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录,一手好文,受用一生

比较、揣摩、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谈

作者:admin2023-03-18 10:19:01

导读:比较、揣摩、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谈(优选14篇) 比较、揣摩、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谈 篇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14 比较、揣摩、拓...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比较、揣摩、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谈(优选14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比较、揣摩、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谈(优选14篇)

  比较、揣摩、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谈 篇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14

  比较、揣摩、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课题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中我通过“比较、揣摩、拓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在揣摩中内化语言,在拓展中深化感受,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比较

  比较是人类认识一切事物的基本手段。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一切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示出来。语文也是一样”,在论述阅读教学的方法时叶圣陶先生认为“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张志公先生说“只要比得恰当,越比理解得越清楚,印象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娴熟而成功地使用比较法,在比较中诱导学生进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对《史记》作了介绍“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XX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此时出示投影“作品—著作—巨著—辉煌巨著”,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辨析,学生自然体会到作者用“辉煌巨著”的分量,从而激发对《史记》的好奇心,接着对《史记》的有关资料作必要的补充,然后让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a、《史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司马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成了《史记》。

  让学生把内心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对司马迁如何发愤《史记》的强烈的求知欲,为细读课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揣摩

  “文中有这样一句:“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我通过提问:“司马迁‘悲’的是什么?‘愤’的是什么,让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验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彪炳千古的名句抒发了他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强烈的人文魅力。我抓住文中“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这一句子,通过与原文的相互对照,让学生深入思考揣摩:①司马迁如果‘血溅墙头’是怎样的死?而如果活下去又意味着什么?②在生死抉择面前,哪一种选择更能体现出司马迁的勇敢与坚忍不拔的意志?在这一地方“抠”一下,有助于学生对司马迁的忍辱负重、牢记父托、发愤著书的精神的领悟。

  拓展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使学生举一反三,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扎实掌握技能。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我着重做了以下两步:

  1、 仔细观察练写作

  “披文而入情”学生对司马迁的高尚人格魅力深深地动

  情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受到了巨大的心灵震撼,此时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精美而细致入微的插图,说一说写一写司马迁的发愤之状,对深化内心感受,强化语言训练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学生这样写道:

  凛冽的寒风在窗外肆虐着,吹得窗格子嘎嘎作响,窗帘布一晃一晃地在飘动。穿着单薄衣服的司马迁不禁打了个寒战,他搓了搓手,揉了揉困顿的眼睛,捻了捻灯芯,重又提起笔,在光洁平滑的竹简上,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在他的身后是叠得高高的一大摞竹简。

  2、出示原句扩视野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能力的习得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迁移,是多次累积的不断强化。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借此可以举一反三。”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同样如此,要因势利导,出示司马迁的原句: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引导学生搜集像司马迁一样以自己的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留给后人巨大的精神财富的人物,使学生形成一大串或一大块相似的板块,形成这一类人物的群像,熏陶了学生的人格,扩展了阅读,增加了人文底蕴的积累。

  比较、揣摩、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谈 篇2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88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4. 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史记》这部书。《易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2.谁知道司马迁。

  3.司马迁为什么有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

  板书:20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4.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及新词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新词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

  指名读生字,然后找出生字所在的词。

  理解新词: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老师示范:迁啸廷狱刑泰

  学生描红,老师巡回,交流学生描得好的。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提问,我们昨天围绕课题提了哪些问题?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写《史记》?)

  2、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学课文。

  二、讲读第一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写“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

  (父亲司马谈是……立志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26XX年间的历史。)

  3、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怎么做的?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什么关联词,怎样连接?(不但……还……)

  4小结: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过渡: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引读父亲叮嘱司马迁的话。

  6、再出示投影片。指名读,齐读(相机范读)“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7、过渡:当司马迁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三、精读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②这场飞来横祸是怎样降临的?指名读相应的句段。

  ③齐读

  ④什么是酷刑?(十分残酷的刑罚)

  3、受酷刑以后司马迁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请大家用“—”划出写想的句子?用“~~”划出写怎么做的句子。

  4、交流:

  a、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b、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c、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蛮的腐开,这对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极大残害,所以……)

  d、他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e、逐句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把“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改成陈述句。

  小结:司马迁的想到的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有价值:如果为自己的私利奔忙,就比鸿毛轻,无价值。于此他才打消了“了此残生”的这个念头。)

  f、感情朗读。

  g、他是怎么做的?投影片出示有关句子。

  (他……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个人的耻辱、痛苦”指什么?

  h、指导朗读,体会他事业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耻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5、齐读第二段。

  6、过渡:司马迁这样忍辱负重的发愤努力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四、讲读第三段

  1、出示这一段,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讨论:(突出“18”、“60”、“52万”等具体数字以及“整整”、“终于”、“前无古人”、“耗尽”、“毕生”、“生命”等词语。)

  3、朗读。

  4、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5小结:同学们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中,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精神。

  五、作业

  1. 感情朗读课文

  2. 课后第四题。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飞来横祸--忍辱负重--辉煌巨著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 听写词语

  2. “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

  (要求学生复述尽量采用书上的词语和句式,不强调“用自己的话复述”)

  4、指名复述,并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什么地方使你最受感动?

  3、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比较、揣摩、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谈 篇3

  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4. 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史记》这部书。《易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2.谁知道司马迁。

  3.司马迁为什么有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

  板书:2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4.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及新词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新词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

  指名读生字,然后找出生字所在的词。

  理解新词: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老师示范:迁 啸 廷 狱 刑 泰

  学生描红,老师巡回,交流学生描得好的。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提问,我们昨天围绕课题提了哪些问题?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写《史记》?)

  2、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学课文。

  二、讲读第一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写“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

  (父亲司马谈是……立志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2600年间的历史。)

  3、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怎么做的?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什么关联词,怎样连接?(不但……还……)

  4小结: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过渡: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引读父亲叮嘱司马迁的话。

  6、再出示投影片。指名读,齐读(相机范读)“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7、过渡:当司马迁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三、精读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②这场飞来横祸是怎样降临的?指名读相应的句段。

  ③齐读

  ④什么是酷刑?(十分残酷的刑罚)

  3、受酷刑以后司马迁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请大家用“—”划出写想的句子?用“~~”划出写怎么做的句子。

  4、交流:

  a、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b、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c、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蛮的腐开,这对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极大残害,所以……)

  d、他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e、逐句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把“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改成陈述句。

  小结:司马迁的想到的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有价值:如果为自己的私利奔忙,就比鸿毛轻,无价值。于此他才打消了“了此残生”的这个念头。)

  f、感情朗读。

  g、他是怎么做的?投影片出示有关句子。

  (他……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个人的耻辱、痛苦”指什么?

  h、指导朗读,体会他事业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耻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5、齐读第二段。

  6、过渡:司马迁这样忍辱负重的发愤努力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四、讲读第三段

  1、出示这一段,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讨论:(突出“18”、“60”、“52万”等具体数字以及“整整”、“终于”、“前无古人”、“耗尽”、“毕生”、“生命”等词语。)

  3、朗读。

  4、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5小结:同学们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中,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精神。

  五、作业

  1. 感情朗读课文

  2. 课后第四题。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飞来横祸--忍辱负重--辉煌巨著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 听写词语

  2. “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

  (要求学生复述尽量采用书上的词语和句式,不强调“用自己的话复述”)

  4、指名复述,并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什么地方使你最受感动?

