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第一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电影《长安三万里》宣传力度挺大的,心里早早就种了草。进电影院前看了简介和预告片,明白里面含诗量极高。也因为这个缘故,大批带小孩进电影院的家...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甄选20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电影《长安三万里》宣传力度挺大的,心里早早就种了草。进电影院前看了简介和预告片,明白里面“含诗量”极高。也因为这个缘故,大批带小孩进电影院的家长,多少带点功利性,借暑期看电影的契机,期望小孩多了解一些关于盛唐、关于唐诗、关于诗人的背景知识,增加小孩学习语文的兴趣。
可是影片带来的感受远远超过了预期,影片中的主角,异常是高适和李白之间的友情和他们的人生困境,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人情冷暖,我甚至觉得这是一部拍给中年人的电影,很多人生愁苦的情绪小朋友们不必须能体会。
李白是我喜爱的诗人,谁能用一句诗就描绘一个生动和鲜活的长安呢,仅有李白能做到。人们常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然而编剧却一次又一次地把他置身于困境当中,并在安史之乱之中到达了极点,李白因为参加永王的幕府而获罪,差一点就丢了性命,最终高适还是救了他。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就是当夕阳照着梁园的残壁上,中年的李白伸手挡住落日的余晖,哀叹道,人间的路我是走不下去了,于是决定去道士,可是当道士也不简便,硬是在仪式上晒虚脱了。真是让人心酸!电影把天才李白的中年无力感表到达了极致,让我们这些俗人观影的时候真想大吼一声,诗仙不是这样的!
潇洒的李白人人都熟悉,他的个性在人们心中已经定了型。憨憨的高适则是编剧有意而为之,和李白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果天才的李白都不能在盛唐实现自我的梦想,那么谁能够?所以高适的笨拙和坚持才是电影讴歌的对象,经过扬“高”贬“李”,电影其实表达了奋力的力气要远胜于天才的主题。
心中愤懑不平,可是这部电影的主基调就是这样了。其实细节更能打动我。李白的一首《将进酒》将动画片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诗人乘鹤而飞,神游天际,异常有意境。诗歌朗诵也异常有力,声声入耳,余音淼淼,出了影院后依然回响不绝。高李最终分别前的一场相扑,高适两鬓的白发和李白的大肚腩给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李白对高适说,“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这句诗我是照着你的样貌写的,这是我的泪点。
电影笑点也不少。虽然说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李白,并且电影都是编的小说情节,不用拘泥于新旧唐书的记载,可是电影里李白过于欢脱了,跳上跳下的像孙大圣。小杜甫挺可爱的,让小朋友们有亲近感。我们印象中的杜甫都是老者的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可是他也有欢乐的幼年啊。崔十二比武之后,显现女子身份之长发飘飘,显示了科班编剧刻在骨子里的基本程式。当李白的酒杯里出现一轮明月,每个人都以为是“举杯邀明月”,结果却是“床前明月光”,全场被秒,一片唏嘘声。
影片生动地再现了的盛唐气象。片中的服饰、建筑、礼仪,都严格参照了唐朝的制式,场景设计也极具宏大的气象,从壮丽的黄鹤楼到熙攘的'街市,从巍峨的山川到恬静的梁园,每一帧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伴随着悠扬的古乐,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辉煌的大唐,强烈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动画特有的表现力也向我们展示了长安城的一个个符号,鲜衣、肥马、美人、胡姬酒肆、一百零八坊、大明宫丹凤门、豪华曲江宴。这个城市如同一座巨大的磁场,人们在那里追求人生的梦想,实现人生的抱负。
最终,我要给这部电影一个极高的评价,它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佳作,值得每一个热爱历史和诗歌的人去观看。我相信,当你观看这部电影时,你也会被它所感染,被它所感动。
第二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从放映到此刻,《长安三万里》收获的都是叫好声,周末我也走进影院,看了这部近三个小时的动画片。影片中美轮美奂的动画制作,把盛唐气象呈现得淋漓尽致。《长安三万里》的长安,还原盛唐的气象,它有纸醉金迷也有明月高悬;在一众顶流天团的熠熠生辉中,有繁盛之貌也有奢靡之容;有李白的浪漫张狂,有高适的铩羽而归,有鲜衣怒马、春风得意的高光时刻,也有壮志未酬、事与愿违的黯然神伤,令人欢喜令人愁的长安,有人趋之若鹜,有人望而却步。
影片最惹人喜爱的是小时候的杜甫,原先他能够如此可爱、灵动,异常是掉了门牙的样貌太古灵精怪了,小杜甫的出现对人们的认知是一个颠覆,在我已经固化的印象中,杜甫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无奈,他既忧国忧民又穷困潦倒,总之他的一生要不是在颠沛流离之中,就是一副苦哈哈的样貌,站在破碎的山河面前忧心忡忡、郁郁不得志。
因为电影的原因,重新去查看杜甫的长大历程,其实杜甫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的幼年十分快乐,小杜甫淘气、活泼好动,据说他“一日上树能千回”,估计摘果子、掏鸟蛋的事没少干,他的生活很丰富多彩,影片中能看到他出入的地方是岐王的府宅,所遇都是达官贵人,文人巨擘,所见的每一个人都是当时文坛的顶流、朝中的贵胄,这从他那首《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就能够看出,无论是当时的天王巨星李龟年,还是皇帝的宠臣崔九,都是他的老相识。
