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2023年国际档案日征文

作者:孤楚煦2023-10-11 14:12:05

导读:第一篇:国际档案日征文 少年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最近,一曲《少年》以其优美明快的旋律、极富感染力的歌词引发无...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2023年国际档案日征文(推荐6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篇:国际档案日征文

  少年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最近,一曲《少年》以其优美明快的旋律、极富感染力的歌词引发无数网友共鸣,迅速火遍全网,占据了各大音乐软件热度第一的位置。我认为这首歌里的少年代表的是梦想,正如现代诗人冯唐的那首:“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是啊,时光飞逝,岁月沧桑,愿我们始终坚守心中的梦想,虽历尽艰辛,仍初心不改。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因为这一原因而喜欢这首歌的。因为它唤醒了我们心中的青葱少年,戳中了旧时光里一段特殊的情结。

  犹记那年,刚刚走出校门的我,被安排到县五交化公司上班,那个年代,五交化公司和百货公司、药材公司、外贸公司是县里仅有的的几家国营企业,算是不错的单位了。

  五交化公司在县城有一个批发部、三个零售门市部,另外,小蒜、义牒还各设一个分店,运营资金大概一百来万,员工四、五十人。我被安排在县城第一门市部也是最大的一个门市当收银员。

  记得上班第一天,我特别紧张,自己一个人不敢去,非让老爸陪我去,结果报道完我爸就先走了,剩我自己谁也不认识,特别无助,经理把我安排到岗位上嘱咐要好好干,也不问问会不会干、能不能胜任就不管了。本来我那天去的时候兜里揣了个电子计算器,但看到大家都在那里非常娴熟地噼里啪啦打着算盘,我也就不好意思往出拿了。偏偏那天顾客特别多,不一会儿我面前就排起了长队,根本容不得我多想,拿过算盘心里默念着:三下五去二、四下五去一……极不熟练地开始操作,其实那天我更多的是在用心计算,一天都在紧张忙碌中度过,到下班的时候,抽屉里花花绿绿的钞票塞得满满当当,这些钱能不能和票据最后的合计结果对得上是我最担心的。我自己算了好几次都对不上,急得直冒冷汗,后来好几个人帮忙整理,经理亲自上阵,最后总算圆满交差,真是惊险刺激。回到家里爸妈问我第一天上班感觉怎么样,我直接就泪崩了。好在没过多久,企业改革,优化组合,我被调到柜台卖货,相对比较轻松一些。往事如昨,历历在目,而今已进入全民移动支付时代,当初繁琐复杂的工作早已变得轻松简单。

  时光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这个落后闭塞的小县城,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记得那时门市部分为交通、家电、五金、化工四个组。我所在的第一门市库存五十多万,冰箱、彩电、洗衣机这些大件家电,一年卖出的数量少得可怜,倒是黑白电视机隔三差五就有人来买。那时候通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人们唯一的消遣就是看电视,特别到了年底,黑白电视机卖得特别火爆,家家想着买个电视机好在过年的时候,全家团圆,一起吃年夜饭,一起看春晚。

  90年代的石楼,低矮的平房、破旧的街道,县城最高的楼房就是政府楼,全县就一条主街道,个体门店极少,仅有的两家服装店和美发店都是外地人(当地百姓称“南忙子”)开的。每到4月、7月古会,从十字街到接官店殿桥,摊位一个接着一个,但卖货的百分之八十都是外地人,特别是卖衣服的基本都是外来户,当地人最多临时垒个炉子、搭个篷布,卖点碗托、凉皮、烩菜、油条啥的。那几天街上人满为患,挤得水泄不通。村里的婆姨汝子三五成群相约着上城赶会,主要是给全家人淘些换季的衣服鞋袜日用杂物。男人们赶着马车、牵着牛驴,在会上买卖牲口,置办农具、种子、化肥。城里人这几天上班上学定要早点出发,一来可以顺道赶赶会、看看热闹,二来走得迟了街上拥堵比平时费时间。

  我们店里每到古会时节也是特别忙碌,我所在的化工组,以卖油漆为主,古会上前来买货的顾客基本都是农民,卖的最多的是蒸馒头用的苏打、碱面,需提前备好货,一斤的、两斤的,分装打包好,一摞一摞码放到柜台上。那时候公司只给提供包装纸,没有食品袋,苏打、碱面需称好斤数,用包装纸包好,用纸绳捆绑好。这可是个技术活,又不能浪费纸,记得那时我练了好久才勉强包成。虽提前备货依然还是包的赶不上卖,过会那几天柜台前直至下班买货的一直围得满满的,一刻不得歇,一天下来累得是腰酸背痛腿抽筋,多次和爸妈哭诉我不想干这份工作了,无奈老爸已退居二线,自己又不争气没考上大学,就这份工作也是来之不易,只得慢慢适应。

  然而,没过多久,全国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出现亏损的国有中小型企业“破产”“解体”,没有亏损的企业实行“转制”,数以万计的国企职工面临下岗失业,我们五交化公司当然也没能幸免。刘欢那首《从头再来》就是专门为下岗职工量身打造的: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入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致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奋进新时代。

  翻开一张张老照片,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时光在石楼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特殊的烙印,翻过历史的年轮,所有人都被震撼了。不过短短几十年,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石楼一改从前面貌,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建筑风格紧跟时代潮流。铁路、环城路、沁园春广场、东征广场、龙马公园……正一步步朝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努力发展。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县五万多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摘帽;退耕还林面积达到九十万亩,森林覆盖率百分之三十一,全境被确定为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绿色有机的农产品、营养丰富的核桃、甘甜的红枣、香醇的蜂蜜打造独具特色的“塬谷石楼”品牌。以天然气开发、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为重点的“一气双电”清洁能源项目的推进,构建起具有石楼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黄河特色旅游村镇、品牌农家乐、健康养生基地等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彰显纯朴的乡土风情。湛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绿色的底色、美丽的乡愁,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

