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第1篇:内蒙古家乡的风俗作文 蒙古族的风俗 李语姿 我特别钟爱于蒙古族,因为我居住的地方——阿拉善左旗就居住着许多蒙族人,蒙古人的大汗成吉思汗英勇善战,激励着他们的后代...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内蒙古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推荐10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1篇:内蒙古家乡的风俗作文
蒙古族的风俗
李语姿
我特别钟爱于蒙古族,因为我居住的地方——阿拉善左旗就居住着许多蒙族人,蒙古人的大汗成吉思汗英勇善战,激励着他们的后代,我真是敬佩不已。
说起内蒙古的美丽,没有领略过它风光的人大概很难想象。且不说那雄伟的大青山、滔滔的黄河水,只看那无边无际的草原就足够让你流连忘返了。如果你夏天来到草原,看到的将是一泻千里的绿,平地是绿、溪水是绿的、线条柔美的小小丘也是绿的,到处都布满了绿色,直到和天际相联。在宽阔的绿野上,点缀着数以千计的野花、姹紫嫣红把草原打扮得更加迷人。而那星星点点散布在草原上雪白的蒙古包与流动着的马群、羊群、牛群更加点缀着这幅美丽的画。
有时候,服装往往会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信仰和特点。蒙古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蒙古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对于袍子的颜色,男子大多喜欢穿蓝色、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女袍比较紧身,以显示身材苗条和健美。蒙古人认为,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穿于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则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能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所以平时多穿这样颜色的衣服。
腰带则更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材。
总之蒙古族服饰总体上表现为自然大方缺细琢精雕的沉稳风俗。
而蒙古族的白节就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白节又称新年。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色,所以又称春节为白节,在白节对蒙古人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互相抱吻,互送祝福。白节在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通常全家老少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家长献哈达、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开始拜年。白节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哦!多么独特的蒙古族,我爱你。
第2篇:内蒙古家乡的风俗作文
张梦涵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的老家——内蒙古阿拉善也有着别样的风俗。
在除夕这天,大家一大早就开始在大门上贴“对联”,贴“福”字,福字可以倒着贴,也意味着“福”气到了。我们不仅贴了对联,还要贴“窗花”,寓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另一种说法来源于一个远古传说:人们利用重明鸟的形象来雕刻各种的金鸟木鸡,放窗檐上,以此在威慑妖魔怪兽,之后就慢慢演变为“窗花”。
在过年时,我们还要吃“年夜饭”,每家每户都飘出了鸡鸭鱼肉的香味,家人都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热闹极了!
每到这时,妈妈就会端上来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饺子”,为了图喜庆,我们家还会把硬币包进饺子,如果谁吃到了,就代表那个人会福气不断,新的一年里健健康康、财源滚滚。所以在餐桌上,大家都吃的更多,吃的更饱!
在过新年期间,大人普遍都会给小孩红包,俗称“压岁钱”,寓意要平平安安的健健康康的。压岁钱,是汉族的年俗,用于送祝福,保佐平安。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是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样。
小时候,每到过年,我给爷爷奶奶还有姥姥姥爷拜年时,都会恭恭敬敬地对他们说:爷爷奶奶过年好!姥姥姥爷过年好!说完我还会规规矩矩地给他们磕头,这样我就会得到更大的红包。
看!这就是我的家乡过年时的风俗,和你们那里一样吗?