只是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盛世已经成为传奇,而经过那个繁华时代的人,应对人是物非、满目疮痍的现实,剩下的仅有对繁华盛世的回忆和不甘,于是就有那么多的惆怅和悲苦,毕竟活在繁华之中和对繁华的追忆,是截然不一样的两种体验,李白最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以往有多繁盛,此刻就有多幻灭!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高适,由他引出李白,再让大唐的各路大咖闪亮登场,李白和高适以往是患难与共的好兄弟,他们一齐见证了长安最华丽的模样、人生最欢愉的时刻,长安也见证他们从一见如故到形同陌路的唏嘘。其实我觉得高适和李白本来就不是一路人,李白随性、不羁、豪迈,高适永久是一本正经和循规蹈矩,李白像一个调皮捣蛋的愤青,高适则是一个规规矩矩的有志青年,时时懂得“克己复礼”,所以他们能在一齐也只是在某个特定时期的交汇,随着各自身份、地位的不一样,走着走着就散了也是天然而然的事。
性格决定命运!也许因为他们性格差异才造就了他们之后截然不一样的人生结局,有些记载说李白犯事后高适当李白是陌路人,立刻拉黑了他。其实作为平叛的将领高适,看他一路走来的奋力和付出,也能理解吧,毕竟李白犯的是谋反大罪,一碰就是诛几族的酷刑,高适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光宗耀祖,他经过自我几十年的勤奋奋力、韬光养晦,再经过出生入死的征战才换来当时的功名地位,所以站在人性的角度,人们应当放过对高适的道德审判。
可是,电影有一个情节,当时李白和高适为了救郭子仪,他只身奔赴哥舒翰营中求助,使郭子仪得救,也因为这一缘起,他和哥舒翰有了交集,成为他日后梦想的起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传递一个真理:利他即利己,帮忙别人也是在成就自我。所以作为以往的当事人——高适,我宁愿相信他有用比较隐蔽的办法帮过李白,要不李白也不会还没到流放地就接到特赦令,是他能“白刺白帝彩云”。再退一步讲,就算是郭子仪救他,那郭子仪之所以能建功立业有本事救他,也是有高适以往的救助。
对这部动画片,铺天盖地都是追捧之声,所以我对电影的心里预期很高,可当我从电影院出来,我还是在鸡蛋里挑骨头。
首先我不太能理解故事展开的方式,在你死我活的战场、前线,那位程公公不是因为什么重要的事情去找高适,仅仅是为了了解李白,还有两个人在内有胡兵的烧杀抢掠,外有叛军的步步紧逼,再怎样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的将领也做不到和一个人坐在帐中闲谈吧!
还有一个遗憾是:享名盛唐的王维,在影片中只是匆匆露了两面,连说一句话的机会都没给,《长安三万里》的王维,单薄且寂寞。另外,被誉为长安周杰伦的天王巨星李龟年,在片中好丑啊!
电影近三个小时,把盛唐的光景最大限度地勾勒出来,也许是可歌可颂可褒可扬的人物和场景实在太多了,所以有点顾此失彼,可是相信他们也已经尽全力了,感叹主创团队渊博的学识背景和无畏的勇气,盛唐,从繁华到幻灭,咫尺天涯,也许他们要传递的是:大唐有你们真的了不起!因为只要诗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
第三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长安,一个盛唐时期的名城,它以其繁华和辉煌,留下了无数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李白作为一位骚人诗仙,更是为这座城市增光添彩。而在《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李白人物形象的再现。然而,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后,我对李白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感到十分深刻。
电影中的李白,在我看来是一个执着追梦的人。他和高适约定每十年重逢一次,一方面是为了能够相互监督,一方面也是为了见证彼此的长大和提高。在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中,李白始终怀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只巨大的大鹏鸟。然而,在现实中,改朝换代,他的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即使他在朝廷中有一些微不足道的职位,但这些对于他的梦想来说并没有任何帮忙。
一幅像李白这样的才子画完美未来的图景在这场权力转移、思想不自由却又充满机会的争夺中扮演着怎样的主角呢?他在这个快乐与悲哀同在的世界里把此生献给了文化,但这种贡献在当时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李白所被赋予的职位,只是为了将他安排在宫廷政治的特定主角中,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才华横溢之人的奖励。在这个时代,李白的诗歌被政治利益所束缚,根本没有得到它应有的欣赏和发扬。
在李白走过的那三万里长安,他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反差分明的。繁华与浮华并行,天子与百姓的巨大落差,他的才华却被边角化了。就像高适所说的那句话:“李白,文士之能,儒道之间,其地位尴尬,非比寻常。”即便如此,李白始终坚持着对未来的信心和对梦想的执着。他从未忘记自我想要成为一只自由飞翔的大鹏鸟,即使他已经身在政治漩涡之中。
在电影的结尾,李白的梦想得以实现,他最终成为了一只大鹏鸟。可是,这一切都是虚幻的,这只大鹏鸟只是李白内心深处的'梦想。他并没有实现自我的梦想,因为现实已经把他束缚了起来,让他无法真正地实现所梦想的自由。
长安三万里,是李白执着追梦的过程,是他与现实之间的对抗,也是他心中一向燃烧着的火焰。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梦想的李白,也让我们思考到自我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人的心灵需要梦想,但现实也需要应对。梦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但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断奋力,坚持向梦想靠近的过程。