  只要心在不断飞翔,路就不断向前延伸。岁月如歌,不同的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使命,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一首《少年》让多少人产生共鸣,打开封存的记忆。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少年》优美的旋律一直在单曲循环着……

  第二篇:国际档案日征文

  “鱼鳞册”与“流动的土地”—管窥馆藏鱼鳞册价值

  大荔县档案馆馆藏清代、民国鱼鳞册是“镇馆”之宝之一,因其稀有珍贵,保存完好,原陕西省副省长、著名历史学家孙达仁自率团参观、题词,给予很高的评价。让我们打开这珍贵的地册,从阎敬铭创行“鱼鳞栉比”、“鱼鳞册”,管窥其在清代土地制度和明清黄河小北干流区域经济研究的价值。

  1

  鱼鳞册概览

  鱼鳞册,又称鱼鳞图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鳞簿、丈量册,是一种经过实地测绘的地籍图,是明清时期一项基本的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丘段连缀地绘制在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册”。

  就年代而言,大荔县档案馆馆藏清代、民国鱼鳞册共43卷,上自清雍正年间,下到民国年间,时间跨度较长。有清朝康熙年间南乌牛村豁免地亩花名册,雍正七年(1729)《山陕定界河西河东清册》,乾隆年间(1736-1759)赵渡镇和朝邑县沿河各村地亩册、雷村界碑,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营田庄鱼鳞册,光绪二年(1876)雷村豁地粮花名册、光绪十六年(1890)步昌里八甲下鲁坡村鱼鳞正册、民国三十六年(1946)渭滨乡第五保减免水淹地亩册等。

  从修造者来看,有官方和民间之分。官府通过编制鱼鳞图册,进行地籍管理,据以征粮征银。民间亦有小规模的修造鱼鳞册、地册之举,用于村庄、宗族、家户的土地清丈、管理、赋税的征收。如光绪十六年1890朝邑县《步昌里八甲下鲁坡村鱼鳞正册》即为官方修制。此类地册可分为盖有官印的红册和民间攒造的白册两类。从地册所载土地类型而言,有些单纯记载滩地;有些地册、地籍记载村庄全部土地状况,如民国三十四年1945朝邑县《乌牛乡第二保各甲纳粮田赋底册》、《和衷乡第一保各甲纳粮田赋底册》等地籍即是如此。

  鱼鳞册所载内容,十分丰富。地册所记以单个村庄或多个村庄为单位,有的详录一个村庄内部家户土地分配,有的细列各村滩地边界、口岸步数,如民国二十一年(1933)朝邑县《雷村照抄雍正七年山陕定界河西河东六转减名清册》等;一些地册在卷首或卷尾对村庄滩地事务多有详载,其中包含河水泛滥、河道移徙、村庄冲突、滩界划分、生产习俗等丰富的内容。一些地册附有滩地田块、黄河形势图,如朝邑县营田庄《同治五年垦地减名册》,朝邑县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雷村河东减名册、河西鱼鳞册》等,所附地图可以提供空间的直观印象,是研究清代民国黄河沿岸村庄变迁、土地移徙、地权制度及经济社会珍贵的原始资料。

  2

  阎敬铭攒造“鱼鳞册”

  鱼鳞册源于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官府编制鱼鳞册,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馆藏民国二十年(1931)《朝邑丰图义仓记》载:“光绪十四年,阎文介以经界不正,谷禄不平,函请大吏清丈吾邑地亩,阅四稔蒇事计。阖邑共地七十七万四千三百九十五亩,有奇就中,高原为上,田平川为中田,河滩及沙硵池苑为下田,即以三壤酌定地粮八则曰:银铜铁磁滩丁垦军,统计粮额三万二三千两。又以千两为里,百两为甲计,全县共分三十三里三百三十甲,按里甲分造鱼鳞清册,载明地段亩数,粮额编列号码分存城乡备查。虽日后地有买卖,而里甲粮额号数永为定例,丝毫不能变更,经界定而赋役均。而曩时有粮无地、有地无粮及里甲紊乱之弊去矣。先是同治十三年,阎文介商诸邑宰黄照,临拟订常平新章十二条,禀准遇歉年平粜丰年公粜,永不再令乡民领纳仓谷,以免往返扰累,而往昔换仓之弊去矣,然弊去而利犹待兴也。”

  光绪十四年(1888),为了使农户按土壤等级纳粮,解决负担不合理问题,同时由于土地买卖久未清理,很多农户纳粮与地亩不符,每年都为此闹纠纷。阎敬铭便建议地方清丈土地,办法是把土地划成若干方块,一一清丈,鱼鳞栉比,造成册子,一式两份,县上一份,各里乡一份。如有土地变卖,要办理拨粮印契手续。各里的鱼鳞册装在一个匣子里,里长交手续时,要交匣子。同时,还按土质好坏,庄稼保种保收情况,把土地分为金、银、铜、铁、锡、磁几等,以银粮为标准,予以折合。如盐碱地定为磁粮,五亩只顶银粮一亩来纳粮。

  光绪年间的《朝邑县地粮总说》记载:“光绪十五年(1889)朝邑县对全县土地进行清丈,耕地分为金、银、铜、铁、锡、磁几等,银地、铁地指塬地、磁地为滩地。”朝邑县民(1931)国二十年《营田庄新崩旧崩滩地册》载:“光绪十四年(1888)朝邑县对全县耕地进行清丈,凡地之在外者纳粮,流水者豁免。”