  3、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比较、揣摩、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矢之不渝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在遭到腐刑后,不忘父亲的嘱咐,矢志不渝写成《史记》的事。

  (过渡)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

  (二)出示思考题

  (三)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提示学生,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加上批注。)

  (四)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生:

  (1)因为他受家乡文化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对古代英雄故事感兴趣。(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2)受父亲的影响。(结合文中句子“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受父亲的嘱托。(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对儿子说的话。)

  师:

  (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必要时范读)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3)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文字1出示)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a、父亲是怎样嘱咐的?谁来读一读。注意司马谈当时的状态、神情。

  b、他读得怎么样?(有的学生朗读时语速比较慢,声音比较小),从中我仿佛能体会到父亲临终前奄奄一息的样子。

  c、指导朗读:父亲泪痕满面的嘱咐,是遗憾,是愧恨,是鞭策和激励,父亲那深情的嘱托,你们能读好它吗?谁再来读一读,(有的学生朗读情真意切),读出了司马谈那深情的嘱托。

  d、让我们一起读。

  (导)正是由于自己从小就喜爱历史,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可就是在这时,却来了一场飞来横祸。

  2、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生:

  (1)、因为遭遇一场飞来的横祸,使他忍受的屈辱,简直生不如死。我想:他发愤写史记可以减轻他心中的痛苦。

  (2)、因为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他这样死太不值得了。于是就放弃了死的念头,发愤《史记》的创作。我想:如果当时他没有受到宫刑,也许还写不出《史记》。

  (3)、我想:雁过留声,人死留名,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为了立功立业。

  师评点:你能利用生活的俗语来解释,很不错,很有见地。你真会学习,善于查找资料。

  (4)、因为身心备受摧残的司马迁深深地知道: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他发愤立志写史记,是要实现人生的价值。

  师:

  (1)遭“飞来横祸”

  师:谁来介绍一下“飞来横祸”,你知道飞来横祸指的是什么呢?(学生介绍)

  师: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在一篇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父母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课文中有句话写到了司马迁的痛苦,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充分体会到了司马迁当时是多么绝望。

  过渡:然而,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如此巨大的打击面前,作出了异于常人的选择,看课文,他为何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2)立功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a、出示(文字2)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

  b、指导朗读,大声读,教师评点:你们的朗读使我看到了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下决心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c、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司马迁人生观,这样精辟的语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师小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受到酷刑,遭受人生难以承受的打击;另一方面是他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

  师过渡:忍辱负重的司马迁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写好史记,那么他是如何写的呢?

  看,夜深人静,司马迁还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史记》呢?(出示图片)

  3、司马迁是怎样写《史记》

  (1)、出示要求:对照插图,联系课文,展开想象,以“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开头说一段话。

  (2)、请同学们静静地想像,思考。

  (3)、交流汇报。

  生:

  (1)、在昏暗的油灯下,司马迁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里,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书。

  (2)、在昏暗的油灯下,他一会儿忙着研读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资料和自己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一会儿又拿起笔写啊、写啊,他要写出自己心中的屈辱,写出国家的兴亡,写出历史的进程。

  (3)、在昏暗的油灯下,他写啊,写啊,他一边写一边自言自语:我要写清楚从黄帝到汉武帝近3000年的历史。

  ……

  师相机点评:针对学生的发言,我频频点头,不时的赞许:“你很会读书”、“你的语言真规范”、“你善于想象”、“你们合作得真好”、“你的发言很投入,有感情”……

  师:

  (1)、摇曳的灯火,好似父亲临终前的泪花,司马迁想起了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出示文字1)

  (2)、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一颗不屈的心灵,让我们读体现司马迁人生观的句子。(出示文字2)

  (3)、那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生命结晶的象征,让我们读最后一节。(出示文字3)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4)、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5)小结:对啊,可见时间之长,可见意志之坚强,工程艰巨,可见写作之艰辛。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后人是怎么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吗?我国大文豪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史记》(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他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可谓辉煌巨著传万代!面对司马迁的画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评价)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中,你又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司马迁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司马迁的精神。”

  作业:阅读《史记》,搜集资料出一期手抄报。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我从繁琐的问题中抓住两个问题统领全文,其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其二: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对于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学生们通过阅读很快找到原因:受父亲临终的嘱托,想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其它的原因同学们没找到,然后我让他们再读第一自然段找原因,又找到两处:1.家乡黄河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从小对他的熏陶;2.父亲的影响让他喜欢历史。指导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感受司马迁从小喜欢历史,要尽孝道,所以要写史记。

  对于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先让学生明白“发愤”一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理解为“一场飞来横祸”造成。通过教师补充“李陵事件”,使学生了解司马迁是一个正直、勇敢,不同流合污的硬汉子;接着抓住“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理解司马迁所受的屈辱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他想象一个男子汉一样光明磊落的活着,可是现实却不容他如此;他想象男子汉一样壮烈的死去,可是父亲的遗志没有完成,理想没有实现,他只能忍受着悲愤苟活着,活着的理由就是要完成史记。

  因为开始提出的问题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重点,贴近了文章的主旨,有利于学生深入地读书感悟、熏陶、内化,充分地开发文本的教育资源。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潜心会文和表情朗读课文,感悟、体验司马谈临终时“泪流满面”的遗嘱,司马迁受酷刑时“悲愤交加”的情景,使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震撼,司马迁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效果很好。

  比较、揣摩、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谈 篇5

  之一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2、朗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辉煌耻辱讲述专心致志

  记载搜集研读悲愤飞来横祸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板书:

  司马迁 父亲的影响与嘱托 专心致志

  发愤写 受酷刑 克制自己、发愤写作《史记》

  比较、揣摩、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谈 篇6

  之三

  佚名

  一、谈话导入

  1、读题;

  2、时间的车轮在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2000多年过去了,许多人、许多物、许多事都已经烟消云散,毫无踪迹,但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却永载史册,被人们所传诵。你知道,是司马迁的什么在永远感动并激励着中国人民吗?

  二、布置自学

  自由读课文,把你感动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并多读一读,同时想一想,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三、交流汇报

  1、学生整体谈感动的地方和原因。

  2、教师小结:

  3、根据学生汇报学习语段

  小时侯语段

  1、出示;

  2、指名读

  3、提供龙门资料;

  4、再指名读、齐读;

  5、此时,司马迁心里十分激动,他可能在激动地想些什么呢?

  过渡:他是这么想的,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引读┅┅

  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1、读父亲的话:自由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听了父亲的遗嘱:司马迁是怎么做的?出示语段,引读┅┅自由读,引导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受酷刑后

  1、出示语段;

  2、指名读;

  3、你知道这是怎样一场飞来横祸吗?(资料补充)

  4、听命运交响曲,浮想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指名读、齐读。

  6、你有什么感受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司马迁写的《史记》吧!(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延伸

  1、你有什么话要对司马迁和他的《史记》说吗?