第四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最近身边的母亲们都在谈论说必须要带小孩去看长安三万里。我也是做足了功课要去看看的。
据说是讲李白,对于李白我一向觉得他就是个神话人物,那么多潇洒的诗歌是如何做出来的?他能够让高力士给他捧靴,让贵妃给他研墨,这是怎样的人物待遇呀。还有高适,那一句“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还是从儿子的课本中重新认识到的,这个人又是如何的口吐狂言,天下人都要认识他呢。
今日这个电影,真的是补充了这个知识,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两个人。
电影从高适的角度回忆了李白的一生。原先两个人是好朋友。高适和李白是截然不一样的两种性格。以至于电影结束后,我在想人到底是喜欢李白还是高适。高适是一个务实主义者。在盛世大唐,他怀才不遇,可是明白勤能补拙。后安史之乱,他才得以施展才华。在那个人人都会写诗的时代,高适和王昌龄等并成为边塞诗人,成为唐朝诗人中功名最高的那位。高适无疑是那位居安思危,脚踏实地的'那个留下来收拾残局的人。他看不惯李白的声色犬马,物欲横流,但同时又被情谊和李白的才气折服,两人这样的情谊在今日荧幕上令人唏嘘不已,至少我是赞叹和羡慕的。
李白这个一出场就是华贵的白衣翩翩的少年,他是一个天才少年,会剑术,会相扑,会禽类的召唤术,是谪仙人。他放荡不羁,追求自由,可能是跟他最初的家庭有关,他不为生计所困,他能够无限接近权贵。他的好友孟浩然很是懂他,认可他入赘,明白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是需要金钱支撑的,所以他的两段入赘经历让他一生也就不为生活所困。至于之后他投奔永王,他去求仙问道,在千年后的今日没有那么的重要了。人们小时候是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始的文化启蒙,青年时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壮志,中年时候不惑之年“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然。李白用他千年不衰的诗歌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所羡慕的是他在遇到问题时候那种毫不在意的态度,人生何必纠结呢。
我以为我是高适,普通的下等人,口吃还笨拙,勤能补拙。可是在李白看来,李白觉得高适是一只大鹏。也许在李白眼里,人人都能够是大鹏。以往我也是这样以为,我也会成为一只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残忍的生活,让李白长出来啤酒肚,让高适眼角的皱纹如此明显。
我能够是高适,可是心中却藏着李白,终究会为着李白而不失热爱。
第五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昨儿和崽一齐去看了《长安三万里》。假期嘛,动画片是必须会安排上的。不只是因为带娃避暑好选择,更多的是此刻的国漫,越来越好看了,自我也挺喜欢。
每次看完电影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可总是不习惯提笔,或许内心依然觉得逃避写个观后感是对上学时期的小叛逆,内心会舒坦吧。直到前阵子看书,葛先生说提笔即可。确实,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而每个时期的视角也有不一样。不断反思,才能长大。一面是为我,一面也是为娃吧!
整个观影过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高适的那份孤独。所以,观影结束的'朋友圈记录,就一个体验:“身处繁华,有一种孤独谁懂”。这是入戏。那出戏呢?这份孤独,其实也不需要别人的感同身受。
憨厚正直且有点口吃的高适,第一次去长安,路上偶遇李白。两个青年的性格区别就刻画得异常明显。一个循规蹈矩,一个放荡不羁。整个剧贯穿下来,性格迥异的两个人之所以能成为挚友,我觉得是因为高适的淳朴认真。
第一次分别,各有各的计划和打算。一年之约,高适的认真对上李白的“失忆”,如果换一个人换一种思维,可能会是:他竟然不记得了,他瞧不起我;或者是:我这么上心,他没把我们的约定放心上,他不重视我们的友谊;又或者是:他们这么洒脱热闹,我融不进去,我们不一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然而,因为是高适,他把孤独换作了长大!他不怨天怨地,不怨自我怨他人,融不进去便不强求。看得见,有失落,但内心又十分清晰,才有了接下来的十年之约。
十年之约,又是一次认真对“失忆”。不论对方如何,他只做好自我这个朋友能够做的事,能做的事。
每一次分别,都是一次困难长大的开始。每一次相聚,又都是一次内心挣扎的蜕变。他的执着,他的坚韧,他的隐忍…只因为他的内心有个一向不灭的灯塔。
高适有一种孤独,是普通渺小的无力,是有志不得发的无奈。但其实,这种孤独是催化剂。唯有伴着这样的孤独,不断的长大,才能够在需要时,抓住机会。
不是每一只蛹都会破茧成蝶,华丽蜕变。但每一只蛹都有选择蜕变的机会。成为耀眼的明珠虽然让人心潮澎湃,但其实,做好普通普通本真,也是一样的伟大!
第六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盛唐走十万里,黄鹤情怀犹耿耿。三杰群芳共绘就,诗魂今为你我鸣。”
谁不曾被那些描述盛唐的诗词深深打动过呢?当我们再次在《长安三万里》中重温这些经典,仿佛又回到了以往熟悉又遥远的长安城。
诗魂今在,盛唐尚存。巍峨的凤凰城,氤氲的黄鹤楼,一袭白衣的李白,不老的杜甫,还有那些熟悉而感人的诗句,在电影的'渲染下再次活了起来。精美的动画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浪漫而动荡的年代,仿佛穿越时空,重回盛唐。
然而,当我沉浸在诗意盎然的画面中时,内心不禁涌起了一些疑问:这些伟大的诗人,他们的人生轨迹是否真的如电影中所描绘的那么相似?诗人们对待时代变迁的态度又有何不一样?
