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3白杨

作者:admin2023-03-22 12:40:01

导读:3白杨(优选12篇) 3白杨 篇1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路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3白杨(优选12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3白杨(优选12篇)

  3白杨 篇1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路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二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生字,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有关句子.

  难点:练习概括中心.

  四教学构想:

  用抓共同点的办法,找出白杨和边疆建设者之间的共同之处,体会象爸爸那样的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

  五教学内容:教学全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白杨是一种植物,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课文仅仅是写这些植物吗?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找出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纠正发音。

  3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4简介时代背景

  (三)直奔重点,了解白杨特点。

  1默读课文,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画下来。

  2指读。

  3(出示爸爸说的三句话)思考:每一句话各说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1)理解“从来”的意思,体会白杨的第一个特点。联系前文,哪些语句也写出了这个特点?(看录像体会白杨高大的特点。)

  (2)指读第二句,这里的“哪儿”到底指哪些地方?这又体现白杨的什么特点?

  本文的白杨生长在哪儿?读文,大戈壁到底什么样?(看录像理解“茫茫、浑黄一体”

  (3)指读第三句,想:两个“不管”之后列举的是什么?(看录像体会白杨不怕自然灾害的特点。)这又体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4教师范读,练习朗读,指名读。

  (四)深入理解爸爸的话,认识边疆建设者的精神。

  1指读第15---17自然段,想: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2理解“表白”的意思。爸爸表白的心愿孩子们能完全理解吗?

  3用引读法说出孩子们只知道什么,

  4根据这些只知道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5(出示录像)你们想不想知道经过象爸爸妈妈这样建设者的建设现在的新疆是什么样?

  6新疆现在怎样?填空;

  在茫茫戈壁滩中屹立着()的白杨。

  7自由朗读第十七自然段,想想在去新疆的路上,孩子们又多了点什么知识?(齐读)

  8“这儿”指哪儿?

  填空:

  (1)大戈壁需要(),白杨就在这儿生根了。

  (2)新疆需要(),建设者就在这儿生根了。

  9爸爸介绍白杨树只是在赞美白杨吗?还赞美了谁?

  为什么爸爸在介绍白杨时微笑消失了,脸色变的严肃起来?

  10爸爸在表白自己什么样的心愿?

  感情朗读。

  (五)学习18自然段。

  1齐读,“沉思”什么意思?爸爸会想什么?前文中爸爸也曾陷入沉思,他会想什么?

  2为什么爸爸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出示投影,提问:

  “大白杨”指谁?“几棵小树”指谁?“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说明什么?

  3感情朗读。

  (六)总结:

  1本文题目是“白杨”,但文章没有写白杨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而是借白杨赞扬了边疆建设者,白杨与边疆建设者有什么相同之处?

  2这种借写白杨这种物来赞美建设者这种人的写法叫做借物喻人。

  七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19白杨

  直、高、

  白扬生命力强

  不怕自然灾害

  3白杨 篇2

  教材简析:

  《白杨》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再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故本课教学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注重实践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再小组讨论中与他人学会合作。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铺垫教学

  1、我给大家带来一首歌,大家想不想听啊?好,看哪位同学听明白了歌中唱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

  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

  2、“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知道白杨的有关知识,你能介绍一下吗?

  3、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歌曲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二、课题质疑,激趣读文

  1、看到《白杨》这个课题,你想作者会介绍什么呢?

  2、总结归纳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几个问题:①白杨树的外在特点;②白杨树的品格……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懂了什么。

  [课标指出,再对学生思想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地培养。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三、探究体验

  1、合作,交流。同学们刚才已读懂了一部分的内容了,但了解的是否全面呢?请在小组中交流。

  2、小组组织汇报学习成果。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先通过读文自主探究,但学生独自的见解往往比较片面,于是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合作中学生得知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是高大挺秀,内在品质是不择环境,不惧灾害,适应力强,生命力强。]

  四、品味语言,语感训练,体验情感。

  1、辅助填空:从兄妹俩的一番争辩,我们仿佛看到了白杨。

  2、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的对话。(省去提示语,请用你的朗读体现它的意思。)

  3、创设情境: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而白杨却是这么直,这么高大……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它呢?多么的白杨树啊!