  2、学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学生写)

  3、教师用诗歌总结

  比较、揣摩、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谈 篇7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2、朗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辉煌耻辱讲述专心致志

  记载搜集研读悲愤飞来横祸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板书:

  司马迁 父亲的影响与嘱托 专心致志

  发愤写 受酷刑 克制自己、发愤写作《史记》

  比较、揣摩、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嘱托”、“飞来横祸”、“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等语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自主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司马迁写《史记》的背景,初步体悟司马迁的人物形象。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感悟人物形象,结合相关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

  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追随着历史的脚步,回到两千年前的西汉,去感受一位伟大灵魂给予我们的心灵震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指名学生读题目,质疑: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司马迁——司马,复姓,文学家,史学家。

  发愤——决心努力战胜了很多困难。

  史记——名篇巨著。

  3、同学们能读懂课题,很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4、读课题后你还想知道什么?

  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预设:他是怎样发愤的?

  《史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好,带着这些问题再读一遍课题。

  二、自学课文,解决字词(15分钟)

  1、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字词,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看字典。思考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完成了史书?(教师指导巡视)

  2、出示词语:嘱托、飞来横祸、酷刑、悲愤交加、摊开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文章是有感情的,词语也同样被赋予感情,请同学们带着感情齐读两遍词语。

  那么谁能结合课文来说说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由于出现的词语比较多,这样我们按照顺序来说好吗?(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交流:

  (1)“嘱托”:嘱咐、拜托(谁嘱托谁?嘱托了一件什么事情?请你读出来。为什么用嘱托,它与嘱咐有什么不同,换做嘱咐好不好?)

  (2)“飞来横祸”:意想不到的灾难(1、为什么你读作横?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读二声,什么情况下读作四声横?可做适当点拨:横冲直撞、老泪纵横。蛮横、发横财、飞来横祸。追问:司马迁遇到了什么样的灾难)

  (3)“酷刑”:刑是我们今天学到的生字之一,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追问:开刀就是用刑,不错,那么司马迁到底犯了什么罪,用了什么刑?)

  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4)“悲愤交加”:悲痛和愤怒交加在一起,(司马迁悲痛的是什么?愤怒的又是什么?是啊,士可杀不可辱,请同学们试着把这词语读出你的感受。是啊,面对着这份耻辱司马迁如何选择的,继续向下看。)

  (5)摊开:摆开、展开。(你能来试着做一下动作吗?从这样一个动作中我们能感受到司马迁的内心吗?)

  (6)他耗尽了心血,你怎样理解耗尽,看插图,那微弱的烛光,在一点一滴消耗他的生命。

  (7)是啊,司马迁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因为他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于是他释怀了,他相通了,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自己的理解,相机点拨查字典泰、及隶两个字的字形及字义)出示

  (出示随后一段)

  是啊,于是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引读>,他耗尽心血,用了整整13年时间完成了这一部52万余字的巨著,《史记》。

  *如在导入环节未能展开“发愤”,则在此环节进行提升,现在同学们理解为什么课题是发愤了吗?

  三、交流资料,了解司马迁(10分钟)

  1、本周我们自主收集了司马迁的有关资料。谁愿意来分享你所知道的司马迁?

  2、学生交流

  (1)、《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他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它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介绍了帝王将相、豪杰平民的等几千名历史人物。共有130篇,其中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是一部五体俱全的综合体史书,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交流预设:

  (追问3000年间的历史朝代,幻灯片展示《朝代歌》。)读第一节。

  是啊,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山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所以他从小在滔滔的黄河水中便懂得了历史,几千年前大禹曾在黄河岸边治理泛滥的洪水、几百年前项羽曾在这里大破秦军,古代英雄们的故事以及父亲的影响,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2)、司马迁做了太史公后,有了阅读重要史料的机会,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几乎天天埋着头整理和考证资料。

  交流预设: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父亲那临终前的遗言,时时闪现在司马迁的脑海: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父亲临终时的嘱托以及司马迁所作的努力。引读:司马谈临终之时……

  (3)、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写史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影响深远,语言生动,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记叙了他下狱后的经过和著书的报复,为历代传诵。

  (4)、司马迁被叛死刑,死刑的两种减免方式:一是交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宫刑。司马迁官小家贫,但不愿受辱,几次想到自杀,但想到逆境中成功的人,孔子、孙膑、屈原等人以及父亲的嘱托,于是有了信念,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交流预设:

  一个小小的史官出身的家庭,怎么可能拿出这么多钱,遭受冤情,也只能受刑啊,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就这样降临到了他的头上。此时他心里是在做着怎样的斗争啊?

  (5)、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会经过调查研究,这不仅增加了《史记》的历史价值,同时也让司马迁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交流预设:是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吃再多的苦都值了,整整13年的时间,司马迁创造了奇迹,他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提升,设小标题(10分钟)

  1、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父亲的一句嘱托,在耻辱面前他没有低头,司马迁义无反顾地、忍辱负重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结合着你的感悟,试着给每个段落归纳段意。

  2、再精简一点,我们以小标题的形式来归纳每个自然段。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指导。)

  板书:四处游历,积累资料

  牢记嘱托,整理文献

  飞来横祸,悲愤交加

  耗尽心血,终成巨著

  3、结合今天学过的内容,请你试着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一下,已人物、事件、结果的顺序来进行总结。

  4、教师小结:美丽的浪花是在和礁石的猛烈撞击中开放,璀璨的火星,是在铁锤和铁钴急剧敲打中迸发,人生的价值是在艰巨的斗争中显现,在生活的路上,只有那些不畏风吹雨打,扬帆前进的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磅礴气势,才能看到前途的壮丽风光。正因如此,屈原被放逐写成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成了《国语》、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发愤写成了《史记》。今天我们先讨论到这里,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整理资料。将资料整理成卡片,以便今后继续研究。

  板书:

  四处游历,积累资料

  牢记嘱托,整理文献

  飞来横祸,悲愤交加

  耗尽心血,终成巨著

  比较、揣摩、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谈 篇9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激发阅读《史记》的兴趣,并能搜集其中一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重点、难点:

  1.司马迁是怎样写出《史记》的,是重点。

  2.为什么司马迁写《史记》可称为“发愤”,是难点。

  设计理念:

  1.理清平实语言的先后顺序,进行思维训练,为复述打基础。

  2.深切体会司马迁遭受到的奇耻大辱,体会司马迁郁结在胸中的“愤懑”不平之气,在这种情况下的努力写作,就叫做“发愤著书”。

  设计思路:

  分四个层面进行教学:第一个层面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能简要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个层面体会司马迁遭受的奇耻大辱。理解他在这种情况下,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地写作,就叫“发愤”写《史记》;第三个层面,抓住“前无古人”、“生命”这两个词,结合课文体会司马迁及《史记》中所体现的一种人本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可能带来的生命危险;第四个层面,在以上三个来回的基础上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是个什么人?请大家各自读课文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出示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二、初读课文,读懂每段,概括主要内容

  (一)各自读。

  (二)讨论每段的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

  学生讨论后出示:热爱历史,积累史料。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平生”(一生、终生),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

  学生讨论后出示:受父嘱托,整理史料。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正音:“横祸”中的“横”读hèng。

  师:.这里为什么用“横祸”而不用“灾祸”?

  (“横祸”指意外的祸患;“灾祸”指祸害,没有强调他的意外性。)

  师:从哪里看出是“意外”的祸患?