第3篇:内蒙古家乡的风俗作文
马铭薇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这里每年都有很多节日,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节日盛会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思为娱乐、游戏,以代表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每年的七八月份它就会迎着秋风来到我们的身边,也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成千上万的蒙古族牧民就会穿起节日的盛装,不顾旅途的遥远,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
那达慕大会期间,还会有来自各地的商品交流会,晚上还会举行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它的主要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套马、下蒙古象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些地方还有田径、拨河、篮球等好多既有趣又好玩的体育活动。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摔跤。摔跤手为搏克、巴依勒德呼。早在十三世纪时已经盛行于北方草原。既是体育活动,也是一种娱乐活动。所属在祭敖包和那达慕大会时进行。蒙古人不但在那达慕和祭敖包时进行,而且在平时也三五相聚,搏击为乐。
蒙古式摔跤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摔跤比赛时,身穿铜钉牛皮坎肩“昭达格”,头缠红、黄、蓝三色头巾,脚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带,下身穿套裤,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出场时,双方摔跤手挥舞双臂,然后互相搏斗。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级,采取淘汰的方式,决赛出冠军手、亚军手和第三名,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奖品。
我听上了年纪的老人介绍:“那达慕不是每年都举行,要看草的情况和牲畜的情况而定,草好畜肥的时候就举行,否则就不举行,一般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那达慕。”
蒙古族的那达慕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果你也喜欢或者你也想感受那达慕大会的空前盛况的话,就来我的家乡吧!
苍天胜地——阿拉善,欢迎你的到来。
第4篇:内蒙古家乡的风俗作文
华烨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阿拉善,那里有着我们自己独特的风俗。
说到阿拉善就会想到这里的特色美食。这里首当其冲的美食是手抓肉。手抓肉多用绵羊肉,也会用山羊肉制作。经宰杀、剥皮后的羊体,按其骨节卸成大块,清水下锅,放把盐,煮至无血水时即可食用,作为平时饮食,一般客人或平时来人,将羊的前腿和部分肋骨招待,称为“哈”。
来到我们阿拉善就一定要吃烤全羊。烤出来的烤全羊皮黄中泛红,香味扑鼻,皮酥脆适口,肉松软鲜嫩,肥而不腻。烤羊的吃法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先将羊放在盘内,端出经客人过目,然后按照皮、肉、骨的顺序依次分解装盘,由客人品尝。品尝时,配食荷叶饼、小葱、面酱等,用以招待稀尊贵客人,是阿拉善地区特有的一道佳肴。在阿拉善无论你去到哪里,都可以看见这道美食。
阿拉善著名的不仅有美食还有礼节。阿拉善蒙古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凡来客,不论相识与否,全家老少皆出门迎接。随后,主人热情谦让客人进蒙古包。进蒙古包后坐在右边,上首即北面,多为尊长者所坐。宾主各取出鼻烟壶,蒙语为“胡壶热”,鞠躬互换,举到鼻端之后互还,同时还念念有词地互相问候片刻。拜见父母、长辈或逢喜庆场合时、均以哈达相献,以表示敬重之意。现在仍保留着这些传统礼节。
这是一个鲜为人知,人烟稀少的地方,这里没有高耸的大厦,没有繁华的街市,没有美丽的花园,没有发达的交通,但是,我爱我的家乡,爱它的宁静幽美,爱它的民风民俗。
第5篇:内蒙古家乡的风俗作文
徐铁源
每个不同的地区都会有每个地区截然不同的风俗,阿拉善也不例外。但是,我们汉族是统一的过法。内蒙古,是蒙古族和汉族偏多一些,那么,我就来讲一讲我们蒙族小伙伴们的过节习俗吧!