  4、组织交流:

  △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1)指导朗读体会:读这句话的时候,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地方?能换上它读读吗?(在不同的地方,它的作用不同,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也就不同。)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填上去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个别读→评读→品读→齐读)

  (3)小结: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风姿,供人们欣赏;边疆需要它,这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

  △多么(坚强不屈)的白杨啊!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1)指导朗读体会:你能选用其中的一种天气情况来说吗?想象当时的情景,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分小组读、齐读。

  △多么(挺拔)的白杨啊!它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1)引导体会“从来”的意思。

  ①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白杨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它也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它还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组织交流。(引导从时间、地域、气候三方面体会。)

  (2)指导朗读。

  ……

  6、小结:不管何时,不论何地,无论遇到多么恶劣的气候,哪里需要,白杨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它上擎青天,下踩大地,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要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经过有实效的切实训练,更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引导探究 ,感悟写法,拓展延伸。

  1、(引读):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生接读):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学生读句质疑:爸爸仅在介绍白杨树吗?他在表白自己什么心迹?/你从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手法跟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很相似,说说你的见解。(引导学生联系《落花生》明白这也是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来读一读。

  4、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请找出课文中的句子,用朗读来回答。

  5、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

  6、小结:爸爸看到了这,高兴地笑了。这是一个边疆建设者看到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后继有人时的一种欣慰的笑。让我们衷心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7、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白杨 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杨朔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礼赞》,文中赞美了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歌颂了有着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9),不读(x@);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杨朔的《礼赞》赞美了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要歌颂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树的话中,可以看出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板书设计

  3白杨 篇4

  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多积累,引导学生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聋七年级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微,所以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个难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观看录象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话,从中了解到爸爸介绍白杨的三个特点。

  (三)技术准备:本教学活动策划是以文本资源(教材)为主,同时积极利用课外资料和电教多媒体平台进行有机地整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1、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戈壁环境的恶劣,来进一步感悟白杨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戈壁滩上还生长的高大挺秀,说明白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2、充分利用课外资料,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过去,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而更好的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决心。

  (四)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的研究说明:

  1、在讲课之前,请学生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2、通过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新疆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3、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是写人,是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作者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礼赞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然后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 。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让我们亲眼目睹戈壁滩的景象。(出示录象)

  1、提问:有什么感受?(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指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2、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1、第三自然段:高大挺秀

  2、十三自然段:(易种植,适应性强)

  3、投影出示爸爸说的话,学生看投影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4、你都知道哪有白杨树?读出适应性强的特点。(指名读)

  二、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怎样生存的吗?(看白杨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一段录象)这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三、齐读这段话,师: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

  四、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投影出示)

  1、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a、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只有爸爸……还有……)

  b、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c、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2、 你对新疆了解多少?(资料)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五、爸爸在表白什么呢?(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

  师小结:作者在赞美白杨,更在赞美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

  六、师导: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投影)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七、配乐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投影配乐)

  问: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

  (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问: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八、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习白杨树,学习建设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九、作业: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情况。

  板书设计:

  高大挺秀

  白杨适应性强建设者

  坚强不屈

  3白杨 篇5

  训练点:的第12—16小节

  爸爸的脸上露出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儿就告诉儿子和女儿:这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在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晓的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的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要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树,又陷入沉思。忽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面着风沙成长起来。

  训练目标:

  1、体会并理解会议深刻的句子。

  2、感受爸爸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训练重点:

  理解的本质特征和爸爸的心。

  训练难点:

  对含着意思的复杂句子的深入感悟,体会爸爸的心。

  训练过程:

  一、理解品格特征:

  1、听12—16小节的录音,找出过渡句。

  2、用上关联词把过渡句说一说。(爸爸不但向孩子们介绍树,而且表白自己的心。)

  3、爸爸向孩子介绍了的什么?请快速读这几小节找出句子。

  4、这几句含义较深刻,需要我们仔细揣摩。(学单元提示)

  出示幻灯:课文中有的句子会义比较深,需要仔细揣摩。阅读时,可以先从字面上想想句子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含着的意思。

  ⑴齐读第一句,理解“揣摩”的意思。

  ⑵引读第二句。

  5、自学12小节,要求:

  ⑴这些句子分别写出树的什么特点?