  (从“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突然”看出是“意外”的。)

  “鸿毛”指的是鸿雁的毛。鸟的羽毛当然很轻。讨论:这段主要写什么?

  学生讨论后出示:横祸受刑,忍辱写史。

  4.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

  学生讨论后出示:耗尽心血,完成《史记》。

  (三)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写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经过。首先,他热爱历史,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其次他受父嘱托,每天整理史料:接着写他在横祸受刑后,忍辱写史;最后写他耗尽心血,完成《史记》。)

  三、学习本课生字

  狱酷刑泰耻摊隶耗

  注意:“刑”读后鼻音;“酷刑”中的“酷”为“残酷”;“泰山”,古人以泰山(山名,在山东)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隶”为汉字形体的一种,(我们现在这几个生字就是隶体的字,叫“隶字”。)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这一段。思考:司马迁为什么能够“热爱历史,积累史料”?

  (第一,“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也就是今天陕西韩城的南部),讲他对历史的喜爱源于母亲河的熏陶。第二,“古代英雄的故事”令他“十分激动”,源于历史人物故事的感染。第三,“受父亲的影响”,使他“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司马迁10岁时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第四,“四处游历”,“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20岁,司马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一带,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2. 此处为什么用“游历”而不用“游览”?

  生:“游历”指到远地游览,强调的是一种经历,是“行”;“游览”强调的是看。

  师:结合句子,看看司马迁在“游历”过程中做了什么?(“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看出司马迁在“游历”的过程中不仅仅有“看”,还有询问与探听、考察与采集,从朋友的口中了解此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此处强调的是一种经历,所以用“游历”。)

  3. 出示第一段文字,指名一名学生边读边给这段文字加标点。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此设计意在进行一种思维训练、为学生复述课文作准备。)

  4. 齐读这一段。

  第二课时

  一、深读课文,读懂“发愤”,体会人物精神

  师: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通过学习第一段,我们知道,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的父亲是一位史官,他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这些使得司马迁具备了成为一名普通史官的条件。但后来司马迁却成为“伟大的史学家”?(课件示“伟大的史学家”且让“伟大”成为红色)他“伟大”在哪里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齐读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是什么?(用笔在“发愤”词下加着重号)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出示:

  1.想为“古代英雄”写一部史书。

  2.父亲临终嘱托。(我们祖先很强调“孝”。完成父亲的这一遗愿,不辱没祖先,这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一个重要原因。)

  3.李陵之祸受刑。(人生受到重大的打击。)

  (同学们一般只会答出一二两点。这时,我的引导是:如果仅此两点原因,那么题目中的“发愤”完全就可以写成这个“发奋”。然后引导学生去看课文第三自然段的一二句话,点出这位将军是“李陵”,再出示板书。)

  师:司马迁又是怎样“发愤”的呢?先来学习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司马谈为什么“泪流满面”?

  (因为“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但由于身体的原因却没有完成,他痛苦、遗憾。同时,他要用这种形式告诉司马迁完成这部史书对他来说多么重要。这满面的泪水中有痛苦,有遗憾,有无奈,还有一份沉甸甸的交代。)

  师:谁来读读父亲的临终“交代”。(指名一生读)(若学生没有把“千万”重读,师说:司马谈临终交代时,哪个词会特别强调?再找一生读。)

  师:这里的“千万”你为什么读成重音?说说你的理解。

  (作为史官的司马谈深知,司马迁接任他的职务在朝廷为官,什么样的事情都会遇到。他可能会春风得意得到皇帝的宠爱,也可能会遭谗被贬。“千万”暗含着不管在哪种情况下都不能忘了写这部史书。)

  师:在这临终嘱托的“泪流满面”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史官至死不渝的追求。在这临终嘱托的话语中,有任务的转交,更有理想的传递。读“司马谈临终之时——”引读这句话。

  3.师(补充资料):后来,子承父业。司马谈死后两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职务,任太史令,职掌天时星历,管理皇家图籍。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这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他发愤写《史记》的?(指名一生读)

  师:这里为什么用“嘱托”而不用“嘱咐”?

  (都有“嘱”,即都有告诉的意思。但“嘱咐”是告诉别人办法;而“嘱托”是告诉别人“任务”,有“托付”的意思。因为父亲把写一部史书的任务交给司马迁去完成,有委托重任的意思,所以用了“嘱托”。)

  师:从哪里看出司马迁把父亲的话语铭记在心?(“牢记”“每天”)说说你的理解。读出你的理解。(指名读,齐读)

  师:“发愤”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勤奋努力”。(板书:勤奋努力)

  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正当司马迁开始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告诉我。(给出“略长”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指名学生读相关内容。)

  师:“飞来”了怎样的“横祸”?

  (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陵事件”。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是一位杰出的人士。李陵以5000步兵与匈奴大单于的3万骑兵交锋,结果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投降。听到这一消息,汉武帝震怒,非常生气。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就站在汉武帝的身边,他看到汉武帝这样生气,为了宽慰汉武帝,同时也为李陵开脱,对汉武帝说——

  李陵转战千里,杀贼已过数倍,箭尽稻尽,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还是会效忠朝廷的。

  汉武帝听后龙颜大怒,认为司马迁犯了“诬上”罪,对司马迁处以宫刑,也就是腐刑。这是受辱到极点的一种非死刑,这种刑罚就是阉割掉一个男子的生殖器官。在汉代,有些人宁愿接受死刑,也不愿接受宫刑。司马迁就因为说了这么一句话,而遭受到这样奇耻大辱的宫刑。听到这里,你有什么话说?

  生:汉武帝残暴。

  师:是的,司马迁很冤。在这样的打击面前,司马迁最初的表现是怎样的?

  生:“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示这个分句)

  师:一个字:死。他“悲”什么?(为自己遭受到的奇耻大辱而悲伤、痛苦)他“愤”什么?(对汉武帝专制、残暴的愤恨、愤怒。)

  师:这里为什么用“残生”而不用“一生”?

  (“一生”指从生到死的全部时间。“残生”指人的晚年,这里指受宫刑后剩余的时间。司马迁遭受酷刑的时候已经四十七岁,所以只能说“残生”。)

  (另外,还指身体残缺、心灵重创后的生命)

  几年以后,司马迁在谈到这次宫刑给自己带来的耻辱与痛苦时,曾经说——(出示以下语句,老师先读句子语段后说语义。)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师:“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遭到这桩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还有什么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象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服湿透。”通过这段自述看出“李陵之祸受刑”给司马迁的打击是巨大的,所以他最初想到了死。

  师:但后来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

  师:谁来读读有关的内容。(指名一生读)(读后出示有关内容)

  师:“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死的比泰山还有意义有价值,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有的人死的微不足道,毫无价值,比鸿毛还轻。(师补)

  师:“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这里的“这样”指怎样?