  阎敬铭创行“鱼鳞册”,对朝邑全县土地进行清丈,划分沿河村庄耕地、滩地、塬地类型等级,使“经界定而赋役均”。利用鱼鳞册,解决了耕种土地纳粮负担不合理问题;避免了地界不清、土地权属变更、地亩与纳粮不符引起纠纷,也为研究清代民国土地制度和赋役征收具有重要的价值。

  3

  鱼鳞册里“流动的土地”

  2001年,山西大学历史学博士胡英泽,先后三次我馆查阅馆藏鱼鳞册,经过两个月的查阅抄录,充分挖掘黄河滩地鱼鳞册,结合田野考察访谈,研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环境下黄河滩田下流动的土地,研究明清黄河小北干流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使我们从中看到鱼鳞册在研究滩地地权制度、解决滩地纠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价值。

  鱼鳞册大多为黄河滩地册,胡博士用了半年时间把所有地册记载的业主占地信息录人电脑,同一本地册内相同姓名加以合并,将庙田、族田、村庄公田另外统计,获得各家各户占地面积,以此为基础,分析不同时期土地面积,全面地、分层次地统计分析地权状况。

  通过对鱼鳞册的分析,对滩地地权流动状况形成客观实地的研究。把滩地依据地权分为,国家所有、村社公有和家户私有,也就是官产、公产、私产。村社公有土地,比重较大,在朝邑县雷村、营田庄加里庄、辛庄等村的地册中表现突出;家户私有的土地,在朝邑县赵渡镇、东林、广济等村地册反映明显。滩地公有为主,指村社公有滩地比例较大,家户私有占地比例较小,也就是说某一田块为村社公有,按照一定标准平均分配给村庄各家户耕种。以同治五年营田庄地册为例,该村地册有《新崩场垣地册》、《新崩滩地册《旧崩滩地册》、《一步桃园地册》、《新分四百三十步地册》、《河东垦地册》、《简明清册》、《鱼鳞册》、《垦地简明册》、《大粮地册》,类型达10卷,表明河道西侵,冲蚀土地,村庄西迁,但村庄对于河水侵蚀的土地,延续维持着各类土地转化为滩地的耕作权力。从国家田赋来看,可能大部分滩地蠲免了田赋,根据国家律例它属于国家所有的“官荒”,垦熟之后,又成为升科之地。对于村庄而言,不论入水成河还是淤出成滩,滩地是村庄土地权力自然的延伸。村庄最初的土地属于家户所有,经历了河水冲蚀、政府蠲免、村际冲突之后,滩地地权由最初的家户私有逐渐转化为村社共同所有了。

  据对鱼鳞册的分析,对滩地土地计算和分配制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乾隆元年(1736),朝邑县令勘查沿河各村滩地清理的数据显示,这些村庄新垦滩地面积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在滩地,一为入水地,入水地指河水淹没的滩地。据朝邑县同治五年《营田庄垦地减名册》载“乾隆二十年(1755)营田庄河西界内计地南北阔步1356步,迨入黄河入水冲崩多年,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地复滩在河东。”据同治五年(1866)〈营田庄村北社鱼鳞册〉载:同治五年村庄滩地为“波涛者十之五六”,受其影响的村庄在分配滩地时,部分田块的面积没有定数,“从北畔依次而南,始排北头号垦地及南十一号止,又从南界挑西旗角地十三分,中间余地为小官地,无定数,西俱及河。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土地计算和分配原则。一些村庄滩地采取通通畛,不计东西长短,只论南北之阔,正如康熙年间《朝邑县后志》卷八载:“一尺之地,种数十里”。一些村庄把滩地田块分为几区,部分有定数,但临河田块却无定数。

  在黄河小北干流变化莫测的环境里,滩地属于不稳定的土地资源,面临河道移徙、河道游荡而挪移,面积因河身丰瘦而盈缩,村庄土地边界四至系乱不清容易引发边界争端,即使确定了清晰边界,也可能因为河水崩理,泥沙淤漫等变动因素使原有边界迷乱或发生改变,产生新的问题、冲突甚至械斗。政府要根据河道移徙造成的土地变化进行蠲免、升科,并要平息河道移徙引起的土地争端和边界纠纷,进行划界,从而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秩序。村社有管理滩地秩序协调内部冲突为的滩地组织。据朝邑县营田庄民国二十年《新崩旧崩滩地册》载:雷村等有滩地的9村组织龙王庙会,在处理9村滩地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光绪末年,背田庄与加里庄两村因滩地兴讼,未及定案而朝代更选。延至民国十五年,在龙王庙九村的调处说和下,将营田庄鱼鳞册中所包胥姓之地与加里鱼鳞册中之党经理地兑换耕种,永远为业,最后才解决了两村的争执。鱼鳞册是针对滩地一类不的土地资源而采用的一种比较科学、相对准确的对“流动的土地”的记录,对安定农户生产,鼓励农耕生产,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的益处。

  在黄河小北干流两岸的生态背景下,充分挖掘鱼鳞册所载信息,为史学家提供了研究清代民国土地制度、土地资源与地方社会公共事务建构之间关系,清代至民国北方乡村经济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今天黄河沿岸的开发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第三篇:国际档案日征文

  黄河,心向往之

  作为一名北方人,对于黄河自然是有着别样的情思。

  她自西向东,奔腾不息,洋洋洒洒,浩浩荡荡,在秦晋交互之地,壶口陡崖上又是倾泻而下,激起百丈浪花,声震数里,让多少华夏儿女为之神往。她承载着中华民族在岁月中的历史变迁,更迸发着中华民族复兴强盛的磅礴力量。