  ⑵从哪些词语可看出?用圈出。

  6、反馈(指名学生喜欢说哪一句就说哪句)

  生:第一句写出了的高大挺拔,从“这么直,这么高大,向来”等词体会出来。

  生:第二句写出了的生命力强,我从“哪儿……哪儿……”“很快”等词体会出来。

  要求学生举例说说来体会生命力强的特点。如:大戈壁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大戈壁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生:第三句写出了的坚强,从“不管……不管……总是……”体会出。

  为了加深学生对坚强的理解,可做如下填空:(多指名说一说)

  遇到风沙,。

  雨雪,。

  干旱,。

  洪水,。

  7、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二、体会爸爸的心:

  1、引读(13、14小节):

  师: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树吗?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师:而这孩子们现在还能理解,他们只晓……(生接读)

  2、他们不晓得的是什么?(多指名)

  3、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不晓得爸爸妈妈为什么在新疆工作?爸爸妈妈为什么带他们到新疆去念书?为什么到新疆偏远的地方去工作?他们不晓得爸爸的心?

  4、他们不晓得,你们知道吗?

  生1:新疆需要人去开发,爸爸像一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扎根。

  出示课后第2题第⑴句(齐读):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应该像树那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根、成长。

  在文中划出与它相应的句子。(体会句子会着意思)

  生2:爸爸也希望孩子也像自己一样,在新疆扎根一生,也希望孩子接好班,把新疆建设好。

  生3:爸爸带孩子到新疆去不只读书,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在新疆扎根落户。

  生4:爸爸感到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需要人去建设,越是锻炼人意志。

  出示课后第2题⑵句:一个热爱事业的人,应该像树那样,在任何因难面前都不动摇。

  在文中找出与它相应的句子。(体会含意)

  生5:爸爸主动把孩子带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5、爸爸的心是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6、引读第15小节:爸爸借勉励自己,教育孩子父子两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原先孩子不认识,现在呢,孩子们多一点知识:……(生接读)

  引言:爸爸介绍的有关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粒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7、小组讨论放手让生学习第16小节,要求:

  ⑴你不懂的是什么?读懂了什么?

  ⑵这小节有些句子含义较深刻,我们也根据刚才学习方法,先(生接读)再(生接读)来学习。

  8、反馈:

  ⑴围绕以上两个要求,指名生说,若个别小组提出不懂的,可由其它小组帮助解决。

  ⑵反馈重点理解:

  ①爸爸为什么陷入沉思呢?他在想什么?

  ②这时,他很担忧,为什么露出微笑?

  ③理解最后一句。

  A、先从字面上理解

  B、理解含义:“迎着风沙”指什么意思?

  大、小指什么?

  9、爸爸露出的是什么微笑?(高兴、希望、欣慰)

  10、齐读这小节,体会内含感情。

  11、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孩子,你会对爸爸怎么说?

  莘塍实验小学薛微微

  3白杨 篇6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 洪(洪水) 埋(埋怨) 介(介绍) 疆(边疆)

  扶(搀扶) 烘(烘托) 理(道理) 价(评价) 缰(缰绳)

  茫(苍茫) 辨(辨析) 挺(挺拔) 晰(清晰) 戈(戈壁)

  芒(光芒) 辩(辩论) 廷(宫廷) 析(分析) 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这一部分一般在课前解决,课上教师可通过提问词义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教师提示词语,有近义词,也有反义词,请同学说一说相应的词。

  (1)近义词

  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 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树直,而且也说明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树有什么共同点。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探究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3白杨 篇7

  学习目标

  学会5个生字。理解重点段落,体会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借物喻理的表达方法。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从而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从而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10月23日)(下午利用一节写字课)