原先,细细比较文献,我发现高适、李白、杜甫三人的经历远比电影中的设定差异更大。杜甫选择追随肃宗而非玄宗,这一决定改变了他的`命运走向。李白虽然清高不群,却也无法避开世事的汹涌。
然而,又何须苛求虚构的影视作品完全还原历史?这些伟大的诗人早已超脱出尘世的名利纷争,成为千古不朽的灵魂。他们用笔墨留下的,是超越一切的风骨与气节。
《长安三万里》所传达的,正是这些伟大灵魂的共鸣——他们在动荡的时代中仰望星空,追求卓越;他们在人生的风雨中倾吐心声留下闪光的诗句。正如李白所言:“朝辞长安,暮至长安,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们每个人的长安之路也充满了未知的坎坷与不期而遇的惊喜。有些东西,终其一生也无法完全看清。但只要心中有诗和远方,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
第七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今日晚上,我和雯雯去看了《长安三万里》,让我看到了正直,耿介,一心为国的高适,也让我看到了放荡不羁,喝酒作乐,一生颠沛流离的李白。
古人想尽了办法,想要考取功名,可是,各种原因交杂其中,无论是行卷,还是荐举,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李白和高适两个人的目的'一样,可是因为性格的不一样,最终两个人的结局迥然不一样,高适看到在长安的李白,夜夜笙歌,醉生梦死,无助的摇头;李白不可能像高适一样,在家乡梁园苦练枪法,只为在战场上用高家枪法杀敌。
李白的诗歌无人能敌,浪漫,洒脱,想象奇特,或许和他有西域人的血统有关,也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而作为边塞诗人的高适,目睹了边关的战况,才能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句。
也许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和自我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有关,不是他人的三言五语能够规劝的,当李白投靠到永王帐下,永王伏诛后,李白受到牵连,就放到夜郎,高适担心自我和李白的关系,会加重李白的罪行,遂让郭子仪帮忙,这样李白得以获救,说明,人无论在什么情景下,都要有能够帮你出谋划策的真心朋友。
古人亦要负重前行,今人又当如何呢,凡事不必太过执着,唯有健康欢乐才是大计!
第八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若你决定灿烂,山无遮,海无拦。”
当豪爽不羁的李白遇上含蓄内敛的高适——高适似乎对于他们两个的友情付出的更多,可是他对李白的影响却微乎其微;李白似乎只是把高适当成他人生中的一个过客,可是他的一举一动却深深地影响着高适。仿佛有一种所谓的宿命感,而又像是我们各自的人生中遇见的那些精彩绝艳的人——他们并不认识我们,可是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但同时,它不是说仅有那些精彩绝艳的人值得歌颂,它在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我世界里的英雄。高适从一个说话结巴、出身卑微、屡次怀才不遇的少年,长大为了他梦想中的样貌——一位光耀高家门楣的英雄。我们能从他的身上看见李白的影子——电影中也穿插了回忆:李白教他的相扑,以及以诈取胜之计,这些都让他在自我的世界里更加出彩。可是我们也能看到,是他自身报效国家的坚定,以及对待诺言的重视,让他能够有机会展现自我的才华,更长远地走下去。
我们看到李白朋友遍天下,真正能交心的有几个,可是尔尔。而他笑着应对这样的'人生,笑着享受精神上的孤独,笑着走自我逐渐走不下去的路……影片中塑造的李白形象并不完美,可却让我们引发了共鸣。而高适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李白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才能以及他的志向终将带领他走向更远的地方。
在前面高李二人因朝廷处于用人之际为郭子仪求情,而在李白因永王之乱判刑获罪时郭子仪出面求情,又是一处让人感叹的地方。或许李白做永王的幕僚是因为他的心急,能够说他在急切地渴望干出一番事业中失去了理智、没有远见,可是在那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时代,哪来叛贼和忠臣之分。可是人人都处在时代的洪流之中、被时代所裹挟,在时代的驱动下,你可能前一秒还在意气风发,下一秒便跌落尘埃。我们永久不明白未来会发生什么,可是能够把握此刻,做自我认为正确的事,哪管最终结局如何。
全篇以高适和李白的友谊为主线,数十篇唐诗贯穿其中,中间插入古诗的时候有一些唯美的画面,仿佛让人身临其境,仿唐俑比例的人物惟妙惟肖,剧情线亦相对认真地参考了史实。比如将进酒那一段,喝酒中仿佛踏入了仙境,绝美的画面加上潇洒不羁的人物,仿佛写出了我心目中的那个李白。当然,也有一些剧情似乎不合理,可是整体上还是相对完整地展现了盛唐气象和一个朝代的盛衰,将盛唐那些令人耳熟能详的名称聚合到一齐,以诗歌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前半段是我心目中的盛世大唐,后半段则是现实的人生。总是兵荒马乱,可是总能无畏地征服世界。
不论对错,勇气可嘉。
第九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看完《长安三万里》,我仍然被其故事资料和精美的画面所震撼。
故事以高适弃守云山城为开端,经过老年高适对李白的回忆,壮美的大唐盛景和高适、李白、杜甫等诗人们的深厚情谊缓缓出此刻观众面前,最终画面一转,演出高适利用计谋巧妙夺回云山城的故事。
整个故事体现出了诗人们的豪情壮志以及唐诗流转千年的经典魅力,经过对高适一生经历的描述,我更加了解了高适是个什么样的人。原先只是停留在他是诗人的层面,此刻我最终明白了边塞诗人中的“边塞”的重量。他胸怀国家,抱负远大,一生都在追求保卫国家的机会,最终实现自我的'梦想。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有为国贡献的梦想,并不懈奋力。万万不可玩物丧志,沉迷外物,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实现自我的人生追求。