  我时常羡慕那些住在黄河附近的人们。他们可以经常领略黄河的旖旎风光,宏伟气势。更能感受母亲河日夜不息,奔流到海的不竭动力。站在高山之巅,向下俯瞰,一条蜿蜒巨龙几经流转,那汹涌澎湃的河水,时而汹涌滔天,击打着每一块顽石,又时而静悄悄的一泻千里,裹挟着泥沙,奔向东南。

  每每如斯,不觉遗憾。自己虽然作为一名北方人,更确切的说是一名老陕人,但却没有去黄河边上看一看,走一走。闲时听着《黄河大合唱》那高亢的声音问道,“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心头就难免有些触动。都说不到黄河心不死,以此来表明自己为人做事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决心和立场。再看看自己,则是心未死,人未去,去黄河看看就是萦绕心头的执念,不去不行。

  曾经在求学的时候,学校安排师范类的毕业生实习。有一个实习点就在山西省芮城县的风陵渡中学。对此,我是极度希望学校能将自己调配过去。因为风陵渡中学就在风陵渡口附近,正是因为风陵渡而得名。而风陵渡又是黄河上最有名的渡口,单不说它与大禹渡、茅津渡并列为黄河三大古渡,就金庸老先生在《神雕侠侣》中所说的“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生”经典说辞,也能让风陵渡世人皆知。黄河岸边,风陵渡口,一位正值碧玉年华的少女,只因为见了那断臂大侠的惊世容颜,便再也忘不掉了。而又因为他许下的三枚金针之约,从此这姑娘便误了一生芳华,终生未嫁。这虽是金庸老先生杜撰,但也让人们记住了这郭襄与杨过的绝美故事,同时也更让人们知道了黄河岸边还有这么一个好去处。

  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秦晋豫三省的交通要津。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此诗说的就是风陵渡口,若是站在这渡口之上,眼见群山,落日余晖尽照,船夫撑舟划波而过,自有一番景象。然而世事总是不能得偿我愿,实习调配出来,我被安排去了另一个地方。至此,这去黄河岸边走一走,去风陵渡口看一看的愿望又落空了。虽不曾像郭襄那样有“只恨我生君已老,断肠崖前忆故人”的无奈和苦楚,心中却也难免抱憾。何日能去黄河看看的执念便又加深了一层。

  后来,又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陕北延安。本是堪访革命故地,踏足枣园寻春,而朋友却说,既然来到陕北,何不去宜川壶口,看看黄河壶口瀑布,也好遂了你的愿?的确,这壶口瀑布就在延安宜川县的壶口乡,为秦晋两省的共有景区。黄河奔流至此,两岸夹壁高悬,河口收束如壶口,故有“千里黄河一壶收”的说法。

  虽未曾亲见,但也早已有所耳闻。多少人都因为壶口瀑布而慕名前来,要一睹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盛景。我自然也是不例外的。据说,这黄河壶口瀑布还有八大奇观,分别是水底冒烟、旱地行船,霓虹戏水、山飞海立,晴空洒雨、旱天惊雷,冰峰倒挂、十里龙槽。单单听名字就已经引人入胜,若是再亲眼目睹,不知又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更加激发了我内心的渴望,想要了此牵挂,不再抱憾。于是,话不多说,我同意了朋友的提议。可惜的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得到消息,由于壶口冰棱封堵,已有数日不化,景区只好暂时关闭。我跟朋友只好作罢,此次亲赴黄河,目睹盛景的愿望又落空了。

  若是挂念某人某物久了,想必睡着也会梦见罢。由于再次赴黄河一观的愿望落空,心中萦绕的执念愈来愈重,以导致有时候睡着都会梦见自己在黄河岸上,观浪听涛,或是撑舟渡河,中流击水,甚是快哉。不过醒来却又发觉自己还在睡塌之上,有些可笑。看来必须得把这个愿望了了,不然自己都有可能魔怔。

  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终于,在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年,趁着元旦与同事去了一趟韩城。这韩城也正是黄河流经之地,属黄河西岸,且有黄河最著名的景点龙门。这龙门是黄河的咽喉,大禹治水之所,处在山西河津西北与陕西韩城所交接的黄河峡谷出口处,两边山石环绕,黄河居中,狭隘非常,间距不足四十米,古时流传唯有神龙可跃,故曰龙门。再者,人们所谓的“鲤鱼跃龙门”也指的是这里,旧时据传每年三月冰消,黄鲤群集于此,竞相跳跃,过者化龙,云雨随之。所以心里想着,此去断不可再错失机会。

  无奈,同事慕名太史公甚久!时间不充裕,只好去了司马迁祠,未到龙门。本以为此次又是抱憾而归,但当爬上司马坡顶端,俯瞰四野时,竟眺望到了黄河。只见黄流滚滚,蜿蜒绵长,大河沃野,尽目全收。虽是远观,但那黄河的宽大豪放气势,也让人为之一震。天下有如此大河,还在我华夏大地,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傲气涌上心头。此刻,我也算得上是把这牵挂了结,也无憾了。

  想来中华大地,不乏有大江大河。或许能为世界所知晓的也只有一二,但这黄河必然属其列。作为中华母亲河,她哺育了中华儿女,从夏商周开始,产生了一系列流域文明,像半坡、裴李岗、仰韶、龙山、大汶口等,都是历史岁月的见证。人们沿河而居,沿河而兴,耕种繁衍,绵绵不绝,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演绎着历史的兴衰。她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朝代的更迭,世事的变化,这些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已经成为了一个中华民族的符号,不论我们走到哪里,身上都有她的印记,流淌着她的血液。

  再看世界上的其他三大文明,不是中断就是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恰没有断层,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不断吸收融合各地区的文明精华,向更高方向发展。她让中华大地的文化得以延续,让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她那蓬勃的朝气,坚韧的躯体,实在无愧于母亲河这一称号。