  学习目标

  学会5个生字。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介绍作家

  二、新授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检查自学的情况

  读准生字的字音

  找到生字所组的词语

  再读课文,要求流利

  自学生字的字形,写出每一个字的形近字

  解释书中的词语,学习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方法

  茫茫、浑黄一体、高达挺秀、表白、卫士

  练习文中所出现的几组反义词。

  2.介绍写作的背景

  了解新疆建设兵团;大戈壁;支援西部建设;西部的气候特点等。

  巩固

  1.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从而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从而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著名的现代作家袁鹰在距今四十五年前,也就是1961年,从兰州乘火车要到新疆,看到了沿途种植的白杨树,他深受感受,由此写下了文章《白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新授

  1、找到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语句画下来。

  (出示课件)“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风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自由读这些语句,从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出示课件)“白杨树从来就那么直,那么高大。”“白杨树又直又高大。”

  把这两句话对比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来:向来,一致;这么:特别,非常。)

  可见爸爸是想告诉我们白杨树一直都是这么高大。

  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话。

  课文中还有哪可以找到描写白杨树这个特点的语句。

  (出示课件)读兄妹的对话。(多高、大伞、多直)

  映入兄妹眼帘的白杨树多高多直,而且茂密的枝叶向上伸展,就像是一把大伞,多美呀!这种强烈的感受不得不用“!”表示。

  再读这段对话,读出对白杨树“高大挺秀”的赞美。

  难怪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会说“从窗口闪过高大挺秀的身影。”

  2、(出示课件)“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风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的话还告诉我们白杨树有什么特点。自己再读这两句话思考。

  (体会出适应性强、生长范围广;不向灾难低头,顽强生长的特点。)

  带着你自己的体会再读这两句话。

  可见白杨树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中都能生长。

  课文中描写的白杨树生长在哪,文中的哪一段做了描述。

  自由读这一段,想象大戈壁的环境。

  你是否感受到空旷的大沙漠上,无山无水无人烟,甚至是天地难分,浑黄一体。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大沙漠是荒芜的贫瘠的,放眼望去,只有一望无际的黄沙。

  再读这一段体会环境的恶劣。

  但是白杨树仍旧顽强生长,而且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有这样的绿色之美,你能不能体会到作者用的“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是多么准确。

  结合课文的描写你们还能说一说白杨在什么地方生长。

  (出示课件)()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是的,它可以在任何环境中生长,尤其是在恶劣环境中生长更加顽强。

  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白杨树是怎样在任何环境中,特别在灾难中顽强生长的吧!

  (播放课件)在遮天蔽日的风沙中,白杨高扬起头;在持续数日的干旱时,白杨深扎下根;在拳头大小的冰雹中,白杨挺直了腰;在滔滔不绝的洪水时,白杨?

  看了刚才的画面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难怪作者说他们是“卫士”呀!

  再读,读出对大戈壁卫士的赞美。

  普普通通的白杨树经过作者的描写,让我们对它有了新的认识(了解了它的特点和它内在的精神),你们愿意再读一读吗?

  3、这段话只是爸爸在介绍白杨树吗?书上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你们读一读有关的内容。

  孩子们只晓得这些,他们还不了解爸爸的心,你们能够了解吗?

  (播放课件)咱们一起来看一段影片,它可以帮助咱们来了解。

  解说:新疆位于我国的西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那里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由全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沙漠,有全国最热的盆地,有全国降水最少、最干旱的城市。在新疆百里之内不见人烟,有的只是茫茫黄沙。然而就是这样一片的贫瘠的土地上,却走来了边疆的建设者,凭借手中的一镐一锹,他们开垦荒地;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在他们手中新疆已经焕发出新的活力:霓虹闪烁;高楼林立;交通通畅。花园式的城市,沙漠中的绿洲就呈现在眼前。

  再思考:孩子们晓得什么,而我们知道什么?

  (出示课件)“他们只晓得(),而我们晓得()。”

  引导学生体会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而我们晓得父母自愿扎根新疆,建设新疆。

  他们只晓得爸爸是接他们去新疆年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我们晓得父母希望孩子今后也建设新疆。

  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而我们晓得那里需要人们的建设。

  爸爸来新疆扎根这里,为建设新疆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而今又要带上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无私奉献的精神 板书)

  这仅是爸爸一个人的心愿吗?