第十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大唐为历史背景,用四十八首经典诗词串联起了大唐诗人的群像,生动形象地向观众展现出来了诗意大唐的画卷。
影片以高适的视角切入,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数年之后,困守孤城的高适向随军的监军回忆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展现出了唐朝时期的壮丽景象,以及那段动荡的历史背景。“长安”是大唐都城,在李白的诗句之中,他从不吝啬于夸赞长安的秀丽美景,他用他豪迈的笔触描绘了长安市区的繁忙与热闹,在他的《梦游天老吟留别》中更是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描绘出了长安的热闹喧哗之景,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其实一向在向观众传达的是,长安不仅仅是大唐都城,更是大唐诗人们梦想的归宿,而片名中的“三万里”则是他们抵达梦想的距离,他们用诗歌表达对长安的思念和无限热爱。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李白曾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不到长安的李白十分忧愁,他忧愁的何止是看不见长安,而是在这浮沉的'官场之中,他看不清自我的未来,无法得到展示才华的舞台。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又从安史之乱中艰难站起,李白、杜甫、高适的人生也如同着王朝的命运一般,在历史的长河中艰难浮沉。影片前半部分是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的极尽繁华的盛世大唐,还如同李白的轨迹人生一样,盛世大唐开始凋零,影片后半段则展现出前途窘困的中年人和高楼倾覆、满目疮痍的河山,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更是将全片推向了高潮,让人感到了无限的悲凉。
影片之中的李白、高适,他们各有特点,各有各的脾性,正如同芸芸众生中的我们一般,在自我岗位中不断进取,不断提升自我的不可替代性。工作之中,我们各自散发着自我的光芒,在这普通的岗位上展现着独属着我们的光彩,即使我们普通,可是我们从未曾懈怠,每一次的上岗,我们都精神饱满,为过往司乘供给最佳服务,也愿未来的我们距我们的“长安”不再相距遥遥“三万里”。
第十一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当看完了《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唐朝人的朴素自信和对个人与时代的梦想实现的坚信。无论他们秉承着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唐朝人始终怀揣着这份自信,相信自我和时代的“唐朝梦”都能够实现。
看完了这部电影之后,让我了解到了她们的这种自信其实是源于他们的“自知”,也源于那个时代。电影以高适和李白为主线,讲述了他们的相识、相知和相离,同时也映射出了整个大唐的兴衰。高适和李白他们两个人其实都共同秉持着这么一样东西,那就是唐人的自信,当然两个人又同时代表着梦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即便是在千年之后的今日,这种碰撞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命题。
李白作为唐朝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代表了浪漫主义和梦想主义。他对于梦想和浪漫的纯粹追求让人们钦佩。尽管他的'外在形象在电影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的内心始终如一。年轻人钦佩李白,追随李白,是因为在年轻时我们和李白一样,怀揣着梦想,相信自我的抱负终将实现。
然而,随着阅历和挫折的累积,我们的天真逐渐变成了世故,梦想变成了现实,乐观变成了忧郁。而李白却始终坚持着乐观的天真和梦想主义的精神。他从未改变,无论是贫困潦倒还是身陷囹圄,他仍然是那个乐观的天真,那个怀揣着谪仙般梦想主义的人。这种坚持自我、挥洒活力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高适则代表了现实主义的一面。他在外在形象上与李白截然相反,但在内心上却与李白契合。高适离开家乡后,发现自我在这个世界上只是普通的一个人。有些人可能会所以气馁,但高适选择继续奋力,永不言弃,甚至为了实现梦想在原则上做出妥协,等待机会的到来。
他是现实世界中的成功者,但他始终欣赏、钦佩李白。两人经过对方看到了自我,高适从李白的话中提炼出抗敌之策,成功击退了吐蕃的进攻。这是对友情的最高赞许:我会带着你的智慧行走世间。
无论是李白还是高适,无论是梦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他们都代表了唐朝人的乐观和自信。唐朝的诗人们相信自我能够跨越一切困难,实现自我的梦想。这种乐观的精神在当代社会中常常被迷失,人们因为价值观的混乱而迷失方向,因为梦想和现实的相互掣肘而陷入内耗。
然而,我们无法改变整个社会,但我们能够改变自我。无论是李白、高适还是普通人,每个人都应当怀揣着一颗小小的梦想之心,尽情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这部电影其实也是想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我们仅有这么多,才能够让自我过得更加欢乐,更加的洒脱。
《长安三万里》经过李白和高适的故事,让人们重新审视自我的人生态度。无论是追求梦想还是踏实奋斗,我们都应当坚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我能够迈过每一道困难,最终实现自我的梦想。期望每个人都能尽兴人间,活出自我的精彩人生。