  生:遭受极辱而未完成《史记》

  师:现在既遭受了极辱又未完成《史记》,死了毫无价值,微不足道。这个时候,司马迁想到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定要让它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所以,“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连用两个“一定”,连用两个叹号,语气强烈,决心之大。谁来读出那种矛盾后的决心。

  (指名读——齐读)

  师:此时的生命已不属于他个人,属于父亲的遗嘱,属于《史记》。“他想:——”(引读司马迁所想之句)

  师:司马迁的身体已经成为《史记》的身体。司马迁可以为了个人的尊严去死,但《史记》不能因为个人的尊严而废。“他想:——”(引读司马迁所想之句)

  师:“想到这里,——”(引读本段最后一句话: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出示看文中插图。)

  师(配乐讲解):从点着的油灯看出,司马迁正在夜以继日地写《史记》,神情更加专注,字迹更加工整。

  (再次回到这一自然段,让“一行行”“工整”变成红色。)

  师:“想到这里,——”(引读本段最后一句话)

  师:司马迁就是这样忍受着污辱、担负着写《史记》的重任,也就是“忍辱负重”地在写《史记》。(在课题下板书:忍辱负重。)“发愤”在此处的意思就是“忍辱负重”。司马迁由于在李陵事件中为李陵说了一些辩护的话,从而遭到可耻的宫刑,他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并没有停止在愤怒上,而是“尽力克制自己——”(再次引读本段最后一句话)

  二、研读末段,了解《史记》,升华对人物的认识。

  师:汉武帝借李陵事件戕害了司马迁,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也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和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

  1.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从哪里看出是“前无古人”的著作?

  2.学生自由发言:

  “52万字的辉煌巨著”,其篇幅之长是前人没有的;它完整记录了三千余年的历史,记录时间之长是前人没有的;像这样“耗尽……毕生的心血”,用“生命”完成史书的精神,是前人没有的。

  师(补充):(相机出示以下标题的黑字)

  1.它是父子两代人用生命和热血铸成的。

  2.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史官的任务是记录本朝代的历史,记录3000年的历史是他们父子的自觉追求;确立了从黄帝作为我们文明史的开端;叙述了少数民族的历史,这种历史共识、文化共识,对民族凝聚意识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它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历史人物。这就是司马迁创造的中国史学著作的纪传体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历史。

  4.它使一个古老的民族从此有了自己的“家谱”。内容丰富精当,使得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能对自己祖先的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如果不是司马迁,我们今天就不知道孔子的一些经历。

  鲁迅先生称《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绝”什么意思?(生:独一无二)“史家之绝唱”主要称赞《史记》在史学史上不可超越的地位;《离骚》是屈原的作品,文学价值很高。“无韵之离骚”主要指《史记》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成语都来自《史记》。所以,司马迁既是史学家,又是文学家。

  3.为什么说是用“生命”写成的?

  4.学生自由发言:

  “用了整整13年时间”;“耗尽了毕生的心血”……

  师(补充):为什么“用了整整13年时间”写却说是“耗尽了毕生的心血”?矛盾吗?

  (生:不矛盾,写用了13年,但准备却是一生的。)

  师(看着板书讲述):司马迁10岁开始读史书;20岁开始四处游历,积累史料;接受父亲临终嘱托后,勤奋努力地写《史记》;遭受宫刑后,仍然忍辱负重地写《史记》。同时,接受宫刑以后,司马迁被迫从一个被人们看不起的社会最底层的那个社会身份去看待人,看待人生,看待历史,融进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另外,《史记》不虚美不隐恶,有不平之气,有批评之语。如写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写他招揽贤才、终成大业的同时,也写出他心胸狭隘,杀戮功臣,语言粗俗等。这些都可能给他带来的生命危险。

  相机出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87年。他为《史记》而生,为《史记》而死。他的死重于泰山。(让“他的死重于泰山”变为红色)

  三、得出结论,感受“伟大”。

  师:所以说——(示:司马迁——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生齐读)

  师:司马迁的伟大在于他写出了《史记》,在于他坎坷经历中所表现出来的胸怀大志、矢志不渝、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等精神。

  四、寻根溯源,找出内因,受到精神熏陶。

  师: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不仅来自完成父亲的遗愿,还有古之圣贤的榜样激励。看看第一自然段,“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你们知道这里的“古代英雄“指哪些人?(出示以下语段,范读)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师:这里的“发愤”是抒发愤懑。

  师:文王、仲尼、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都是司马迁心中的英雄。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些人历经磨难仍奋发有为,遭受打击仍追求理想,忍辱负重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无愧为民族的脊梁。司马迁就是他们中杰出的一员。今天,读着写他的文章,就想起他这个人,想起他的坎坷经历,想起他的忍辱负重,更想起他的风骨与人格。请跟着音乐默读课文。(配乐出示:“读此文而思其人——倜傥非常之人”及课文。)

  比较、揣摩、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谈 篇10

  作者:浮云转贴自:转载点击数:96

  我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作者:浮云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酷刑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XX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司马迁的刚强坚毅、才华横溢,《史记》的优秀杰出、万古流芳,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让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读懂司马迁这个人,由衷地激发起对他的敬仰,并自觉地走近、尝试阅读《史记》这本书,我以为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点。

  一、抓“发愤”,体会精神。

  1、为了让学生抓住“发愤”充分体会司马迁写《史记》的艰难,进而体会司马迁坚忍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我在审题时就引导学生抓住“发愤”质疑: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

  2、课文具体写“发愤”的第四小节正是文章的重难点所在。为了让学生充分研读文本,体会精神,我设置了几个层次引导学生理解。首先是自己读一读,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说一说,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感情朗读,并面对司马迁像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这实际上是将文本转变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考查学生的理解是否到位。第二层次是倒回前文,回顾司马迁从小到大为写《史记》所做的准备,然后引导学生说:是啊,付出这么多心血的事业,他怎么舍得放弃!这一方面是简单带到前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司马迁这种执着的发愤精神的理解,然后又一次齐读了第四小节。第三层次是简单介绍《孟子》里的一句话,一方面是课外的小小拓展,另一方面也是从精神上引起学生对司马迁的崇拜和共鸣,最后第三次齐读这个重点段,升华感情。

  二、抓“巨著”,体会情感。

  在对《史记》这本巨著的理解处理上,我主要是通过第五小节和课外介绍两个途径。第五小节设置的说话练习“《史记》是(

  )。”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第五小节乃至全文的理解。

  接下来老师抛出“后人是如何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呢?”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补充资料。本来这些资料应该放在课堂的一开始,但我想课堂刚开始时只能是干巴巴的介绍,学完全文以后再来理解是不是更能起到一个烘托的效果,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三、抓“拓展”,升华体验。

  为了让司马迁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更加高大丰满,也使《史记》这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学生心中由神圣、神秘、遥不可及变得亲切可近起来。我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几次拓展。

  1、教材重组,连词成句。

  本册课本练习七中的“熟记成语”,编者以12个成语介绍了司马迁的一生。学完课文之后,我即把这一练习提上来,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并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连词成句,概括司马迁光辉的一生。既积累了成语,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司马迁伟大人格的认识:

  “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从小就(博闻强记),聪慧异常,再加上(家学渊源),他受父亲影响极深,立下了宏伟的志向:协助父亲写完《史记》。为了增长见识,积累材料,年轻时代的司马迁(栉风沐雨),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将军李陵入狱,司马迁(挺身而出),(犯颜极谏),因而得罪了汉武帝,遭到(飞来横祸),蒙受了(不白之冤)。身受酷刑的司马迁悲愤交加,但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忍辱含垢),坚持写作,终以(大笔如椽)完成了52万字的(鸿篇巨制)——《史记》,并将它(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功高盖世,名垂千古!”

