苏木镇

  (二)加强民族法治宣传教育和服务工作。政法等部门要通过发放蒙汉双语法律法规知识读本和法治宣传挂图,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加强蒙汉双语司法队伍建设,加大窗口单位、服务行业蒙汉兼通人员选配力度,提高蒙汉双语“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和“草原110”服务水平,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责任单位:旗委政法委,旗公安局、司法局、民委,各苏木镇

  (三)依法处理民族的问题。政法等部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畅通各族群众合法表达利益诉求渠道,综合运用法律、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积极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坚决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违法犯罪行为。

  责任单位:旗委政法委、统战部,旗公安局、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局、民委,各苏木镇

  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苏木镇、各部门要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每年至少专题研究一次民族工作。旗委每半年听取一次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民族领域的重大问题。党委统战部门和政府民族工作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搞好综合协调,抓好督促检查。各责任单位中,第一个单位为该任务的牵头单位,必须认真负责落实责任,强化部门之间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责任单位:旗委办公室、旗政府办公室、旗委统战部、旗民委,各苏木镇

  (二)加强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对党忠诚、德才兼备原则,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充分信任、坚定团结、大胆选拔、放手使用;对在重大原则问题面前立场摇摆、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够坚定坚决的干部,依纪依规予以严肃处理。加强民族工作部门干部队伍建设。偏远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要配强苏木镇领导班子和嘎查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在社区完善“1+N”区域化党建模式,在嘎查村民小组全面推行以网格化为架构、“微治理”为手段的基层治理模式,在边境地区开展党政军警民共建活动,推广“五个一”党建模式、红驼驿站等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积极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好事。

  责任单位:旗委组织部、统战部、政法委、旗民政局、各苏木镇

  (三)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按照有关规定和审批程序,定期向上级相关部门推荐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先进单位,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责任单位:旗委统战部、宣传部、旗民委、各苏木镇

  各苏木镇、各部门要站在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维护“模范自治区”荣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治高度,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工作举措,分解目标任务,形成具体工作方案,务实有效推进工作落实。

  第十九篇:共同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区域性研学发展共同体建设(以下简称为共同体)为切入点,构建区域性校际间协同发展平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开展校际间共学共研、互动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均衡优质的工作设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全市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为“区域教育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二、工作目标

  1.构建校际协同、学科联盟的多元发展共同体。将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组合为“十大研学发展共同体”,覆盖全市所有教育学段范围内所有学校,确立以城区优质学校为“引领校”,一定区域内若干学校为“成员校”的发展共同体,放大优质资源的辐射、示范作用,实现协同发展。

  2.确立“打造特色活动、建设品牌学科”工作目标。围绕教育局年度重点工作,组织学校间、教师间基于学科发展的联合教研、专业培训、联评联测、交流分享等研学活动,高效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校本德育研究、教师素养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等工作,引领学校创新发展、内涵发展、优质发展。

  3.探索建立优质高效的共同体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建设支撑校际间协同发展、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综合性评价激励机制。

  三、工作任务

  1.健全共同体工作制度。制定并完善共同体管理职责,将研学发展共同体绩效评估和成员校个体评估相捆绑,对各共同体整体工作进行捆绑式督导和考评,考评成绩作为评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业绩的重要数据,充分调动共同体、学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共同体学校协同发展。

  2.形成联评联测机制。要坚持质量为核心思想,以提高常规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质量“三级监测”工作,不断地摸索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价模型,提高教学质量监测水平。

  3.深化教学改革实践。围绕全市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目标和任务,确立课改主题,制定实施办法,培养课堂教学改革“名师”,形成“专家培训、名师示范、骨干参与”的研究团队,通过主题教研、专题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不断地深化学科教学改革,形成校际联动的课改氛围。把“和谐互助”教学模式、“思维导图”教学法等逐步覆盖到全市各学校。

  4.建设学科教研联盟。各共同体要结合区域特点和区域教育教学实际,成立多学科的教研联盟,开展集体备课、送教送培、课题研究、示范培训工作,提高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教研质量,评选“优秀学科教研联盟”。

  5.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各共同体要依托名师工作室、学科教研联盟等组织,以联席会议、联合研学、专家讲学、名师带徒、巡回送课等为路径,深度整合国培(省培)、校本培训等资源,建设市级研训专家库,培养本土研训专家。

  6.共享研学发展成果。以“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的教研策略,推出“名师赛课”、“优课展评”系列特色研学活动,使研学发展共同体成员在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学校文化、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方面实现相互交流与提高。

  四、工作职责

  (一)教师进修学校职责

  1.制定研学发展共同体年度工作计划,将教育局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和本校教研、培训工作任务有计划地融入到各共同体活动中,并做好专项工作指导,撰写工作总结。