第十二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电影,《长安三万里》虽然早已上映,但它所展现出来的大唐盛世的繁荣与辉煌,却依然令人心驰神往。影片以李白和高适两位历史名人的生活故事为主线,将观众带回到千年前的长安城,让我们体验由风华正茂到衰落沉寂的唐朝历史。
重新取一个标题并包含关键词,让我们找到能够激起观众兴趣的方法,从而全面展现《长安三万里》对于长安盛世的再现。正文则从电影的角度出发,经过写作质量优秀、信息详实的句子表现出对于历史的尊重、对于那段岁月的珍视。
电影情节较为流畅,细节处理得当,整体呈现出了历史故事的精彩。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大唐盛世的繁华和辉煌,从神功法力到壁垒森严的宫廷生活,从宽广广场到热闹的街市、驿站,细致再现了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同时也从李白和高适两位文化名人的视角出发,展现了他们骑马狂奔、酣畅淋漓的墨客生活和对于唐诗的热诚与坚持。
简洁而富有文采的语句,让文章读起来通顺易懂。妥善设置关键词、合理分段、良好的排版,让文章对于搜索引擎更为友好。
《长安三万里》用电影的形态,重温大唐盛世的辉煌与荣耀。追忆过去,缅怀那段岁月,对于今日不离不弃。作为一个出色的历史作品,《长安三万里》能引起观众对于历史的思考和探究,更让我们深深地爱上了这段风流倜傥的万世盛唐。
第十三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今日,教师带我们看了一部文学电影——《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伟大诗人的身世,以及盛唐时期到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巨大变化。盛唐时期,唐朝一片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但安史之乱后,战火纷飞,整个长安城陷入一片混乱……
这部电影给我感触很深。我最喜欢的部分是李白醉酒后,诗兴大发,作诗《将近酒》时的想象。想象他和好友一齐乘着白鹤,飞入星河,飞入诗词的天地,尽情饮酒作诗,感受诗词的浪漫。
最让我难过的是高适因为自卑而有些口吃,读书也不是很成功,不像李白那样才华横溢。但他还有武艺在身,怎料在岐王府为玉真公主表演武艺时,却被公主嫌弃,被他人嘲笑,就在这时他意识到自我的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但他从不放弃,最终成了有名的'大将军,率领军队打败敌人。
这部电影绝不仅仅为我们展示了唐朝兴衰的画卷,还让我了解到了“诗仙”李白,“诗佛”王维,“诗圣”杜甫的光辉一生。这真是一部有意义并且有价值的电影。
第十四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看《长安三万里》时琢磨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它的情节设置,“递进”;其二,是它的背景主旨,“错位”。
小的情节设置为人物形象服务,譬如最重要的李白的形象,出场时前一幕高呼“当为大鹏”,紧之后后一幕便是抚琴痛哭,与《海贼王》中御田出场时“坟头火锅”有些相似,突出其潇洒;喝酒时他把钱扔在桌子上,钱币在桌上旋转,如此小细节也增添李白潇洒形象。与之相对的,高适初到扬州,接到女子丢落到花束,他还想着物归原主呢女子早已玩耍走了,突出其憨,也与李白做比较。
我想,之所以整部影片以高适为视角,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他与李白(以及其他诗人)反差最大。他是其中最不“风流”的,也是其中做官最高的。以他为镜,正突出诗人之潇洒、之落魄。
大的情节设置为背景主旨服务。无论你认为主旨是诗人们流落一生还是大唐人才错位由盛而衰,它都起于李白兴致勃勃去投卷却吃闭门羹。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场景。难得之处在于,这只是一个开始。
如何才能进一步深入这个主旨呢?或者说,如何才能比这个场景更能震撼人心呢?又或者,如何才能比天才李白吃闭门羹更能凸显诗人在大唐之怀才不遇呢?
私以为,这部电影之后有三层递进,可见其巧。
第一层,为“裴公子”。彼时王维尚可讨亲王公主欢喜,求大人推荐;李白游于市井亦有扬名机会,盼名声远播。但“裴公子”已经注定无法成功。这成为一种映照:她有艺而无门,其他诗人又能如何?
第二层,为“赘婿”。他与高适求问孟浩然当否、高适最终依然写否,突出了赘婿之不为人所齿、突显了李白之走投无路。彼时他已经名扬天下,是世间第一等才子,无人不知其名,但他仍然没有出路。其名愈盛,其境愈惨,愈显其“奋力”已至尽头、“形势”胜过人为。
第三层,为“应昭”。当此前李白已经以天才之名沦落赘婿,如何才能再次“递进”?——李白一夜“成功”,如愿功成名就、拜天子门,但他仍然未能“如愿”。情节设置上,高适在长安见李白,并不是在其府邸,而是在酒楼——如同在扬州时一般无二。这成为一种呼应:李白在长安、在扬名立万之后,依然与他在扬州、在籍籍无名时没什么差别。
诗人依旧流落酒乡不入庙堂,大唐高殿依旧没有他们的位置。
比费劲一切奋力依然无法成功更加令人绝望的,便是真的到达了成功的位置却依然一无所获。寒门弟子考上清北之后依然35岁被辞退、寂寞之人最终洞房花烛之后依然不被珍惜、为国效忠之人出生入死打赢了战争却发现国内党争害死了自我的家人……
或许他们会期望一切未曾发生。
此三层巧妙地层层递进,愈发展现盛唐之“绝望”,又有郭子仪之事证明不止文人如此、武将亦然,大唐虽依旧歌舞升平,却已经处处是惨败之象。待李白只能敲碗伴奏、高唱《将进酒》,安史之乱已经是顺理成章。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诗人与大唐的关系,李白等人“怀才不遇”,真的是大唐“才不配位”导致衰落的原因么?
毕竟,归根结底,诗歌只是一种文艺。
我们大能够夸赞诗歌使人愉悦、使人开化、使人“陶冶情操”——虽然没多少人能说出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无论如何,这与经世致用、为国为民都是关系不大的。遣词造句写报告的本事无法帮他们处理纠纷、振兴经济、应对党争全身而退……
诗歌终究只该流传街巷,诗人终究只该流连酒肆。
从这个角度上说,李白已经完全得到了他应当得到的一切:他名扬天下、上传天子,衣食富足、人脉广阔,黄发垂髫皆颂其诗,文章风采流传千古,一个诗人成功如此,还能求什么呢?