  2、课外进一步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推荐诵读,强化体验。

  语文学习,除了教会学生读懂课文,读好课文,能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是否还能带给他们更多的东西?我个人的想法是:在一册课本的二十多篇课文中,可能只有一两篇是真正能打动我的,那么,我要尽力让它们也能打动我的学生,让他们受到语文文字的感染、熏陶,让他们以这篇课文为媒介,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学到更多的东西。

  3、简单介绍《孟子》中的名句,加深理解,帮助积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讲解之后,学生理解了句意,明白了道理,更感受到司马迁伟大的人格魅力,一个英雄形象就这样在他们心中站立起来;同时,在他们的心里,也播撒下了刚强、坚韧、百折不挠的种子。我相信,只要有阳光,有雨露,这些种子一定会发芽、开花,长成一棵棵挺拔的参天大树!

  四、课文教完之后的遗憾:

  1、关于板书:

  积累资料打基础,

  牢记嘱托作准备。

  忍辱负重写史书,

  辉煌巨著传万代。

  2、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生积累了很多种类的成语。如提到来源于历史人物或故事的,学生能滔滔不绝说上许多。当他们说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成语时,我说:“这些成语其实也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呀。”然后趁热打铁,又介绍了《项羽本纪》的一部分内容,有些学生平时喜读历史故事,也请他们讲讲自己知道的故事情节。刘邦,项羽,韩信,这些原本对学生来说只是一个个抽象的名字,现在终于慢慢还原为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了。

  我想学生一定会发出由衷的感叹:

  “多亏了司马迁啊,要是没有他的《史记》,我们怎么会知道几千年以前发生过的故事呢?”

  “老师说《史记》不但是一部详实的史书,还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果然名不虚传,他把人物写得多生动细致呀!”

  更有少数阅读能力较强的孩子,跃跃欲试想要读《史记》了。我想,我们煞费苦心,不就是为了这样的效果吗?

  3、主要是想尝试一课时上完这些比较简单的课文,所以除了文章最为重要的第四小节以外,其他地方一概不敢多“停留”,读的形式也比较少,以齐读居多,是否有“蜻蜓点水”之嫌。

  比较、揣摩、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谈 篇11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读名人名言能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能使我们有很大的收获。谁来说一句名人名言?

  生: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陶行知)

  师:名人名言是汪洋大海,我们从中受到启迪。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条名言,请同学们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师: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今天让我们到一篇课文中一起去寻找。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同写:司马迁发奋写史记)

  生:老师,你“发愤”的“愤”写错了,应该是“愤怒”的“愤”。

  师:噢,这两个字很容易混淆,老师也混淆了,谢谢你的提醒。(老师将“奋”改为“愤”。)

  生:老师,你遗漏了书名号,《史记》是一本书,应该加书名号。

  师:噢,你有一双明锐的眼睛,《史记》是一本书,不能遗漏书名号。看来,马虎不得啊!现在,课题写对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很快地浏览一遍课文,找到解释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生:在第三小节:“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师:一起读这句话。请对照司马迁的名言,看看“固”是什么意思?

  生:“固”是“总是”的意思。

  师:“或”什么意思?

  生:“或”是“有的”的意思。

  师:课文同学们读熟了吗?下面我来请同学读课文,谁来读第一小节。

  生:读第一小节。

  师:读这个词语——游历,谁能给它找出一个近义词?

  生:游览。

  师:课文为什么不说司马迁四处游览,而要说四处游历呢?

  生:“游览”是玩、观光;“游历”不仅去观光,还要学习一些东西。

  师:你真了不起!你发现了这两个词语的微妙差别。司马迁二十岁开始四处游历,他不仅游览了许多名山大川,每到一处还要考证历史资料,访问老人。这次游历,为司马迁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师:谁来读第二小节。

  生:读第二小节。

  师:读这个词语——嘱托。“嘱托”的近义词是什么?

  生:嘱咐。

  师:课文为什么不用“嘱咐”,而用“嘱托”?

  生:(没有人回答)

  师:父亲的“嘱托”是什么?谁来读读父亲的嘱托。

  生:“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师:感叹号没有读出来!谁再来读?

  生:读父亲的嘱托。

  师:课文为什么不用“嘱咐”,而用“嘱托”?

  生:“嘱托”比“嘱咐”要重一些,因为这是父亲临终时候的遗言。

  师:说得好。这是父亲交给司马迁的重任,父亲未竟的心愿要*司马迁去完成,所以要用“嘱托”。同学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思考,作者用词是很有讲究的。

  师:谁来读第三小节。

  生:读第三小节。

  师:看看插图,司马迁怎么在竹简上写《史记》?

  生: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发明纸,写书只能写在竹简上?

  师:知道纸是谁发明的吗?

  生:蔡伦。

  师:对!东汉时期的蔡伦,司马迁是西汉人,那时侯纸还没有发明呢。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司马迁的名言。

  生:齐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师:司马迁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话的呢?我请一个同学再来读读第三段课文。

  生:读第三小节。

  师:一起读这个词语——飞来横祸,注意“横”是个多音字,读第四声。“飞来横祸”什么意思?

  生:突如其来的大祸。

  师:司马迁的“飞来横祸”是什么灾难?书上怎么写的?

  生:司马迁因为替—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师:是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老师查阅了有关史料,请看这样一段话:(大屏幕出示)

  公元前99年,匈奴侵略汉朝。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率领五千精兵进军匈奴。寡不敌众,兵尽粮绝,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家人。群臣争相附和,大说李陵的罪过。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说李陵为人正直,其叛逃事出有因,希望皇上能宽容。汉武帝勃然大怒,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后来,司马迁被处以极其残酷的刑罚——宫刑(古代一种酷刑,阉割生殖器,也称腐刑)。这种刑罚不仅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

  师:司马迁受了宫刑,当时有人这样评论:“宫刑这种刑罚不但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作为一身正气的司马迁应该以死抗争,一死了之。而他居然活了下来,这不是苟且偷生吗?”你认为司马迁是苟且偷生吗?

  生:不是。司马迁就这样死了可能得到个好名声,但这名声能和《史记》相提并论吗?

  生:不是。如果司马迁就这样死了,我们今天还能读到《史记》吗?

  生:司马迁活下来,完全是为了《史记》,他是为了造福后人,为子孙后代留下一部史书。

  师:“是的。司马迁是为《史记》而活着,书上有一段他的心声,谁能来读一读?

  生: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注意,这段话中有一个问号,两个感叹号。谁能把这三个标点读出来?

  生:自由读这段话。

  师:指名读这段话,齐读这段话。

  师:范读这段话,学生再齐读这段话。

  师:死,对司马迁来说太简单了,一死了之,一了百了,可是《史记》怎么办呢?再读。

  生:学生再次齐读这段话。

  师:司马迁是这样想的,他是怎样做的呢?

  生:“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师:请男女同学分读司马迁的想法与做法。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的生字表,你觉得哪几个字最难写?

  师:指导写“啸”、“狱”。

  生: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讲到正当他专心致志编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一身正气的司马迁为将军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受了宫刑。这是奇耻大辱啊!司马迁真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是《史记》怎么办呢?为了《史记》,司马迁活了下来。还有一个原因促使司马迁活了下来,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读第二小节。

  生:读第二小节。

  师:想想看,还有什么原因使司马迁活了下来?