  这个心愿是边疆建设者的共同心愿。

  4、将来他们能够明白爸爸的心愿吗?齐读第17段。你们现在是不是已经明白了呢?

  (出示课件)完成练习

  文中“高大的白杨树”象征( )

  文中“几棵小树”象征( )

  我们相信若干年后,孩子们一定会懂得在通往新疆的道路上,这许许多多的白杨象征着什么,他们一定会读懂爸爸的心。

  5、在这篇文章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了生长在戈壁滩上白杨树的特点,表白了自己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心愿。

  是的,建设者们就像白杨树一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下根,就像白杨树一样,面对重重困难坚强不屈,白杨树不正是建设者们的真实写照吗?

  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愿,作者也借白杨树赞美建设者,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

  巩固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于1954年10月,50年弹指一挥间,书中描写的边疆建设者如今已经成了古稀老人。其实,无论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还是在祖国飞速发展的今天,边疆都需要这样的建设者。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党中央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有许许多多的志愿者走进边疆,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谱写西部新的乐章。

  2、每一次读这一课,我的心中都涌动着一股热潮,我总是为白杨树那种力争上游的精神,为建设者那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高尚情怀所感动。于是我写下了:我也要做一棵白杨树,?

  此时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写下来,交流。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的赞美白杨树,让白杨树的形象在我们心里留下印迹,让我们也做一个它那样的人。

  齐读或者背诵爸爸说的话。

  作业

  利用这种方法阅读《高原红柳》

  板书

  白杨 边疆建设者

  高大挺秀

  生命力强 奉献精神

  坚强不屈

  借物 喻人

  课后小结:在教学的巩固阶段,我设计了写话的练习,在此首先展示自己的读后感,调动学生写的欲望,鼓励学生利用语言文字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

  3白杨 篇8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9),不读(x@);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爸爸的心愿。

  2、揭示中心,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揭示中心,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3、白杨

  介绍白杨 表白 欣慰

  风沙刮来,白杨

  雨雪打来,白杨

  面对干旱,白杨

  面对洪水,白杨

  3白杨 篇9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 洪(洪水) 埋(埋怨) 介(介绍) 疆(边疆)

  扶(搀扶) 烘(烘托) 理(道理) 价(评价) 缰(缰绳)

  茫(苍茫) 辨(辨析) 挺(挺拔) 晰(清晰) 戈(戈壁)

  芒(光芒) 辩(辩论) 廷(宫廷) 析(分析) 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这一部分一般在课前解决,课上教师可通过提问词义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教师提示词语,有近义词,也有反义词,请同学说一说相应的词。

  (1)近义词

  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 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树直,而且也说明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树有什么共同点。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探究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3白杨 篇10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十九课,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生:白杨!

  师: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师:说得真准确。(在黑板上贴上字条“介绍白杨”)这个边疆指的就是老师的家乡(单击计算机键,大屏显示“新疆”)齐读。

  生:新疆!

  师:写“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边弓字旁里有个提土,别忘了。

  师:是啊!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文字退出屏幕)

  [这既让学生自己观察、记忆,找出这个生字在字形上应该注意什么,又把字的音形义结为一体,适时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在我们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在上课之始,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师: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二、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师:提得很好,老师帮你记下来。(板书:严肃)

  生:我不明白爸爸介绍的白杨树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

  [学生质疑,在一边读一边思考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了认真读书的习惯。学生的提问,不仅抓住了写爸爸神态的词语,也将写树与写人的词语联系了起来。说明学生已从爸爸的三句话中初步学会从含义着眼,抓重点词,寻找内在联系。]

  师: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组画面,它能帮助你了解白杨的特点。(击键)

  (学生观看画面,聆听解说词。)

  师: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白杨的特点是直、适应性强和生命力强。

  师:总结得不错,请问这三个特点是怎么得来的?