过春节啊,蒙古族人习惯叫做过大年。节前啊,人们要做一件好看的蒙古袍,备下羊肉和各种奶制品,加上几坛美酒。除夕时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开始饮酒进餐。
按常规要多吃多喝一些。人们还纷纷向长辈敬辞岁酒,还会围坐吃饺子,下棋。还要听艺人说书,通宵不眠,沉浸在欢乐之中。初一的一大早,身穿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村镇,挨个的窜蒙古包。先要给长辈磕头祝愿,主人家的女婿为客人敬酒,有的还边唱边舞,好不热闹。歌声代表着美好的祝福,代表着党的领导下,民族大团结的盛况。优美的舞姿,预示着丰收的喜悦,洋溢着人民的幸福。
这不,春节说完了,咱们再来说说蒙古族人民的节日,马奶节。查干萨日,在汉语中译为白夜,又叫做白节。在每年农历春节前后,草原上都要进行祭火,祝寿,拜年等活动来庆祝新一年的到来。这便是蒙古族的春节查干萨日。祭火,熊熊的火焰象征着幸运吉祥,就是蒙古族对来年的祈福。祝福来年一切顺利,祝福家人健康平安。祝寿,就是为长者祈福的活动。除夕时,要摆好奶制点心,牧民间互邀喝茶,这,便是整个节日的最高潮。
这就是我们的蒙古族伙伴过大年的习俗了。
第6篇:内蒙古家乡的风俗作文
陈泽华
我的家乡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一个县城——阿拉善左旗。虽然地方小,但它却有着许多的风俗,这里的人民纯朴善良,这里的风俗一直从古延续至今,每逢遇到尊贵的客人的时候,总少不了烤全羊。
相传自清朝康熙年间,由阿拉善第一代王和罗理率部自新疆移居阿拉善时带来的,以后经第三代王罗布桑多尔济吸收北京烤鸭的烹饪特点,再经过200多年各名家的不断实践,才形成现在阿拉善烤全羊的独特地方风味。阿拉善烤全羊精选阿拉善土种绵羯羊作原料,经过屠宰、烫毛、整理、添配料等十几道工序后,进行烘烤。烘烤时,采用特制的烤炉,并选用当地特有的干梭梭(蒙语为“扎格”)为燃料,反复烘烤、整理,烤出的全羊成卧姿,皮黄中泛红,香味扑鼻,皮酥脆适口,肉松软鲜嫩,肥而不腻。烤羊的吃法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先将成卧姿的羊放在盘内,端出经客人过目,然后按照皮、肉、骨的顺序依次分解装盘,由客人品尝。品尝时,配食荷叶饼、小葱、面酱等,用以招待稀尊贵客人,是阿拉善地区特有的一道佳肴。
在酒席中,一曲悠扬的呼麦响起时,烤全羊被四个蒙古族壮汉抬着沿场地走了一圈。仪式进行完以后,羊肉被分成许多小块,盛放在了酒席上。最外的一层皮香脆可口,里面的肉更是香嫩可口,有点烤鸭的味道。这烤羊肉简直是人间美味,吃一口就是最顶级的享受。
如果您到阿拉善来,那一定要听一听悠扬的长调、尝一尝美味的烤全羊、品一品阿拉善的美酒,同时也感受一下阿拉善的热情吧!
第7篇:内蒙古家乡的风俗作文
张云皓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梁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同学们,你们的家乡在哪里呢?你也许会说你来自云南,他也会说,他来自北京。我们的祖国地广辽阔,而且有14亿的人民。除了内地,海上还有一些岛屿。我的家乡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这里被誉为“塞外小北京”。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代表建筑,我的家乡也自然不例外。在巴彦浩特湖的旁边,坐落着一座古城——定远营。相传,这是康熙皇帝的女儿远嫁给这里的亲王后,亲王为小公主修建的。这里也是一座像北京故宫一样的城中之城,只不过规模比较小罢了。每次在春节、元旦、中秋、国庆这样重大的节日中,在这里都会举行大型的节目,如舞龙、和硕特服饰时装秀、蒙古族婚礼重现、猜灯谜等,在定远营中的王府,完全采用了四合院式的结构。