只是,他以为他应当更好。
这不是一个社会结构上的错位,而是一个社会认知上的错位。
或许,是那一个“才”字迷惑了人们的双眼,让人们下意识地把写诗的才华与处事的才能混为一谈,才把诗人的出路与科举的出路二者混淆。
也或许,是传统观念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文人武者,写诗耍枪,皆要登堂入室,每个人都要“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非封官拜相、上阵杀敌不能报国。
但无论如何,官场不是诗人该去的地方。社会是多元的,人的发展也是多元的。所有人都奔着同一个方向走是不对的。人们不想被单一的标准所评价和衡量,那么更不该为单一的路径而自我束缚。
若细论诗歌乃至文学甚至艺术究竟该在社会中处在什么位置、扮演什么主角,我觉得,它不必被讨论,因为它不该成为一种身份。大唐人人习诗,人人皆是诗人,可是一些人更出色罢了。问诗人当如何,如问人人当如何。
而若考量其以诗为生的特点,那么可是是个经济问题罢了。
至于,如果这不是大唐衰落的原因,那么衰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想,我们大可不必远求大唐。
第十五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男主角刘五福历经千辛万苦,始终追逐着自我的梦想。虽然路上充满了挫折和艰辛,但他从未放弃,始终坚持着前行。这部电影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体会到了追梦的重要性和坚定的决心。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观影感受,并对电影中的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进行一些探讨和总结。
首先,这部电影的剧情十分引人入胜,充满了悬疑和惊险,让人始终紧张地盯着荧幕。刘五福一路上经历了各种险情和考验,比如遇到盗墓贼、被抓叛变等,但他从未丧失信念和勇气。在这个追求名利的社会中,很多人追求着表面的虚荣,却抛弃了自我内心的追求和梦想。相比之下,刘五福的真诚和坚持令人敬佩,他的故事也鼓舞着我们做真正的自我,勇敢地去追逐自我的梦想。
其次,电影中的气氛和音乐十分出色,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主角的情感和心境。在痛苦和绝望的时候,音乐会让观众感受到主角的心酸和无奈,而在坚定和喜悦的时候,则能够更好地展示主角的决心和坚毅。这种搭配不仅仅让观众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主角的心路历程,也让整部电影更加生动趣味,更有感染力。
最终,这部电影中所展现出来的追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但我们要学会勇敢地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坚定自我的信念,在追梦路上奋勇向前。仅有真正坚定并追寻自我的梦想,才能够走向更加充实和快乐的人生。
总之,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追梦的坚定和决心,以及在路上所遇到的各种拼搏和挑战,这为我们供给了很多能够借鉴的地方。我们应当学会像刘五福一样,在路上奋斗不止,不放弃,不停步,用自我的奋力和执着实现自我的梦想。追逐梦想需要的不仅仅是才华和本事,还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在此基础上,相信我们必须能够追寻到完美的人生。
第十六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以动画形式呈现唐代诗人群像和经典唐诗的电影。影片跨越千年历史,让观众领略到诗意之美和文化之美。
故事的主角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新作的故事背景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在战斗中处于劣势,长安城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适回忆起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向监军太监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我被它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美的画面所吸引。动画形式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同时也展现了唐代的壮丽景色和繁华都市长安的美丽。每一幕都仿佛是一幅画卷,让人感受到了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影片经过李白和高适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动荡的时代中的坚持和追求。他们以诗歌为武器,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世界的独特观察。
在影片中,我被李白的豪情壮志和高适的坚韧不拔所打动。他们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让人感受到了诗意的力气和情感的深度。
《长安三万里》不仅仅是一部展现唐代诗人群像和经典唐诗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自由的探索。它经过动人的故事和精彩的画面,向观众传递了诗意之美和文化之美。观看这部电影,我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对唐代文化和诗歌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和理解。
第十七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今日看了长安三万里,回来路上,一路沉默,脑海里反复回想着电影里的画面。
电影时长将近三个小时,但相比李白、高适的一生,就是一瞬。
年轻时真好,颜值巅峰、武艺高强、志向高远,未来可期,毫不荒唐。
可当中年到来时,李白空有一身才华,不被赏识,终日饮酒赋诗,看似潇洒,实则郁郁不得志;高适几经辗转,也未能找到建功立业的机会。
当看着已经满头白发,额头布满皱纹的李白,喝着大酒感叹:大鹏飞不动了,也不想飞了。我瞬间想到了当下年轻人的呼喊:卷不动了,不想卷了……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这几句诗明明说的就是眼前的自我,那个影片开头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眼里有光的少年,此刻又是一副什么模样?醉生梦死、大腹便便、白发苍苍,这时的李白就像被戳破的气球,瘪了。
当高适以为李白从此放弃抱负,隐居了却此生时,再次听到李白的消息,竟是他做了叛军的幕僚。当大部分人都在批判李白可笑的政治觉悟时,在我的内心,似乎再次印证了我对李白的历史画像:即便如此,他还是那个少年,还是年少时那个高呼“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自信少年,还是那个苦苦寻求伯乐,期待实现政治报复的有志少年…
李白是幸运的,当喊出“轻舟已过万重山”时,是简便,是解脱,是潇洒,是那个迷途知返少年的归来。
你看,那个自信、阳光、洒脱的李白又回来了,他把船桨扔到了江里,面向阳光照耀的地方正开怀大笑。
历尽磨难,洗尽纤华,折腾半生,找回自我。人生哪有弯路,每多走一步都是为了找到更真实的自我。
最终,一句话共勉吧: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第十八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一部讲述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题材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大唐节度使高适在吐蕃大军攻打西南时,面临着长安城的危局。孤城困守之际,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我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回忆起以往的辉煌和悲壮。