  沧桑岁月,黄河劲流。当下的中国也正如黄河那蓬勃气势不断崛起,尤其黄河周围经济区更是快速发展。秦晋两省亦是互利共赢,快马加鞭,不断挖掘本土文化,共享黄河的旅游资源,将秦晋之美示于天下。不论是风陵古渡,还是壶口瀑布,抑或是黄河龙门等多个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合力共建,共同塑造,以黄河之壮阔诠释国力之雄壮,以黄河之生气诠释民族之朝气,以黄河之俊美诠释中国之大美。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共兴,以此让世人倾之慕之,心向往之,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萦绕心头,久久不能忘却的执念。

  大河风光,万千气象。此次这一睹黄河,或许自己就成了真正的勇士,也算实现了“不到黄河心不死”的说辞。既知晓了风陵古渡绝美故事,也憧憬了壶口瀑布的磅礴。既领略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也感受到了“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豪情。让这久久萦绕心头的执念终于放下,让这躁动的心也暂时收了收。

  第四篇:国际档案日征文

  敢教日月换新天

  2023年2月27日,石楼正式退出贫困县行列,实现整县脱贫摘帽。6月4日,山西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石楼小镇新观察》的报道,文中“福建看土楼,山西看石楼”的赞誉,让外界对石楼这个昔日又土又穷的小地方“刮目相看”。的确,如今的石楼,有你心中神往的天蓝气清,朴素田园,有现实版“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冲天干劲,你会驻足于石楼小镇的靓丽清新不忍离去,你会侧目于黄河奇湾的神奇壮美流连忘返……

  出彩的成绩单和沉甸甸的荣誉背后,见证着石楼人民务实苦干、砥砺前行、奋力拼搏所取得的不凡成就。

  不可为处的大作为

  ——绿水青山藏了金

  回望来路,石楼农民固守在几亩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持续了数十年。石楼农业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转变,农村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了质的飞跃,其中最耀眼的当属石楼的生态建设。

  抓生态就是抓发展。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作出重要指示后,石楼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治山治沟”与“增绿增收”紧密联系、紧密互促,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了退耕还林、造林合作社、聘任护林员、经济林提质增效、特色林业产业项目五大林业生态脱贫增收工程。通过推进“支部+造林合作社”机制,全县累计完成生态林业工程46。5万亩,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面积90万亩以上,治理沟域200余条。仅退耕还林一项工程,其中贫困户9800余人,人均增收3090元,5万多贫困人口享受到生态脱贫带来的效益。

  绿色农业产业打破靠天吃饭农业困局。围绕“提品质、创品牌、拓市场”目标,突出抓好规模养殖业和有机农业。在规模养殖业上,以金鸡、银狐、善农、肉鸭四大产业为龙头。“金鸡计划”扩大生产规模,蛋鸡年存栏量年底可增加到80万只。“银狐计划”以石楼华隆特种养殖基地为支撑,5个养殖基地建成投产,养殖规模达到20万只。“善农计划”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不断提升蜂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影响力。养鸭产业引进山东长润食品公司建立肉鸭养殖基地和屠宰场,打造面向西北地区的肉鸭加工基地。按照西部红枣、东部核桃,中部小杂粮的区域化布局,将石楼小米、红枣、核桃、红薯、蜂蜜等有机农产品纳入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统一营销策划和品牌运营,打响石楼有机农产品品牌;建立健全有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把昔日无人问津的山沟沟变成了群众增收的“香饽饽”。

  遇见城市生长的力量

  ——美丽石楼入画来

  回眸过往,记忆中有太多的小城故事让人热血沸腾——石清黄河大桥改变了石楼区位劣势,中南铁路石楼段顺利通车、农村四好公路的全面竣工使石楼公路铁路并驾齐驱,沁园春广场、宣传文化大楼、石楼中学、南城新初中、新职教中心等市政工程投入使用,王府佳苑、福星苑、龙湾国际等高层鳞次栉比,公交车两条线路环城穿梭绕行……如今,这座小城现代化城市的魅力正悄悄地通过每条路、每座桥、每栋楼、每个社区散发出来。

  构建交通大动脉。以畅通县乡道路“微循环”,打通跨县交通“大循环”的思路,构建升级版“四纵两横一循环”交通网络。升级改造县级主干道,开工建设总里程27。634公里的小蒜至曹家垣段、龙交至马村段两条县道,完成全长3。8公里的郝家山至马家畔旅游公路和全长7。226公里的龙交乡王家沟村银洞沟至棋盘山旅游公路;完善县城道路系统,开工建设以孟家塔为起点,经韦子沟至板桥的县城外环路,加快完成石楼火车站进站大桥附属工程,开工建设火车站站前广场,构建公路与铁路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积极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尽快完成。

  基础设施逐年加大投入,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完善了职工俱乐部、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十字街棚户区改造、垃圾处理厂、东征街延伸、火车站广场大桥等一批市政工程;文化馆、美术馆和档案馆“三馆合一”等项目;龙山水岸、石楼小镇和王府佳苑等一批安置社区陆续投入使用;城乡电网改造、供水管网改造、城区供热循环水改造等工程投入使用。

  石楼县城结束了“千年一条街”的历史,“现代新城、特色老城”的城市定位初步显现,现代化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生机勃勃的时代力量,引领着石楼在现代化的城市浪潮下努力生长。

  攻克深度贫困

  ——石楼善下“先手棋”