  生: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师: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父亲临终前是怎样嘱托的?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师:如果司马迁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到九泉之下,他怎有面目见自己的父亲啊!

  父亲的嘱托,司马迁牢记心头。再读。

  生:读父亲的嘱托。

  师: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史记》,司马迁忍如含垢,活了下来。司马迁不停地写作,写了整整13年,才完成了《史记》。司马迁写完《史记》,心血耗尽,与世长辞,你觉得司马迁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生:重于泰山,因为他完成了一部前无古人的巨著——《史记》。

  生:重于泰山,因为他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司马迁死而无憾。

  师:司马迁完成的是一部怎样的《史记》呢?谁来读读最后一段。

  生:读最后一段。

  师:《史记》是一部辉煌巨著,洋洋52万字。(老师展示两卷本的《史记》)。52万字的《史记》是沉甸甸的,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生:因为司马迁接受宫刑,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完全是为《史记》而活着。

  生:司马迁把《史记》看成了自己的生命,《史记》里凝聚着司马迁的生命。

  师:后人对司马迁的死记载了了,实际上,写完《史记》,生命对于司马迁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他活着就是为了写《史记》。再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鲁迅先生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鲁迅

  知道《离骚》是谁的作品吗?

  生:屈原写的。

  师:《离骚》是屈原的作品,是非常了不起的作品。鲁迅将《史记》与《离骚》相提并论,是对司马迁极高的评价。史家的绝顶之作,不压韵的《离骚》。《史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思想价值。让我们再一起读读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生:齐读鲁迅的评价。

  师:同学们,读完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我相信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请你用一两句凝练的话写出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并属上你的大名。(音乐响起,学生写感受,大约4分钟。)

  师:让我们听一听同学们的感受。

  生:你的《史记》是辉煌的,是沉重的。你让我懂得了怎样的死才是重于泰山的。(徐柯)

  生:屈原走了,他留给世人一首千古绝唱——《离骚》;司马迁走了,他留给世人一部辉煌巨著——《史记》。(华瑾)

  生:牛顿填补了力学的空白,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陈景润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而你,司马迁让我们读到了“无韵之离骚”——《史记》。(王昕彤)

  生:《史记》便是司马迁,既是史家之绝唱,又是千古之奇才。《史记》是司马迁人格的精髓,是一部永垂不朽的精神食粮。(王诚盈)

  生:《史记》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著作,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这部著作的辉煌,还应看见的是这成功的背后,一段辛酸的路程,一个忍辱负重的人在崎岖的道路上艰难地摸索着,攀登着……(程广大)

  师:精彩!掌声!请你再读一遍。(该生又读了一遍)

  师:老师也写了一句感受,请大家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奇迹大都是在厄运中诞生的。

  ——诸向阳

  师:这是我读完这个故事的感受。谁能联系司马迁的故事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正因为司马迁受了宫刑,遭受了不白之冤的厄运,所以才诞生了《史记》这样的奇迹。

  师:你还知道哪些奇迹是在厄运中诞生的?

  生:海伦凯勒是个全聋、全哑、全盲的人,他却成了全世界著名的作家。

  师:是的。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诞生了两个伟大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生:史铁生是个双腿瘫痪的人,他却写出了许多伟大的作品。

  生:张继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在他万分失意的时候,却写出了《枫桥夜泊》这样的千古名作。

  师:是啊!寒山寺因为这首诗而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

  师:有许多奇迹都诞生在厄运之中。司马迁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大屏幕出示)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牵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师: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大屏幕出示)

  周文王被关在牢里,写出了《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成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出了《兵法》;吕不韦被迫迁居到四川,《吕览》这部书才得以传世;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才写出了《说难》《孤愤》。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遭受挫折之后写的。

  师:无数的仁人志士在遭受磨难中诞生了奇迹。请大家一起读读司马迁的话。

  生:齐读司马迁的话。

  师:奇迹大都是在厄运中诞生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面临厄运都能诞生奇迹呢?想想看,怎样的人面临厄运才能诞生奇迹?司马迁遭受飞来横祸,写出了辉煌巨著,这跟题目中的哪一个词有很大的关系?

  生:发愤

  师:为什么用“愤怒”的“愤”而不用“奋斗”的“奋”?

  生:因为这里面饱含了司马迁的满腔悲愤。

  生:司马迁化悲愤为力量,时时刻刻告诫自己:无论遇到怎样的磨难都要写完《史记》。

  师:司马迁写出辉煌巨著《史记》,当然与他的“发愤”有很大的关系,但我以为还有原因使司马迁写出了《史记》。请同学读读第一小节。

  生:读第一小节。

  生:他从小立志写史书。

  生:他受到父亲的熏陶,有很好的家学渊源。

  生:他读了大量的书,还四处漫游。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师:是的。这些都是司马迁之所以能写成《史记》的原因。《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今天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让我们来读读这些成语:(大屏幕出示)

  师:每一个成语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是古文,同学们现在还看不懂。我这里有一套学生版的《史记》,很适合同学们阅读。(推荐学生版《史记》)

  师:司马迁以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史记》的诞生,他的著作竖立起了一块历史的丰碑,司马迁因《史记》而流芳百世!

  比较、揣摩、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谈 篇12

  一、锁定主题说“发愤”

  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浏览完课文后,请同学们把目光聚集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读读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

  (生快速浏览课文)

  师:看来同学们一读,就读出来了,你来读。

  生:“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师: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句子?

  生:“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师:课文的最后一段就两句话,那么,哪一句话更能体现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呢?(师重读“发愤”)

  生(读):“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再指名读)

  师:读完之后你想说什么,有哪些关键词映入我们的眼帘?

  生:前无古人。

  生:耗尽、毕生、心血。

  生:还有“生命”。

  师:思考一下,看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出他的“发愤”。

  生:耗尽、毕生。

  师:耗尽了毕生的什么?

  生: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师:整合在一起,用一个词语来说。

  生:毕生的心血。

  师:毕生心血,好!还有哪一个词语?

  生:是他用生命写成。

  师:刚才我们读的这一段就可以用这两个词语来概括,一个是毕生心血,一个是生命写成。(板书:毕生心血,生命写成)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两个词语。(师深情范读)

  生(读):毕生心血,生命写成。

  师:(再读)好,我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在这一句话中,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艰辛。(读)

  生:“这部前无古人的……生命写成的。”

  [点评:变序教学,抓关键词“发愤”,结果如何?“毕生心血,生命写成”就是最准确的注释。一说,一点,一读,一品,深情体味,掷地有声。]

  二、析词赏句悟“发愤”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留下他“发愤”的痕迹?同学们在默读课文的时候要做到“三用”:用眼去观察——找出课文当中关键性的语句;用心去思考——思考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用生命写成的”;还要善于用手书写——把稍纵即逝的灵感,把读书的心得,写在旁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做“批注”。(生默读课文)

  师:画出来了,可以轻轻地读一读,体会一下,还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生轻声读课文)

  师:读完一遍的请举手,如果你没有读完,还可以再读。(学生继续读书,照顾差异)

  师:“毕生”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毕生”就是一生。

  师:对于司马迁写《史记》来说,他的“毕生”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可能问题很简单,但我想听听你的见解。

  生:小时候开始的。

  师:那么,你们发现他小时候“发愤写《史记》”的痕迹了吗?