影片的拍摄手法十分精细,以唐代文化与历史为基础,以叙事的方式呈现出唐代文人名流的生活和境遇。影片的画面十分精美,场景错落有致,每个细节都十分到位,让人仿佛穿越到唐朝的长安城中。影片的音乐也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盛世文化的魅力。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军事将领,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辉煌和悲壮。他和李白是好友,二人一同畅饮长安城的美酒佳肴,共同创作了很多优美的诗歌。但在安史之乱中,高适的家破人亡,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带着妻儿和族人流亡他乡。而在长安城的困守之际,高适不惧艰险,带领着守城的士兵坚守城池,保卫唐朝的尊严和荣耀。他用自我的行动诠释了一个真正的文武双全的将领的形象。
影片中的李白则是一个文化巨匠,他的文学成就被后世传颂不衰。他的作品充满着豪放和活力,深受人们的喜爱。他和高适一样,都经历了唐朝的盛世和动荡,他们的交情也是影片的亮点之一。在长安城的孤城困守之际,李白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和高适一齐守卫着这座城池。这种义气和忠诚的'精神,让人感受到了唐朝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的精髓。
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历史题材电影。它经过对唐代文化和历史的还原,表现了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采和精神。影片的画面和音乐都十分出色,让人沉浸在唐朝的盛世文化中。高适和李白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真正的文武双全的将领和一个文化巨匠的形象。他们的友情和忠诚,也让人感受到了唐代文化中的精神内涵。电影值得一看,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化和历史。
第十九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只展翅而起的大鹏,仿佛象征了那大唐虽经乱而不变,虽势衰而不改的昂扬气象。今日观电影《长安三万里》,虽评论两极分化,其中有些许史实仍值得考量,但依我所见,这是一部极贴合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的影片。
电影由一场战争贯穿始终,一场决定大唐王朝命运的战争。唐肃宗年间,大唐为平定安史之乱,引狼入室,大开国门引吐蕃军入中原。战乱平定后,吐蕃恃战功而骄,而连年战乱后的唐王朝亦无力再抵挡这支虎狼之师。一时间,吐蕃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而影片的背景,便是边关的一场生死之战。
影片分双线进行,一线即为解长安之围,另一线则是以高适的一生为视角串起的李高二人相识相交的故事。
虽说此片全程以高适的视角记述,但李白作为线索人物亦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从年少时相识,到李白扬州得意,高适长安折戟;再到高适还乡,李白失意,高适从军;再到李白长安成为翰林,高适辞去军中事务归乡;直到最终李白误投永王,兵败被俘,高适隐忍十载,终成大器。整部电影都仿佛在说明一个道理,年少轻狂者,终为红尘浮名所困,一生沉浮,难行远路,唯有隐忍不发者,积淀终身方有一飞冲天,成就不世功之方。
在我看来,此片从头至尾除了有几分贬低李白的形象,认为其就是一个整天沉浸在自我幻想之中的酒鬼之外,在其真正的精神内核中,还是极为推崇李白深刻思想的。若用哲学的方式来理解,全片的资料其实都是相扑运动中“以虚御实”思想由理性具体到理性抽象的过程。
在影片的前半段,李白教给高适的仅仅是一种相扑技巧,以假动作骗过他人,以虚力巧解蛮力,是一种类似四两拔千斤的方法。但在影片的最终才揭露出,这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单对单的技法,而是足以运用到军事上改变整场战争的运筹帷幄之法。从一开始的弃城而走,到诱敌深入的按兵不动,再到雪夜行军的百里奔袭,最终决胜千里的奇兵支援。这些计策不仅仅骗过了所有观众,令无数前期看似无用的准备最终一线串联,甚至骗过了高适自我,唯有如此,才能将那一致命的实招藏在无数后手与虚招中,与最终一举功成。
影片除了其中的精神内核与其讲述的道理富含中国优秀传统思想外,其中人物与场景也处处可见传统色彩。从人物上身偏长,而腿部短粗的形象上看,与唐朝流行的陶俑如出一辙。而憨态可掬的马匹身上也可看出唐三彩的影子。而其服饰与妆容更是可见历史功底,桃花妆,金钿,折花妆等可看出用心良苦。而最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是贯穿其中的诗词,虽然有一些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每一句都用得恰到好处,令人仿佛经过诗词,看到了千年前的那个盛世大唐。
总之,这是一部兼具教育意义与中国传统之美的电影,老少皆宜,值得全家共赏。
第二十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这是一个自带诗意的电影名称,万里河山已是气象万千,十三朝古都更是让人心驰神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一句诗写出了中华大地的辽阔和壮美,让人读来血脉偾张。“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十个字道出了深宫之中的哀怨和悲悯,余韵悠长催人泪下。
时空轮转,沧海桑田,但诗歌作为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浪漫,却代代传承,从未间断。整部电影以诗为魂,讲述了盛唐由盛转衰的历史和高适、李白波澜壮阔的一生,影片是追光动画的第一部历史动画大片。从2019年的《白蛇缘起》开始明白追光动画,也从那年起开始写起了电影观后感,不会不觉4年时间已匆匆过去,从当年的起死回生到如今的票房十亿,也算无意中见证了追光动画的追光之路。影片在网上的评价一向呈两级分化的趋势,但从豆瓣8.3的高分看,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应当还是占大多数。
先说影片的优点,首先影片没有刻意的说教,只是专心地讲好故事,这点就很难得。其次是影片的叙述方式和角度足够吸引观众。影片采用倒叙的方式,加上铺设悬念,经过诗歌和故事交融,一首诗带出一个故事,一点点揭开悬念,这无疑能让观众更加沉浸其中。叙事的角度上选择的是高适的视角而非李白的视角,这点也很重要,飘然物外的谪仙人和脚踏实地的普通人,观众代入感更强的天然是更加有血有肉的后者。然后是画面,这方面一向是追光的强项,何况追光舍得砸钱,无论是气势恢宏的长安还是风光旖旎的扬州,经过精细还原呈现出了接近真实的效果,高潮部分的《将进酒》更是把想象发挥到了极致,如梦似幻。最终是影片展现出的文化自信,影片结尾,高适与书童回到长安,书童叹息昔日的黄鹤楼毁于战火时,高适说:“没关系,诗在,黄鹤楼就在!”正是因为像诗歌这样的文化传承在,历经多次山河破碎的中华大地,才能延续万世,一向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影片被提及最多的缺点主要集中在建模和史实上。建模方面,影片据说是参考唐俑做的建模,但说实话这种身长腿短的形象确实是欣赏不来。再是史实,很多观众觉得影片贬低了李白抬高了高适,其实换个角度看。李白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高适46岁入仕,61岁封侯,李白的梦想,高适做到了。作为唐朝唯一封侯的诗人,再差能差到哪里去呢?所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不细心别人帮你实现了呢。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甄选2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雷锋告诉我观后感,观《熊出没之变形记》有感,航天梦托举中国梦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观后感,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直播观后感,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