  生:爸爸一共说了三句话,我们是一句一句地读,抓关键的词归纳出来的。

  师:这个办法真好,不如请你们小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让大家学一学。

  生甲: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通过“从来”、“直”,我认为白杨树很直。

  生乙:爸爸说的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哪儿……哪儿……”我看出白杨适应性强。

  生丙: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不管……不管……总是……”和“那么……那么……”我看出白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词句训练,而且照应了自己的质疑。老师紧抓写白杨树的关联词语,既进行了深入的语言训练,又学习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师相机击键,大屏幕显示学生朗读这段话,在学生重点讨论的三句话上有黄色线条作标识。)

  师: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坚强!

  (板书:直坚强)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生: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

  (生自读描写环境恶劣的第1自然段)

  生:高大是说白杨长得粗壮、结实;“秀”是说白杨长得秀美。读第1自然段,我知道白杨是长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戈壁滩,在这么荒凉的环境中它却长得高大、秀美,给戈壁带来绿意和生机,所以说它很坚强。“高大挺秀”这个词用得好。

  (板书:高大挺秀)

  师:你理解得这么好,就请你把前三个自然段给大家朗读一遍吧!

  (生充满赞美之清朗读第1至3自然段)

  师:刚才第一位发言的同学,你说得也很精彩,想读吗?

  生:想!(朗读)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甲:她很喜爱白杨。

  生乙:她读出了赞美的语气。

  师:作者写白杨是为了什么?(手指字条)怎么改?

  生:是为了赞美白杨!

  (揭去纸片,露出“赞美”一词)

  师:我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板书:词—体会感情)“高大挺秀”就是这样的词。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守护着铁路,它像谁一样?

  生:卫士!

  (板书:卫士)

  师:看来,白杨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独立完成填空题。

  (生拿出练习纸,完成练习;师行间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生汇报,师击键,大屏显示: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学习写白杨树的特点这一段,回顾前三个自然段,突出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并使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此,老师设计了填空练习,使学生全体参与,把语言文字训练进一步落到了实处。]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师:既然在赞美白杨,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神情严肃,就像同学提到的还用了那么多写人的词。谁能读读书上的句子,消除我的困疑呢?

  生: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读得挺流利,可我没听明白,谁再读?

  (生一字一顿认真地读,特别强调“表白”、“心”。)

  师:懂了,爸爸是边疆建设者,他赞美白杨实际上是述说建设者的志向和心愿。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

  (板书:建设者)

  (生欣然点头)

  师:这儿又要修改了(手指字条)怎么改呢?

  生:是赞美建设者!

  (揭去纸片,露出“建设者”一词。)

  师:我又有心得。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板书:句—)请同学们跟我再读这重点句。(击键,大屏幕显示,生仿读。)

  师:自己读,超过老师!

  (生齐读)

  师: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4自然段。(板书:物—人)

  (指名读)

  师:遗憾的是你只读出了字面的意思,它还有深刻的内含呢!

  仔细琢磨我说的话,把爸爸说的第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对了,这才是深情地表白呢!向他学习,深入思考,仔细揣摩,练读这一段话。

  (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读得这么有感情,这么熟练,让我们试着背一遍!

  (齐背)

  [抓重点句“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从而体会思想感情。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要求背诵这一段话。背诵,是深入体会思想感情与积累语言的好方法。]

  师: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有困难,不知道怎么问,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汇报阅读收获,老师的点拨恰当、适时,这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表达,这正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击键,大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

  生:(齐答)卫士!

  [看画面,利用课外阅读资料,进一步理解建设者与白杨之间的共同处: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成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坚强不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深化了对中心的认识。]

  师: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师: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句都用“他们只知道”开头。

  生:每句话都跟新疆有关,而且都有“新疆”这个词。

  师:第14自然段我们用熟读背诵的方法,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

  (指名背诵)

  师: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

  (生多数站起背诵)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

  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

  生丙: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生丁: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戌: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以两次“沉思”、“严肃”、“微笑”的理解,反顾了全文,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训练的原则。]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

  生:赞美建设者!