在这里,博物馆中有一个阿善特色风俗馆,里面有阿拉善烤全羊、马头琴、贺兰山局势图、定远营等等等等的简介。在这里,我来介绍几位我们当地著名的马头琴大师:乔宝老师、苏仁老师、乌日娜老师、巴彦岱老师。
提起阿拉善,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也许你会想到阿拉善的烤全羊或者是涮羊肉,也许你想到的是骆驼,还有可能你想到的是胡杨林。
我想到的是骆驼。骆驼,是阿拉善的一大特色。阿拉善是全中国骆驼最多的地方,这里被誉为“骆驼之乡”。巴彦浩特的正中间,是一座用大理石建起的石碑,上面写着“中国驼乡”和中国驼乡的蒙语,石碑顶上,是一尊用大理石雕刻的骆驼,居高临下,给人一种威严之感。
赛骆驼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竞技项目之一。在我的家乡阿拉善一带广为流传。旧时,牧民在放牧和驮运等生产活动中多骑骆驼,后来骑骆驼逐渐发展为民间的一项体育活动——赛骆驼。每逢春节那达慕大会的时候,便举行这一活动。
赛驼有赛跑和射箭两项内容。赛前,要在高处点燃一堆火,由参赛的主人牵着骆驼向火堆焚香,饼绕香顺着太阳运转的方向走三圈,目的是为了求得一个吉祥如意。有的地区在赛前要给骆驼颈上挂哈达。《阿拉善风俗志》载:“为祈求选手们一路平安,有一人口念祝赞词,酹酒,奶食品为之祝福。”
比赛是根据参赛的骆驼数量多少来编组的,选手大都是青年人。赛骆驼十分有趣,平时骆驼奔走的方向都是由入牵着鼻子操纵的,而比赛时,却套上了笼头,带上了经绳,骆驼对这个“指导性”不强的新工具,还不十分适应,因而在跑的时候,往往偏离方向,跑出了跑道,急的选手满头大汗、恰恰这时,也是观众兴高采烈的时候,人们起哄、吹口哨,真是不亦乐乎。
比赛时,赛手不分男女,身着艳丽的参赛服骑在驼背上,在起跑线排成一行。裁判员发令后,众骑手挥鞭驱驰骆驼疾跑。赛程一般为3——5公里,以先到达终点者为胜。也有的在赛途中置靶进行射箭比赛,以中靶的多少定胜负。儿童参加比赛,多挑选两三岁的小骆驼。别看骆驼形体笨拙,一旦奔跑起来却是疾如飞马,引人入胜。
赛后按到达终点的顺序绕着象征时运的火堆小步跑三圈,使骆驼平喘。绕火小跑意在尊崇和鸣谢火神的护佑。接着要向火祭酒,并从跑第一名的骆驼开始,献祝颂辞。
古时候,也有精湛的跳驼表演,据赵翼载:“跳驼者,牵驼与八尺以上者立于庭,捷足者在驼旁忽跃起,背驼而过,倒地仍直立。”可见其技艺之高超。
比赛时,赛手们身着蒙古族服装,骑上骆驼,一声令下,便策动骆驼开始飞奔。赛程一般为2。5——10里,先到终点者为胜。
这就是我的家乡阿拉善的风俗,你的家乡风俗是什么呢?
第8篇:内蒙古家乡的风俗作文
朱钥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是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这里有着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在每年的六月初四开始。
“那达慕”有着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成为蒙古大汗是,他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每年7——8间举行“大忽力革台”,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期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我和我的家人们一起去那达慕大会,刚入会场就能看到潮水般的人群,看着眼前座位都坐满了,人们也没有一丝怨言,竟然还是兴致勃勃站在会场外围等待着大会开始。
很快大会便开始了,最先入场的是舞蹈团,表演者们身穿蒙古族特有的长袍,上面有着各种好看的花纹,跳着蒙古族优美的舞蹈;接着是乐团,参加演奏的常有乐器有马头琴、四胡、雅托克等等。这些乐器在演奏者的手里就如同活了一样,共同演绎着一首首动听的歌曲。摔跤、射箭……好热闹呀!