  2.定期召开研学发展共同体工作会议,围绕教育局年度重点工作,确立年度研学工作主题,有计划、高效率地指导各研学发展共同体的研学活动。

  3.制定研学发展共同体工作考核评价指标,及时考核评价。

  (二)引领校职责

  1.引领校校长为共同体总负责人,指定一名业务副校长为秘书长,起草共同体学期研学计划,在共同体中通过后开展工作。

  2.引领校要将校本教研与研学发展共同体研学活动有效整合,共享引领校校本教研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引领校要围绕教育局年度重点工作,在教师进修学校指导下,开展“教学观察”、“课改实验”、“质量监测”等专项研学活动,市级研学活动每学期至少一次。

  4.引领校要组织优秀师资开展帮带研学工作,以“微课例、微教研、微培训”等方式,按学期组织共同体内优秀管理者、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承担“送课下乡”、“送培入校”、“名师帮带”等研学活动,每学期不少于2次。

  (二)成员校职责

  1.成员校要认真落实研学发展共同体年度工作计划,按时参加共同体内的所有活动。

  2.成员校要积极承担共同体指定的集体备课、主题教研、专项培训、联评联测、综合活动等研学工作,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内容,并提供完整的工作档案。

  3.成员校要为本校领导、教师参与和承担共同体内的研学工作提供无条件的保障。

  4.成员校要为共同体研学工作提出合理建议和意见。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共同体要在市教育局工作组的领导下,充分认识研学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引领校、成员校要成立专项工作组织,指定业务领导具体抓此项工作,校长要亲自研究、部署、参与共同体活动,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确保工作有效实施。

  2.完善管理机制。各共同体要围绕教育局重点工作,作出对应的工作部署,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时限,做到职责明晰、任务具体、稳步推进。

  3.实行专项督导。教育督导室、基础教育科、综合科、教师进修学校组成联合督导组,加强对研学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的过程管理,及时协调、及时总结,将评价结果纳入教育局年度评估体系,并对成绩突出的引领校、成员校及个人予以专项工作奖励。

  第二十篇:共同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教师节是表达学生对教师感恩之情的传统下,作为我校建校以来的第x个教师节,我校提出了“教师节我们的爱生节”主题活动,培养教师“关爱每个学生”的观念,为学生的发展做出长远而实际的关注。

  二、时间安排

  20xx年9月10日

  三、具体内容安排

  1、教师走进学生生活中学校的领导及老师们带着准备的节日礼物,走部分同学的家庭,与部分学生亲切交谈,主动助和关心这些同学的学习与生活。

  2、学生自主表达感恩情学校的学生们用自己各具特色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节日祝福与感恩之情。

  3、早晨校门口礼仪队迎接、祝福每位教师。

  4、课堂上,各班同学向老师问好、送出祝福,为老师们送上自制礼物。

  5、中午午休期间,参加学校“老师,我想对您说”的校园留言活动。之后,组织感恩队会。

  6、各班同学提前通过网络给老师们送上三个“一”:一段节日祝福;一份特色作业;一条教学建议。

  四、教师节主题庆祝活动实际开展情况简介

  上午7点30分,伴着广播室播放的优美的教师赞歌,礼仪队同学早早地站到了校门口,他们不仅主动用中英文双语的'形式向老师们问好,还迎送一支代表感恩之情的康乃馨。让老师们一进校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快乐与幸福。

  课堂上,各班同学自发地向老师问好并送出祝福,有的班级为老师们送上了精心制作的环保花,有的班级给老师们送上了自制的祝福卡,这一天的课上课下,师生的配合更是非常默契。

  中午午休期间,各班积极参加了学校“老师,我想对您说”的校园留言活动,将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写在形状不同的小卡片上,贴在学校的宣传板上。之后,又分别组织了形式不一的感恩队会。同学们还提前通过网络给老师们送上三个“一”:一段节日祝福;一份特色作业;一条教学建议。让老师们惊喜连连,深受感动。

  我校全体教师表示,家长把孩子交给了老师,就是对教师的一种信任;社会给予了教师充分的尊重,就是对教师工作的支持。这些都应该成为教师关爱学生的动力,只有全身心地爱护每一位学生,才是最好的过节方式。

  在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同时,学校的领导及老师们还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节日礼物,走了部分同学的家庭,与部分学生亲切交谈,主动助和关心这些同学的学习与生活。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共同体方案(甄选2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幼儿园暑期安全的工作方案范文乡镇冬季安全生产工作方案范文学生错峰入校工作方案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范文校运会闭幕式策划书,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