  回顾脱贫历程,近年来,石楼县全力实施攻坚深度贫困“三五工程”,坚持“一切扶贫工作到支部”“一切扶贫工作项目化”的工作方法,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将党建工作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互促共进。特别是2023年,树立战时导向,实施战时配置,确立战时机制,全县成立九个“战区临时党支部”,构建起县级总部、战区指挥部、乡级作战部、村级战斗队、户战斗员的“五级作战体系”,为脱贫攻坚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从直观数据看,石楼脱贫攻坚各项刚性指标任务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大飞跃。全县累计实现17480户52655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54。76%降低至0。31%,下降54个百分点;村集体收入从无到有,11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村集体经济逐渐发展壮大,2023年全县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突破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速连续三年排名吕梁全市第一从2023年的2727元增加到2023年的4333元;农村居住条件全面改善,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全部投入使用,4654户15473搬迁群众实现入住,17450户危房改造完成全部入住;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全面配套,农村面貌取得显著变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PPP融资模式建设96条503千米的“农村四好公路”、村卫生室、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全覆盖;电、网、无线电播覆盖率达到100%。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石楼经验、石楼样板层出不穷。石楼县危房改造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表扬,“党支部+造林合作社”创新机制被誉为“吕梁生态脱贫的升级版”;“金鸡产业”扶贫计划形成“稳长清”产业带贫减贫机制,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光伏产业”扶贫实现了全省“三个最大”,探索出一条光伏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三增三创”就业扶贫模式,累计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99人,促进稳定就业,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认可;农业生产托管改革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市范围内被广泛推广。

  围绕脱贫成果巩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精准发力,为群众增收“加码”,为群众获得感“加量”。“3+6+X”产业增收计划成为群众稳定增收根本支撑。培育绿色种植业、特色林果业、生态养殖业”三大主导产业带贫增收,实行直接帮扶、村集体帮扶、委托经营帮扶、政策性帮扶、合作社引领、社会帮扶“六种”产业精准帮扶模式连村到户,推行“X”多元化发展产业和多样化产业帮扶模式助农增收,推出“塬谷石楼”区域公共品牌,统一营销策划和品牌运营,打响了小米、红枣、核桃、红薯、蜂蜜等有机特色农产品品牌。

  保障贫困群众住房安全,全面推进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将六个集中安置点其中五个设在城区,搬迁进城超过1万人,占比高达96%,拆除90个自然村,完成率86%。完成托管服务合同12。5万亩,受益农户4700余户,其中贫困户1300余户。在三个集中安置点附近,配套了26个扶贫车间,开展订单式培训,累计培训1300余户,400余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以搬迁群众在5公里内实现就近就业为目标,布局了树德农产品加工园区、100亩香菇大棚种植园区、可降解材料的易袋易购产业园区、“金鸡”产业园区,使1/3的搬迁户,实现了户均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在安置点探索实施社区“党支部+物业服务”管理新模式,吸纳1800余名贫困户参与。

  同时,教育方面,除了精准落实各项教育扶贫政策,2023年普通高考达线率达到49。9%,连续十多年高考成绩排名吕梁山区九县前列,充分发挥职中教育资源优势,为每个贫困家庭免费培养培训一名劳动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农村低保线提到4188元,共3762户5777人受益,群众拥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石楼,在超越突破中诠释着坚韧上扬的精神。她的每一个改变都旋出奋斗的光芒,照亮这片红色的土地。她的每一次落子都激发出不竭的动力,砥砺着石楼人民破冰提速,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前进。

  第五篇:国际档案日征文

  档案情

  对于档案和档案工作,人们似乎不怎看重,说不屑一顾,是言之过重;说另眼相看,则是高抬。反正在人们的眼里,总是一种不以为然的存在。这与档案的性质有关,也与人们的认知有关。特别是在一些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下,其不被重视,甚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也就可想而知了。

  可往往是这样,只有经过事实的“现身说法”,方可改变错误的观念,才能得出正确的知见。否则在固化的认知里,别人说的天花乱坠,自己也不会轻易改变的。

  记得十多年前,村里要出一本村志,要写爷爷的回忆性文章。可当时爷爷去世也好几年了,大姑对爷爷的履历也记得断断续续。可要写一个人一生的事迹,必须得有真实的工作生活经历才行啊!爷爷叫张成武,是老革命,老党员,曾参加过解放大西北,在石楼、隰县多个单位工作过,1988年光荣退休。可与爷爷一同工作生活过的老同志也大多过世,即使就是找到老同志,也寻问不来多少信息,根本不足以对爷爷一生工作生活的全面回顾。

  我们以试一试的心情找到了县档案局。当办完调阅手续,见到了爷爷的厚厚的一本蓝皮档案时,让我们如获至宝,心情十分激动。不仅找到了我们需要的资料,还找到了不少“意外”。比如有爷爷的一张二十多岁时的相片,姑姑说她从末见过,也不知爷爷年轻时是如此的英俊;见到了爷爷因为去龙台村下乡,接受了村里人给的五斤小米写的检讨书;还见到了爷爷在“三反”时在黄纸上写的自查书……见字如面,睹物思情,一种对亲人的怀念,让大姑几乎哽咽了……从档案馆出来,大姑一直念叼:“这咯要好好感谢人家档案馆了……”

  这件事后,使我对档案的重要性有了很大的认识。可要从心理上重视它、敬重它,还得从自己成了单位的档案员说起。由于单位缺人手,阴差阳错地当上了一名档案员。在自己浅薄的认识里,总觉得是“大材小用”,不就是拿钥匙查资料、整理资料入档,还能有啥?心理早就有了应付的思想。

  可就在我当上档案员不久,发生了一件事情,又刷新了我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一位调离我单位好多年的老同志要退休时,无法确切证明他是那一年参加工作的。他前后工作了五、六个单位,不知是原来就没有证明,还是后来遗失,反正目前档案里没有相关的资料。没有了具体的参加工作年限,单位是不好给退休的,或者说是退休后的相关待遇是不好计算的。