  生:有!

  师:那我找位同学读读看。

  生:“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师:受影响。

  生:“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师:他已经有很多的历史知识了,为什么还要四处游历呢?

  生:因为他想从老百姓那里得到更多的关于历史方面的知识。

  生:他想亲自去见证一下书中所讲的是否正确。

  ……

  师: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陆游的一句诗“纸上……”

  生(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亲自考察。看来司马迁也非常明白亲自实践的意义,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他还四处游历——”(读)。

  生:还有,“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师:他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他喜欢历史,喜欢听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

  师:司马迁从小就怎么样?

  生:就把古代英雄的故事记在心里了。

  师:是的,后来,他把小时候听到的很多故事都融入到了他编写的《史记》当中。看来,司马迁从小就想写《史记》。

  [点评:“痕迹”一说,甚为模糊,但模糊远比精确有更大的发挥空间。高年级学生,默读课文,进入文本,至为关键,“三用”恰是方法上的重要指导。“我想听听你的见解”,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将司马迁年轻时浓厚史学积淀的源头展示无余,司马迁的惊人成就,决非偶然。]

  师:那么,司马迁真正写《史记》是在什么时候?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非要写完这部史记不可呢?

  生:是父亲司马谈临终之时,他要完成父亲的嘱托。

  师:有个词语,“临终之时”,是指什么时间?

  生:快要死的时候。

  师:该怎么读?

  (生读这段话。)

  (齐读声音很洪亮。)

  师:同学们,一个临终的老人,他说话会是这样的吗?你们都摇头了,自由地读一下,感受一个临终的老人,他会怎么样说。

  (生读。指名读。)

  师(评价):知司马谈者,你也。陆游有一首《示儿》,“死去……”,带着这种感觉我们一起再把这段话读一遍。

  (生齐读。)

  [点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将诗《示儿》融入本段教学,同是生离死别,同是殷殷嘱托,写作史书成了司马迁的一种责任,书成之日,也必“告乃翁”。]

  师:司马迁也是人呀,他也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的爱好,他也有疲惫的时候,他也有厌倦的时候,但是,每当这个时候,司马迁总是想起父亲临终之时说过的这一段话。读——

  师:说说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师:司马迁牢记父亲对他说的这一段话。司马迁每天忙着研讨历史文献,看出他很专心。

  生:他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父亲对他说过的一段话。

  师:除此之外,透过这段话,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司马迁一定会写完史书的。

  生:“司马迁每天都忙着研读……的资料”,因为他只有把这些资料多读几遍,才能把史书写得更加真实、生动。

  师:把真实历史记录下来,这是司马迁父亲的嘱托,也是司马迁的历史责任,他要把历史真实地呈现在后人的面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把最能打动你的地方画下来。

  (生自读。)

  师:读书最好自己读,自己读进去了,才能感受到那股浓浓的情。

  师:好,为什么说对司马迁来说是一场飞来横祸呢?

  生:因为,原来“司马迁……酷刑”。

  生:为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

  师:得罪了汉武帝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呀,既然不简单,那么,他碰到了什么麻烦?

  生:入狱受了酷刑。

  师:司马迁正因为得罪了汉武帝,才入狱受了酷刑。同学们知道吗?这种“酷刑”是当时刑罚中最严厉最残酷的一种,宫刑让司马迁心灵受到了摧残,肉体受到了摧残,让他不能成为堂堂正正的男人。这对司马迁来说,就是一场飞来横祸。如果放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与司马迁有同样的感受,读“司马迁悲愤交加……”。

  [点评:直面真实的历史,点破难以启齿的巨大耻辱,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司马迁的“悲愤交加”,感受到此时司马迁所承受的难以想象的精神压力。]

  生:“司马迁悲愤交加……打消了这个念头。”

  师:他打消了什么念头?

  生:不去撞墙。

  师:再读。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师:“士可杀,不可辱。”最终司马迁还是选择了活下来,他知道,活下来就可能写完这部《史记》。那么,在他打算活下来的这一刹那,他最先想到了什么?

  比较、揣摩、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谈 篇13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79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相关知识: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人,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幼年在家乡耕牧、读书,十岁随父到长安,曾就学于经学大师董促舒、孔安国。二十岁开始漫游,到过现在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到长安后做郎中;又奉使西南,侍从武帝巡狩,足迹几乎走遍全国各地,他观瞻了历史的遗迹,了解了社会风土人情,搜集了传闻轶事,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他在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后,又博览了朝廷藏书,为《史记》的写作做好了充分准备,遂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XX年),开始了这部不朽巨著创作,大约成书于汉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名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内分《本纪》十二篇,记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十篇,把错综复杂的史实用简明表格谱列出来;《书》八篇,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世家》三十篇,主要记载贵族王侯的史事;《列传》七十篇,是官吏、名人以及部分下层社会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还记载了一些国内少数民族和外国的历史。

  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有极深的造诣,对后世作家与文学的影响是极其巨大而深远的。

  比较、揣摩、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谈 篇14

  案例分析摘要: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针对这一精神,本课的设计重点体现了以下几点:1、 教育的功能是唤醒、激发、升华,而不在于告诉、灌输;2、 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的、丰富的、生动的;3、 语文教学应该能大开大合。 语文课堂教学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个性精神、合作学习精神;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态度;注重语文的实践性、开放性。一、教育的功能是唤醒、激发、升华,而不在于告诉、灌输。本课在教学中没有告诉、讲解,而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品读、感悟,开启学生心志。再让学生走进课文,读厚课文时,学生自由畅言:有的说司马迁是个勤奋好学的人;有的说司马迁具有顽强的毅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在让学生读第三节,说说那些词语能深深打动你时,学生各抒己见,各有所得:有的说是“一定”二字,说明司马迁著书决心之大;有的说是“重又”二字,说明他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们品的透彻,说得精彩。二、 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的、丰富的、生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还的要走出课文,不能为学习语言文字而学习语言文字,而是要开放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跳出课文。在配乐朗读第三节时,勾起学生相似联想,说说想到了哪些人,这一巧妙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了课外,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开放性和生动性。学生们有的说想到了阿炳在双目失明、饥寒交迫的情况下还充满对生活的向往,谱写了《二泉映月》这样的名曲;有的说想到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余年磨难,终于完成心愿,打败了吴国;还有的说,我觉得作为一个身体健康得人更应该努力学习,取得成功…… 三、 语文教学应该能大开大合。所谓“开”,是能放得开;所谓“合”,是能收得拢。我觉得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应走向整合。就象我们观察一棵大树,首先看到的是它的整个树形,而后再看它的枝、干、叶,同样,读文章也要先了解它的大概内容,而后再细读品味其词句段,即把书读厚,这是大开。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至用,抓注重点,吸收精华,为我所用,回到整合。而本文以读书方法指导(读薄——读厚——读薄)的结构,正体现了与这一理念的吻合。另外,对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主体性、能动性的体现和发挥,也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不再一一举例,如有浅薄之见,还望批评指正。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比较、揣摩、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谈(优选14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语文作文教学反思范文2024年学生防溺水安全教案教学经验交流报道范文高中音乐教学反思范文开学第一课班会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