  师: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总评:

  《白杨》这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2.加强了两个意识。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个别读、背诵,内容上则有读词、读句、该段、读全文。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1)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作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3.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师生交流中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老师在多处有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者设计了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另外,电教媒体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3白杨 篇11

  执教者:石湾区张槎小学陈惠珍

  教学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

  法。

  教具准备: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课文的朗读。

  检查课后第四题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继续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2题。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爸爸要表白的心愿,练习概括课文

  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复习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出学习目标: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

  学习新课。

  理解爸爸的话。

  激情导入:现在,我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新疆去,好不好?(看录像)我们不但看到了茫茫的大沙漠,还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呢。

  在课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的话,用直线划出来。

  出示问题,理解爸爸的话。

  文字片:从爸爸介绍的话中,可以看出有哪些特点?用....划出表示特点的词语。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5.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特点的句子,通

  过理解词语,体会的特点。

  (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

  (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为什么?

  导语: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却长得那么高

  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

  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范读,

  齐读。

  7.学生概括爸爸说的这段话的意思。

  体会爸爸的心。

  导语:爸爸只是在介绍,赞美吗?(学生齐答)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读句子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用( )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4.爸爸的做法和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 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5.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赞美,他也

  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那样,服从需要,扎根

  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 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边听课文朗读边看录像,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向老

  师提出来。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树身边,几棵小树

  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

  教育下,一定能够像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看板书总结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辨析课后第3题。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板书:内容―――中心思想

  五.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六.作业:1.抄写课后词语。2.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读写例话》,掌握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检查背诵课文,指名回答课文的中心思想。

  出示问题,学习《读写例话》。

  什么是中心思想?

  一课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方法?

  教师小结: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求我们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注意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头脑里逐渐明晰起来,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况。

  阅读短文《以身作则的老校长》,学习概况中心思想。

  作业:阅读《邓小平同志教育子女的一件事》,练习概况中心思想。

  附全文板书:

  内容 ――――――――――― 中心思想

  枝干挺直 服从需要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 ――建设者 扎根边疆

  坚强 无私奉献

  附全文质疑:树为什么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沙漠生长?树在没有水的沙漠是怎样找到水源的?树为什么能抵御风沙?

  在戈壁滩上的树是人工种的还是自然生长的?

  课文中的爸爸是不是袁鹰?

  听着孩子的对话,为什么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把带孩子们去新疆的目的告诉他的孩子?

  3白杨 篇12

  三种不同使用说明了什么 江苏太仓市南郊中心小学矍金龙 这是《白杨》一课的教学板书设计。此板书刊登于《小学教学参考》(l999年11期)上。而笔者所在学校的几位参加市评优课的教师恰好也抽签抽到了上《白杨》这一课,我就把上面这一板书设计介绍给了他们,希望能对他们的评优课有所帮助。 几天后,笔者相继听了他们的评优课《白杨》,发现,他们均采纳了我推荐的板书设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运用方法。 一位教师在讲读课文时,一边讲一边自己在黑板上画出白杨,并相继填上白杨的三个特点,当讲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时,教师相应画出“心”形,并相继填上边疆建设者的心愿。总结时,指出作者借白杨来赞美边疆建设者的精神,同时板书:“赞”。 另一位教师则要求一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白杨。在讲到白杨的三个特点时,分别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讲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时,请一同学在黑板上画上“心”形,同样也请三个同学分别填上“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 第三位教师在课前即下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在进行到上述过程时,同时要求没轮到“板演”的学生每人在下发的纸上自己画画、填填,并激励说:“看谁画得最好、填得最正确。” 纵观以上三种对同一板书的不同使用方法,笔者认为,教师要创造性地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优秀教案。同时,从中不难看出第三位教师对创新意识、主体性、全体性等素质教育要义把握得更准,当然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

  [关闭窗口]

  地址:北京市沙滩后街55号邮编:100009版权所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本栏目任何问题,请e-mail至:电话:传真:64010370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3白杨(优选12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2024年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托班关于主题活动教案下载音乐教案模板幼儿安全教育教案春季开学安全教育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