  他抱着一种微茫的希望找到我时,我费了一个多小时便找到了当年录用他时的“会议纪要”,这令他大喜过望,高兴不已。他多日奔波、无处寻觅的煎熬终于可以解决了!虽然不是正式参加工作的证据,但也足以说明他就是那个年月参加工作的。加之再盖上单位的公章,足以证明问题的。他说了好多感谢的话,中午还要请我们吃饭。后来我想,这张档案,对单位、档案员来说是件小事,可对于他个人来说便是件大事,而且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事情。至今我都记得,他握手时的那份真诚的谢意来。

  去年,机关档案室升级相关设施,对部分档案进行了重新整理。我无意间发现了我二十多年前的高考试卷,让我感慨不已。仿佛是见到了久别的故人,是那样的亲切。让我眼前一亮,心潮翻滚。就因为它,我改变了命运,从农村走向了城里;就因为它,我不再受心理与社会的双重压力……捧着这发黄的档案,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经过了这几件事情,完全改变了我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认识。对自己所肩负的工作有了一种神圣感与敬重感。也对这份工作开始热爱起来,不再是那样的应付与推托。也觉得存在挡案柜里的资料,也不再那么冷漠与无情了。好像每一份档案,都有了温度,都有了一份浓浓的情怀。

  重视档案,敬重档案,人人有责。因为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档案事业,社会文明的传承更离不开档案的传承!

  第六篇:国际档案日征文

  龙交人和他们的文化园

  早在前几年,人们一提起龙交,就会说起棋盘山、旺龙寨和龙交文化园。那会儿这三张名片已经是龙交的三个标签。

  第一次参观文化园,是在2023年“槐花节”过后随市作协的作家们去棋盘山采风返回途中顺道而去的。去之前,文友们都说,不过是一个乡里建的文化园,估计没有多少看头,因为行程中有安排,不去也不好。没想到,当时安排了半小时参观时间,可一个小时过去了,大家还是忙着拍照、询问、观赏,没有人愿意走。乡政府灶上准备好了便饭,打电话催了好几回,参观的人才陆陆续续走出来。那天,一行人愣是把中午饭延迟到下午四点半。仅以一乡之力打造的文化园以规模之大、展品之多,档次之高,震撼了所有参观的县内外文友们。

  前几天再进文化园,是随本县文学群文友们一同去采风的。我们有宽裕的时间看展品听讲解。注入新鲜血液的文化园,以它的清雅、广博、厚重,再一次震撼了同去的文友们。

  说起建馆初衷,永东书记打开了话匣子。2023年3月8日,他走马上任龙交乡党委书记,同年5月,他和登亮乡长一同登上石楼屋脊棋盘山。登高望远,棋盘山秀丽的自然景观、大马坪徜徉的群牛骏马、“黄云耸秀”的秀美景色、还有诸多神话传说深深震撼了他。龙交乡是个山高地陡,道路崎岖的贫困乡,而且位处深山毫无区位优势,如果依托棋盘山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不正是龙交经济起飞的一大抓手吗?可转念一想,觉得仅靠此项产业支撑全乡整体脱贫似乎还有些势单力薄。

  永东书记是唐朝名将郭子仪56代后人,他们兄弟三人在文化这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被石楼人称为“郭氏三杰”。老大永红是目前国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老三永升办的“石楼档案”公众号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好评。所以他骨子里就带着一种文化气息,从上任那天起,他就思谋着要在龙交干一件很文化的大事情。一线工作多年的经验告诉他:实干,既是工作作风,也是工作方法,摒弃形式主义,脚踏实地,才能给老百姓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才能从根本上完成全面脱贫的历史重任。

  那究竟从何抓起呢,经过反复调研,他认为,兴产业、强基础,强化硬实力固然重要。但扶贫应先扶志,强化文化软实力更需先行。于是他决定先筹建一个民俗文化展馆,从思想上焕发人们不甘落后,奋勇创业的精神意志。

  13年到15年,他用两年的时间策划、收集、归类,做了很多筹备工作。2023年,“反腐倡廉”进入关键阶段,当时纪检委也着力推进石楼县的廉政工作,并把龙交当成一个工作点。这项工作激活永东书记敏锐的意识,他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从廉政文化入手,把廉政文化主题纳入了龙交文化园之中,使全园以“廉石”为核心,围绕中央、省、市、县廉政建设要求,从廉政传承、红色传承、民俗文化、教育卫生、旅游品牌等主题入手建馆。使各种正能量在这里实现了空前的契合与凝聚。

  2023年10月15日,县里举办的“廉政现场会”在龙交文化园廉政馆内举行,县委领导及各界人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更坚定了他做大做强龙交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龙交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其民俗的发展与变迁见证了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近几年,旧村改造,老窑洞翻新拆建,许多老物件扔了毁了实在可惜,再不保存就再也没有了。建民俗馆能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保护非遗文化,挖掘民俗文化。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年轻后辈们了解传统文化,并自觉的加入到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行列中。于是同年11月,民俗馆建成。馆内设置社交礼仪、红色记忆、乡村记忆、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六个展区,四千多件藏品。通过图片与实物结合,让参观者在这里触摸到农耕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也让后辈子孙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强烈反差。