大会就在一波一波的人群流动中结束,这热闹多彩的那达慕大会真令人难忘!这就是我的家乡阿拉善特有的风俗——那达慕大会,欢迎你们来参加。
第9篇:内蒙古家乡的风俗作文
黄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马上就到过年了,每一个在外上班的人都要归心似箭地回到自己的老家过年。在我的家乡——阿拉善左旗,过年还有一项祭祖的活动,更是千门万户都要举行的一种民风习俗。
在我国,祭祖的方式有许许多多种,有的以一个村为一个团体一起去;有的以同一种姓氏为一个团体一起去;还有的以一个家族为一个团体一起去。只要到了该祭祖的日子,大家就会聚集起来,到村里的某个地方祭祖,但我们的家乡祭祖的方式却与众不同。
大年三十这一天,是祭祖的日子,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是自己祭的,只要吃完了午饭,就会开始做许多的事情。首先是,在自己家祭祖,因为祭祖都是由近及远的,所以先是在家里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叫进来,让他们坐在上座上。然后,奶奶把他们爱吃的猪头肉,豆腐等放在供桌上,奶奶说这是给玉皇大帝吃的,当然这都是传说,是老年人的一种迷信想法。奶奶又拿出了香,把香点燃后,给了我三根,我说:“为什么不给我六根呢?”单纯的我以为有六根就来年大吉大利了。此时此刻,在一旁的婶婶说了一句:“双数不吉利!”我当时感到很不解,但我也没多说什么。
不一会儿,家里的祭祖完毕了。接着是去祭我爷爷奶奶的爷爷奶奶了,在那之间,我和奶奶折了许许多多的金元宝,折着折着,我便闹了笑话,我莫名其妙地折了一艘小船。我妈妈还笑着说:“你要是给他们送去一艘船,去海的世界游玩吗?”接着是一阵哄堂大笑,顿时我的脸就红了。祭奠爷爷奶奶的爷爷奶奶,和之前的大不相同,因为他们的“家”很远很远,我们要走很久才到,没有瓜果只有折好的“金元宝”。我们虔诚地进行了祭拜,并祈祷先祖们可以保佑我们来年平平安安,这样祭祖活动才算结束。
这就是我家乡的祭祖习俗,你们有什么不同的习俗吗?也来为大家讲讲吧!
第10篇:内蒙古家乡的风俗作文
安浩宇
欢迎来到我的家乡—内蒙古。
来到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如果在这儿开车的话,可以随意地开,根本不怕会碰到些什么东西。要是继续向草原深处开的话,会碰见放羊的老人,他们戴着前进帽,身上穿着黑色或五彩的衣服,腰间常常挂着一根烟杆,有时自己吸,有时还会拿出给同伴吸几口。他们要么骑马,要么步行,总之都是慢悠悠的,一边赶羊,一边喊着“得儿走,得儿走。”
见到来客,好客的牧民一定会把他带到自己家的蒙古包里喝一杯奶酒。蒙古包大多数是通体白色的,也有些是五彩的,从外面看上去很小,但进去后才知道,原来里面是很宽敞的。蒙古包里放的东西也很讲究,床一般摆在门后,这样可以挡风。地上铺有地毯,地毯大多是手工制作用羊毛纺织的,也有用厚布做的五彩地毯。做饭的锅大多是摆在门口向南的,这样既方便吃饭,又不会让屋里太热。
内蒙古的食物也有很多,有手抓羊肉、烤全羊、羊肉串、火锅羊肉、肉夹馍……大多数是以羊肉为原料,热量很大,这样在寒冷的天气下,牧民才不会被冻伤。但是,吃了这么多的肉食,也是需要好好消化吸收的。不过,老祖宗早就发明一样东西帮助我们消化了,那就是奶茶。奶茶是用牛奶或者羊奶兑开水再加砖茶熬成的,砖茶是用干的茶叶做成,看起来就像一块砖头。
听大人们讲,我太爷爷就有一个墙砌砖茶的故事。旧社会物资紧张,砖茶非常珍贵,太爷爷怕家里人偷偷喝茶,就把砖茶砌到墙里,等到客人来了要烧茶的时候,才用刀从墙上削茶叶。现在生活好了,牧民家里根本不缺茶叶,红茶、绿茶、花茶样样都有,但是大家还是喜欢喝砖茶。
啊!我的家乡内蒙古!你有美丽的景色和好客的人们,我为你而自豪!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内蒙古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推荐1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关于初冬美景作文,关于冬日雪景作文300字,夏夜的星空作文,描写美丽的夜晚作文,描写夜景的作文,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