  2023年又增建了教育馆、中医药馆、德馨馆、艺术馆。2023年12月,又建起龙交精神馆。

  说到建龙交精神馆,永东书记深有感慨。他自上任以来,喜欢走村串户,了解民情。每到一处,总是见不少村民“靠着墙角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要整乡脱贫,就必须以“龙交精神”来激发群众的热情和干劲。经反复推敲总结,他们把龙交精神归纳为:”敢为人先,大气仗义,崇群同心,实干善成”这十六个字。2023年年底,文化园内廉政馆的部分展品也移至龙交精神馆展出。精神馆的建成,更加鼓舞激励了龙交人的干劲和斗志,他们上下齐心,精诚团结,为龙交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龙交文化园规模宏大、展品数量众多,着实震撼了所有去参观过的人。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么多展品竟完全来自众筹,其中不乏感人的故事。

  民俗馆内有一件极为珍贵的展品:第一套人民币和民国时期的纸币。这件展品的所有者是当时龙交信用社的一个工作人员,他得知永东书记建起文化园,就把自己珍藏的这一套钱币拿了过来,可是这套钱币实在价格太高,永东书记不敢接受,最后达成协议:钱币在馆内展出,但所有权还归原主人所有。

  文友羡慕颜回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酷爱收藏。他收藏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几乎当时市面上所有的香烟盒四百多件,其中还有不少未开包装的整盒香烟。2023年,去参观过文化园之后,一直想把自己的珍藏捐给文化园,这个心愿终于在今年二月份完成。

  最让永东书记感动的是,民俗馆内三千多件展品,大到古旧家俱,小到生产生活用品、文革挂镜,都是淳朴的龙交乡的群众们无偿捐赠,乡政府没有花过一分钱。还有一些展品是在外工作的龙交人听到龙交建起了自己文化园,也纷纷加入了捐赠展品的行列。现就职于山西省高速部门,老家在德义河的冯小云,把自己珍藏的精美根雕和奇石捐了出来,以表示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文化园的支持。永东书记说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要说最费功夫和精力,还要数中医药馆了。永东书记说他在2023年刚上任去棋盘山时,正好碰上县卫生局的闫保平带领卫生局的工作人员在棋盘山进行中药材普查,他当时还没想起要建中医药材馆,只是觉得肯定能用上,就委托闫保平同志把所采的药材给他一份。后来建起文化园以后,他觉得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应该挖掘和传承下去。于是,他就把采来的中药材标本进行装框保存,陈列到中医馆内。有一次,药材公司经理呼振国前来参观,深受感染,就问永东书记,需要他为中医馆做点什么?这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每一件中药材标本下面用小瓶瓶包装的实物中药材。

  永东书记说,现在在龙交无偿捐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成为龙交人引以为傲的一种奉献精神并且这种态势有增无减,从刚开始的党员干部带头捐赠到现在群众主动捐赠。艺术馆的所有的书法、绘画、剪纸作品都是他的亲戚朋友们免费捐赠。他的书法家大哥永红不知免费为他提供了多少墨宝;他朋友刘亚军把珍藏的已经装裱好的宋彬老先生的字无偿提供给他;渊虹抱来一大堆剪纸绘画作品。凡是熟识的、慕名的只要自己有适合的展品,都给他无偿捐赠过来。

  淳朴的民风积淀,使龙交精神得到了空前的推广发扬,为龙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龙交的小米核桃走向市场,旺龙寨休闲娱乐场建成,丰泰养驴场做大,蔬菜加工厂建成,龙泉酒进入市场,吕梁山泉进入千家万户,西红柿辣椒酱打出自己的品牌,道路交通四通八达,以棋盘山为主的旅游景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发中……龙交乡整乡脱贫奔小康已指日可待,不再是梦了!

  永东书记看着说的轻描淡写,其实建设过程极不容易。首先遇到的是资金难的问题。2023年初起建馆,最小规模也得十几万。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很多东西尽量就地取材,为的是省钱。那块刻了“廉石”的大石头,是他们修路时发现的,当时觉得形状奇特,状似元宝,就把他拉回来,倒立于大院内。“廉石”两个字是他大哥永红免费亲情所赠,就是刻字花了一点钱。其他方面是能省则省,能不花就坚决不花。好在所有展品都是无偿捐赠,要不以龙交一乡之力,很难做成这件大事。

  第二难就是展馆问题难解决,要重新修建,没有个几百万想也别想。所以2023年他一上任,就开始思谋建一所属于龙交自己的文化园,只是苦于没有展馆。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直到2023年才让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建“龙交精神馆”也是如此,也就一直搁置。2023年,紧邻龙交的寨子村新建了党员活动室,原来旧的活动室空置,正好又提供了一个场地,“龙交精神馆”才得以完成,文化园内廉政馆的一部分内容也移至“龙交精神馆”展出,给文化园腾出一部分展柜,原先收藏的很多展品才进去民俗馆,找到了自己的家。

  第三难是展品的来源。原来想着老旧物件不好收集,所以永东书记号召先从党员干部带头捐赠,没想到龙交建起文化园的消息一传开,首先是龙交本土的群众纷纷把自家的老旧家具家什拿了过来,其他地方的熟人朋友,慕名而来的陌生人也捐了不少。各方人士的倾力奉献,“龙交文化园”终于在黄土高原深处的这个山沟沟里亮相了。

  文化园的建成,不仅填补了我县在文化建设上的一个空白,还及时挽救了不被社会所重视的“乡土文化”,打造了一个集教育、欣赏与普及为一体的文化园地,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方面为有着几千年历史底蕴的古县建设精神文明开了一个先河,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模板;另一方面为团结全乡人民、争为家乡做贡献起了凝心聚力的作用,加大了共同建设家乡的信心与勇气。

  精神不朽,文化永存!愿龙交文化园再接再厉,再创辉煌!成为我们全县人民的文化乐园和精神家园!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2023年国际档案日征文(推荐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清廉家庭事迹材料优秀班集体事迹材料2025年给朋友的惊蛰祝福语2025年给朋友的中秋节QQ祝福语2024设计实习日记,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